一、 长河育北辛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薛国沧桑》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975
颗粒名称: 一、 长河育北辛文化
分类号: K901.6
页数: 13
页码: 17-29
摘要: 我们都知道,黄河和长江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在鲁南地区也有一 条长河,见证了古代薛国的发展历史,这条河就是薛河。 薛河最初是发源于山东省枣庄市东北的山岭,之后汇集了一路上的山 涧小溪,在丘陵山地的各种地形中左冲右突。走出山地以后的薛河水,在 平原上继续蜿蜒前行,一直向前,最终形成浩荡之势,汇入鲁南最大的水 系——泗水,然后南奔淮河融入东海。 虽然说一切生命都离不开水,可是只有人类才能把河流作为文化摇篮, 并且依靠着这个摇篮成长。古薛文化就是因薛河而孕育,并且受到薛河滋 养而发展起来的。几千年来,受惠于薛河的人们与这条长河和谐相处,直 到如今。
关键词: 文化地理学 长河育北辛文化

内容

薛河生成于自然的鬼斧神工,但也是人文的,这条河一直影响和塑造着两岸民众的精神生活、文化发展,这就是薛河的文化生命意义。弯弯曲曲的古薛河,把这片土地上的古老文化串联到一起,一路奔腾,这条鲁南地区的历史长河,滋养了华夏东方文明,一代代崛起于薛地的贤士,就是从薛河岸边起身,告别家人走向外面的世界。
  古薛河又被称为薛水,是一条常年的径流,源头在枣庄市山亭区。河的上游分成东江和西江两支。西江的源头在水泉乡柴山前,东江的源头在徐庄乡米山顶。
  这片地区是黄淮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北部山区海拔最高有600多米,群山起伏,著名的抱犊崮海拔580米,被称作沂蒙七十二崮之首。而西部滨湖一带和沿运河地带的地势平坦,海拔30米左右。薛河所处地形地貌是很复杂的,有低山、丘陵、山前平原、河漫滩、沿湖洼地等许多类型。
  薛河的源头地带,都属于低山地貌,山的高度大多在100~300米,这里的地势呈现着东北高西南低的样子。东江和西江两条河水都流向西南方,在海子村的东南部,汇集在一起,成了薛河。薛河就是从这里,流向了西南方向,一路上流经山亭、西集、羊庄、官桥、柴胡店和张汪等地,进入微山县,过昭阳湖汇入泗水。
  当薛河水流到羊庄段时,海拔就下降到了70米左右,流到官桥镇时,海拔则下降到50米左右,流到微山县境,海拔再下降到约30米。在羊庄以上,是低山丘陵区域,之后就逐步成为河谷区域。在官桥镇以下,大体是平原地貌。在濒湖区域,则是湿地类型。
  微山湖处于苏鲁交界地带,是全国著名的淡水人湖。不过要说明的是,微山湖并不是早就有的,其形成时间大体在金代之后。此前的微川湖,是古泗水由此向南流经之地,由于地势比较低洼,周边基本都是湿地,由此可以推测,现在的濒湖区域在古薛国时期应该就是一片湿地。
  微川湖实际上是古泗水的一段水域扩展而成的,那片区域地形洼陷,而决堤后向南流的黄河水又为之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泗水是古代名河,这条南北走向的河流,是淮河的支流,目前还存在着部分河道。薛河流入的原来是古泗水,后来则是古泗水河段形成的微山湖。
  薛河的总长度有81干米,整个流域面积达960平方千米。薛河从源头起,流经地区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带、山麓前沿平原和湿地等多样性地理环境。生活在这里的古薛先民,可以耕作,可以渔猎,也可以采集,多样的生产方式和丰富的生活内容,让薛河两岸的先民们获得了更好的发展基础。
  世界各地的河流,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薛河也不例外。河流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多样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存在形式之一,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与河流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哪个古代民族可以离开河流而存在。比如古中国人主体是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古埃及人是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人是发源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人是发源于两河流域。
  地球上的河流,不仅可以生发生命,还孕育并且发展了人类文化。河流不仅影响到陆地水生生物的繁衍、生息和生态稳定,还直接影响了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对河流与人及其社会发展休戚相关的精神文化信仰。在古代薛河的两岸,曾经遍布有密集的史前文化部族和古国,由7300年前的北辛文化,发展到五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再到四五千年前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直到夏商周阶段,各个时期的政治文化实体一直存在并且发展着,而且是前后承继,衔接稳定。
  从薛河上游地区的虎国於菟城、小邾国倪城,到薛河中游地区的滥国昌虑城、薛国薛城,再到薛河下游地区的上邳国虺城、广戚国戚城等,上下数千年的时光里,在薛河水的哺育下,一代代延绵不断地发展着。
  中华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英雄时代,人们崇拜英雄,愿意听从英雄人物的引领。薛国的先祖奚仲就是这样的一个英雄时代的杰出人物。如果我们可以回到四千年以前,就能看到造车鼻祖奚仲,被封到薛地。可以亲眼观察到,这里是怎样发展成为中国最早的车船制造基地,成为交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那应该是怎样的一个盛况啊。
  薛国能够绵延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总有睿智开明的首领出现。夏末商初,奚仲的十二世孙仲虺在古薜河边崛起,他引领着薛人继续发展,还辅佐了成汤建立商朝。更有后来的薛侯祖己、祖伊,作为商朝的王佐之师,为天下民生而奔波。
  到了战国初期,古薛被齐国吞并,成了著名的齐相田婴、田文的封邑,田氏父子在薛河边增筑薛城、招贤纳士,都留下了千古相传的故事。这些圣贤或是生于薛国,或是经营薛地,他们和他们身边更多的普通薛人,曾经的苦与乐、欢欣与迷茫,都印刻在古薛的乡土中。
  秦始皇之后的中原大地,烽烟再起,刘邦和项羽携手在古薛城会盟,擎起反秦大旗。汉朝建立后,由薛地走逬汉室朝堂的一代儒宗叔孙通、布衣丞相公孙弘等人,继续展示着薛人风采,做出了非凡的成就。汩汩流淌的薛河,静静地看着每一位薛人的出生与老去,她不讲话,只是祝福,祝5福每个传奇和每次平凡人生的轮回。
  古薛河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条运河,也是后来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的一个支流。春秋后期,把薛城作为首府的古徐州,具有极为关键的战略位置,由于水陆交通非常通畅,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所,各路诸侯要想争霸天下,占有薛地并以薛地作为进一步行动的中枢,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初,吴国的吴王夫差,率吴军北征,在鱼台和定陶之间,开挖了菏水。荷水成为连接泗水和济水的人工河道,淮泗两水通过菏水和济水相沟通,而由济水再通黄河。菏水把淮河流域同中原联系起来后,吴王夫差就率领吴军,循着泗水北上,由泗水进入荷水,通过济水到达今河南封丘县西南的黄池,与晋国会盟。连接泗水的古薛河,便成了那个时候的“薛王河” 。宋元之后,又成了连接薛地的一条“运粮河”。春秋时期各国的士兵、商人、使者、士人们承载着各自的使命,通过这条河往来。其后的时光里,更多的人乘船穿行在河面上,也行走在历史的薄雾里,像前人一样为了命运而求索着。
  薛河在历史上是一条文化之河,同时也是经济之河,人们利用河运之便,开展运输和贸易,现在薛河两岸仍然还可以看到许多遗址。
  秦汉以来,中华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突飞猛进,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跃升,那个时候,大船小船停留在这条河上,或是装载或是卸下货物,一派繁忙,如今虽然已经沉寂,但在薛国故城一带,还可以看到许多名字中带有“仓”字的村庄。这些地名就是古代经济文化繁荣的印记,我们完全可以据此想象,古时薛河一带,土地富庶,民众生活怡然。在薛河两岸,建有大大小小许多仓储设施,河流上来往穿行着好多的运粮船队。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船队经由这里,再转入泗水河道,然后驶向京城,把江南物资源源不断地输送过去。四百年之前,为了保证京杭大运河这条中原王朝生命通道的漕运安全,在北辛村西,把薛河开挖支流,向南汇入微山湖,和泇运河交叉构成了十字河。薛河在运河体系中是个重要的环节,历史上中原王朝在北方的政治中枢极为倚重的江南物资,如果不能按计划通过这里,就会引起帝王将相们的焦虑,甚至是恐慌。
  历史不会停下脚步,新中国成立以后,继续大兴水利,古薛河在当代又焕发了新生。1958年,在北辛村东修筑堤坝,向下游开挖了一条新河,叫作新薛河。自此这个历史上的北辛文化发祥地,又成了新老薛河的分水岭、十字河的交汇点。沧海桑田,时光在流动,古老薛河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行走着。
  生活在河边的人们,平时未必能在意到,这是一条流淌了几千年的古河,更没有多少人了解老薛河的前世,但薛河还是以数千年一贯的方式生息着。古薛河的河道就在北辛村后,他步履舒缓地向西行进,一边走一边凝望着薛地当代的喧嚣生活,身躯上积淀着古薛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几千年以来的历史沧桑,他要把往事讲给我们,还要继续伴随着古薛大地的后来人。
  而新薛河则从北辛村前,一路欢畅地流向西南。古薛乡土生发着新的希望,古薛既往沟通着未来。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会有更多新薛人,从薛河两岸辉煌的过往和曾经的荣光中崛起,他们把先贤们装在自己内心的深处,或是继续耕耘着这片谙熟的热土,或是走到更远的世界。
  2应该说,薜河同黄河、长江一样,是神圣的长河。这条清澈的河催生了北辛文化,哺育了任薛先民,并且把古薛带到了现今这个繁盛的新时代。如今他还继续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万事万物,继续陪伴薛国故城,佑助着古薛后人。
  8薛国故城的位置,在山东省滕州市南约17.5千米处,在官桥镇和张汪镇之间。薛国故城的东方依沂蒙山的余脉,西临微山湖区,地势非常开阔。
  薛国故城城东300米现在称小魏河,也就是古薛河。城西和西北部,为小苏河。城里的东部,现育京沪铁路南北方向穿城而过。城的中心位置,有一条东西向至城东部折而呈南北向的公路穿过。薛国故城的城里面,当前还有9个自然村落。
  目前的薛国故城遗址,通过考察得知,其平面大体为不规则的正方形状。四面的城墙,根据地势略有起伏,有一定程度的曲直,城墙大部分保存完整。
  薛国故城的城墙,全长约10615米。南墙的长度有3010米,东墙的长度有2480米,北墙的长度有3265米,西墙的长度为1860米。目前,城墙的高度有2~7米,城墙底部宽度有30~50米。
  薛国故城的地势比较平坦。总面积大约有6.8平方千米。
  薛国故城是一座久负盛名的城池,历史上对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城进行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北魏时期的郦道元、晋时的皇甫谧、唐时的杜佑、宋时的郑谯、元时的于钦、清时的顾祖禹和顾炎武等人,都对薛国故城保持着关注。这些人学术成就出众,他们对薛国故城的研究,也是我们了解这座古代城市发展历史所倚重的珍贵资料。
  前人受限于历史资料和科技手段,其研究基本局限在古代文献范畴,反复的文献考据是他们主要的手法。到了20世纪,近现代考古学兴起,让我们可以凭着比较进步的科学手法,逬行薛国故城的考古研究,重新认知这座加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城市。日本人关野雄是运用现代手段,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比较早的一批人之一。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山东之后,关野雄在1941年,就曾盗掘过临淄故城和滕国故城、薛国故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的考古学者们,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再度对薛国故城开展了科学调查和测绘工作。尤其是在1984年到1987年间,以及之后的一些时间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滕州市博物馆进行合作,陆续对薛国故城开展了系统的钻探和发掘,初步搞清楚了这座古城里的地下遗迹和文物的分布情况。
  通过考古调查得知,当前的薛国故城存在有大城和小城两部分。
  大城,就是如今地面上能够看得到的城圈。围成一周的城墙是用黄土或者灰褐土夯筑而成,城墙的夯层厚度约为20厘米。夯窝的直径大约10厘米,形状为圆形平底。围成一圈的城墙曲折多弯,特别是城北墙表现更甚些。薛国故城的城墙曾经在战国和汉代进行过数次修补。在古城外面,都构建有既宽又深的护城壕沟,壕沟的宽度达30~50米,深度达4~7米。城壕底部可以看到比较厚的淤土,以及螺、蚌等一些水生动物的遗骸。
  大城的城墙四面都建有城门,每个城门之间,基本都有干道相联接。通过考古发掘分析,这座大城的修建时间大致在战国早期偏晚,并且在汉魏时期废置。
  在薛国故城大城中心皇殿岗村的东部和与之东邻的尤楼村西部,发现有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居住遗址,规模还相当大。这些居住遗址中,分布着多处大型夯土基址,地面上散布着虺龙纹半瓦当、“千秋万岁”卷云纹圆瓦当等物品,这些基址应该是战国和秦汉时期贵族居住区域。在大城里的皇殿岗村东部,还有汉代的大型冶铁作坊遗址,遗址地表发现了大量的铁矿石、炼渣和残陶范等物。村南偏西位置,还发现有战国时期制骨作坊、冶铜遗迹。
  在城内北部区域,发现有多处战国和秦汉时期的小规模居住址。孟仓村南有一处汉代冶铁遗址。城内东北部的渠庄村南,有一个大型汉代制陶作坊遗址,从这处遗址出土的许多陶器铭文得知,此作坊应该是由官方控制的制陶手工业区域。位于东北部的狄庄村北,有一个战国时期的大规模墓葬址,据传是齐国靖郭君田婴和孟尝君田文之墓,但已经遭受破坏。
  大城城内偏西部分的文化遗存,当前发现得还不多。
  薛国故城的小城,位置在大城的东南角,小城现已经被完全掩埋在地下,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不为人知晓。根据对小城考古地层的叠压情况和遗迹的分析得知,小城的修建时间,最迟在西周早期偏晚的阶段,是在战国早期废置。小城呈现不规则的扁长方形状,东墙和南墙基本上呈现直线形状,而且被大城的城墙叠压住。小城的西墙和北墙的中部,向外突出着。
  小城城墙的总长度为2750米,城墙墙基的宽度为10余米。小城墙体为灰褐和黄褐土夯筑而成,城墙夯土层的厚度约为10厘米,夯窝的直径为3~7厘米,根据遗迹分析,夯筑城墙的用具应该是成束的木棍。
  由于小城的东墙外是河道,当前只在城墙的南、西、北三面各发现有一座城门,城门的宽度约有8米,各个城门之间也有道路相连接着。
  小城城墙之外,也构建了比较深的护城壕沟。
  小城里面发现有3~4米厚的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汉代文化层叠压堆积。
  薛国故城里小城的中部位置,还发现有多处夯土台基,应该是大型建筑的遗址。
  薛国故城里面,在东部发现有西周时期的墓地。在小城东、西、北三面墙的外侧,发现有西周到战国早期贵族和平民墓葬址。
  山东省考古工作者还于1993年,通过在小城中部的发掘,又发现了一处被称为宫城的小城,这座宫城的面积约有两万平方米。宫城之外,也设置了比较深的护城壕沟。宫城的修建、弃置时期,应该与小城大体相同。
  薛国故城这种大城之中套小城,小城之中建有宫城的布局,此前在中国早期古城中还没有被发现过。这是古代中国城市建筑以及先秦考古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发现。
  我们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各个时期学者的考据,再结合薛国故城里面狄庄、尤楼村南墓址多次发现有明确国族名称“薛”等铭文青铜器物,完全能够确定,目前已经在薛国故城东南角位置发现的小城,就是任姓薛国修筑在西周早期偏晚阶段、废弃于战国早期的都城。而现在还巍然屹立在地面之上的大城,就是战国早期偏晚阶段齐国灭掉薛国之后,由靖郭君田婴和孟尝君田文父子二人增筑的田氏薛国都城。薛国故城文物考古和对历史文献的对照研究结果,都明确支持了这个结论。
  3在薛国故城的周边,分布看的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一层层叠压着,前后阶段延续着。每个文化地层中的墓葬、灰坑等遗迹,都有存在,这就构成了比较清楚的商周文化发展序列。你可以在薛国故城这里,看到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痕迹,感受到中华文明从弱小到强大的步伐。
  如果去薛国故城探访,你就能够看到薛国故城周围非常密集的古代文化遗迹,这些遗迹从北辛文化甚至更早的时期,一直到商周时期,再到秦汉并向下发展,这些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脉络非常清晰,就是一部历史文12化百科。这些遗迹,对我们硏究和理解任薛氏族的源起和发展过程,对探讨中华历史上古城和邦国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邦国到方国,从方国到王国,从王国到帝国,这个通路是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政治形态的发展情况。古代中国最早的初始国家形态,为小国寡民形式的邦国。在邦国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周边聚落和小邦,逬一步发展成为方国。强大的方国兼并其他方国后,便出现了王国。专制形态的王国强化中央集权,就向帝国跃进了。古薛国所处的发展环境,就反映了这个特点。
  自从夏朝出现,中华文明就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既有位于中原地区比较强大的王国,也有位于各地实力不等的邦国,还育尚未发展为邦国的史前不平等的社会实体,乃至平等的氏族部落社会。王国和邦国相比较,在政治文化发展程度上,自然处于更高水平,实力决定一切,虽然一些邦国同中央王国是从属或半从属关系,或者是同盟关系,有的邦国时服时叛,但夏朝在中原地区作为一个政治中心,已经形成。薛国的先祖奚仲,就是被封到薛地而成为一国,并与夏王朝保持着同盟关系。
  当夏朝建立,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天下新秩序就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在 《礼记•礼运》中所称的“家天下”。这种以前没有的新秩序,要求中央王权在王族中世袭,也要求把夏朝同各个邦国之间的不平等关系,纳入到了礼制的范畴。夏朝为了长期维持统治地位,构建起来一个维护天下安宁的秩序。
  到了夏朝的末期,商作为一个本来受夏朝控制的方国,逐渐发展成为王国,最后在成汤时期推翻了夏政权,取代了夏,成为新的中央政权商朝。发展到商朝晚期,再由周武王取代了成汤的角色,继续更新换代。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夏朝晚期的各个方国里,由方国发展为王国政治实体的,或许并非只有商一个,还有薛国等国,但成汤的商政权是那个实力最强大的,也是运气最好的。之后的薛,与商既是同盟者,也接受商的统治,薛国领袖既是商朝重要官员,也是商王的合作者。
  古代薛国首领建设的薛国都城,目前仍然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古城,这座古城所反映出来的政治文化特征和建筑结构形态,都非常清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发展、城市建筑布局具有很大价值。薛国故城对研究东夷古国发展历史,对黄淮下游区域商周研究,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出处

薛国沧桑

《薛国沧桑》

中华民族能够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虽饱受磨难却一直兴盛不衰,正 是因为深深根植在历史记忆中的优秀传统价值精神,塑造了我们自强不息 的人文性格,并且还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依然提供着不竭的动力,激励 着我们追求高尚美好的生活。古薛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许多积极的内容, 如崇德向善、孝悌礼义的习俗风尚,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的价值取向,至 今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

阅读

相关地名

薛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