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泉崮山剿匪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808
颗粒名称: 山亭泉崮山剿匪石刻
分类号: J314.3
页数: 5
页码: 490-494
摘要: 山亭泉崮山剿匪石刻几年前,在山亭徐庄镇驻地东侧梅花山南坡发现1932年剿匪石刻,写有《山亭徐庄梅花山石刻上记载的几段滕县旧事》一文,记述了该处摩崖石刻的发现过程,抄录下石刻内容。
关键词: 山亭泉 剿匪石刻

内容

山亭泉崮山剿匪石刻几年前,在山亭徐庄镇驻地东侧梅花山南坡发现1932年剿匪石刻,写有《山亭徐庄梅花山石刻上记载的几段滕县旧事》一文,记述了该处摩崖石刻的发现过程,抄录下石刻内容,并大致介绍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上世纪初,原滕县东部山区(1983年建制成山亭区)兴起匪患,加之旱、蝗等自然灾害,天灾与人祸并行,民不聊生。其中抱犊崮土匪更是制造了1923年“临城劫车案”,轰动一时,震惊中外。在此背景下,官府不得不派兵剿匪,然而收效甚微。1930年,民国军阀韩复榘上任山东省主席,下令剿匪,后又亲自来到鲁南滕县督师布置,时任滕县县长赵万选(字景文,号长江)联合民间力量,成立清乡会、连庄会等组织,官、绅、兵、民合力剿匪,共同赈灾,终于功成。为此,1932年春,在徐庄东侧梅花山阳巨石上刻《滕县县长赵景文暨清乡副主任黄馥棠纪恩碑》以志不朽。
  该石刻中提到另一个人名黄馥棠,即滕县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黄以元,字馥棠,时任“清乡副主任”,他不但亲身参与了“临城劫车案” 的谈判、抱犊崮山区的剿匪与赈灾,还亲笔书写了记功感恩的徐庄梅花山石刻。
  出兵远征,荡平敌寇,胜利班师,勒石记功,一向是我们的传统和惯例,如同前几年在蒙古国杭爱山(汉代称燕然山)发现的汉朝大军打败匈奴所刻的《封燕泉#山 然山铭》,证实了历史上常说的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真实存在,李白曾理想“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王维记述“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范仲淹感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表明从古自今,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建功立业一直是我们中国人的崇高理想!上世纪三十年代初鲁南地区的那场剿匪抗灾行动,到如今几乎了无痕迹,由于当时时局混乱,后来又泉》山洞改朝换代,各方记录很少,唯有残存的梅花山石刻,向世人讲述、印证着那段几乎被湮灭的历史。
  无独有偶,今又在山亭东部边界的泉崮山上发现另一处剿匪记功的摩崖石刻。之前曾听户外登山的“驴友”说泉崮山上有石刻,但一直不知道具体刻在何处,去寻访两次也没找到。2020年春天,为了驱赶新冠病毒“桃(逃)之夭夭”,又特意进山到泉崮山下桃花林中“避邪”,让那灿烂的山野桃花祛除瘟疫的肆虐……泉崮山,地处山亭区徐庄镇最东境,也是枣庄与临沂两地区的界山,海拔586米(百度百科称624米似不确),山体呈“U”字新月形向北开口,又称是“沂蒙七十二崮”之一,大概指其“岱崮地貌”状。《山亭区村名志》记泉崮山石刻 其山名由“前凸山、前鼓山”演变而来,怕是不确,盖因明、清、民国各版《滕县志》均记载为:“又东二十里为泉崮山,势峭耸,山巅突起数十仞,四壁如削成斜,县(悬?)一径仅能受足,登之者面壁逡巡,移步崖石,瓶耳齿膝矣。壁根有泉,饮千人不以水旱增减。又东为胡凌山,胡凌中分,东则费,西则滕,距城一百二十里。”由此记载可见,几百年来该山一直被滕县官方志书称为“泉崮山”,并于清光绪版《峄县志》得到印证:“岩壑幽深,陵谷环匝,遥望一山回出群峰,即滕之泉固(崮?)诸山。”该山一直是滕境东部的界山,还有“一腚坐三县”(滕、峄、费)的“界牌地”,以及“界牌地翻尸案”的传说……泉崮山顶是向北开口的半圆U形绝壁山峰,高约五、六十米,四面呈垂直峭壁,“剿匪”勒石文字就刻在u形山体西北侧面北的山头绝壁上,高出崖下平地近十米,在崖下用手机实测海拔高石刻局部度为525米,地处北纬35.7.32,东经117.40.20。上面刻“进功崮琴床鹤巢” (右起向左)7个大字,下附竖排右起27列(行)小字,共计约200余字。7个大字基本清晰(另有将“床”识为“序”者),下附小字大多漫漶,仅能认出“滕之东…泉崮山…有我旅长竭诚…人奉命剿…黄以元书。中华民国二^—年(1932年)…吾邑…赵县长名长江,寿光人.”从以上仅能识读的部分文字看,该处刻石与梅花山石刻为同年所镌,书写者均为滕县书法家黄以元,内容大致也是记录滕县官民合力剿匪事迹……泉崮山、抱犊崮一带地处滕、峄、费三县交界边区,历来属“三不管” 地带,自古匪患严重。明末清初王肖武占据大苍山、富贵顶(今平邑曾子山) 十几年,前来围剿的官军多在泉崮山驻扎;清朝咸丰年间鲁南幅军(捻子、棍匪)“起义”,泰安人贾小二在石井街(今平邑石井镇)响应,率众占据泉崮山,后又联合幅军大头领刘双印等攻打天宝山围寨,使泉崮山一度成为幅军的重要根据地;直到民国年间,抱犊崮孙美瑶等土匪因制造“临城劫车案”被围剿、招安后,孙美松又带领残部逃到泉崮山顽抗,韩复榘亲率十五路大军围剿,追至泉崮山下,时任滕县县长赵景文、清乡副主任黄以元等带领地方团练(民兵)力量配合,攻打園顶近一月未克,后派勇士乘夜间攀登悬崖偷袭,才一举攻破泉崮山寨,取得剿匪大捷。泉崮山崖石刻,即是记录这次战役过程,取胜后勒石记功,以志纪念!可惜风雨摧蚀,大部分文字己漫漶不清,我站在崖下仰望许久,仍难以辨认识读……由石刻沿东侧崖壁向南,几实测方位十米处有一个开口朝东的锥形山洞,高约3米,宽1米,深5、6米,洞口呈牛角状,有资料称为“牛角洞”。入洞口后有道石帘,上开小窗,人需低头进入,整个石洞约能站下十人……由洞口沿壁根再向前行几十米,有一处崩塌石缝缺口,人可沿石缝攀援而上山顶,大部分户外登山者多由此登顶,或许也是此山进入峰顶的唯一通道。有资料说山南侧还有一处登顶路,未见报道,不知当年占据山顶抵抗官军的“山大王”们是不是由此上下出入的……有曾经登顶的驴友拍下山顶“匪巢”的遗迹和遗物,如房基、水槽、石碾、残碑等,山顶面积比同是土匪巢穴的抱犊崮山顶大的多,也高出抱犊崮2米,确是一处凭险据守、抵御攻击的适合阵地,难怪自古土匪不断……“进功崮琴床鹤巢”是什么意思? “琴床、鹤巢”似形容比喻泉崮山弯月形的山体,“进功”就是进取成功吗?大概也只能这么解释了……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