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西级索后王晁村陈氏祖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805
颗粒名称: 滕西级索后王晁村陈氏祖碑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10
页码: 474-483
摘要: )观音、关王“双祠落成记碑”,可知今滕西滨湖一带古来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返程时路过级索镇后王晁村,又在村北路西新建的“陈氏宗祠”旁发现几块躺倒的古碑,上前一看,是清代陈氏祖碑。
关键词: 陈氏祖碑 石碑

内容

滕西级索后王晁村陈氏祖碑2019年春天赴滕西滨湖李村、马村一带寻碑,虽没找到王东槐墓碑,却意外在东马村后(北)废弃提水站墙基上发现了王东槐长孙王铁崖(号) 墓碑,又在村南石桥下找到明代古石井村(今李村?)观音、关王“双祠落成记碑”,可知今滕西滨湖一带古来也是人文荟萃之地。返程时路过级索镇后王晁村,又在村北路西新建的“陈氏宗祠”旁发现几块躺倒的古碑,上前一看,是清代陈氏祖碑,能看清文字及落款的有以下几块:1、清朝嘉庆七年(1802年)墓碑;2、 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陈克明墓表碑:“辛卯恩科举人、原任长山县教谕黄来麟撰文”;3、 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陈利仁墓碑:“皇清例封儒林郎陈公讳利仁字和亭暨德配杨安人之墓” 碑,“邑庠生杨四照题”;4、 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墓碑;5、 民国二H^ —年(1932年)陈萃珂墓碑:“清授儒林郎陈大公讳萃珂字鸣銮配李安人墓”碑,“光禄寺署正、儒学训导、廪贡生黄以元题”。
  其中,咸丰六年碑为《敕授登仕郎子照陈先生暨德配黄孺人合葬墓表》,墓主为陈克明,字子照,号金辉。碑文较长,文字撰者是清朝滕县著名的“北门里黄家”举人黄来麟,陈萃珂墓碑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年)以“大挑一等”任山东长山县(今邹平)教谕,也是滕地著名的文人,著有《敝帚文集》《于喁斋诗集》传世。
  碑文记述了生于清朝雍正十三年 (1735年),卒于嘉庆三年(1798年),享年64岁的滕西陈克明,曾在河南当官(查《滕县志.选举》中未有记载),做出政绩,后告归乡里:“先生幼肄(yi)诗书,既壮,以从九职筮仕河南,署兰仪县少府。时河决…即授阌(wen)乡(今灵宝县)尉。
  河又决金龙岗,效力如前,而勤劳倍之。工竣,督宪方以车劳保荐,而先生终养之志己坚矣。告归时,阌乡民献衣饊(伞)送者塞途…故感恩如此。
  家居不履公门,事两亲恂恂然,孺子出入里巷,虽暮夜必舍车…乾隆丙午 陈克明墓表碑(1786年)岁饥,招族邻饿者百数十人食以稀粥……出前债券数千贯,聚焚之,负者感泣……”曾匿名帮助本家族品端学优的陈道远“纳粟入监”以求学,并说:“吾以励吾族之肄业弗力者…吾每以读书不终为恨,计为侄辈延师,修脯费需若干…厥后先生从子(陈)应遴、从孙(陈)瞎、从曾孙咸登,联迹膠庠,人谓皆先生力矣”…… 这位乐善好施、开明向学的陈姓官员,后来还曾参与“接驾”南巡的乾隆皇帝,“蒙赐缎二端…乡里荣之”。他因官得以貤封父母,其“德配黄孺人,系出河南名门,孝事翁姑,和姒娣(si, di),轻财好施…长男监生(陈) 应诏…次男监生(陈)应诰,孙…曾孙……”该碑文由当时滕县著名黄举人撰文,“优廪膳生”仇某篆盖,“廪膳生员”孟某书丹;另一块民国碑则由滕县著名书法家黄以元书写,且石碑雕龙刻画,制作精美,显出当年陈氏家族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实力。新建的陈氏宗祠坐北朝南,在 S104省道济微路西旁的水域中填土筑台而建成一处封闭的院落,仿古建筑雕梁画栋,只是大门紧锁未能进入观看,门口卧倒陈利仁以及陈萃珂墓碑,祠堂东墙垛放几块古碑,想是从家族墓地运来还未来得及重立……对于滕西王晁陈氏,一直了解不多,查《地名志》对于前、后、东、西4个王晁村的介绍,也没有提到陈姓。王晁是滕西靠近湖边一带的古村、大村,传说汉代即建有阳城;隋朝时隋炀帝龙舟巡游曾于此建行陈氏族谱 宫,又名场城;据前王晁■村中《创修天齐庙碑》记载“该村原名石井村”,唐代杜氏迁石井村前建村,明初,村名沿为王晁。元末,秦氏由沛郡迁滕西王晁,明初孙氏迁来,后分成东、西孙庄,今称为前、后、东、西王晁,总人口达1.2万人。
  滕州古籍收藏家杨其东先生搜集滕地家谱较多,著有《古滕族谱提要》 书稿,内有《古滕陈氏族谱》简介,提到“陈氏原籍山西洪洞县,明初迁滕,始祖为昆仲二人,陈敬居滕西后王晁,另一祖失名居东龙岗。因兵荒马乱,族人各自逃亡,故长幼失序,无从考据,此为后王晁陈氏支谱正巧,杨先生提到的这套后王晁村陈氏支谱所记,也正是今年春天我在后王晁村寻访到的陈氏宗祠及古碑内容,从而将古籍记载与田野调查结合统一起来,形成“二重证据”。《古滕陈氏族谱》简介中列有历次修谱时间及纂修人员,从该记载看,《陈氏族谱》(抄本)修创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编撰者是第十一世陈为毅;到嘉庆十四年(1809年)第二次修谱(抄本),纂修者是第十四世陈蔼、陈应遴,其中,这个“陈应遴”的名字,见于现存咸丰六年碑碑文中:“厥后先生从子(陈) 应遴、从孙(陈)暗、从曾孙咸登,联迹膠庠”,证明陈应遴是咸丰碑墓主陈克明的“从子” 一一古籍与古碑记载在此对应起来!第三次修谱(木刻)是同治四年(1865年),纂修者是第十五世陈驭心;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第四次修谱(石印),纂修者是陈氏第十八世“豫”字辈四人;1962年五修族谱(油印),参与者有陈氏第十七世“萃”字辈数人,与民国碑墓主“陈萃珂”相对应……至于咸丰六年陈克明墓表碑中未能识读出来或漫漶的部分碑文,或能从《古滕陈氏族谱》中找到该碑文的原稿一一陈氏礼请滕县“北门里黄家”著名文人、举人出身的黄来麟为本家族成员撰写碑文,其原稿应该收录进入家谱中!再或者,黄氏本人的《敝帚文集》中或也有收录,待以后查一查..后王晁陈利仁墓碑附:滕西滨湖奎子孙氏《孙氏族谱》简介今有滕州市政协副主席孙士泉先生传给我电子版《孙氏族谱文集》,用微信“发送给朋友”,手指一点即传过来,令人感慨如今信息传播的方便、迅捷和高效。孙主席知我近年来四处查访鲁南地区的古碑和家谱古籍, 之前我曾有幸得见孙主席老家所藏清代至当代近二百年间孙家19份地契,并写有《滕左大坞沟村孙氏事略》一文,介绍了民间家谱、契约等资料的史料价值及东郭镇大坞沟村孙氏家族的源流和迁徙情况。据《孙氏家谱》记载:东郭大坞沟孙氏源自滕西滨湖镇奎子村,明朝初年孙氏迁滕始祖孙广随“洪武大移民”由山西迁滕西定居;七代以后,孙氏第八代孙奇朋于清朝康熙年间再迁山亭店子石竹村;又过三代以后,第十一代孙荣县因与大坞沟村邢氏结有姻亲关系,于乾隆年间迁到大坞沟村定居,如今已繁衍到二十一代(世)……今孙主席又将其祖籍地奎子村族谱资料发我,使我得以了解滕西有名的“奎子孙”家族的一些历史情况。
  《孙氏族谱文集》一书由孙氏第十九代孙卓强先生编辑点校,孙先生1955年出生于奎子村,熟悉家乡历史,退休后致力于谱学研究以及奎子孙氏家族历史的研究,该《文集》即是作者从现存各版《孙氏族谱》 以及其他志书、记载中辑录而成。该书收录各版旧谱中古文甚多,并经过作者整理、点校和注释,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又便于今人阅读,使我们得以了解数百年来一个家族在鲁南地区的生存、繁衍、分支、迁徙、婚姻、科举、荣衰的情况,既是一姓家族史,也是一地区域史,同时还构成我们的国家史民族史..据该书介绍,奎子里(村)《孙氏族谱》历史上共有7次编修,目前现存历代《孙氏族谱》计有5套,分别为:1、 清康熙十四年乙卯即1675年,孙氏第七代(世)孙丕勋第一次创修一卷手稿本《孙氏族谱》(创修);2、 乾隆八年癸亥即1743年,第十代孙孺衡第二次编修一卷木刻版 《孙氏族谱》(一续);3、 乾隆五十七年壬子即1792年,第十一代孙树栩第三次编修(二续,谱稿佚);4、 道光十二年壬辰即1832年,第十三代孙鍾第四次编修(三续,谱稿佚);5、 同治九年庚午即1870年,第十三代孙嗣曾第五次编修三卷本木刻版《孙氏族谱》(四续);6、 民国十九年即1930年,第十七代孙厚麟第六次编修八卷本石刻版《古滕孙氏族谱》(五续);7、 1990年第七次编修十二卷本铅印版《古滕孙氏族谱》(六续)。
  该书收录明、清以来旧谱谱文较多,主要有序跋文、人物传(含节烈、行状)、墓志铭、艺文著作(对联、诗祠、文赋、祭文、书序)等,作者大多是明、清两朝的进士、举人、秀才(滕籍居多)等科举文人以及当地的官员士绅。尤其是该书收录的孙氏族人中有名望的文人遗稿,以及家族内、外作者合集而成的悼念文集《永感录》,为一般家谱所少见,保存了一些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的文学作品,是为该《族谱》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该书收有清初至当代的9篇序、跋文字,分别记录了自清初1675年到当代1990年计315年间孙氏族人7次编修家谱的情况,平均每45年修订一次,基本符合我国传统社会定期(三十年)补充修订家谱的惯例和规则。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孙氏族谱》的创(初)修者孙2勋,是奎子孙氏第七代(世),生活在明末清初,正是承前启后的阶段。他于晚年七十六岁时第一次创修《孙氏族谱》(手稿本),主要内容有谱序、渊源考证、源流支派、人物传等,奠定了后世各续修版本的基础和编次。清乾隆年间滕县举人殷作谋为其作《传》说他是“明经睿卿公(孙化愚字睿卿)之侄也。少承伯训,得《麟旨》真传”——这又上溯到孙丕勋的伯父孙化愚,他是孙氏家族第一个秀才,后选为国子监贡生(别称“明经”),以专研 《春秋》(又称“麟经”)知名,著有《春秋品汇》,成为当地名儒,清代道光版《滕县志•人物•隐逸》中载其事迹,徐州举人万寿祺称赞他说: “邹鲁诸生以时习礼者多就其馆,执经问义之士不远千里就之,比之马融。而汉宋诸儒杂论《春秋》异同不合者,养真公皆为折中,使天下有所归”。孙化愚在孙氏家族中具有弃农从儒的开创之功,从他开始把《春秋》(又称麟经)列为孙氏家学,他的后辈子孙也开始走上科举仕进之路:其长子孙丕显以贡生仕至光禄寺署丞;其长孙孙念祖、曾孙孙之庾、孙之梁、玄孙孙孺衡等考中举人;其他贡生、监生、庠生等不计其数;孙氏功名士绅名列省、府、县志者多达十数人……这些人中,孙化愚长子孙丕显于明朝崇祯二年即1629年倡建了奎子村孙氏宗祠;次子孙丕昭捐建了奎子村前沙河上的“奋鹏桥”;其侄孙丕勋创修了《孙氏族谱》;其长孙孙念祖是明末有名的“复社”成员,后回滕辟“琅城圃”设帐授徒,一时‘‘鲁国诸生,半出门下”。祖母李孺人去世后,辑《永感录》一卷永志怀念,后殉于明末“壬午之难”,事迹列入 《滕县志•忠义卷》。孙化愚玄孙孙孺衡曾任乐安县教谕,归养后续修《孙氏族谱》(一修),事迹载入府志县志。孙孺衡之孙孙柄又继续续修家谱 (二修、三修),事迹载入山东省志……而后,孙氏族人中的读书生员又不断续修家谱,延续文脉,记录下孙氏家族数百年来耕读传家、人口增长、宗支播迁的情况。上溯源流,皆有赖于孙丕勋(七世)、孙孺衡(十世)、孙柄(十二世)等历代孙氏族人,在家族历史记录和传承中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之功,同时也符合印证了我国古代社会乡村家庭由耕而学,由学而文,由文而仕的耕读——科举——入仕——光耀门庭的传统模式……就笔者所见,滕西一带奎子村周边,由明初移民而来且定居至今的几大家族中,如盖村王氏、马村马氏、大刘庄刘氏、北杨楼杨氏等,大多遵循、印证了这一模式。这些家族均于明初由山西迁来,始迁祖一人来到滕境,落地生根,繁衍子孙,聚居成村,分支散叶,六百年后,当初始祖一人,如今后代成群,发展到成千上万人口;当初外来一户,如今百村千家,宗支播迁到鲁南广大地区……通过以上这些家族现存家谱的记载,可以看出明清以来滕县地区移民家族发展壮大的共同特点:一是各移民家族来滕后,都经过了几代人上百年的农耕积累,家庭殷实到一定程度后,“仓廪实而知礼节”,子孙后代才开始读书科考。以清道光版《滕县志.选举》卷中所载明代滕籍进士名录统计,有明一朝276年中,滕县共考取进士18名,其中明朝中期嘉靖朝以前只有4名,直到明朝中后期,滕县才“井喷”式的连续考取多位进士,且多是明初移民后裔……《孙氏族谱》 记载奎子孙氏“前四世单传”,直到明末第六代孙化愚才考取成为孙氏家族的第一个秀才,到了清朝考出5位举人,并教授出多个进士……二是以修家谱、建宗祠为标志的家族“文化建设”相对迟晚。滕州现存各家族的古代刻印家谱中,明代极少,即使曾有也大多毁于明末战乱,大多数家族都是清代才开始编修家谱,建立宗祠。就笔者目前所见,滨湖奎子《孙氏族谱》相对较早,创修于清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明末建立家祠;级索北杨楼《古滕杨氏族谱》最早创修于清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同年创建祠堂;滨湖马村《马氏族谱》创修于乾隆四十二年即1777年(一说创修于康熙十五年即1676年,但未存谱稿),到嘉庆十七年即1812年才“创建家祠”;大坞大刘庄《古滕刘氏族谱》创修于嘉庆四年即1799年,道光元年即1821年才“阖族公买家祠地基一位共一亩二分”建立祠堂;即使如滕县城里赫赫有名的“北门里黄家”,直到清嘉庆十三年即1808年才创修《古滕黄氏族谱》;曾考出进士王东槐的盖村王氏家族直到道光八年即1828年才刻印《王氏族谱》……三是各家族人口增长、富裕壮大后,以设立“外庄子”、建置“别墅(业)’’ 及新立茔地、投亲靠友等方式散播人口,另立新村,进而分门别户,宗族分支……《孙氏族谱》记载孙氏家族由滨湖辛安村迁至奎子村,几代以后,孙氏子孙又陆续分支散居到阳温、小坞、柿庄、两水泉等周边以及更远的大坞沟、店子、山亭、古邵、蒋家庄、丰县等地,进而播迁到省内外、海内外..四是家族中的科考功名人员,由农而儒,由儒而仕,进而由乡入城,弃农从文,成为当地影响一方的士绅名流。《孙氏族谱》记载奎子孙氏到第六代孙化愚时于明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在滕县城里紧靠西门置一居室,以文会友。后其长子孙丕显偕弟孙丕昭在城西门里依先人庐各建城宅一处,与本县名儒谈经会文,设帐讲学。直到其孙孙念祖、曾孙孙之庾仍“城内辟琅城圃,治书其中”——见《滕县志》记载。崇祯十五年壬午即1642年清军围攻滕县城时,孙念祖与夫人高氏自尽殉于城内宅中,可见孙化愚祖孙四代已从奎子村迁居滕县城里,实现由乡村秀才到城里缙绅身份的转变……滕县“北门里黄家”亦是在明、清两朝考取7位进士的显赫声威中,将家由东郭明理(里)村迁至城内北门里,后代定居至今……五是各名门大户之间互相联姻,通过姻亲、族亲、同乡、同年、同学、师生等关系相互盘结,印证、践行了“门当户对”的婚姻原则。这一点从 《孙氏族谱》所收录各类寿序、墓志、传记等文章外姓作者落款署名即可看出。如明末徐州名士万寿祺(举人)与孙念祖(举人)同年进京科考因而结成同年(学)关系,万在为孙念祖祖父孙化愚(号养真)夫妇撰写《明乡贡士孙养真暨配李孺人合葬墓志铭》时落款自署“年家眷晚生万寿祺顿首拜撰”;孙念祖长子孙之庾(举人)的儿子娶了黄兰森(进士)的女儿,黄兰森后代黄来麟(举人)在为孙家后辈孙培信撰写《墓表》时即说“余宗以世好为姻戚旧矣”,并落款自署“世眷弟”,而黄兰森又是万寿祺的女婿,孙、黄、万三家不仅有同乡、同学、同年关系,还是儿女亲家…… 另外,清代西岗柴里村举人满秋石与孙孺衡(举人)之孙孙柄“附为婚姻”,满在为孙柄之父写《传》时落款自署“姻晚生”;另一位滕县举人颜逢甲则是孙家外甥,颜在为孙门孔氏写《孝妇孔氏传》自署“族外甥”;颜、满二人又是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甲午乡科同年同榜……四清道光版《滕县志•艺文卷》中收录了孙之庾(字介福)五律、七律诗各一首,代表了孙氏族人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孙氏族谱》中专门录有“著作” “附录”以及《永感录》一卷,收录了孙氏历代文人创作的诗词歌赋、唱和酬答、联语自叙、感怀悼文等文学作品,彰显出孙氏家族文学传家、诗书继世的深厚文风。其中有一篇孙念祖堂弟孙率祖所写《约合族会文启》的文章,在孙氏家族内征文约稿,大有王逸少《兰亭》之会、李太白《桃李园序》的遗风:“窃闻:万卷书开,三冬方称为足用;五车学富,一岁先计夫首春。化曰薰和风,晴光偏宜弦诵;芳草积时雨,妍阳辄动生机。摩索暗中,鸡谈可接;花凝笔下,白凤自生。况两闱之功名必先小试,且一生之事业须期大成。
  兹者:岁序方新,孟春聿始。春杏秋桂,从此配植根基;金马玉堂,由今造制台室。若少百倍之养,漫多八斗之才;既怀一飞之心,宁忘千仞之志。
  恭惟同社诸兄、弟、叔、侄:口若悬河,吐胸中之锦绣;手如利刃,走笔底之龙蛇。虽已文坛建旌,岂即他山无石?愚以离经辨志,独居思驰者有之;敬业乐群,同人相励者多矣。欲成雅会,爰卜良时。同处一堂之中,期群贤以毕至;共业一室之内,合少长而咸临。以场屋之心为心,须念风檐寸晷;切金华之志为志,当思玉墀五云。一日尽一日之功,积累深自成笔海;片刻无片刻之惰,层叠高即为学山。况鉴乎此,资乎彼,一得亦可为师;舍诸己,取诸人,片善宁无足范?搏翮济水之上,岂徒然哉?走马曲江之滨,良有以也……’’“遗文辑录”中所收的《盆山唱和集》就证明了孙氏族人这种“吐胸中之锦绣、走笔底之龙蛇”的能力:清咸丰年间孙瑞圃制作了一盆假山盆景,孙氏昆季竟能对着一盆石头吟出十几首诗,还被孙警盘“集而录之,以志一时之雅云”……孙家另一位大文人孙柄与族侄对着几朵菊花唱和出“依韵二十四首’’《菊花诗》……正如孙延古在《春寒花较迟赋》 中所说:“处花底而开樽,向花间而散步,能勿持花管而填词?裁花笺而作赋?满园春光映日光,十分春色焕文章。
  繁华到眼须行乐,休与俗人论短长。”《永感录》共一卷,共收诗、文114篇(首),为崇祯八年即1635年孙念祖集辑悼念其祖父孙化愚、祖母李氏的祭文、诔词、挽章、悼诗等文字的合集,卷前有山西进士、曾任滕县知县荆尔植,滕县进士、扬州兵备道黄家瑞序文,卷后有滕县举人、原任南京刑部郎中张彩跋文,内录孙化愚遗诗、孙氏子孙祭诔祝辞、孙氏门人、亲友朋党等挽章悼诗,表达了对逝者的追思感怀,同时也看出孙念祖父、祖几代门生故旧遍及周边的广大影响力:“高凌星斗文光灿,远控河山气脉隆。
  从此冠裳济济出,宫花长对垅花红。”——鱼台贡生闰论《忆养翁老师兼挽师母李孺人》《文集》后附补遗、碑文、宗族分支、人物年谱、历史沿革等当代考证、研究、介绍、说明文章,以现代人视野和笔法总结、归纳、记录、说明古代家谱中记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将历史人物加以现代注释,将历史年代换算成如今公元纪年,将古谱文字中的错讹颠倒混乱加以梳理校订,将零乱散落的遗漏缺失加以补充完善统计整理,便于今人阅读和理解,记录历史,保存史料,资以鉴今,古为今用。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