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夏镇)新河口改建碧霞元君庙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97
颗粒名称: 微山(夏镇)新河口改建碧霞元君庙碑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4
页码: 422-425
摘要: 微山(夏镇)《新河口改建碧霞元君庙碑》现存地点:微山县城南泰山庙立碑年代:清朝康熙元年即1662年距今时间:357年碑文撰者:未详上世纪初,我们滕南十里铺老家李氏“振”字辈弟兄5人,分别名为“山、海、河、江、清”。
关键词: 石碑 元君庙碑

内容

微山(夏镇)《新河口改建碧霞元君庙碑》现存地点:微山县城南泰山庙立碑年代:清朝康熙元年即1662年距今时间:357年碑文撰者:未详上世纪初,我们滕南十里铺老家李氏“振”字辈弟兄5人,分别名为“山、海、河、江、清”,穷得冬天只有一条棉裤穿,生计无着,哥几个遂凑钱让小五李振清外出谋生,李振清即是我爷爷的亲五叔、我的“老五老爷”,也是滕南李氏家族“老五支”中的夏镇街(今微山县城)分支始祖。
  2019年正月初四,我前往微山县城的“夏镇街”(今名镇中街)去看望“老五老爷”的二儿媳、今年己95岁高龄的我的“二奶奶”张氏,终于找到“夏镇街”的李家祖居、原“德丰布店”旧址,竟然还留有一座当年老五老爷建的两层小楼,距今也有七、八十年了吧……二奶奶的长子李家喜(75岁)叔叔给我介绍了祖居的情况,并建议我去老街南头的泰山庙看看,于是我穿过沿运河的老街,找到“三孔桥”西旁的泰山古庙。 夏镇街李氏旧居小楼微山县泰山庙位于县城南郊,坐北朝南,运河绕其西墙、南门流过,本世纪初年被当地信众集资重修,焕然一新,香火旺盛……庙内外立有古碑数通,分别为:夏镇泰山庙 泰山届碑林1、 清朝康熙二年即1663年《新河口改建碧霞元君庙碑》;2、 民国二年即1913年《山东前路巡防步队张君德政碑》;3、 民国十二年即1923年《重修泰山庙碑》;4、 民国二十二年即1933年《重修泰山行宫楼墙及殿檐碑》。
  庙内资料说“殿门两边分立石碑十六块”,而目前仅见这4通,其他的古碑呢?目前所见最早的康熙碑记载:“夏阳碧霞元君庙创自前明隆庆之元年(1567年)”,距今己有四百多历史,不知庙前《简介》牌上所写“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扩建于明朝天启年间”之说源自何处……该碑记载了清朝初年将原立于“夏镇闸西堤之上”的明代泰山庙迁建到运河东岸今址的史实,“兹庙兴工于壬寅(康熙元年1662年)孟冬,竣工于癸酉 (康熙二年1663年)仲春”,正与清朝顺治末年员外郎顾大申、主事李禧熊将始建于明朝万历十六年即1588年的部城土垣城墙改建为砖砌城墙的年代相符,该碑上也提到这两位地方官的名字……关于“夏镇新河”,清道光版《滕县志•艺文志》中收有两篇《夏镇新河记》的文章,作者分别是明代嘉靖朝宗室朱睦挈(左加木旁)和吏部尚书徐阶。这两篇文章共同记述了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黄河决口阻塞昭阳湖漕运渠道后,朝廷简派工部尚书朱衡前来开挖夏镇新河的过程。新开挖的运河北起今南阳古镇,中经夏村(即夏镇,今微山县城),南到古留城(位于今微山岛西南,己沉入微山湖水中),全长141里。朱衡开挖的这段新运河避开了南四湖的大水面,而将运河河道移到湖东岸,经过夏村,夏村因而成为运河的枢纽码头,升格为夏镇,后又升格为微山县城,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的著名码头。至今,夏镇到欢城湖边东岸仍留有部分这条运河的遗迹,南阳岛上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的行宫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夏镇运河西岸玄帝庙“皇华亭” 内曾立有一通“三绝碑”,列为“夏镇八景”之首,所刻的即是名臣徐阶撰文、名书法家周天球书丹、名石工吴鼐刻石的1257字的《漕运新渠记》(即《滕县志》载徐阶所撰的《夏镇新河记》,仅个别文字不同),由于该碑文、书、刻水平很高,后人谓之“三绝”,故名。据云此碑高近6米,仅底部的焱屈龟头就能乘坐4人,可惜毁于那场浩劫!民国二年碑则记载了一段夏镇遭土匪侵袭的旧事:“辛亥(1911年)秋杪(miao),徐属土匪蜂起,丰、沛二邑相继失守,十月二十三日西匪数百人陷夏镇,财物焚掠一空。山东前路巡防第五营管带伟臣张君闻讯统兵驰至,贼望风逃遁,滕、沛交境风鹤,一曰数惊。君派队严守各口,编集团练协力防御,贼遂敛踪。壬子(1912年) 年正月初旬,贼数十船渡湖来犯,队张协、王英、张燕(等公)身先士卒,鏖战自卯至已,涉水夺船数只,格杀无算,生擒著名巨贼数十人,讯明正法,夏镇XX被蹂躏皆赖君力也。而且御兵有法,与民无秋毫犯,变装缉拿,宵小远避,所辖地面无不畏威怀德,民XX荷拼(ping)懞(meng)力图酬劳,约志功绩,数语纵难罄德政万一,亦略表X忱云。阙里孔庆濂撰文,里人郭尚宽书丹”。
  该碑文提到“滕、沛交境”,正是印证了明、清时期滕县与沛县以夏镇为区划分界的历史史实,清朝乾隆年间泰安知府宋思仁写有《过夏镇》 一诗:“片帆风利挂残阳,一镇区分南北疆;花色暗思滕县白,钟声遥送沛城凉”;清人沈德潜《晚泊夏镇》诗:“舟泊一湾分两省,楼高百尺记三层;故宫魂魄常思沛,经界公私尚忆滕”,说的都是过去夏镇街“一步两省三座庙,一条大街两县分”的现象。
  民国十二年碑记载了对该庙的又一次重修:“…夏镇新河口泰山行宫,考诸碑记,创建明末,屡经重修,民国十二年春王君殿玉、程君允现等倡义集资,装塑两廊诸菩萨,山门四天王,后楼正殿圣母像,丹漆龛宇,绚彩粉壁,金碧辉煌,燦然可观,需青蚨若干串,越数月而告成……夏阳乡乡董杨俊仪敬撰,沛县甲种师范讲习科毕业卜昭文书” 一一说明是到了民国年间,仍是滕、沛两县人民共同重修了这座古庙。
  又过10年后,到了民国二十二年的1933年,该庙经过了又一次重修,主要是维修楼墙和殿檐,“邑人郜炳坦、马盛勇”书写出一篇长长的碑文谈及宗教对国家和人民的教化辅助作用,历数唐宋元明清:“信教自由亦为世界文明各国之公例…寺庙行宫举国皆是焉…吾乡泰山行宫位于夏镇之阳,考诸碑记,创建昉(fang)于有明,重修者数次…爰于民(国) 癸酉夏,约集同事奔走而募化之,八方檀越无不感其诚悃(kun)踊跃乐输,不迎月得钱若干缗(min),是得鸠(jiu)工庀(pi)材从事建筑,而废者修,缺者补,一复昔之旧矣……”该碑文作者郜炳坦或是受过五四启蒙以后新学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写这篇碑文时有了世界眼光和历史思维,开头起于“昔先王以神道设教辅治化”的议论,中间略述修缮过程,结尾又大段议论世间“盖凡物有始必有终,有成必有毁”的客观无常现象,最后竟感时伤世,慨叹“无如世道人心趋而愈下,奔兢为常,残人自肥莫知忏悔,以致操戈同室,社会将成势将崩溃之象……”作者籍修庙之举期望“使暮鼓晨钟留斯地以发人深省己尔”,也是我国上世纪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时期社会乱象的真实写照。按年代推测,当时我的李振清爷爷应该己到了夏镇街谋生,正是独自在异乡艰苦创业的时期,不知他老人家经历了多少千难万苦--李家喜叔叔告诉我老人家当年曾被土匪绑过“肉票”……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老五老爷当年建在夏镇街的祖居尚在,隔运河西望的明代部城却己沦为了村庄遗址,街北更古老的汉代广戚故城更是湮没难寻,只有古老的运河仍在流水,漂泊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和东升西落的日月……李振清老爷爷创立的“德丰堂”布店,曾挣钱为十里铺老家置地盖楼,养活一家老小,而今,十里铺的楼拆了,地没了,曾经繁荣红火的“德丰堂”烟消云散,“老五支”的后人也星散四方,最远漂到了美国……“盖凡物有始必有终,有成必有毁”,世间哪有什么永恒的财富和不变的荣华呢……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