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鲁王朱以派墓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96
颗粒名称: 兖州鲁王朱以派墓碑
分类号: K86
页数: 6
页码: 416-421
摘要: 此时陈藩先生向我们提供了有关第十二位鲁王埋葬地的重要线索,于是摄制组跟从陈先生前往兖州市区西郊的丁家村寻访拍摄。兖州朱以派墓碑然根据碑文撰者署名自称“清邑庠生”推断,此碑或立于晚清,最迟到民国辛已即1941年。
关键词: 墓碑 朱以派墓碑

内容

兖州鲁王朱以派墓碑现存地点:兖州西郊丁家村立碑年代:光绪七年辛已即1881年距今时间:137年碑文撰者:清邑庠生同里后学曹尚和撰文并书2008年秋天联合CCTV—4拍摄《走遍中国》之《消失的王陵》一片时,我曾带领摄制组去邹城、兖州等地寻访拍摄明朝鲁藩王遗迹,在邹城荒王陵拍摄了明朝第一代分封鲁王朱檀(谥“鲁荒王”)的陵墓,又去兖州西郊丁家村找到了第十二位鲁王朱以派的墓碑以及后人,我后来还以“找到了朱皇亲”为题写了一篇博客记录此事……对于明朝兖州鲁藩王世系的研究,滕州籍退休 邹城鲁荒王陵医生陈藩先生做了认真细致的考察和考证,他以古稀之年,拿着放大镜去图书馆查找史料,又根据有关资料记录的线索,独自骑着电动三轮车前往鲁南各地实地查证,竟将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以下十世十三王的墓地大部分找到查实!中央电视台在拍摄以滕州莲青山明代王陵遗迹为题材的“走遍中国一一消失的王陵” 一片时,用“排除法”来推测莲青山王陵的墓主人究竟是谁,曾怀疑是明末第十二位鲁王朱以派的坟墓(前9位以及第13位末代鲁王墓葬均己找到)。此时陈藩先生向我们提供了有关第十二位鲁王埋葬地的重要线索,于是摄制组跟从陈先生前往兖州市区西郊的丁家村寻访拍摄。在村东头,我们见到了倒在路边的墓碑,上部断残,只能认出“皇孙鲁王讳以派字衍宗暨配郭妃朱公、母之墓”,左侧为墓主两支九代子孙世系名号,右侧刻写“其裔孙孝臣(朱)竹贤等为公刻石表墓”说明文字一段,提到“去今已三百年矣,人己往,风已熄,欲置喙而无从……”残碑落款年代仅剩“X年岁次辛已荷月上淀”。 兖州朱以派墓碑然根据碑文撰者署名自称“清邑庠生”推断,此碑或立于晚清,最迟到民国辛已即1941年。查整个清朝10帝260多年,经历过“辛已”纪年的计有康熙、乾隆、道光、光绪四帝,其中较晚一次为光绪七年辛已即公元1881年。再结合墓主后九代子孙为其明末先祖補立墓碑,按通常30年一代计算,正好合于明末到晚清的270年时间。
  根据《明史》记载以及陈藩先生考证: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两月后受封为“鲁王”,十五岁时就藩兖州,传十代十三王,前后283年,贯穿整个明代。十二王分别是:1鲁荒王朱檀——2鲁靖王朱肇辉——3鲁惠王朱泰堪——4鲁庄王朱阳铸——5鲁怀王朱当澉一一6鲁悼王朱健代——7鲁端王朱观定一一8鲁恭王朱颐坦——9鲁敬王朱寿繒——10鲁宪王朱寿銨——11鲁肃王朱寿镛--12鲁安王朱以派--13鲁监国朱以海。《明史•诸王表》记载了朱元璋钦命拟定的兖州鲁王世系彳j1辈用字为“肇、泰、阳、当、健、观、顿、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20字,然而只用到第九代“以”字辈,至南明永历七年(1653年)末代鲁王朱以海取消“监国”名号,明朝彻底灭亡,也没有撑过王朝兴衰更替三百年的历史周期!朱以派的墓碑上到是记录了“以”字往下又后续九代子孙的名辈,己排到了第18字“遇”字辈。我们在丁家村找到明朝鲁藩王朱姓皇室的后代传人朱遇和家,居住在村中的农家院落里,早已成为了兖州乡下普通的农民,直让人生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慨!朱遇和带我们去村东水坑旁的朱氏祖坟地里寻找,在经历过3代“文革” 浩劫后,明朝兖州第十二位鲁王朱以派的坟墓早己淹没在一片种着玉米的农田中,没有一点痕迹,仅剩半块残碑遗落村旁,还说不清立碑的年代……朱遇和给我们看他抄录的家谱片段,其中竟有…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时的祝文一一由此看来,兖州丁家村这位朴实的朱姓农民可是货真价实的明王朝皇室后裔呀,是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的十代孙朱以派的直系后人!三百多年来朱氏“皇亲”后裔一直守着祖坟定居在他们祖先封国西郊的这个小村落里,“人文蔚萃,代有闻人,枝枝荣者,本先固,源之远..”(碑文)我6年前写的那篇前往兖州丁家村采访记录博客的末尾还写了这么一句玩笑话,但是实情:“这位朱皇亲接待完我们,又得下地干活了,去祖坟地里刨玉米秸,然后往祖宗头上运粪一一不追肥运粪庄稼不长呀……,’附:青山古墓明皇陵滕州市东郭镇境内的莲青山不但具有自然的山川形胜之美,而且还有古代的人文建筑遗迹,是我市境内集自然、人文双重景观于一体的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如今,莲青山风景区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吸引来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和探秘。2004年,文物部门曾对莲青山建筑遗址进行保护性发掘,在遗址最北侧半环形石墙内内发现一处12X14米见方、8米深的古代墓圹,下有砖券墓室,但墓已空。滕州莲青山发现明代皇室大墓的消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滕州文化部门曾邀集省、邹城鲁荒王陵的文物考古专家以及滕州市的历史研究者们举行了“莲青山大墓发掘研讨座谈会”,展出了出土的部分文物,并就莲青山古墓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和讨论。
  综合与会专家意见,大致形成了有关莲青山古墓的几点共识:历史上有着种种传说的莲青山“皇城”是古代陵园(建筑遗址部分);第一,它是明代的陵墓(墓制形式以及出土的陶俑为明代服饰);第二,是明朝皇室至少是“郡王”以上级别的朱姓王陵(墓制规模,出土有龙纹石雕);第三,墓主有可能是明代兖州“鲁王”世系的某一位分封王;第四,该墓在历史上曾遭到大规模的人为破坏。
  莲青山大墓,在偏僻寂静的山间沉睡了几百年之后,而今又裹着重重的面纱半遮半掩地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人们原想通过发掘来破译古 “皇城”的谜团,待打开墓门后却发现谜团比发掘前更多了!原来只有一个古“皇城”的疑问,现在莲青山大墓的每一个细节都成了一连串的问号:大墓何时所建?为谁而修?为什么找不到碑文墓志?为什么古籍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墓主究竟是谁?又是谁破坏了规模宏伟的享殿建筑?墓圹中为什么有两次建筑?墓室中为什么无棺无尸?整个陵园建筑废墟上为什么没有覆顶的瓦片?莲青山大墓是否是未完工的工程?传说了多年的“皇城” “纪王女城”是否就是指明墓陵园?如今,墓前“御桥”西侧两尊残缺的龙头,在桥下流水的喧嚣中无声地沉默着,迎着夕阳山影,浴着雾雨风岚,缄默无语地守望了数百年! 察看桥基,这座“御桥”当年初建时竟宽达30多米,整座陵园面积竟是其他同等诸王陵园的数倍!什么样地位的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配得起这等仪仗神道和如此规模的陵园建筑呢?莲青山大墓被发掘以后,焦点落在了墓主人是谁上。由于该墓先后经历过两次建筑,因此也不排除同一圹墓坑中先后曾葬过两人的可能! 抑或是一个墓主曾被二次埋葬。考古人员在墓室外的墓门上方发现了几尊约2◦厘米高的陪葬陶俑,从陶俑的服装打扮,特别是其中一尊陶俑所戴的明代特有的官帽上判定出了该墓的朝代一一这是莲青山古墓截止到目前所透露出来的最确切最有价值的信息!莲青山明代大墓,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那个已消失了四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明朝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朱明王朝开始,到1644年明崇祯皇帝朱由检吊死煤(景)山止,历275年,共有17任16人当皇帝。按明朝制度,朱元璋的后代除皇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皆封为“亲王’’,分封到全国各地各自为“王”。亲王以下为“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镇国中尉” “辅国中尉”等,世袭相传,编织成朱姓王朝“家天下”的统治网络。朱元璋生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立为太子,四子燕王朱棣(明成祖),七子齐王朱缚,十子鲁王朱檀等,分别被分封到北京、山东青州、兖州等地,世代世袭成为明朝皇族的同姓诸王。
  朱元璋第十个儿子朱檀被分封到兖州为“鲁王”,鲁王世系共传10代13王。第一代鲁王朱檀两个月大时受封,长到15岁才就藩来到兖州,因迷信成仙服用丹药瞎了眼睛,只活到19岁而亡。《明史》记载:“帝(朱元璋)恶之,(洪武)二十二年薨(1389年),谥曰‘荒’ ”。这就是“鲁荒王”的由来,今邹城东北的“荒王陵”即是朱檀的墓地。
  1988年,笔者在邹城参加孟子学术研讨会时,曾随发掘过荒王陵的已故邹城文管所所长王轩先生到荒王陵实地考察,听王所长谈到1972年的发掘情况:在发掘出朱檀的尸骸后,当时的“革命群众”把朱檀当作“封建地主”批斗一番后就随便扔掉了,这让王所长遗憾不已。因为根据后来的头骨复原技术,完全可以恢复朱檀的面貌,由此可以推测朱檀的生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容貌,进而破解历史上所争论的朱元璋外貌是否丑陋的问题!可惜这么一个考古发现的契机,竟被“文革” 的荒唐给毁坏掉了!2003年,滕州城东南10公里处的上营村出土了明朝鲁荒王重孙、兖州第四代鲁王朱阳铸(谥鲁庄王)的墓志,这是明代皇室大墓在滕州的第一次发现!笔者前往抄下《鲁庄王圹志》的碑文并实地考察陵墓。据当地曾进过墓室的村民讲,该墓在过去就已被盗空,今地下尚存两个砖砌墓室,地面依稀可见当年墓园的布局,其陵墓选址简直就是风水地穴的样本,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风水学的要求!司元礼先生曾以《滕州明代鲁庄王陵》为题在《滕州日报》上介绍该墓的有关情况,由此我们知道了明代兖州13个“鲁王”中有一个“鲁庄王”葬在了滕州。
  上营村的鲁庄王陵与莲青山明代王陵是什么关系?莲青山大墓与明代兖州鲁王家族有什么关系吗?北京十三陵《长陵神功圣德碑》及《滕县志》上提到的明代“滕王”朱瞻垲(明宣德皇帝朱瞻基之弟)被葬到了哪里?历史,总和后人捉着迷藏!前人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谜团,吸引着后人去探秘去破解去求索去考证。悠久的滕州历史文化更是吸引着一批业余的历史爱好者们孜孜以求,从另一个途径探索着滕州的过去。有一位退休返乡的医生陈藩先生,自己骑自行车四处奔走查访鲁庄王的资料,自费打长途电话到云南询问有关明代滕王的线索,戴着放大镜般的老花镜到书店里翻阅密密麻麻的《二十五史》!还有一位致力于古滕文化研究的退休工程师高建民先生,竟与老伴千里驱弛到四川阆中寻觅唐代滕王李元婴的踪迹……绵延不绝的古滕文化,正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守护者们的辛勤努力下,才得以传承相继、发扬光大!(该文发表于2006年8月21日《滕州日报》)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