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板上村重修极乐庵碑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84
颗粒名称: 水泉板上村重修极乐庵碑记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5
页码: 362-366
摘要: 水泉板上村《重修极乐庵碑记》现存地点:水泉板上村南山崖下立碑年代:大清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距今时间:302年碑文撰者:张光世撰文最早知道“东山里板上” 的村名。
关键词: 石碑 极乐庵碑

内容

水泉板上村《重修极乐庵碑记》现存地点:水泉板上村南山崖下立碑年代:大清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距今时间:302年碑文撰者:张光世撰文最早知道“东山里板上” 的村名,源于清末滕籍“翰林”高熙喆之孙高炯浩先生,他提到1938年日军进攻滕县时,高翰林宁死守节,仓促间家人用一张八仙桌倒过来作轿(一说太师椅)把年过八旬的“翰林爷”抬到东山里板上村避难,最终死在该村……后来又听滕州本土作家吕宜芳先生说他曾去过该村,并向我推介该村“风景挺好”——丁是于今年春天来到山亭石嘴子水库(翼云湖)北岸寻访,先找到崖下村南的“张锦湖祖茔碑刻群”,可惜己淹没在水中:后又在板上村南找到新修的“极乐寺”,终于得偿所愿……板上村极乐庵极乐庵该庙地处群山环抱之中,北依柴山,南瞰水面,薛河上源在庙西蜿转南下,另有一道泉流穿庙而过,山水清音伴奏古寺梵唱,果然是一方泉林之胜!庙依山崖而建,己于2006年重修为四合院式的一进院落,更名为“极乐寺”。主殿供奉佛祖,另有观音、弥勒、财神、泰山奶奶、四大天王等分侍东厢及山门,院中还站有一尊披红僧人石像持杖肃立,不知是何布局…… 极乐庵碑主殿门东立有圭首清康熙碑一通,为《重修极乐庵碑记》,碑文如下:“尝闻作善者降之百祥,又云福缘善庆,是神之德,固自浩荡无涯,而神之灵亦未始不因人而彰,神人相依之理,久已昭著于天壤间矣。故酬功报德者,必崇其祠而尊其像也。如叔绣封之东北震四保班行村迤东去庄一里许,旧有大士庵一座,据父老相传由来甚久,在昔之时,庙貌巍峨,青松翠柏,士民瞻仰往来如蚊,虽非名山胜境,何尝不壮丽可观也? 迨后明季年间,山寇猖獗,居民四散,随而殿宇倾颓,墙垣坍塌,日复日,年复年,振起无人。嗟乎,金碧焜炫,一旦为灌莽荆榛,虽然有成有败,然终须否极泰来。今居民秦、满二人等约众成社,积蓄年余,于丙申年间构成草堂,妆塑神像,修醮演戏,聊伸其诚耳。非敢言作善也,惟冀将来仁人君子易草为瓦、易土为砖,焉知昔之壮丽可观者,不又于今曰复观哉?故为是记。
  张光世撰文,张景圣书丹。
  大清康熙五十五年岁次丙申仲春吉曰”由此碑文记载可知该庙原名为“大士庵”,“据父老相传由来甚久”。清道光版《滕县志•古迹》中只提到“在城东八十里板行”有元代“洞元大师”袁德所建“朝元观”,并没记载有该寺院。民国年间高熙喆所著的《滕县乡土志》中提到城东“智四保”板上村有朝元观和极乐庵,可见该村曾有两处宗教建筑,村名也由“板(班)行”改为“板上”,所属上级区划由“震四保”改为了“智四保” 一一只是有着高风亮节的乡贤高翰林于清末光绪三十=年(1907年)亲笔记载板上村这两处古迹时,怎么也不会预想到他会在30年后损命于该村吧……庙外西侧菜园中另立有一通清同治十二年 (1873年)《重修极乐庵碑》,下部埋在土中,只能读出露出地面的碑文:“庵名极乐,志胜也,中有观音、泰山、天王庙,则一而殿分…天仙之宫楼欲颓,善士感僧禅悲,坐而听之,固其所唏嘘而不…财捐资,分恒河之余 '清同;台碑费,募冬官之遗工,补旧増新,功乃告竣…迹于常留,-经补葺,便尔改观, 莲花座上妆金色,以照耀日观…日月全新,触目赏心,真乐事也。重修之后,不且与山高水长共绵……”该碑为“邑增生王奉璋撰文,王怀明书丹”。
  这是该庙目前所能见到的两通古碑。另有几通新立的石碑立在庙内外,大致记述了2006年重修的情况以及捐助者姓名。新碑提到该庙有300余年的历史,“为八庙之首”,原有碑9座,院内还有“柏树参天,白不见日,夜不见月,僧侣数人,梵音渺渺”……可惜这些美景于1942年前后被毁光,痕迹全无一一不知当年高翰林来此逃难时是否见过……高炯浩先生在《我的祖父高翰林》一文中还记有这样一则“花絮”: 高翰林生前精通“批八字”,但如同医生不能给自己看病一样,于是他请同僚密友张元济翰林为他打卦,张翰林掐来算去,说髙翰林将来会死在“板上”。高翰林不信,哈哈大笑说“将来我肯定死在棺材板上”-不曾想多年后一代乡贤,为避日难果真死在了一个叫“板上”的山村……板上村南几里处即是另一位滕地名人、青帮大佬张锦湖的祖茔地,高、张两家是儿女亲家,如今淹没在水库里的张氏祖碑即是高翰林所写一一近百年前的这两位滕地先贤,竟同在这“叔绣封地之东”的湖山胜景中留下了遗迹,也可谓是青山有幸!附:高明五先生手抄《历代史论》南沙河镇高庄村,如今与镇驻地连到了一块,居于瑯河支流“南沙河” 北岸,中心大街东侧,当年的“益康食品厂”,就是该村高姓村民所创办,领头人高敬方,不幸于去年秋天突然去世,身后留下亲手建立的企业和那条宽阔的“益康大道”……高先生的公子高肇林如今接管企业,前时他送我一本影印的线装书,是他曾祖父高继伦(号明五)老先生用毛笔蝇头小楷手抄的《历代史论》(如图)。
  该手抄本共抄录历代文人所写史论文章三十余篇,有的文章后还附有后代文人的点评,篇目为《唐书食货志论》一一欧阳修;《刑赏忠厚之至论》一一苏轼;《礼以人情为本论》一一郑樵;《信陵君救赵论》——唐顺之;《深虑论》——方孝孺;《文公悼公论》一一苏辙,等等。尤其难得的是,该手抄本后面竟然还收录了两篇清朝戴名世的小散文,分 高继伦书别是《记兰》和《意园记》。戴名世的名字,在清朝可是“敏感词汇”!这位死于“文字狱”的著名文人,于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被斩首于市(原拟凌迟),“南山案”牵连三百多人,列为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戴著《南山集》自然也列为“禁书” !禁书里的文字如何流传出来?高继伦老先生又是在何年代抄写?按高敬方董事长生前七十多岁的年龄推断,他的祖父高继伦老先生如健在,如今也要百岁上下了,正是在清末民国年间一一这就好解释前朝“禁书”的解禁流传了……资料记载:《南山集》原刻本遭禁毁已不可见,但它为作者在历史上留下了铮铮文名。戴著虽遭焚毁,沉冤数百年,但后人对其人品文章都十分景仰,以致于其后的一百几十年中,清朝统治者虽几令禁毁,但 《南山集》仍不断被人们秘密传抄,不时变换名称在民间出现,人们将其改名为《潜虚先生文集》流传于世。清中叶道光以后,清廷对文化的控制有所松动,所刻版本逐渐增多。戴名世生前所刊印的《南山集偶抄》 所收文章仅百十余篇,其数量仅占戴氏全部著作的五分之一。作者死后,陆续有人搜集整理其遗作,如道光年间其族人戴钧衡编《潜虚先生文集》,光绪年间张仲沅编《戴南山先生古文全集》等。今中华书局《戴名世集》,乃以张氏刻本为基础,兼取见于各本而为张氏未收之文、及作者部分手稿,汇集成书。全书共十五卷,以文体分类,收集完备,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本子。
  高氏手抄本所录戴名世《意园记》,短小精干,意韵雅致,朴实自然,不知其文集里是否收录,现附录之:“意园者,无是园也,意之如此云尔。山数峰,田数顷,水一溪,瀑十丈,树千章,竹万个,主人携书千卷,童子一人,琴一张,酒一瓮,其园无境,主人不知出,人不知入。其草若兰若蕙若菖蒲若薜荔;其花若荷若菊若芙蓉若芍药;其鸟若鹤若鹭若鸥若黄鹂;树则有松有杉有梅有捂桐有桃有海棠;溪则为声如丝桐如钟如磐;其石或青或赭或偃或仰或峭立百仞;其田宜稻宜秫;其圃宜芹;其山有蕨有薇有笋有池有荇;其童子伐薪采薇捕鱼,主人以半日读书,以半日看花弹琴饮酒听鸟声水声松声;观太空粲然而笑,怡然而睡,明日亦为之,岁更几欤?代更几欤? 不知也。避世者欤?避地者欤?不知也。主人失其姓,晦其名,何氏之民? 曰:无怀氏之民。其园为何?曰:意园也! ’’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