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卯寺沟重福寺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79
颗粒名称: 冯卯寺沟重福寺碑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3
页码: 342-344
摘要: 冯卯寺沟重福寺碑现存地点:冯卯镇寺沟村北山涧中立碑年代:元代距今时间:600余年碑文作者:未详重福寺遗址位于山亭冯卯寺沟村北山涧中。从岩马水库大坝东行,穿过店韩路十字路口,继续东行一公里到寺沟村,村北山涧入口处有一小水库,沿水库向东北方向上行,到达山涧顶端尽头,有一石砌方形水池,即是重福寺大殿原址。
关键词: 冯卯寺 重福寺碑

内容

冯卯寺沟重福寺碑现存地点:冯卯镇寺沟村北山涧中立碑年代:元代距今时间:600余年碑文作者:未详重福寺遗址位于山亭冯卯寺沟村北山涧中。从岩马水库大坝东行,穿过店韩路十字路口,继续东行一公里到寺沟村,村北山涧入口处有一小水库,沿水库向东北方向上行,到达山涧顶端尽头,有一石砌方形水池,即是重福寺大殿原址。该处三面环山,西南向滕州方向敞开,天晴时能看见滕州城区高楼……重福寺始建于唐代,是滕东的千年古寺,明、清《滕县志》上留有记载,特别是明朝滕籍进士、明万历版《滕县志》主编王元宾写有《重福寺碑》一文,详细记述了作者实地游历的见闻:“往则见重岭廻合… 至岭头得石径焉,有大树数株,盖旧山门也。过则循岭东转,径下临深涧,有僧住涧中,丛木覆盖之,时时于木杪起炊烟。涧浅处为桥,架僧房上。北渡桥则往华严殿路也,东为天王殿,殿内得平地约三亩。又东因崖为台,台高三尺许,台上为大殿,殿西向,如在人左掖间,岭交臂于胸前,以故从外视之无见也。台前有井名龙池,其平地列大木六七章,两揪合抱直上参云,则元僧手植也。殿右因崖为蹬,高十余级,为丈室,众僧重福寺遗址居随崖高下结构嵌于岩间,夕阳照之如蜂房,僧如壁中出也...”从该文记述看,当年该寺曾有石径、山门、渡桥、僧房、华严殿、天王殿、龙池井等建筑,“殿内得平地约三亩”,还有两棵合抱粗的楸树“直上参云”,为“元僧手植”……四丙多年后的今天,重福古寺L1!消失得了无踪影,连大殿遗址也挖成了水池,只在水池西边剩有驼碑断头龟座半边、元代残碑… 通、清代“三教堂”石棚一座..“三教堂”石棚位于水池北侧崖壁上,大小仅能一人容身,东、西、南三面留门,南门两侧刻有对联:“乾一潜龙一圣生三圣天下父母:坤初履霜无极分太极万物咸亨”,门东刻有捐助施主姓名:“沈兴仁同族人助工二十,马宗岱邀族人助工二百,连丕启助工十日,韩有城同族人助工三十”;门西落款: “广廷清僧公独修朝阳棚,延父禄陀口多得普化。大清宣统元年(1909)二月初四日吉立”。
  仅存的元代残碑缺了碑首,斜躺在山涧草丛中,幸有碑上小字尚能认出一些,大多晶屈碑座三教堂石棚重福寺元代残碑 碑文局部是捐助施主姓名,提到冯卯村、押下村(今岩下村?)、欧家庄(今欧峪?)、鹿卢村(今辘轳村?)、堳城村、上颜村(今尚岩?)、辛庄村、城头村、长巷村、九老庄、华家庄、前牙山寨等周边地名,还有这些村里“村官” 们的职务及其家属姓氏,如“都功德主冯卯村门百户妻宋氏…都助缘会首押下村孙平妻黄氏、男保大妻X氏…助缘会首等鹿卢村张蒙妻范氏、男张念妻王氏、冯卯村吴世同妻X氏……”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碑刻中有一人是“前滕州税使张伯源妻王氏”—— 这“滕州”二字标志了该碑的刻制朝代!史料记载:自秦朝实行郡县制设“滕县” 以来,只在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改名为滕州,元因之,直到明朝洪武二年(1369)才又改回滕县,滕州一名存在于金、元两代计180多年。明版《滕县志》记载了元代僧人善明重修重福寺的过程:“僧善明曾春瓦碌,披荆榛,重建斯寺”,并提到善明和尚于元朝戊子年即元惠宗9年(1349)来到重福寺重修庙宇,由此可推测该碑或许是元代善明和尚所立,距今已有六百多年。
  另外,该碑刻中提到的“村官”职务除“滕州税使”外,还有“提领、提控、社长、百户、里正、首领、院士”等称谓,应该是金、元时代乡村最基层的官职。另还有“上颜村马贵舍X熟地一段,东至山,南至石肠两条、西至……城头村香X寺敬戒师、报德禅院陶妙门”等记载,由于年代久远,如今难以考证其具体内容。
  该面碑文全部是当时捐助施主的村庄、姓氏,却没有其他说明文字,故猜测该碑另一面或许有相关碑文记载,有待以后立起该碑,再作考察。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