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泉重修灵泉观碑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78
颗粒名称: 水泉重修灵泉观碑记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3
页码: 339-341
摘要: 碑为《重修灵泉观碑记》,立于房前院中,晨沐朝阳,夕背暮鸦,每日听泉流潺渥,岁月历四时变化,虽不复有暮鼓晨钟香火缭绕,然昼夜聆听风声泉韵,也足以抵世红尘的经声佛号……道观山门外另有几块歪倒的“皇清”石碑,亦可认出几行字。
关键词: 石碑 灵泉观碑

内容

水泉《重修灵泉观碑记》现存地点:山亭水泉灵泉观遗址立碑年代: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距今时间:82年碑文撰者:居士张玉书有一段时间迷上茶道,在读过陆羽《茶经》之后到处寻找山泉水烹茗煮茶,与友人相约前往东山里的水泉镇找水,终于在一道隐秘山谷的最深处找到“老梅洞”泉,灌水回来一尝,确实有山野质朴隐逸的味道……就在那处泉水旁,也隐藏了一处古代道观,初没注意,攀岩下到山涧底泉流边,才看到是一出院落,两通石碑,三间石屋,四壁青山……碑为《重修灵泉观碑记》,立于房前院中,晨沐朝阳,夕背暮鸦,每日听泉流潺渥,岁月历四时变化,虽不复有暮鼓晨钟香火缭绕,然昼夜聆听风声泉韵,也足以抵世红尘的经声佛号……原来,这处建在山涧中隐 水泉灵泉观碑秘的古代建筑叫灵泉观,与山北面水泉镇驻地原址南侧的龙泉寺(已另文介绍)只隔了一座山头,北寺南观,一佛一道,这两处有泉林之盛的风水宝地竟同时被世外高人选中了,真是应了“天下名山僧占多”那句古话……道观山门外另有几块歪倒的“皇清”石碑,亦可认出几行字,其中有“滕治东北礼五保会仙峪旧有人祖庙一座……”的记载,周边还四散有石碑,躺卧在荒草丛中,碑文漫灭不清,计有:1、 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会仙峪 灵泉观主殿灵泉观人祖庙会首题名碑,现卧庙西桥上,葛挺书丹,住持道士李何运、李何松等立;2、 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灵泉观碑,现卧庙西桥上;3、 清朝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人祖庙碑,“盖闻莫为之前……”邑庠生于仲杰撰文并书丹,现侧倒庙外东南侧;4、 清朝“永垂千古”碑,“尝闻情善之家……”儒童任渭川书,现侧倒庙南侧;古啤5、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重修灵泉观碑记》,现立庙内大殿前,居士张玉书撰并书丹,住持道人张永志立6、 大殿前卧倒残碑,碑文漫灭。
  灵泉观所在的这道山谷的植被明显较为茂盛,谷底流淌着由上游老梅洞泉发源而出的山泉水,自高而下一路向西流入长城村东的长城水库,这道东西向狭长深邃的隐秘山谷莫非就是碑文上所提到的“会仙峪”?在普遍缺水的北方山区能有一处叫“水泉”的地名;地如其名又确有多处泉水喷涌;泉水流经的山谷植被又如此丰茂葱郁,看来或许是真有“仙气”了……“会仙峪” 西起长城水库,自西向东由低到高依次分布着长城村、黄蒿村、峪子村、庙后村、老梅洞村等古村落,零散隐居在密林幽谷中,云深不知处……明万历版《滕县志•古迹》记载“长城在城东六十里,无故址可考。《齐记》云: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岂即齐所筑也? ”该文撰者对此亦留有疑问,《齐记》所载的长城,或许应该是今泰山北长清境内的齐长城然此“长城”又因何而得名?庙后村,或许就得名于这座灵泉观(观内建有人祖庙),在“庙” 的后(北)面所建立的村落。村南有涧,润下有泉,泉边有庙,庙里有碑,碑上有字,写明该碑立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碑名为《重修灵泉观碑记》,因年代相对较近,字迹清晰,遂拍下来,回来拷进电脑里放大照片记录抄下碑文:“滕邑东黄蒿之左会仙峪古有灵泉观在焉,内建人祖庙,庙貌巍巍,环层峦而耸翠,煌煌映激揣于清流。乃岁月屡易,风雨浸坏,历明越清,屡废屡兴,近复凋残,丹青栋宇堙没风雨中,莫有过而问者。幸得张世伦等聚诸善士,谋所以新之,众共欣然,于是公倡导捐资,窃喜四方君子乐为输金,鼎新革故,改作瓦殿三间,经之营之……”从这段碑文记载看,该山谷确实叫做“会仙峪”,就在黄蒿村的东面,自古即有灵泉观,观内建有人祖庙,佑护着一方百姓。然而历经明、清朝代的岁月风雨后,屡有兴废。直到民国年间,又有一位叫张世伦的善士倡导集资重修,将原来的残破建筑改建为三间瓦房,至今保存基本完好…… 作者在论述立碑鎸文的意义时说:“前有创者后有述,善事相继,万世岂能朽欤?睹此瓦石之巩固,合山川而并秀;殿宇之辉煌,与曰月而俱新。苟无文以述之,将何以传后世? ”落款是“居士张玉书撰并书丹”。
  如今的会仙峪,山,是青山;水,是泉水;庙,是空房。没了神仙,走了道士,散了香火,只剩下满山的青翠,一川的烟霞…… 灵泉观遗址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