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城井字峪村玉皇庙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73
颗粒名称: 薛城井字峪村玉皇庙碑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6
页码: 317-322
摘要: 当时庙内尚有几十棵汉代的血柏和唐代的古槐,“望如云雾”,与道观古庙相依存,蔚成景观。民国二十年,当时的峄县政府却想砍掉这些古树名木卖钱,遭到村民抵制,遂向山东省政府教育厅上书申告。
关键词: 石碑 玉皇庙碑

内容

薛城井字峪村玉皇庙碑现存地点:薛城袁寨山下井字峪村后玉皇庙立碑年代: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距今时间:82年碑文作者:邑廪生薛寅卿撰;南石沟小学校长田鸿年书近年来,枣庄、滕州等城市都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要求有一定的森林绿化达标率,这当然是官府造福于民的好事,同时也是弥补过去滥砍滥伐的历史欠账。八十多年前,鲁南薛城境内袁寨山(今枣庄市政府大楼后) 下的井字峪村,就曾发生过当地民众为保护村后三清观(今称玉皇庙)庙内古树而上告县政府的公案:《峄县志》记载:“井字峪,县西北五十里,两崖峭壁对峙,其北岩回抱如几,琳宫兰宇,层叠参差,乔木百章,望如云雾……”当时庙内尚有几十棵汉代的血柏和唐代的古槐,“望如云雾”,与道观古庙相依存,蔚成景观。民国二十年(1931年),当时的峄县政府却想砍掉这些古树名木卖钱,遭到村民抵制,遂向山东省政府教育厅上书申告。所幸时任教育厅长何思源先生(国家政协前副主席何鲁丽女士之父) 眼光高远,下令制止了峄县政府的荒唐行为,从而保护下那些己历千年的古树。当地民众为感念何厅长的恩德,曾勒石铭记,留下一段爱树护绿的佳话!八十多年过去了,当年何厅长下令保护下来的古树还在吗?记载这段佳话的石碑是否还有?曾经香火鼎盛的千年道观如今怎样了?如今,袁寨山(当地人称九顶铁塔山)前建起了崭新的枣庄新城,高楼大厦辉映着古老的山川,也映照着隐藏在山间一隅的古老道观。从新城政府大楼向北走不多远,穿过井字峪村,来到袁寨山主峰东侧的山脚下,一座石墙围起来的道观,就座落在村后的密林中。
  今己改名为“玉皇古庙”的原三清观,计有前低后高两进院落,前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后殿供奉玉皇大帝,东、西厢房以及后院西侧洞窟分别供财神、观音、吕祖、华佗等。现场看前、后大殿的墙、基仍是当年建筑,据说后殿供奉的玉皇大帝像也是当年原物,已有千年历史……前院东侧立有一通民国年间石碑,正面(西向)亥lj“万古流芳”,碑文为:“井字峪玉皇庙,旧有地七、八十亩,经前住持典当净尽,无人过问,诚怪事也。及民国二十三年春,同人始公议改组,另招住持,并赎地二十余亩,以为庙中永远香火之资。今当立石,谨将头期所赎地段并主姓名详列于后,以垂永久”。后附田相瀛、薛寅卿、薛懋卿、薛毓池、薛毓深、宋钦芝6人赎地及捐款数额,落款年代为“中华民国廿五年”即1936年。该碑背面(东向)刻有民国二十四年(1935)山东省教育厅公文(字第342号)批件: “原具呈人峄县第二区民众代表薛尉亭,呈为井字略庙树素为县属名胜,请出示保护以防损伤。由呈悉,查该县请将井字峪庙树列入乡师基金一案,业经本厅指令第1369号驳回,不准变卖矣。所请应勿庸议,仰即知照此批。厅长何思源” 一一幸好,记载这一护树事件的石碑还在,只是,当年参天蔽日的唐槐汉柏哪玉皇庙全景碑文正面里去了?庙(观)中另还有几块残存的古碑,尚能认出落款碑文的有清朝康熙五十九年(1720)《三清观碑》、雍正六年(1728)《重修碑记》 断碑、嘉庆二-一年(1816)《重修玉皇庙碑》等。最近一次重修是1999年,并请来全真华山派第26代弟子赵万平入住住持,恢复每年正月初九的庙会,算是接续了古庙的香火...庙东门正对“双龙泉”——难得在这干旱的山坡上竟然有两眼相距几步远的古井,且至今泉源不竭,滋养着附近的居民和一方生灵——或许,“井字峪”村名也来源于此……《薛城地名志》(1984年版草稿)记井字峪村:“村北大山异峰九顶,远看形似井字,故名井字峪,村承山名。据该村宋氏族谱记载:宋氏当明季由河南归德府商丘县来滕,卜居县东南峭庄河,传二世兄弟三人……其中(宋) 启后裔居井字峪。村后有三清观、华佗阁、王母殿等庙宇,己倾塌,尚存有前、后殿及石雕佛像一尊,高与人等,明清庙碑7幢。庙内有古井两口,水长年不涸……”查有关区划地名资料,井字峪村所在的临城(今薛城区)历来属滕县辖区,直到1960年才划归县级民国二十四年何思源批文碑玉皇庙东门枣庄市(峄县所改)。滕、峄自古以今枣庄新城南郊巨山南面的界沟村为界,峄县从来管辖不到今新城北郊的袁寨山。民国二十年(1931)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亲自驻军滕县剿匪,将滕县划分为九区,其中临城属滕县八区。本属滕县辖区内的玉皇庙古树,峄县为何要来砍伐变卖“列入乡师基金”呢? 又为何是“峄县第二区民众代表”呈文上告?莫非是峄县“越界”砍伐…… 至于被民国军阀及何思源厅长保护下来的那些有着汉唐血脉的千年古树又毁于何时呢?《枣庄文史2013》所载赵思义先生《袁寨山历史传说》 一文记:“令人痛心的是,文革期间,那些千年古树毁于一旦”……附:滕阳《于氏族谱》简介今年春天去薛城、微山岛等地拍摄《诗路滕州》时,曾专门去寻找薛城以南、微山湖东岸边的两座山头:柏山以及郗山,盖是因为《滕县志.艺文卷》上收有《柏山远眺》以及《郗山夜宿》的诗,想来也是当年走在古官路上的行人于旅途寂寥中所常见审视的山川景观,不然,两座籍籍无名的湖边普通小山头何以入了诗?况且诗作者又都是滕县的县令?清朝曾令滕的河南登封人王尔鉴写有《柏山远眺》十二首:“天使旋何滞?柏山暇可游”,诗前的“序”中记录他于“壬戌夏五月二十六日” 登此山,推测应是清嘉庆七年即1802年壬戌,他攀登峰顶“凭栏纵目,睇东北群山环列如屏,岚翠岫云,朝晖夕映;西南则有微山一湖,涛澜吐纳,激焉而雪飞,澄焉而练卷,益以烟井四环,桑麻一碧……’’就在这湖、山之间,坐落着于氏宗族所定居的村庄——于庄(今属薛城区金河乡),春天路过柏山时看到村中修葺一新的“于氏家祠”,后来于秀辉先生送来《滕阳于氏族谱》第一卷,得以了解“滕阳”于氏家族历史、迁居、繁衍情况。
  该谱是“滕阳柏山于氏”(东海堂)于2007年第六次重修,卷首《于氏考》一文介绍于姓起源:“周武王克商后分封其次子邗叔到邗国(故址在今河南沁阳县邗邰村),后代子孙以国为姓,后去邑为于……滕阳于氏始迁祖于福为陕西同州府(今渭南)华阴县人,自宋朝咸淳元年(1265年)官游来滕定居留城,明初洪武八年(1375年)留城涨水陷落成湖,又迁居柏山左麓……柏山始祖于通于明朝洪武中期任左军;三世祖于均广永乐年间曾挂帅征南,钦封南京总镇;五世祖于诚任定远县令……”谱中收录“大明天顺七年(1463年)敕命”封赠于通夫妇、于均广父母圣旨四道;“大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敕命”封赠于均广夫妇圣旨两道;“大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敕命”封赠于谦夫妇圣旨两道;“大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敕命”封赠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于慎行圣旨一道。
  谱中录有明朝天顺七年“南京羽林前卫中左所千户于均广”所立《于氏墓祭碑文》,提到其先祖于通“洪武中谪戍,永乐中因功绩历旗首,年迈乃均广以袭其事”。于均广“壬辰(永乐十年即1412年壬辰)因才略智谋,选从重臣往福建擒戮蛮夷,录勋回朝钦升南京羽林卫中左所百户;乙卯(宣德十年即1435年乙卯)岁收捕贵州升千户职事;天顺 (五年即1461)辛已克胜还乡”,请徐州沛县儒学教授王某撰写该碑文,由此可知明朝柏山于氏起于军功官至千户……滕阳于氏自明初于通定居柏山以来,至今已有六百余年,2007年第六次续修族谱时亦扩建增修了于氏家祠,现家祠占地一千一百余平方米,分为大殿五间,门楼三间,东厢房三间,西碑廊三间。大门对联写:“树发千枝生于本,水流万脉起于源”。据《修祠续谱序》记述:于氏家祠始建于明初,仅瓦房三间,占地半亩;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正殿,增建西房,后又毁坏……1990年增修一次,2007年修建到现有规模。
  清朝末年续修家谱时曾记录于氏辈分用字1◦字:俊、廷、文、明、远、立、承、保、秀、芳,到目前仍在沿用。
  2007年六修新谱亦收录旧谱原有序、跋文多篇,分别是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序文4篇:1、 十四世孙于明江撰《续修谱祠总序》;2、 十五世孙于桂芳撰《重修家谱序》;3、 十六世孙于凤喈撰《族谱序》;4、 候选训导、岁进士、同邑姻教生种镇西(字鸣瑞)撰《于氏续修族谱序》。
  1958年四修序、跋文9篇:5、 十五世孙于庥远撰《重修族谱序》;6、 十六世孙于立江撰《重修族谱序》;7、 十八世孙于保江撰《续修族谱序》;8、 十八世孙于保江撰《重修族谱序》;9、 十六世孙于立江撰《续修家谱跋》;1◦、十八世孙于保江撰《跋》;11、 山东省立高级师范生锗翰廷(字建屏)撰《于氏续修族谱序》;12、 邑人高崇德(字义亭)撰《于氏族谱序》;13、 邑庠生李永昭撰《于氏续修家谱序》。
  该谱第一卷后收有于氏族人传记、墓表等多篇,计有:1、乾隆丁酉举人张广汉撰《俊杰于公传》:于俊杰字超群,〔康熙四十四(1705年)一乾隆五十一(1876年)〕;2、 壬辰岁贡生、候选训导李传一撰《清溪于公列传》:于廷沈(yan) 字清溪,于俊杰仲子,注《礼经》有著述;3、 壬辰岁贡生、候选训导李传一撰《步云于公列传》:于步云字登衢;4、 增生高振平撰《焕彩于公传》:于献瑞字焕彩,,于步云孙,光绪十三年1887年卒,寿59,经辛酉乱曾被掳;5、 清庠生锺庆鸿撰《振岐于公传》:于凤喈(jie)字振岐,〔同治十三年(1874)—民国十六年(1927)〕,寿54;6、 民国二十年(1931年)赐进士出身、诰授朝议大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甲午科山西正考官、掌湖广道监察御史、署工科给事中、宣化府知府高熙喆撰《本立公墓表》:于本立字中甫,号培之,光绪三十年1904卒,寿65,同治中曾馆于高熙喆外祖徐家,高受业并受惠于童子试;7、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清附贡生于桂芳撰《文信公墓表》:于文信字君实,〔道光二十六(1846) —民国元年(1912)〕,寿67;8、 1958年高崇德撰《著庵公传》:于恒远字久庵,滕阳柏山人,寿83;9、 1958年于保江所撰《子良于公传》;10、 1958年滕阳薛西受业门生张会元所撰《桂芳于公传》,等……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