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庄范东村范公袓茔碑文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66
颗粒名称: 羊庄范东村范公袓茔碑文序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5
页码: 286-290
摘要: 羊庄范东村《范公袓茔碑文序》现存地点:羊庄镇范东村范氏祖垄立碑年代:清朝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距今时间:314年碑文撰者:陶山村洪国治前几年,国内各地争抢“名人”成风,不但“三皇五帝”有人争,流风所及,连孙悟空、西门庆等文学作品中的虚拟人物也有人抢其实,对历史人物故里的考证。
关键词: 羊庄范东村 范公袓茔碑

内容

羊庄范东村《范公袓茔碑文序》现存地点:羊庄镇范东村范氏祖垄立碑年代:清朝康熙四十三年即1704年距今时间:314年碑文撰者:陶山村洪国治前几年,国内各地争抢“名人”成风,不但“三皇五帝”有人争,流风所及,连孙悟空、西门庆等文学作品中的虚拟人物也有人抢其实,对历史人物故里的考证,不能仅从民间传说以及文献故纸堆里作理论推想甚至臆测,更要依据田野考古及地下发掘来作铁证,此即王国维先生所谓“二重证据法”,借用法律术语说:实物证据当然要优于书面论据。
  滕州羊庄镇也曾说自己是“商圣范蠡故里”,对此我一直持怀疑态度:春秋时代长江流域的越国丞相范蠡怎么不远千里从杭州湾沿海跑来到了鲁南内地?更有热心的好事者想当然地揣测大美女西施应该或许也跟来了——以为又是在争抢名人。直到今年春天我去羊庄镇南陶山和范村一带实地考察,在范东村范氏祖茔见到了清朝范蠡后裔所立的墓碑(如图),采访到了如今的范蠡后人,同时又从明、清各版本地方志中找到准确连续记载,这才找到了羊庄作为“范蠡故里”的确凿实物证据,也算是‘‘有图有真相”!清朝康熙四十三年范氏祖茔碑范东村座落在陶山东的薛河南岸,西临一小山,范氏祖茔就在山脚下,如今圈成了一个封闭的墓园,大门朝东,门额横书“范氏祖茔”,门框两侧竖题对联曰: “兴越功成名姓响千秋佳话;生财道著子孙贤四海怀仁”。院墙内墓冢累累,松柏森森,范氏祖茔碑就在墓园北侧的正中。该碑立于“大清国康熙四十三年(1704羊庄范氏祖营园门年)三月初一日”,距今己有三百多年;落款主事者为“族长范有魁、范有秀、范有义等” 范氏家族族长;碑文题名为《范公祖茔碑文序》,作者是“陶山村洪国治拜撰书丹”。石碑上文字分为对联、序文、赞诗、宗支世系谱等。碑正面两侧对联刻:“身受皇恩名垂千古道合一时而佐君臣父子,心对天地万载忠良德洽后人故生孝子贤孙”;七言赞诗描绘了墓园的风光,表达对范氏宗族的美好祝愿:“四面青山图画堂,翠柏苍松隐凤凰;宫殿楼阁勋臣地,隐隐三百僧住房;金街玉路朝先阙,旌旗闪闪日月光;怪鸟灵禽朝凤舞,子孙世世显荣昌”。
  《范公祖茔碑文序》全文如下:“尝闻古人有云:张良归山却归湖,范蠡归湖竟归山,实不谬矣。
  何也?古滕东南五十余里巽六保古有陶山一座,历代名公乐居之处。
  山后旧有范蠡先生隐居祠堂一所,殿宇毁坏,败基遗迹,而上有碑文存焉者乎。我观世代显宦,名垂千古,当代天化育,恩荣后世,当日何以《范公祖茔碑文序》拓片辞朝灭迹,竟隐居于山林也哉?谅其意曰而望后世子孙悠久无疆也。既而少焉,又恐泄漏恒迹,山之东二里原有神仙乐聚之所,名曰小山,山之左坐落村庄,务业隐居林下,庄前安立祖茔,虽世代日久,屡经兵火焚烧,人烟四散,万事凋零,而急将古风泯没矣。自我皇上清朝定鼎以来,每观先生后世之子孙繁盛不暇百万余家,虽未咸登缙绅之士,而长于兵农,优于文学者,更多不可尽举矣。而孝子贤孙,怜念祖先之恩,仰叩天池,欲立石刻铭,重修坟墓,以传后世,乃请予为志,予敬辞无已,随将先生事之始终兴废进退古今前后,聊撰数字以为永垂不朽云耳!”该墓园中另还存有清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范氏门族祖谱碑” 以及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登仕郎范桐墓碑”等古碑数通;另还有一块疑是汉代画像石的雕有“铺首衔环”图案的石质构件;当今范姓后人于2010年新立《范蠡碑亭记》《重修碑记》等新碑多通,开头即写“我范氏宗族乃越国大夫范蠡之后裔也..今日之范村范姓子孙,几经兵火战乱,终迎太平盛世,族人生活日渐丰裕,然终不敢忘先祖之福荫;祖茔内今尚存明、清两代碑谱三通……” 范氏祖紋蠡碑亭记并记录“自清乾隆迄今共为十三世宗支”。
  在墓园中遇到几位范姓老人,问询范姓由来以及该墓园和那些古碑如何躲过了“文革”的洗劫?回答说当年的“红卫兵”“造反派”也都是范蠡的后代子孙,当然没有挖自己的祖坟……明朝万历版《滕县志•卷六•宦业传》中记载:“范蠡者,字少伯,徐人也。事周师太公望,好服桂饮水。为越大夫,佐勾践破吴后,乘船轻入海,变名姓,适齐,为鸛夷子皮,后百余年见于陶,为陶朱公。复弃之之兰陵市卖药,后人世世见之。居于昌虑之华采山,故人因其居为祠以祀之,因名其山为陶山。当时盖在芎陵郡云。”该志“卷五.古迹•钓鱼台”一篇中亦记:“钓鱼台在陶山后,薛河中,高一丈五尺,代经大水而土不为损,土人云是范蠡钓鱼处也。庙基为范蠡宅,其山下河边平泽为范蠡湖。”另在“卷四•祠祀•陶朱公庙”一篇中又记:陶朱公庙在陶山后薛河上……此陶山汉属东海郡,在兰陵境,故有范蠡湖、钓鱼台,而庙即其居也,自唐以前有之,宝历二年重修”—— 原来陶山范蠡庙早在唐朝以前就有了!文后另附录了唐朝大和四年“罢官陇右,就隐东蒙,路过小邾”的孙长文所写《重修陶朱公庙记》一文,详细记载了范蠡“功成名遂,思难退身,泛海适齐,更名为鸛夷子…… 弃禄虑祸,移家避世,投身佐魏,乃为陶朱公,而终于魏……乃立神庙于徐州小邾郡东南五十里甑尘乡陶山之下,薛溪之旁……”这次重修始于唐朝“宝历二年(826年)秋九月”,于“大和四年(830年)闰十二月” 完工。另外在“卷H•山川•陶山”篇中亦有对范蠡的记载。该志共八卷, 其中有四卷在不同篇章条目中均明确记载范蠡来滕的痕迹,并引用汉朝刘向《列仙传》以及春秋《越绝书》等相关记载:春秋有记;汉朝有传;唐朝有庙;明朝有志;清朝有碑;今有传人;史料翔实,互为补充,相羊庄陶山脚下范蠡钓鱼台及范村互印证,形成系列、完整、严谨、详实的证据链条。
  除《滕县志》记载的陶山北侧的这座陶朱公庙外,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又在陶山南几公里处的今薛城区陶庄镇境内发现一处“范蠡庙”建筑遗址,至今尚存盘龙柱、祥云柱、柱础石等大量石质构件,记录了陶庄(该地名亦源于陶山)当地人对范蠡的祭祀。该“范蠡庙遗址”考古资料目前收录在《枣庄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大新发现》(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52页)一书中。
  明朝时有几位官员、学者曾实地登临陶山游览赋诗,都提到范蠡遗迹:曾为明朝兵部侍郎的峄县籍进士贾三近写有《登陶山怀王越峰》诗,诗中有“采药人何在”一句,就是指范蠡兰陵卖药典故;曾任明朝承天、凤翔太守的滕县籍进士王元宾写有《访贾中丞三近归至陶山遇友人留饮有赋》诗,写到“薛客弹琴流水外,陶丘废观夕阳边”句,也是说陶朱公故事,提到“陶丘废观”,可见明朝时范蠡庙已废。贾诗题目中所写“王越峰”者,正好又是王元宾之胞兄王嘉宾,号越峰,曾任山西按察副使,亦为明朝进士。
  清朝道光版《滕县志》以及羊庄范村范氏祖茔新碑上都收录了明朝东阿籍进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的《陶山怀古》诗:“越相何年隐?齐山旧有名;地连肥子国,路出铸乡城;洞杳秋云白,岩深古木平;临池怀往迹,颇羡钓鱼情。”然而该诗所写是否是滕地羊庄的陶山? “齐山”“肥子国”“铸乡城”在哪?另山东肥城亦传有范蠡墓,确否? 待有识者考之。
  (该文发表于2014年12月《枣庄人文与自然》杂志)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