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汪前坝陵桥割牛沟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52
颗粒名称: 张汪前坝陵桥割牛沟碑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4
页码: 215-218
摘要: 张汪前坝陵桥割牛沟碑现存地点:文公台碑廊立碑年代:(唐朝)大周证圣元年即695年距今时间:1323年碑文撰者:唐无名氏薛国故城遗址的大部分区域在今滕南张汪镇境内,那一带古迹众多,如皇殿岗遗址、夏楼汉墓、传说中的魏征墓、坝(霸)陵桥及割牛沟碑等。
关键词: 石碑 割牛沟碑

内容

张汪前坝陵桥割牛沟碑现存地点:文公台碑廊(原存张汪镇前坝桥村三官庙)立碑年代:(唐朝)大周证圣元年即695年距今时间:1323年碑文撰者:唐无名氏薛国故城遗址的大部分区域在今滕南张汪镇境内,那一带古迹众多,如皇殿岗遗址、夏楼汉墓、传说中的魏征墓、坝(霸)陵桥及割牛沟碑等。其中,夏楼汉代多石室大墓目前己整体迁移到滕州汉画像石馆复原保存,“割牛沟碑”则立于今滕国故城文公台碑廊内。
  原来只是在旧县志上看到有对“割(一说赶)牛沟碑”的记载,后来在网上看到名为“喜上眉梢”的博客,作者为古薛国籍的崔祥震先生。崔先生实地调查,行文严谨,考据扎实,正是在他的文章里,我才知道“割牛沟碑”至今存世,且就保存在文公台碑廊内。为此又向当年亲自参与运送文公台石碑的滕州博物馆陈庆峰先生求证,查证崔文属实,并且崔先生以清代董诰所著《全唐文》中所载“割牛沟小石桥碑”碑文为蓝本,以清道光版《滕县志》收录的“割牛沟碑”碑文为参考,以今拓碑面若干残存文字作校补,翻录出“割牛沟碑”的碑文:“若夫三空凝寂(青道光二十六年版《滕县志•艺文志》作“宗”,下同),至道之理难穷;四谪冲元(志作“玄”),真如之宗莫测。■ ■■(原碑面无法辨清,而可以识读的所阙字数3个,下同)解犹述弱丧之津千叶高尻,未静轮回之难,至若毒风扇或究有象自乍,■■乍证(志作本字:上“莊”加下“金”,《字类补》以之作“证”),先生法忍,自非理心斲■树(志作本字:上“木”加下 “豆”,右加“寸”,《字类补》以之“寸”同“又”,作“树”) 蕙业於■■■慈福己辜於既往。是以花台宝(志作“瑶”)塔,孰有想於(志作“之”)知归,舟楕泮_■■迷,复使灵功永著者,其孰能尚於津梁乎?■割牛沟坏石■■鼸以要盟之代,南北为争长之途,市义之■[喜上眉梢注:“南北为争长之途,市义之■。”是两个典故: 前者为春秋初期鲁隐公时,“薛侯、滕侯争长之事”,借指薛国与滕国,前半句意思是,该处为通向薛国、滕国的南北之途。后者是战国时期薛国城邑主孟尝君派遣冯谖到薛城收租的“焚券市义”之事,以彰其德。按旧县志载,该古碑所在处附近,割牛沟上的霸陵桥,传为孟尝君所建。见诸明清各版《滕县志•古迹志》“霸陵桥,在薛城南,相传孟尝君建。”一一小字体蓝色字,皆为今笔者本注]东西作送迎之■,■■ 人马骈阗,驿传■邮,停骖驻轼,斯桥所主(志作“立”),盖始於兹。代序■以湍激■,以邱移壑变,刊创莫知。义(志作“茂”)迹元功,徽音不嗣。我大唐高宗太平乘龙,地辅驾象,■■道格,上元(志作“玄”) 仁流下土,五神入侍■(残碑文作“器”(残碑文作“化”) 检玉云亭,辦金岱岳。乾封元年二月南巡,龙舆戒此,以_(残碑文作“世”)■■直东津,栈木为梁,■既圣迹神行,不敢煙废。以证圣元年三月,■葺尔■地也。前临广■炎精曜(志作“耀”,异体字。) 魄之场,却负蕃郊,维周卜年之■■磬■■湍揣灏而流音左(志作“之”) 带奚岩石英霞(志仅作一字“映”)而照锦,实圣贤有■■■之■(志作仅书“羊”字头,为上部,其下留有别的字旁之空,按意似为“美” 字)■者焉。有清信士王宝诠、朱元英、韩宏泽、朱元奖等廿二(残碑文作“三”)人,■■之莫报知罔极之难追。爰发菩提,共崇斯果,恐高岸为谷,■■■地人■,敬刊贞石,冀腾名於万古,庶千龄而不易。乃为铭曰:■昧,三空妙点,鹤林隐驾(志作“盘”),龙宫秘识。阅此轮回,孰知其极。滔滔■■有_■■■劬(志作“劭”,按志意“勤勉”) ■[志仅画出字头上一左撇“ j ”,推测是“勉”字]三(志无“三”字) 途(志作“金”)日(志刻画作“® ”)坠,肇建■梁,崇遐悫(志作“懿”) 恐,波迁_■(残碑文作“万”。”该碑文谈佛论道,行文高古,加之漫漶残缺,全文难以卒读,但通过能读出的片断,也可得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碑文中提到坝(霸)陵桥“以要盟之代,南北为争长之途,市义之(地),人马骈阗,停骖驻轼,斯桥所立,盖始於兹”一一印证了《滕县志•古迹》上所载“霸陵桥,在薛城南,相传孟尝君建” 的记载。崔祥震先生考证:东西向的割牛沟是薛国城内通向古泗水(今微山湖)的泄洪道,南北向的霸陵桥就建在这条河沟上,是春秋战国时代南方的楚、魏等国通向薛、滕、鲁、邾、齐等国的古道,也是汉唐长安、洛阳通向东方的要道之一。故碑上又记“我大唐高宗太平乘龙,地辅驾象,上元仁流下土,五神入侍器,检玉云亭,锵金岱岳,乾封元年二月南巡,龙舆戒此”,由此可知武则天的丈夫、唐朝第三任皇帝高宗李治于乾封元年(666年)“南巡”曾经过这里,所走的就是这条道。
  碑文最后提到“有清信士王宝诠、朱元英、韩宏泽、朱元奖等廿三人,爰发菩提,共崇斯果,恐高岸为谷,敬刊贞石,冀腾名于万古,庶千龄而不易”,说明是王宝诠等人倡导发起立了这块石碑,故《滕县金石志》又记作“唐王宝诠造像碑”。
  该石碑造型奇特,通高2米,宽约0.6米,为整块青石打制。碑身上半部侧生两翼,形如两层宝塔塔檐,下半部为矩形,正面整体看起来像个牛头,“割牛沟碑”一名或许也与这外形有关,当地人则俗称为“牛头碑”,或“唐牛头造像碑”。碑上部中间刻有钟形凹穴神龛,龛内阳刻三尊佛像:中间坐姿者形似佛祖或观音,两旁各站立一协侍,可惜历经千年风雨后线条剥落,形象模糊。龛下张汪割牛沟碑割牛沟碑拓片正中篆额“割牛沟小石桥之碑”八字,周围刻满小字人名。碑面下半部刻有施主姓名以及发愿碑文,楷书阴刻,浅层剥落,风化严重,字迹不清,只有从拓片上尚能依稀看出共有19列(行)碑文,具体文字已难以一一辨识,文句不得通读。
  关于该碑的具体年代,一传立在武则天大周圣历(698年)时,称为“武周圣历碑”。然崔祥震先生根据碑文所述,推测约立在大周证圣元年(695年)前后,《滕县金石志》亦记“(武)周证圣元年八月立”,当时正是武则天临朝称帝之时,大兴佛教,所以才提到“我大唐高宗太平乘龙” 一一只是不知道唐高宗出巡路经滕地时,他才貌双全的太太“武媚娘”跟来了没有……另:陈庆峰先生提到他1992年往文公台碑廊运送了原存于滕州境内的三块珍贵唐代造像石碑,分别是:张汪前坝(霸)桥割牛沟造像碑、姜屯胡村故靳村寺(兴国寺)造像碑、官桥前莱村唐代造像古碑,这也是目前所见的滕州境内所存年代最早的三块唐碑。民国《滕县金石志》记载滕地曾存有七块唐碑,除现存文公台的这三块外,另几块是否还在?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