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县官道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46
颗粒名称: 滕县官道碑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42
页码: 151-192
摘要: 滕县官道碑现存地点:姜屯镇文公台碑廊内立碑年代:明朝万历年二十三即1595年距今时间:423年碑文撰者:滕县知县赵邦清古驿道也称为官道、官路,是我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类似现在的国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兴修国都咸阳到边郡的“秦直道”,应该就是这种“国道”的雏形。
关键词: 石碑 滕县官道碑

内容

滕县官道碑现存地点:姜屯镇文公台碑廊内立碑年代:明朝万历年二十三即1595年距今时间:423年碑文撰者:滕县知县赵邦清古驿道也称为官道、官路,是我国古代陆地交通主通道,类似现在的国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兴修国都咸阳到边郡的“秦直道”,应该就是这种“国道”的雏形。一般是由政府投资并按国家统一标准修建的全国公路系统,是各地官、商、军、民等往来及物资运输的主要通道,同时也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主要用于转输军用粮草物资、传递政令军情的通道。
  滕州的古驿道雏形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封薛、孟子来滕等,主要活动在这一区域。到了秦汉时期,历下(今济南)至滕县的南北道路是当时国家的一条大道,太史公司马迁曾来古薛国实地探访;汉武帝登封泰山,沿路曾为之布道建桥;光武帝东征昌虑(今羊庄土城村),曾“驻跸清凉台”(今西岗清泉寺原址);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曾路过滕东的驻驾山、寄宝山;今张汪《灞陵桥割牛沟碑》记载“我大唐高宗太平乘龙,乾封元年二月南巡龙舆戒此”,可知武则天的丈夫、唐朝第三任皇帝唐高宗李治于公元666年也经过这里。宋、元时代这条大道已成为繁忙的要道,明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南京亦留下一套政府班子,该驿道更成为连接南、北二京之间最快捷最重要的通道,由此更加繁荣兴盛。这条驿道南北贯穿于滕县全境,其走向与今天的104国道基本平行一致,滕县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更扼守在这条交通要道的咽喉,故明代滕县知县赵邦清立有《官道碑》记载:“滕县系九省通衢,而地势洼下,道路偏陷,遇阴雨过客几乎断行。知县赵邦清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拾月大加修理。自北界河起至南沙沟界牌止,共修理过官道壹百叁拾里”。
  明代有本《士商类要》的书,是当时经商做生意必备的行路指南,其中专有一章节介绍由徽州经徐州去北京的行路里程,所走的就是途经滕县的这条官路,书中记:“徐州……秦梁洪……柳前……利国监……拖犁沟,三十里至沙沟,二十里至临城驿,三十里至官桥,三十里至南沙河,店,二十里滕县,滕阳驿,古薛邑:齐孟尝君封地。三十五里至界河驿,三十里至二家店,二十五里至邹县,邾城驿,有孟母断机堂……” 所提到的地名皆用大字标注,与今名基本相同。
  至今,这条古道留在滕州境内的遗迹甚为明显,如今出城沿善国南路向南沙河去的益康大道东侧的深沟,就是当年的古驿道遗址。这条土沟蜿蜒崎岖,滕县官道碑南北贯穿滕州全境,在谷歌地图上如今仍还能找寻到一些痕迹,所穿过的村庄、城市,有的地方依然保留着当年的街道、桥梁以及旧有的名称。在城区一段,如今的善国路与荆河路的交叉口(今环形天桥附近),正是当年“官路”的中心驿站一一 “滕阳驿”旧址,《滕县志》记载该驿站由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薛原义建,正堂五间,东西列廊房二十四间,退厅五间,厨房三间……” 明代汪白泉在此写有《滕阳驿会顾横泾》一诗:“晓日高城双节下,清风孤馆一尊同”,写的就是这里。这条古道沿途经过的镇街还遗留着一些地名上的痕迹,如“柴胡店”“官桥” “时店”“三里河” “五里坂”“七里铺”“十里铺”“二十里铺”“官路口 ”等, 南沙河原叫“沙河店”,龙阳本称“龙阳店”,都是当年大道旁的旅店和村庄。
  这条官道为滕县迎来送往过苏东坡、汤显祖、吴伟业、钱谦益、王士祯、刘墉、曾国藩等名人墨客、朝廷重臣,他们或治县理政,或代表朝廷考核视察滕县官声民情,或宦游旅途驻足滕县;滕地的文人士子也从这条路走上报效国家的征途,如为“性善书院”传播声名的元代大康留村人任居敬父子,留下“廉洁石”佳话的明朝监察御史王开村人张守蒙,兄弟同中明朝进士的西岗高庙村“王氏三凤”,被清廷誉为“国殇丹心”、死守武昌的盖村人王东槐,清末“翰林”高熙喆等等。
  滕县官道流传着一些民间传说,在村名地名中也有所反映,比如界河的皇娘沟村,该村建于明洪武三年(1369年),原名兴旺庄,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中,微服私访到此,曾受本村梁姓母女二人热情接待,颇有纳女为妃之意,回京后想起滕县灵泉山下的梁女子,即派人来访,时女已死,下令追封为妃,故葬女之沟称皇娘沟,村名遂称皇娘沟村。
  古代出门在外做生意的商人们,重利又重义,就在官道旁修建庙宇供奉武财神一一关羽。目前滕州官道沿途村庄尚有几处遗迹留存,如柴胡店镇官路口村,在唐代就建有关帝庙,名“春秋阁”,村民在庙周围聚集定居成村,南来北往的行人在此歇脚问路或上香敬神,熙熙攘攘,十分热闹。今滕州城区春秋阁小区、薛城区沙沟镇关帝庙村等,皆是其遗存。商人出门在外是为了讨生活发财的,在驿道旁修建庙宇供奉财神,而关羽在民间是“武财神”,既忠义千秋,又护佑发财,供奉关羽也就《滕县志》古官路图不意外了。
  乘月过滕里,踏沙度薛城。
  山云封去马,野葛翳行旌。
  官舍栽花遍,民家种柳成。
  停车问父老,之子有能声。
  明代大文人袁宏道在其《过滕县赠滕尹赵年兄乾所》诗中这样描绘了他所看到的滕境古官道,戏剧家汤显祖则记录来到滕地“所致桑荫常满,城壕半乃有莲花香,若南方”。《滕县志•宦绩》记载县令赵邦清在修理好这条官道后“植树表道,自界河而南数十里柳荫蔽日,左右引泉脉为渠,藕花,行人出其中,香飘冉冉,真花县也”——可见早在四百多年前的明代,这条古官道两旁因绿化美化己是“绿色通道”了!滕县的古官路,不仅承载了沿途的风俗人情,也为文人雅士咏物抒怀留下了一段段名文警句,历代文人墨客途经此地,写下了大量游览、怀古、纪行的诗词歌赋词:司马迁来此探访考察著《史记•孟尝君列传》;刘长卿、卢思道等经行留侯墓留下凭吊怀古的唐诗;苏东坡做客《滕县公堂记》与“种树如种德”的西园诗;刘墉描绘“南望微湖怀夜月”的空灵俊秀;李流芳春游“三年三月官桥路”的春花美景;王渔阳、宋弼、梁履绳等诗人“滕县花开白似银”的文坛疑案;曹雪芹祖父曹寅来此以及贾宝玉绰号“无事忙”的缘起……滕县,因这条交通要道的南北贯穿使沿途城镇更加繁华,因政要文人的驻足吟诵使山河更加钟灵毓秀!连接北京和南京的古驿道由邹县进入滕县地界,官路北由界河镇入境,南由沙沟镇出境,全程设有界河驿、滕阳驿、滕县城南门石刻临城驿、沙沟营等驿站递所铺舍,途经如今的界河镇、龙阳镇、滕州城(今北辛街道、善南街道)、南沙河镇、官桥镇、柴胡店镇、陶庄镇、临城街道、常庄镇、沙沟镇等11个镇和29个主要村庄,是滕境内南北方向的主要交通干道,长约130华里。路旁的村庄名称大多取亭、河、沟、店、口、铺、街等名称,村庄依托驿路上人来车往的人流物流而兴盛发达,直到清末津浦铁路(今京沪线)通车后,官路才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该驿路(官路)经过的主要镇街和村庄有:(一) 界河镇1、 界河村: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滕县县令赵邦清在白水河岸立滕、邹两县交界碑,从此白水河改称界河,后人于河两岸聚居成村,村名以界河命名为界河村,后来此村分为南、北二村,南界河村历来为区、乡、社、镇治所。明朝大臣黄克缵在此写有《晚秋饮界河驿》一诗,直接点明“驿路通京国,青山接界河”;另一位明朝官员叶向高在《报满北上卧病界河驿》诗中称界河驿是“荒村余古驿……”1866年清朝同治五年两江总督曾国藩北上剿捻路过滕县时,还在该村住一夜:“早饭后行二十里至北沙河打茶尖;又行二十里至界河住” 一一《曾国藩日记: 二月十四》。
  2、 西杨庄村:原名“三十里铺”,此村坐落在官路旁边,官府在此设铺,“铺”的含义是指商人固定进行贸易活动的场所,民间习惯称大者为“店”,小者为“铺”,此村名是指官路由此处到滕县城有三十里路程,村民在此经营饮食住宿,为来往行人提供方便,故称为三十里铺,1949年更名为西杨庄。
  3、 二十里铺村:村名含义同上。
  4、 北沙河村:村名得名于从村南流淌的北沙河,但处于河边的村庄很多,偏偏此村得此名,是因为此村在官路旁,作为一个地标而得名北沙河村。
  (二) 北辛街道5、 前、后十里铺村:此村到滕县城有十里路程。
  6、 西七里沟村:在滕县城北部,距离县城七里,官路经过该村的东北部,因村北官路的河沟上有桥一座,村名遂称七里沟。7、 周楼:清乾隆年间,周氏迁此建村,在官路旁盖土楼一幢,古代时只有富庶繁华的地方才能盖起楼房,该村因官路车马络绎不绝,村民提供商旅服务而繁华,村子起名为周家楼,今称周楼。
  8、 接官巷:滕县地方官员在官路经过滕县县城的地段建造接官亭,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的出口,滕县官员在此迎接路过的朝廷官员,迎接后与朝廷官员一起经北关街进入滕县城内。接官亭曾迎送过汤显祖、曹寅、刘墉、曾国藩等朝廷重臣来滕州视察。
  9、 北关街:在官路边接官亭接来的上级官员经北关街穿过北城门,进入滕县城。
  出滕县城南今跨荆河善国大桥处原立有“皇恩浩荡”石碑以及建有跻云桥。《滕县志•建置》记载:“跻云桥,旧名斗子桥,在城东南一里,跨南梁河,不知创始。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县郭石重修,数年圮;万历十年(1582年)知县杨承父增修改名。道光五年(1825年) 知县汤世培改为太平桥。”该县志《艺文志》中收有明朝滕县籍进士王元宾《跻云桥记》并《赋》文两篇;另有滕县籍举人侯维藩《跻云桥赋》 一篇,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滕县知县杨承父发起修建跻云桥的过程:“杨公既宰滕期年,百废俱兴,乃谋为桥曰:是邑介徐、兖之间,都鄙集会,商旅行李肩摩毂击于途,而宾客假道,使者驰传,又冠盖相望也……” 该文详细记载了跻云桥当时的规模:“凡三阅月而桥成,增六券,通旧为十三券,从(长)五十丈,横(宽)二丈五尺,高二丈” 一一即使按现在的规模看,四百年前建成的这座跻云桥,跟今天的善国大桥也所差不多了,并且“桥北为一坊……过者如登云汉”,成为当时滕县城南大官道上的一大景观!侯维藩在《跻云桥赋》中不吝笔墨铺陈描绘该桥:“徜徉泮涣,憩云房而构思,倚危柱而恣玩,挹远秀而披襟,揽近标而凝盼;掇春兰于芳址,采夏荇于清隈,持凫洲之秋蘅,嫋驴背之寒梅,感四序之丽景,振岩叟之阔怀……”(三)善南街道10、 五里坂村:坐落在滕县城南,在官路旁,此村距离县城五里。
  11、 七里铺村:坐落在滕县城南,在官路旁,此村距离县城七里。
  12、 南十里铺:官路由七里铺村西往南经官路口(今善国苑小区),过南十里铺村(今新二中西侧)至槨河(桥头亦曾建有接官亭)。
  (四)南沙河镇13、 南沙河:因处痱河之侧,原名沙河店。清初槨河北移,其故道俗呼南沙河,村名遂改称南沙河店,简称南沙河。清朝诗人张问陶路经此地时写有《南沙河题壁》一诗,记录了这条道路的四通八达:来从青兖冀,指顾达徐扬。
  归路通荆豫,乡云接雍梁。
  九州鞋底过,五岳袖中藏。
  我已经沧海,江河任渺茫。
  14、 崔庄、冯庄:官路在此两个村的村庄西部经过。
  (五)官桥镇古官路(官桥段)15、 时店村:因村庄坐落在驿路旁,时姓村民在官路旁开店为业,聚居成村,村名命名为时家店,今简称时店。
  16、 志门村:因村庄地处古代滕、薛两国交界之标志门,故取村名为至门口村,简称至门,今称志门村,官路在志门村东部经过。
  17、 西郑庄村:官路在此村村西部经过。
  18、 官桥村:官桥,顾名思义,即建在大官路上的桥。
  古官路在太平庄西北跨古薛河往南,官桥因古薛河桥得名,《滕县志.建置》记载“建自隋时,昔桥东沟出一断碑,盖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也”。其后屡次重修,成为古官路上的一座重要的大桥,“三年三月官桥路”“西去官桥旧薛城”等古诗句皆指此。
  19、 太平庄村:北宋年间建村,居玉水河南,官路从村西经过,后因历年河水上涨,村名却从未受灾,故取村名太平庄。20、 前、后掌大村:官路在村子东部经过。明清年间,灾荒严重,村民“以吾村一掌之地,连年灾荒,衣食无着”为由,求查免税,被官府批准,因以“一掌之地”更名为掌大村,后村南北纵向发展拓展,分为前、后掌大村。
  (六) 柴胡店镇21、 柴胡店村:此处原为古薛国属地,传为孟尝君柴草囤积处,时称柴禾园,后人于此聚居成村,因村址在南北官路之侧,过往行人、车马较多,村民多设店房,故取村名为柴胡店。
  22、 官路口村:唐代既己建村,因地处南京至北京、兰陵至丰沛两条官路相交的十字路口,故称官路口村。今村中古道旁尚存有两株古槐树,以及一座“春秋阁”(关帝庙)。
  (七) 陶庄镇23、 井亭村:原滕县属地,今划薛城区陶庄镇,该村建于宋朝,原名恩殿庄,明代该村东为南北通衢,建井置亭,供驿马饮水用,更名为井亭。
  24、 西仓桥村:原滕县属地,现属于薛城区陶庄镇,村因桥而得名。西仓桥横跨蟠龙河,修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古代南北大官道上的一座古桥,至今尚存。附近另有鲁封桥,为明代兖州鲁藩王出资修建。
  (八) 兴仁街道25、 洪洼村:原滕县属地,现属于薛城区兴仁街道。
  (九) 临城街道26、临城寨(驿):现位于薛城区临城街道,明清时期隶属滕县。滕县因县域广阔,境合三国五邑,又与徐沛相互交错,就县治权,县域宽广鞭长莫及。特别自明代中期,因天灾人祸,南部土旷人稀,群盗劫掠於路,官府制之甚难。一有缓急,滕、徐路断,历任县官皆苦於差应,多年尝议:於临城、戚城、利国之间更置一县,直至清乾隆年间,滕县在临城设立分县衙门,为副县级机构,作为滕县分理南部之治所。清道光版《滕县志•建置》记载:“临城骚,在城南七十里,洪武二年(1369年)知州薛元义建;永乐十三年(1415年)知县周贲重修;正德七年(1512年)流贼焚毁殆尽,^^一年(1516年)委峄县主薄王弼重建。皇华堂五间,东西列廊房二十间,退厅五间……外为马房百间,驿丞二人,明末废。”今薛城区临城街天主教堂附近的南北街仍是当年老官路原址,临城街小学校院即是当年“临城驿”旧址。古街仍保存着一些旧貌及老建筑,街南头尚存有一座古代石桥,至今沿用,桥头北侧路西立有一通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秦桥碑记》石碑,可惜己残,拼接后碑面被涂成黑色,只能认出碑首大字及落款年代,其他碑文皆被涂抹难以辨认。据附近居民说,该石桥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清朝康熙年间重修(立此碑为记),碑上原有六百余字,如今只能认出碑首“皇清重修秦桥碑记”8个篆字,以及“龙飞康熙五十二年”“邑之南七十里”等几个小字,见证古官道上“临城驿”曾经的存在……明人黄克瓒、清人钱谦益、张问陶等高官诗人途经“临城驿”时皆留有诗篇,清代滕县诗人王特选更是写有“临山自古绕临城”“画入滕阳驿路中”等诗句。
  (十)常庄镇27、 西小庄:原滕县属地,现属于薛城区常庄镇。
  (H—)沙沟镇28、 关帝庙村:原滕县属地,现属于薛城区沙沟镇。关帝庙村是驿道上的一个古村落,驿道沿线有很多供奉关羽的庙宇,村民在庙周围聚集定居成村。今庙前尚存清朝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关帝庙碑》 载:“蒙沙沟营守府所会张总爷莅任兹土憩息于此……”证明沙沟在清代确曾有过兵营驻军。今在《滕县志•职官谱》中查到碑上所刻的那位“张总爷”:“张所会,济南府历城人,由行伍升广西镇安营守备”,可知张所会任职沙沟时,手下竟有驻军二百多人,真是一处不小的兵营了! 今沙沟镇驻地东侧有一片古代建筑遗址,想来就是当年张所会所“憩息” 住过的军营……29、 沙沟镇:驿道由关帝庙继续南行至沙沟镇,沙沟镇原是滕县下属主要地区,明代设城置巡检司、守备营,清设都司,后置镇,就是有驻军的意思。清朝道光版《滕县志.职官表》对沙沟营制的介绍甚详:“沙沟营,在沙沟镇,(明)嘉靖间始设巡检,万历十三年(1585年)杨家林贼劫鞘贡,山东巡抚李奏裁巡检,安守备营,拨标下济兵300守御沙沟,防护漕运。(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添设把总,分驻滕县城。康熙七年(1668年)奉文陆续裁汰马步战守兵66名……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添马守兵25名,共马守兵259(名)……”清朝诗人施润章经行此地写有《沙沟行》一诗:“沙沟黄沙满,征客肠堪断;雨频驿馆废,风急马蹄缓……”沙沟是驿道滕县境内的最南端,驿道由沙沟镇出滕县地界折向东南继续延伸,进入峄县地界,今薛城东南尚存滕、峄分界沟,沟旁有界沟村。出峄县再往南到利国驿、贾汪、徐州等江苏境内。
  (该文发表于2017年3月《枣庄史志》)附:滕州电视台10集人文纪录片:《诗路滕州》(电视文稿)【解说】:明、清六百多年的古代官路;南、北二京之间的交通要道;历史的长河,岁月的车辙,文化的积淀,流成古滕一条吟咏千古的华彩诗路……第一集:界河分邹滕【解说】:在今滕州市西南的文公古台上,有一块明代地界碑,碑上记载:“滕县系九省通衢,而地势洼下,道路偏陷,遇阴雨过客几乎断行。知县赵邦清于万历二十三年拾月大加修理。自北界河起至南沙沟界牌止,共修理过官道壹百叁拾里。”滕州扼苏鲁门户,古称滕县,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和鲁南重镇。古时官道, 也称驿道,相当于今天的国道。滕州地界碑上提到的这条路曾是北京通往南京的唯一官道。修于明朝,兴于清朝,变于当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官道沿途建有供来往行人休息住宿的驿站,过路的文人雅士一时兴起,便会在驿站墙壁上随手写下诗文,记录沿途的风景,咏物抒怀。正是有了这些诗句,才成就了我们《诗路滕州》摄制组的探访之旅,沿着古人的足迹自界河一路向南,拂去历史的尘土、寻访岁月的车辙、触摸古滕诗路上积淀的文化记忆……荒村余古驿,箭瑟动微吟。
  水旱三齐地,风霜独客心。
  明朝人叶向高所写的这首《界河驿》,描绘的就是今天界河镇的界河村。在这条古官道最初的起点一一滕州市界河镇,我们会有哪些发现? 曾国藩当年曾住过的驿站今又何在?敬请收看《诗路滕州》第一集——《界河分邹滕》。
  【解说】:五月,界河镇灵泉山苍翠浓郁、清秀俊美。登高望远,凭栏西眺,一条蜿蜒于村庄之间的乡村道路隐约可见。我们的寻访就从这条路开始。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这里,美景、人文相映成趣。灵泉山上望见的那条小路,百年前曾是历史上重要的官道。几百年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途经此处,抒发了几多诗情画意。
  驿路通京国,青山接界河。
  民知邹鲁朴,地忆圣贤多。
  栖亩欣禾秉,凋风怅树柯。
  十年空忝窃,一饭愧如何。
  滕州市北界河村的孩子们朗颂的这首《晚秋饮界河驿》,是明朝大臣黄克缵途径官道界河段时所作。
  【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张格:“(诗人)很高兴看到禾秉,就是收获的庄稼,栖亩就是堆在地头。这有两层意思,一个是说年成很好, 丰收了。更重要的是说民风好。能把粮食堆放在田间地头,那肯定是民风很淳朴的,否则的话,过几天没了。邹鲁地区,百姓讲究礼,用现代话说,讲文明。”【解说】:黄克缵笔下景色怡人,民风淳朴之地,就在如今的滕州市北界河村附近。循着诗句,我们踏上了寻找界河驿的旅途。诗句里的界河依旧流水潺潺,水草茵茵,这条河曾是邹县与滕县的分界。
  【采访】:界河镇北界河村民李恩龙:‘‘以前河的南边是归滕县地,河的北边是归邹县地,以河为界,所以叫界河。”【解说】:对界河分界的历史,留存至今的石碑有碑文记载。河道边, 一处鲁班堤见证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几百个巨大圆柱形石墩有规则地堆砌在河边,用来防洪护堤。
  【采访】:北界河村村民李恩龙:“小时候这个堤比现在高,经过多年的战乱都被毁坏了。以前比这长一半,那会儿大约有七十多米,河的两边都有。那个时候把石头打出来,用牲口拉着,安上锅子,拉过来的,它是为了好运。年代起码是明朝,那会儿有记载,我听有年纪的都这么说。到现在也得七八百年了吧。”【解说】:界河以北至今还留有一段小路,老人们说这就是以前的官道。杂草丛生的土道上,岁月在这里留下沧桑的痕迹。巨大的路石依旧在使用,历史的脚步已经把它打磨的光滑锃亮。老人们介绍,古时的界河驿应该就在附近,而且周围有练兵的校场、马神庙、关公庙、玄帝庙等。南北往来的官员、邮差都会在此歇息。
  【采访】:北界河村民刘瑞昌:“(马)号就是传信的,号里面有人有马,从邹县来的邮差换人换马。从南来的,(在此地)换人换马往北去。这个号有十几个人,有十几匹马,这是循环的。”【解说】:清朝诗人张问陶在《邹滕道中》有云:地大阴晴乱,遥天露夕曛。
  井田滕县雨,篆籀峄山云。
  麦气浮无界,花光剩几分。
  江湖知不远,车马尚纷纷。
  诗句描绘了那个年代的世锦繁华,落日的余晖洒在界河驿的官道上,马铃声声,飞尘滚滚,人、马、车熙熙攘攘,昼夜不停,何等热闹。在遗存的官道旁边,一座古戏台,似乎也见证了 “热闹”这一说法。
  【采访】:北界河村村民李恩龙:“前面和现在的亭子一样,后面的瓦房屋,演员在里面画妆,一边一个门,有窗户,前面一边一个柱,古时的那种,从山上拉来的古柱子。每年的四月初八,古会,因庙而兴起的香火会,来这唱戏的非常多,没事的时候唱,过年的时候,不断戏,济宁的河南的都来唱过。乾隆去江南私访,也在这路过,刘墉下南京也在这听过戏。”【解说】:据考证,古戏台南边不远,界河驿就座落于此。驿站建筑古朴典雅,庭院甚大。古时达官显贵南北行走途经驿站,会在此地饮马住宿。曾国藩就曾在日记中记载他途经界河驿的情况。
  【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张格:“当天,他从(滕县)城里的道一书院出发,中途在二十里铺短暂休息了一下,下午到了界河驿住下。因为他当时是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到山东直隶一带打捻军,位高权重,山东本地的文武官员,比如兖州府的总兵,军事上的最高长官,道台、知府、当地的县令,都赶过去迎接他,当时也都住宿在界河驿。达官贵人云集,说明界河驿的接待能力还是很强的。”【解说】:界河往南十里的皇娘沟村,至今流传着一段因这官道而成就的佳话。据说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时路过此地,和一位美丽的女子邂逅,擦出爱情火花。皇帝回京多年后,想起佳人,派人来寻,可惜女子已故。
  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灵泉山下、界河驿旁的人们秉承先人品质,辛勤耕作在这片土地上。自上世纪70年代末,界河人民开始引入马铃薯种植。一双双不知疲倦的双手,把马铃薯从十几亩种到了几万亩,不仅远销国内外,还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官道已载入历史,风采也无从见证,可寻觅的,除了诗词歌赋,还有当年先人的遗风,勤劳淳朴的民风,传给一代又一代,造就了这里的人寿年丰、物阜民康!第二集:龙山看晴云【解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滕州提到山,第一个就会想到古滕八景之首“龙岭晴云”的龙山。这座被誉为“地质景观大全历史文化宝库”的龙山,既闪耀着“仙”影,又潜留着“龙”迹,还有一个个梦一般迷人的传说。敬请收看《诗路滕州》 第二集《龙山看晴云》。
  【解说】:王新章,滕州籍画家。每当创作新的作品,他就会来到龙山脚下的画室内,过上一段自然的田园式生活。今天,他带领学生们创作一幅《龙山晴云》的山水画。铺纸、调色、作画,随着王新章笔迹和构图的开张,其笔下的山峰、杂树、花草、屋舍……一笔一画、一皴一线,每一笔都倾注着画家对家乡山水的热爱。
  【采访】:滕州籍书画家王新章:“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他笔下的景物是由情而发,由感而发。每一次过来龙阳看到龙山,就有一种热情, 并且每一次来的感受都不一样,所以在龙山这个半山坡,选择做了工作室,就感觉像投入了龙山的怀抱。也抒发自己对龙山的理解,包括对自已人生的理解,也是一种情怀。”【解说】:龙山对于滕州人来说不光是山水美景,更是一种故乡情怀。它是滕州城北的制高点,登高可以俯瞰滕州大地。“临高始见人寰小,对远方知色界空”,龙山也成为古官道旁著名的山水景点。每到风和日丽之时,远望龙山巍峨峻拔,朵朵祥云在山顶摇曳,近看山石花草在云彩的折射下,美丽壮观,因此,古人将“龙岭晴云”列为古滕八景之首。
  【解说】:云自从龙沛作霖,夕阳新霁豁芳林。
  知时好慰逢年望,出岫原存济世心。
  ——《龙岭晴云》清•王政【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马西良:“清代道光年间,滕县的县令王政作的这首诗,更是把龙山雨过天晴、祥云缭绕、云蒸霞蔚、林深鸟鸣、芳香适宜、绚烂多彩的美丽景致刻画的淋漓尽致。用拟人化的手法赞扬龙山胸怀善国大地,造福滕州黎民百姓的美好品德。抒发了一个地方父母官关心百姓疾苦,希望百姓年年风调雨顺,生活富足,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解说】:明朝嘉靖年间任四川道监察御史的滕县王开村人张守蒙,回家乡探访龙山后,写下了的《咏龙山》诗。
  晓日峰头紫翠重,哪知山畔即龙宫。
  云横疑是乘春出,石吼真成带雨通。
  如今张氏的后人们,经常会书写张守蒙诗句,用这种方式纪念先祖,继承家族传统。
  【采访】:张守蒙第十三代孙张贻旭:“晓日峰头紫翠重,太阳出来的时候,山峰的峰头五颜六色;哪知山畔即龙宫,哪能料想到山畔就是龙宫;云横疑是乘春出,云彩在天空中乘着春天就出来了;石吼真成带雨通,石吼就是石狮子、石象在下雨天吼叫。”【解说】:如今在善南街道王开村张氏祖茔仍存有一块历经五百年沧桑的石头——廉洁石。石上刻有“张守蒙公廉洁石”,以及“清官廉吏、流芳千古”八字赞语。古石旁新立一碑,其中说:“讵料川民矢志忠诚,竟以惊人之群力,将此石装巨船、顺长江、经杭州、转运河、至夏镇,又卸船换牛车,直达王开村……”【采访】:张守蒙第十六代孙张道明:“张守蒙在明代嘉庆年间在四川做监察御史。为官时,明正清廉是个清官,老百姓也认为他是个清官,张守蒙告老还乡的时候,老百姓围着他给他送金银财宝,认为他给老百姓干了件实事,给他送金银财宝(他不要)(老百姓)不让他走。张守蒙看到一块石头,为了尽快的还乡他就指着这块石头说,我就喜欢这块石头。说完,张守蒙就回家了。当张守蒙回到家时,石头已经来到了王开。据说,石头从长江运河通过微山湖在码头下来,通过牛车运到了王开,这块石头几百年来对我们张氏后人(影响很大),一直以这块石头作为为人、为事、做官,一直像这块石头一样为政清廉、为人师表。”【解说】:在五百年前那个肩扛人挑的年代,要将这块几千斤重的巨石从四川走几千里“蜀道难”的路途运到滕县,可不是一项小工程! 由此也可看出一个“清官”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解说】:一泓寒碧注山塘,灵异常闻济此邦。一块石头寄托了古代百姓对清官廉吏的期待,一座山则表达了文人墨客们的诗情。古往今来文人骚客题咏龙山的诗句众多。明代滕县人候维藩写下了谁凿灵池奠此方,一泓寒碧隐阿香。
  石眼幽通云窦阔,源头遥接海门长。
  的诗句。清代吏部尚书、民间俗称的“宰相刘罗锅”刘墉来滕时留下了 “南望微湖怀夜月,北瞻龙岭仰晴云”的佳句。
  【采访】:滕州文化学者马西良:“龙山古为‘滕州八景’之首,在为滕县八景命名时,滕县人把本来称作‘山’的龙山改为‘岭’这一字之改,可能觉得北有泰山,东有蒙山,相比之下,龙山应该屈居‘岭’ 的地位。说明古滕人民宽阔胸襟,依托的是山岭,彰显的是晴云,使静中有动,虚中有实,为一条有限的山脉赋予了无限的境界。”【解说】: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龙岭晴云”凸显了云的飘逸、洒脱,山的伟岸、刚强。如今沉睡在遥远历史中的龙山,已经幡然醒来,分别从龙山西侧和东侧穿过的104国道、京台高速以及京沪高铁,正沿着古代官路的方向畅通南北,从而也把滕州这座千年古城带入高铁时代。
  第三集:龙泉塔屹立【解说】:在本期的《诗路滕州》中,我们将带您走进龙泉塔,一起去感受古塔的巍然屹立,聆听接官巷的古今变化,去触摸那古老滕州的历史脉络……《诗路滕州》今天为您播出第三集《龙泉塔屹立》。
  【解说】:李广兰,滕州市王学仲艺术馆馆长,从1989年建馆开始就一直工作在这里。
  【采访】:滕州市王学仲艺术馆馆长、滕州市美术馆馆长李广兰:“近三十年了,可以说我是每天工作在艺术馆里,生活在龙泉塔下,特别有感情。”【解说】:正是基于对龙泉塔这份特殊的感情,所以,在馆内近千件的藏品中,李广兰独爱王学仲先生的这幅《滕县兵燹》图。
  【采访】:滕州市王学仲艺术馆馆长、滕州市美术馆馆长李广兰:“这是王学仲先生1947年创作的《滕县兵燹》图,体现了王学仲先生这种对家乡爱乡的情怀,那么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修复后的龙泉塔,更能体现出它的庄严和历史的厚重感。”【解说】:龙泉塔被古人命名为“塔影高标”,又称浮屠峙玉,曾作为滕州城内最高最古老的建筑,自古就是滕州的符号和地标,也成为走在古官道上南来北往的行人旅客们的灯塔和招牌。而今,又作为一种故乡情怀,矗立在滕州人心中。
  久随韦肇快题名,卓立龙泉奠此氓。
  翠挹群峰齐毓秀,影浮七级独含清。
  清代滕县县令王政这样描绘了作为“古滕八景”之一的龙泉塔。塔高40米,累九级,原是龙泉寺的一座佛塔。今龙泉塔一层塔身周围还有《庄塑释迦佛像记》《大明六字真言》等石刻。其中西南一块为《重修龙泉禅寺记》,记录了明朝宣德三年即1428年对龙泉寺的维修过程,距今已有580多年。
  【采访】:滕州市汉化像石馆副馆长朱少鸿:“当时的龙泉塔在县城的东一里许,塔的正东仅存一尊石佛。千户所的千户蔡祐和显庆寺的僧人至彻两个人合力发动社会各界,对龙泉塔进行了重修。重修的过程被当时的滕县儒学教谕项理,撰写成了《重修龙泉禅寺塔记》 这篇文章。”【解说】:“残塔”即为龙泉塔,“石佛”而今安在?就在我们苦于无处着手的时候,在翻看1989年重修的《滕县志》时,意外发现,书中有对龙泉寺石经幢的记载:“龙泉寺石经幢,原存龙泉寺旧址,现存滕县博物馆。”这一发现让我们很是惊喜。
  【采访】:滕州市汉化像石馆副馆长朱少鸿:“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当时龙泉寺的旧址,在大明宣德三年《重修龙泉禅寺塔记》中,记载的那尊石佛已经在历史的烟云中不复存在。1983年夏,当时的县博物馆万树赢馆长在这里发现的了一尊雕刻精美的唐宋时期的石经幢,上面有莲花座,下面是一个威猛的力士,现在珍藏在滕州市博物馆。这尊石经幢为我们追随远去的龙泉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解说】:一座龙泉塔,见证了悠悠古滕千年的兴衰。千百年来,龙泉塔饱受风雨侵蚀,尤其是经受了清康熙年间大地震的考验,仍能巍然耸立,这既与当初建筑质量好有关,也与不断维修有关。如今,为了更好的保护龙泉塔,滕州又对龙泉塔进行第四次维修,让龙泉塔以新的雄姿屹立于荆河岸畔。国善何妨小,滕文此旧疆。
  塔来知县近,山远觉途长。
  清朝吏部郎中张问陶在这首《过滕县》一诗中这样描摹行人临近滕县城时,先看到龙泉塔的场景,颇有“近乡情更怯”的意味。
  【采访】:滕州市地方文化研究者张格:“这首诗的点睛之处在‘塔来’两字,一是突出了龙泉塔这个滕县的地标性建筑,抓住了典型景物;二是用‘来’字凸显与滕县城距离已经很近;三是用拟人手法以静为动,赋予静态的塔以生命感觉;而后一句‘山远’又与‘塔来’之近形成鲜明对比,渲染作者经过长途跋涉,进入诗友蒋因培治下滕县的喜悦之情。”【解说】: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有九省通衢之称,历来具有重礼仪的传统,曾经历了国、郡、州、县、市的变化,可以说是官员云集,往来频繁之所,滕州城东门外的古官道即今天的善国路是古代北京通往江南的驿道,作为唯一一条进出滕州的“官道”,就肯定少不了在此路过的往来官员。
  乘月过滕里,踏沙度薛城。
  山云封去马,野葛翳行旌。
  ——《过滕县赠滕尹赵年兄乾所》明•袁宏道明朝的袁宏道就曾来过滕县。
  【采访】:滕州市区划和地名管理办公室魏丽君:“滕县地方官员在官路经过滕县县城的地段,建造了接官亭一座。接官亭相当于现在高速公路的出入口。”【采访】:滕州市接官巷古玩城管委会主任马运军:“专接从北京来的县七品官以上的包括九省的官员,也就是从北京来的官员路过我们这边接官、下马、换轿。咱滕县县衙有几十名官员来接待,用旗锣伞扇,敲着鼓、放着火鞭送到咱县衙。”【解说】:据传,当时的接官巷两边商业房古朴优雅、美丽壮观,整条街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如今,滕州市在原址上重建了接官亭和接官巷文化古玩精品一条街,再现了接官巷昔日繁华。
  望里烟生雉堞低,滕阳城外草凄迷。
  井田旧业安征税,淳朴遗风厌鼓鼙。
  ——《行次滕县》清•陈学洙置身于热闹非凡的接官巷古玩城,品味着茶余饭后接官巷说不完的故事。当你走在昔日古道上时,当你听到接官巷的历史故事时,当你抚摸着老县衙里的墙壁、廊柱时,仿佛走进了五百年前的老滕县,触摸到了古老滕州的历史脉络……第四集:滕国存故城【解说】:在滕州悠久的历史中,古代文物的留存总是稀有而珍贵,从最平凡的陶片、瓦罐,到古滕国精美的祭祀礼器,都是古代滕州人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无论时空怎样变换,四千年来“滕” 的地名始终是贯穿这片区域不变的称谓。敬请收看《诗路滕州》第四集《滕国存故城》。
  【解说】:滕州市姜屯镇庄里村的张建华,工友们都习惯称呼他叫老张。他从年轻时候起,几乎每天都会来到炉窑前查看火候。老张烧制的器具叫土陶,是古代滕州人重要的生活用具,至今已有7000多年。
  【采访】:滕州市姜屯镇土陶制品厂张建华:“土陶的工艺很复杂,原料是基础,烧成是关键,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解说】:老张知道,即便是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要想掌控炉窑里的奥秘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老张不知道的是,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就将土陶作为日常生活工具,并且物阜民丰,善行天下。这里一一就是古滕国。
  【解说】:扰扰群雄事战争,独谈仁义不谈兵。凭凌齐楚今何在,赢得长存善国名。
  古诗所描绘感慨的古迹,就是今天姜屯镇滕城村的滕国故城文公台。
  【采访】:滕文公台管理员何锡涛:“一般讲,大家认为文公古台是滕国的宫寝,办公的地方。实际上,文公台最初是祭祀用的,在古代,祭祀是一项重要内容。”【解说】: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后,周朝的第一代统治者周武王,开始实行分封制。叔绣是周武王众多兄弟中的一个,他也得到了一块土地,这块土地方圆仅五十里,叔绣就在这里建立了古滕国,成为了滕国第一代国君。
  【解说】:“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遗封源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文公台上今存的这副楹联,述说了古滕国遥远的历史,滕州因此也成为天下滕姓的发源地,而滕国的开国皇帝叔绣,也成为所有滕氏族人的得姓始祖。
  在考古发掘中,古滕国的出土了很多精美的陶器和青铜器。特别是滕侯鼎的出土,直观展现了当时滕国手工业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
  公元前326年,滕文公继位。此时,各诸侯国之间连年征战,滕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恶劣。滕文公先后多次问政于“亚圣”孟子。孟子提出:“性善,言必称尧舜”。让他体察百姓疾苦,做到忧则与民同忧,乐则与民同乐。于是滕文公建学校、重农耕、施仁政、揽人才,这些改革施行以后,滕国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滕国名声由此大振。
  景数滕阳胜,荒凉土一堆。
  滕王留故址,善国存高台。
  阅历世尘换,更迁岁月知。
  势吞荆水外,雄立古城隅。
  ——《文公古台》清•何彦博【采访】:滕文公台管理员何锡涛:“文公古台这首诗作者何彦博,是我太爷爷。太爷爷那个时期应该是光绪年间,那个时候文公古台已经矗立了很多年,这是一个历史的见证,是古代遗址的延续。”【解说】:公元前286年滕国灭亡,共存世700多年。如今,战场上的鼓角争鸣已经远去,古籍史料中的滕国却历久犹存。今存于滕州城西的滕国故城文公台,屹立在苍松翠柏间,飞檐青瓦,雕梁画栋,依然可以感受到昔日滕国的辉煌气象。
  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
  浮云双战地,落日一空城。
  ——《滕城》明•王世贞【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张格:“这是首怀古诗,王世贞看到滕国古城,联想到春秋战国时期齐楚争霸,滕国夹在中间,处境艰难,作者发思古之幽情,写下这首诗。这首诗的大意是,当年争夺滕地的齐国楚国早已灭亡,可滕这一名称却代代传承,浮云那边就是当年齐楚征战之地,落日余晖中耸立着荒凉空旷的城池。”【解说】:在我们已知的史料中,描写古滕国的诗篇有数十首。不同年代、不同作者的诗篇却有着惊人相似的主题,那就是赞颂善政滕国,歌咏仁义文公。如今,当我们在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间蓦然回首,依然能寻找到故国风景中几分悠长的古韵。
  【采访】:滕州市姜屯中学校长孔凡海:“善文化是滕州的属地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友善和善文化是一脉相成的。受到善文化滋养的滕州大地,民风淳朴。受到善文化熏陶的滕州人,其善心、善品、善行,在新时期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弘扬。”【解说】:滕文公走了,孟子走了,历代文人墨客也走了。古老的文公台矗立在古滕国的土地上,当代的人们依然在用不同的文体讲述着古滕国的故事,把“善”文化的根茎和叶脉留给了 “善国”大地,把一个时代曾经的波澜壮阔,永远留给了故乡——滕州。
  第五集:花开白似银【解说】:距今四百年前,一位明代诗人途径滕县官道时留下精美诗句,不想却引发了诗坛几百年的争议,这位诗人究竟写下了什么?又为何会吸引一代代文人墨客前来探寻呢?敬请收看《诗路滕州》第五集《花开白似银》。
  沿着古官道继续前行,我们看到路两旁的春草又绿了,六年前的这个时候,我们曾采访过一位潜心研究古诗词的老人,滕州市地方文化研究者李祥麟老师,他给我们讲述了几百年前发生在滕州古官道的一桩诗坛疑案。
  【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李祥麟87岁:“李流芳他是从北向南来,走山东的官大道,他从谷城来了,从东阿的谷城,他看到那里的山青如黛,来到滕县了,看到了花开白似银。”【解说】:李流芳是明代末年人,诗文书画齐名,人称嘉定四先生之一。四百多年前,他和友人曾途经滕县古官道,写下“谷城山好青如黛,滕县花开白似银”的诗句。除此以外,李流芳还另做有一首《滕驿道中》 的诗:山欲开云柳乍风,杜梨花白小桃红。
  三年三月官桥路,策蹇经过似梦中。
  通过这首诗,我们似乎依稀可以看到滕县花开白似银的美景。
  【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孙井泉:“杜梨就是棠梨,这种树开的花是白色,花开季节是清明节前后,李流芳在这个季节来到这个地方,看到的是花开似雪,一片白色,所以才感慨地写下这首诗。过去从南沙河、官桥、柴胡店官道两旁全都是梨树,官桥又是这条官道上最主要的一个标志,李流芳正是经过这一带才写下了这首诗。”【解说】:可以想象,四百多年前的那个春日,从官桥至柴胡店的这段古道中,千树万树梨花竞相绽放,在一片片雪白的梨花丛中,偶尔中间还点缀有粉嫩的桃红,一眼望去,红白相映,全是花的海洋。这幅美景不仅令李流芳陶醉,在其后的几百年间更是让众多的文人无限向往。其中一位就是清康熙年间,官至刑部尚书,被称为“一代诗宗”的王渔洋。
  【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李祥麟87岁:“王渔洋上南方去,经过滕州两次,当时叫滕县,他没见到花开白似银,他就堪惆怅了,有遗憾,没来得及见到。”【解说】:王渔洋失望之余,挥笔写下了一首诗:薛北滕南几问津,远山如画黛眉新。
  惟余底事堪惆怅,不见花开白似银。
  王渔洋在这段古官道中,来来回回的寻找诗中的花开美景,可最后却只能长叹一声,转身离去。那么,王渔洋为什么会没看到花开似银的美景呢?又过了几十年,此时已经到了清乾隆年间,曾历任户部、兵部、刑部、吏部尚书的大学士梁诗正来到了这条古道中,那么他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东阿南望尽模糊,如黛山色黯欲无。
  我比渔洋更惆怅,风蓑雨笠谷城图。
  ——《东阿旅店题壁》清•梁诗正 【釆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李祥麟87岁:“他(看到)的那个景象是,下着雨,刮着风,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如果画一幅画就成了风雪雨笠谷城图了。他不但看不见滕县花开白似银,他连山如黛(也看不见),因为有阴雨,云彩遮住山了,他连谷城的山都没见到。”【解说】:这次采访是我们对李祥麟老师的最后一次采访,2012年,这位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享年87岁。这也成了他生前仅存的视频资料。那么关于这首诗的疑问谁来继续解答呢?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王渔洋和梁诗正都没能看到花开似银的盛景呢?难道是李流芳的诗句有误,滕县官道中没有花开白似银的美景?可是,当年和李流芳同行的还有大学者钱牧斋,他在十四年后曾再次经过滕县,回忆往事,感慨万分,写下《丁未春与李三长蘅下第并马过滕县》的长诗:滕县春来花万树,花白花红夹烟雾。交加嫩蕊欺艳阳,灼灿繁英照日暮。
  ——《丁未春与李三长蘅下第并马过滕县》明•钱牧斋长蘅是李流芳的字,李三长蘅,就是指李流芳。在钱牧斋这首诗中,不仅提到了滕县的花开万树,而且描写的更加详细,万树春花,梨白桃红, 交相争艳,异常美丽。这样看来,当年滕县古官道中确实有这样的美景。那么为什么王渔洋、梁诗正会没看到呢?【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张格:“因为梁诗正他是在东阿,给旅馆里边题壁的一首诗,写在墙上的,也就是现在济南的平阴县东阿镇。” 【解说】:张格,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教师,多年来潜心研究古诗文,继李祥麟老师之后,他对这宗诗坛疑案也有着深入的研究。梁诗正没找对地方,自然和诗中的美景无缘,那么王渔洋呢?张老师告诉我们,在《王渔洋年谱》中,有着这样的记载:“康熙二十三年甲子,也就是1684年的十一月,王渔洋奉命南行,翌年四月自广州北归。”【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张格:“因为他当时是到南海去公务,路过滕县,他经过的时间是在冬天和夏天,所以他说冬夏两过滕县,那正好不是梨花或是杜梨花开花的时节。”【解说】:至此,这几位诗人反复争辩,终于弄清了滕县古道中,确实有千树万树梨花争艳的美景,而那片令众人魂牵梦绕的梨花如今依然还在盛开吗?【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孙井泉:“在民国年间,因为战争的原因这些梨树遭到大面积的破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为分田到户,农民为了多种粮田,所以这些梨树被逐步的砍伐,现在保留最为完整的就是刘村万亩梨园。”【解说】:67岁的刘念洋,一大早就在自家的果园里忙活起来。
  【采访】:柴胡店镇刘村村民刘念洋:“我小的时候在这玩的时候,这棵树就这么大。刘村梨园年岁很长了,自从刘村的祖先来到这里,给刘村引进来的梨树,到现在已经几百年了。”【解说】:刘念洋所在的刘村是滕州市柴胡店镇的一个村庄。如今,每到阳春三月,这里的万千梨花争相开放,雪白的花朵巧笑嫣然,吸引着众多游人前来观看。而在村子的东侧,不时有一列列高铁动车载着远行的路人飞驰而过,不知那些南来北往的过客在匆匆一瞥间,可还能记住这花开白似银的胜景吗?第六集:奚仲造舟车【解说】:从古至今,车轮的发明极大促进了古代人类陆路交通、乃至经济文化的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那么谁是车轮的发明者?又是谁发明创造了第一辆车呢?第六集《诗路滕州》 将带您走进造车鼻祖奚仲,寻访奚仲后人,为您讲述《奚仲造舟车》。
  人们在古宅大院里或博物馆里见到的一些雕刻精美的老式太师椅,大都出自早期的传统木工手艺人。如今,会做太师椅的木工,已经越来越少了。滕州市姜屯镇奚庄村的村民奚修革,还依然坚持从事这门传统木工手艺。
  【采访】:滕州市姜屯镇奚庄村村民奚修革:“我们奚家就传承我们老祖奚仲这门手艺,到我这一辈也已经传了不知道多少代了,就靠这门手艺挣钱养家糊口。”【解说】:有花草有狮兽,有盘龙有卧虎,从打眼、雕刻到组装、打磨,这些活儿对从10岁开始学活儿,已经有三十多年手艺的奚修革来说早已是信手拈来。
  【采访】:滕州市姜屯镇奚庄村村民奚修革:“一道一道都必须按照标准要求去做,这就是老辈儿传下来的这种规矩,就像做人一样,有板有眼,实实在在。”【解说】:这个传统是几百年来他们家传承至今的祖训。奚庄村奚姓居多,奚姓相传为夏朝造车鼻祖奚仲的后人。《石氏星经》称:“奚仲古车正也;夏有车正名曰奚仲。”而除了奚姓,薛姓、任姓、仲姓也同为奚仲的后人。
  【采访】:任氏第145世任世淦:“这是我们任(妊)姓薛国,我们这支人烟奚仲的后人,我们的任氏族谱。”【解说】:这位熟知奚仲世事的老人便是奚仲任氏家族的第145世子孙任世淦,今年已经八十多岁。知道了我们的来意,老人捧出了几册线装书。这是一部保存完整的《任氏族谱》,内容脉系清晰,言之凿凿,确可信据。
  【采访】:任氏第145世任世淦:“到我这我叫任世淦,是145世, 到现在枣庄这边,我们有昌字辈的孙子,所以他这个就已经是149世了。” 【解说】:据《滕县志》记载,任姓是古薛第一姓。紧邻古官道上官桥东侧的滕州市官桥镇大康留村,80%的人口为任姓,古代家谱中赫然论述了其为奚仲后裔的史实。
  【采访】:任氏第145世任世淦:“古薛国任姓薛国的任姓这个根,凡是奚仲的后人,不管他流迁到海内海外其它地方,山涯海角,现在都不忘记这个根。这是用古薛国的古砖,两千多年前的古砖,咱们的考古工作者在地下挖掘出来的,刻的一个章,刻的什么字呢,咱们来看一看,‘家在薛国’。” 【解说】:“家在薛国”。的确,奚仲造车时就住在薛国,也就是现在的滕州市官桥镇。《管子》一书这样评价:“奚仲之为车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准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孙井泉:“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大禹封为“车正大夫”,也就是现在的交通部长。监管制造车辆、监管交通,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交通部长。他被封在薛地,立国为薛,因此薛国这个地方也成为了我国早期制造车的重要基地。”【解说】:在位于德国斯图加特的奔驰汽车总部的车史展览馆,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汽车品牌之一,他们在展览馆中专门讲述了世界车辆发展的历史。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展区内,就陈列着一位四千年前的中国人画像,他就是奚仲。唐代《元和郡县志》载:“奚公山在(滕) 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
  【釆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孙井泉:“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就是滕州南部的奚公山,原来是古滕范围之内,奚仲就葬在这里,当地民众为了纪念他,还在旁边建了车服祠。”初阅车服祠,云峦楚楚长。
  登临正游赏,惆怅已斜阳。
  一一《谒车服祠》无名氏【解说】:诗中所提及的车服祠,是后人祭奠、瞻仰造车鼻祖奚仲的场所。步入奚公祠,庄严、肃穆的奚公雕像,穿越时空的各类战车,无不使人思绪蹁跹,心神驰骋。想到奚仲在这青山之上苦思冥想、辛勤劳作钻研造车;想到孔子带领众多子弟乘车周游列国;想到硝烟四起的战国疆场,千乘之国的将士们驾车征战的情形。
  夕阳西下,站在奚公山上,遥望穿过奚公山一侧的京沪高铁、京台高速公路、104国道以及古老的大官路,云雾缭绕中仿佛我们在走进历史,走进遥远的夏朝。从四千年前开始转动的车轮,又载着我们穿越到今天,让人感慨万端。
  奚山东望隔晴霞,累累荒城一带斜。
  草木春深迷故国,山河气盛走轻车。
  --《春日过薛城怀古》清•满秋石【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张格:“奚山东望就是东望奚山,向东眺望,奚公山在明丽的日光之外,山下是一片荒芜破败的古城。孟尝君的古薛国掩映于春意盎然的树林中不见踪影,眼前是车马纷纷,奔驰在壮美的山河之间。”【解说】:薛县高台已半倾,碧波遗甍自盈盈。
  池蛙不辨兴亡意,犹学当年鼓吹声。
  一一《丁晋公故第东池上作》宋•宋庠奚公山虽然是座小山,但因为车祖的名声而引得古今的人们慕名前来凭吊。5月11日,正逢一年一度的奚公山庙会,一大早,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就骑车、开车、推车、拉车,向庙会现场汇聚。经过时代的变迁,奚公山庙会虽然已经逐渐由原来的祭祀车神转变成人们休闲旅游、洽谈生意的地域特色,但每年的这一天,村民们纷纷驱车赶来祭拜车神奚仲,祈愿求福,用这种方式,来感念发明舟车,并以车轮把后世子孙载上康庄大道的造车始祖。
  祖先的木轮车在吱哑声中渐行渐远,时代在电动车的轰鸣中滚滚向前。作为人类代步的交通工具,车载着周天子西游,车载着孔夫子周游列国,车载着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车将西方工业文明带回中国。今天我们生活在汽车的时代里,历史的车轮在渐远,而车轮的印迹却越发清晰可见……第七集:孟尝封薛国【解说】:古道悠长,车马喧喧,寻着诗情一路南下,接下来我们将带大家一起寻访曾经被司马迁等无数文人墨客,凭吊过的一座故城;这座古老的薛国都城,隐匿着怎样的兴衰往事?在这里,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又为我们留下了哪些历史遗迹?欢迎收看《诗路滕州》第七集《孟尝居薛国》。
  2016年初夏,山东省会济南,《为薛有序、于斯千年》——古薛国历史文化展在山东省博物馆拉开序幕。展厅里,陈列着200多件来自古薛国的精品文物,其中一套春秋时期的青铜列鼎格外引人注目,全套共分7个列鼎,1个陪鼎,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铜器质感古朴,纹饰神秘,不免让人对这个曾经的古薛国涌出无限的遐想。
  【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孙丼泉:“我现在就站在薛国故城的东城墙上,当年那套列鼎就是在这里出土的,鼎在春秋时期是一种礼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解说】:古薛国,位于滕州市张汪和官桥镇境内。贯穿南北的古代大官道,就从薛国都城东门前穿过。在古薛国的东城墙区域,也就是官桥镇狄庄古墓群,出土的这套春秋列鼎,既证实了古薛国的历史悠久,也说明它在当时的地位非常特殊。这样一个钟鸣鼎食、地位显赫的王国,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又是由什么人建立的呢?【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孙丼泉:“夏,大禹时期。因奚仲造车有功,被封在薛地,遂立国为薛。奚仲姓妊(任),妊(任)姓薛国历经夏商周至春秋,传世64世,国祚1900年。”【解说】:早在三、四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这里就是妊(任)姓薛国的发源地。史籍记载,奚仲的第12世孙仲虺也是居住在薛国,并且出任了商汤的左相。这样一个高级别的诸侯国,显赫了夏、商、周、春秋四个朝代,那么到了战国时期这里又发生过什么呢?【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孙井泉:“战国初年,七国混战。齐国灭掉了薛国,封给他的相国田婴为食邑。田婴死后他的儿子田文继承了他的爵位,暨封在薛地。从此,开启了田氏薛国的辉煌时期。”【解说】:东来尘气雨初分,店树新烟和岳云。
  过尽三厨无一客,今朝寒食孟尝君。
  ——《寒食过薛》元•汤显祖田文,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孟尝君,他因“礼贤下士,食客三千”而闻名于世。寻着古官道我们一路走到官桥,桥头上至今还立有孟尝君养士处的石碑。
  【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孙丼泉:“官桥,顾名思义就是建在大官道上的桥。这条大官道离薛国故城非常近,离故国东城墙只有30◦米远。往来的文人墨客路过这里,总要到故城去吊念一番,留下了很多怀古的诗篇。” 【解说】:西去官桥旧薛城,城中百亩春田平。
  三千食客皆尘土,十二侯邦孰战争。
  ——《过薛》明•徐文博遥想当年,在烽烟四起,诸侯争霸的战国末年,作为古薛国君的孟尝君,他曾在这片属于他的疆域里做过些什么呢?【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孙井泉:“孟尝君治薛期间,善于用人, 招贤纳士,发展农业,减免税赋。扩建了薛城,将原来5华里的薛国城墙扩到21华里。整个的城墙达到30至50米宽,高度有10米,可以想见当年的城墙有多么的宏伟壮观。”【解说】:当年闻奏雍门琴,话著池台泪满襟。
  何况今朝陵谷畔,池台无计可追寻。
  一一《过田文墓》北宋•陈洁【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张格:"当时有个琴师非常有名,叫雍门子周,这个人琴弹的很好。孟尝君说,您能不能弹起琴来让我非常感伤?雍门子周就说了,我听说您和楚国和秦国都有仇,将来这两个国家,必定有一个要一统天下。肯定会灭掉薛国,您的子孙也会被斩尽杀绝。宫殿到时候也倒塌了,护城河也於塞了,您坟墓上也长满了青草,也没人给您修墓了。”【解说】:孟尝君听后,悲恸不已。此时,雍门子周琴声响起,孟尝君听罢,真如亡国破家一样,泪如雨下。
  【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张格:“当年,孟尝君就听了一段琴,听人这么一说,他就放声大哭。可是今天我们来看,确实是宫殿也倒塌了,城池也淤塞了,孟尝君的坟墓上也长满了青草,并且连宫殿倒塌的痕迹都很难看到了,只还有一段破败的城墙。”【解说】:薛城观旧迹,征马屡徘徊。
  盛德今安在?唯余长夜台。
  一一《经孟尝君墓》南北朝•陈昭如今,孟尝君和他的三千食客连同那段金戈铁马,风雨飘摇的岁月都化作了历史的烟尘,唯有故城内两座青冢依然高高耸立。朝代更迭,岁月变迁,秦统一六国后,在这里设立薛郡。到了汉代这里又成了薛县。
  【采访】:滕州市张汪镇文化站站长孟祥田:“汉代司马迁曾经两次到过薛地,他看到这个地方城市规模也很大。当时这个地方应该是全国的第二大城市,第一大城市是七万户,也就是齐国的都城临淄。咱们这个地方六万余户,仅次于它(临淄)。”【解说】:今天的薛国故城遗址,覆盖了9个村庄。城内考古还发现有制陶,冶铁,冶铜,制骨作坊1〇余处。其中一处冶铁遗址,规模相当大。
  【采访】:滕州市张汪镇文化站站长孟祥田:“它是一个汉代的冶铁遗址。后来的考古发现工作,也在这个遗址上发现了 “山阳”和“巨野” 的带有文字的陶范。汉代铁都由官方控制,哪里生产都要加注铭文,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说明这个地方是规模体制比较大的官办冶铁作坊。”【解说】:时至今日,这片空地上仍然散落有大量的铁矿石。铁渣和已经完全氧化的锈铁块、陶范、陶片随处可见。遗址所在的村庄,位于薛国故城的中心位置,地势高于四周,相传这里曾经是古薛国的宫殿所在地。
  【采访】:《滕州日报》社编辑渠志冰:“皇殿岗是我的故乡,小时候没感觉皇殿岗有什么特别,只感觉那高高的城墙上是我们最好的玩打仗的地方。后来才知道皇殿岗是薛国的中心地带,很遗憾的是古时候的国都现在一点痕迹没有了,剩下的只是残砖断瓦。”【解说】:千古兴亡多少事,漫嗟荣辱笑谈中。古薛国,这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国都城邑,历经2300余年的风雨沧桑,城廓保存基本完好,这在全国也是唯一的。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采访】:滕州市薛国故城、前掌大遗址保护管理所所长杨光海:“为了更好传承和保护古文化,古城墙抢救性修复保护工程分为三期,按春夏秋冬栽植上不同季节的花草,到时候城墙会变成一个阶梯状的大花园。”【解说】:行走于古城墙的木阶梯上,仿佛打开了一扇时空任意门。穿越历史的薄雾,带着美好的愿景,且将今世的种子播植于两千多年前的城墙夯土中。待到彼时花开,让我们置身葳蕤的城墙花园,在四季芬芳中感受岁月的变迁。
  第八集:范蠡居陶山【解说】: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浪漫温馨的爱情故事,始终为我们所喜爱。在历代传颂歌咏中,英雄、美人的形象不断在戏剧舞台呈现。位于今滕州东南部的羊庄镇,陶山傍薛河,薛水依陶山,千古不曾分离,如同一段爱情传说,流传在古滕大地上。敬请收看《诗路滕州》第八集《范蠡居陶山》。
  夏初,空气中已能闻到阵阵麦香,滕州市羊庄镇羊坡村村民胡召安正在制作一种只在当地才能品尝到的主食——西施饼。西施饼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他和妻子以最快的速度和面、造型、上锅。胡召安做的西施饼就是用小麦粉和小米粉混合成的锅饼,用蒸和靠的方式制作出的主食。这种食品,据说就源于我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西施。那么西施跟滕州的羊庄有什么关系呢?清明,羊庄镇范庄村范氏族人来到祖茔祭奠先祖范蠡。对于范氏族人而言,墓碑何时而建,已经成为久远的历史。然而先祖范蠡留下的传说故事却永远扎根在这片土地上,流淌在他们血液中。
  【采访】:羊庄镇人大副主席、镇总工会主席张兆登:“范蠡带给我们后人最宝贵的财富,我认为就是散尽家财,救助百姓的善举,这和我们滕州的善文花、善政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做人要富而行其德。” 【解说】:相传,公元前478年,越国大夫范蠡功成名就后,带着西施离开越国。沿江淮、泗水泛舟来到今滕州境内的邾娄国,选择在陶山安顿下来,并在山上办学讲经,向薛河沿岸的百姓传授商道。如今,我们已经无从知道西施饼的具体由来,但是将主食与人名联系在一起,似乎表达了羊庄人对这段历史传说的特殊情感。
  羊庄位于滕州东南部,明清时期的古官道东线贯穿全镇。作为东南部重要的商旅中心,当时的山陕会馆就建在今天羊庄镇政府的大院里。
  羊庄因群山环绕而形成盆地,陶山就位于羊庄盆地中央,又称陶公山。
  发源于滕州东部的薛河,全长81公里,因薛山而得名,是滕州古老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滔滔薛河水一路奔腾向西,注入微山湖。在羊庄镇土城村,因陶山阻隔,形成奇特的u型河道,并在山北形成宽阔平静的河面,从此,山水相依,琴瑟相合。历代文人墨客路过此地,把酒言欢,将一腔心事托付给这里的青山绿水。访戴终回兴尚偏,暂过胜地且扳筵。
  樽中拂袂春前酒,坐笑晴明晓后烟。
  一一《访贾三近归至陶山》明•王元宾王元宾,明代滕州人,官至御史,他所编修的明万历版《滕县志》,是目前所见滕州存世最早的地方志书。王元宾的故居在今滕州西岗镇高庙村,至今村里还保留着三间古宅。
  【采访】:王元宾第十三世孙王光超:“这首诗的作者王元宾,是我的先辈,他和贾三近是好朋友,贾三近是峄城人。当时的陶山,风景俊秀,依山傍水,他们经常相约来到这里,把酒言欢,借诗抒情。”[解说】:据说,贾三近是古典名著《金瓶梅》的作者,他也曾和诗给王元宾:匹马陶山路,登高豁醉眸。
  风生苍树梢,云妥碧溪头。
  临山面水,吟诗咏赋,这是古代文人的生活。年代久远,有关于陶山的诗句大多已湮没无闻,然而先辈们对这片山水的眷恋,却因为诗词而鲜活的存在。
  如果说陶山给予了这片土地灵秀之气,那么古薛河则滋养了这里的万物生灵,留下了最美的风景。
  作为季节性河流,薛河的水流量因四季变化而大有不同。枯水季节,河床干枯,杂草丛生,两岸怪石林立,犹如戈壁石滩。丰雨时节,水流澎湃,波澜壮阔,配以险石激波,自成一派风姿。
  薛客弹琴流水外,陶丘废观夕阳边。
  山河转盼皆陈迹,倚仗临风倍黯然。
  如今,作为商圣范蠡故里的羊庄镇,已成为滕州及周边地区重要的水源地,供应着50多万人的用水。从广袤山脉流淌而出的薛河穿过漫漫岁月,浇灌了滕州历史金色的童年和英气勃发的青年时代。薛河两岸遍布了北辛、大汶口等史前遗址和小邾国、昌虑城等古国方城。面对跨越千万年时空,至今还在恩泽我们的故国山河,除了琴歌诗词赞叹和深深地感恩外,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第九集:滕阳临城驿【解说】:明清时期,捷报公文,飞马传递,南北官路,贯穿滕县。明洪武年间,滕县知州薛原义在官路上建有两处驿站,一个是滕阳驿,一个是临城驿,两处驿站规模如何,如今还有无印迹?敬请收看《诗路滕州》第九集《滕阳临城驿》。
  【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孙井泉:“这里就是当年滕阳驿的所在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还有驿井、马神庙,但是随着城市的建设,这里就被拆除建了民房了。”【解说】:滕阳驿位于滕州老县城东门以南,就是现在龙泉街道善国社区,存在了几百年的滕阳驿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民房的翻盖彻底消失。在古代,驿站就相当于今天的高速路服务区,驿站与驿站之间大约相距一天的路程,一般为六十里左右,当年滕县境内有两处驿站,距离滕阳驿六十里之外的临城驿究竟处在什么位置?今天又是什么模样呢?我们沿着官路向南行进。
  【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孙丼泉:“前面就是南沙河,过去叫沙河店。走在官路上的人在这里可以喝水,短暂的歇歇脚。”【解说】:乾隆年间的进士张问陶遨游大江南北,途径滕州南沙河就曾留下过题壁诗:来从青兖冀,指顾达徐扬。
  归路通荆豫,乡云接雍梁。
  一一《过南沙河题壁》清•张问陶诗中的‘‘青、兖、冀、徐、扬、荆、豫、雍、梁”就是指当时的九州。“九省通衢”一词最初指的就是滕县。大官路上除了设有驿站之外,在驿站之间还设有简单的铺、店,供行人短暂歇脚,通常十里为一铺。这些因官路而命名的地名至今仍在沿用,只是曾经的店、铺已经成为了今天的村、镇。柴胡店镇的官路口村就由官路而得名,村民也因官路而迁居于此。
  【采访】:柴胡店镇官路口村民刘庆领:“这边生意好做地多人少,有朋友介绍也有亲戚介绍,你们去官路口(谋生),生意好做,能做好,从那以后从石楼来到了官路口。”【解说】:老人名叫刘庆领,今年77岁,柴胡店镇官路口村人,刘氏族谱中记载着刘氏十三世从石楼村迁至官路口村。
  【采访】:柴胡店镇官路口村民刘庆领:“这个地方通南北二京,一个东西大道,一个南北大道。这样的话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这个地方住店,那个地方也有小饭馆,卖丸子汤、卖馒头、卖豆腐汤的。”【解说】:在古代,官路口曾是南北、东西两条“大官道”的交叉咽喉,每天车、马、行人络绎不绝。特别是从唐代开始,官路口村建成一座关帝庙一春秋阁,南来北往的行人,在此歇脚问路或上香拜佛。此处常常是商贾云集、人流如海,甚是热闹。现如今在官路口村,仍然保留了一段当年的古官路。
  【采访】:柴胡店镇官路口村民刘庆领:“俗语一句话:千年的古路熬成河。以前(车)都是些它不是肢轮,都是硬轮车木轮车,再一个是骑马,所以下雨天来回的碾,日久年远以后把大路就弄成凹下去了,这就叫千年的古路熬成河。”【解说】:当年的店铺早已不在,昔日的繁华也成为了旧影。但是门外这两棵屹立千年的古槐,依然散发着勃勃生机,它见证着官路的变迁,目睹了时代的变革。
  离开官路口村,沿着官路继续南行,就到了现在的薛城境内。薛城旧称临城,因与河北的临城县重名,1952年更名为薛城,明朝时期隶属于滕县。据史料记载,滕县知州薛原义在明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1369年共建造两个驿站,一个是现在滕州城区的滕阳驿,一个就是临城驿。而在到达临城驿前,还要过一座始建于唐代的桥,就是西仓桥。
  【采访】:西仓桥附近村民孙宝立:“西仓桥路面有很深的深沟,被车轮轧的。桥栏杆是石雕,石雕刻的荷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把它全部破坏了,推到了河底,现在保存的这个荷花是最近几年才修的。”【解说】:坚硬的石板,深深的车印,想来当年官路上的这座桥定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如今我们看到的西仓桥是前几年重新整修的,车印也已覆盖在下。沿着历史的印记我们再次踏上古桥,遥想着当年的人们匆匆而过又去向哪里了呢?古人很远,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当年行走在这条路上的心境,而官路却离我们很近,我们与他们也许就是一首诗的距离。
  霁雪寒仍甚,驱车晚照中。
  山川滕子国,絃诵鲁人风。
  一一《滕阳道中》明•公鼐穿过西仓桥,继续南行我们就来到了临城驿。
  【采访】:滕州一中原书记吕宜坤:“临城驿设在天主教的旁边,这个我记得很清楚,现在临城天主教堂还存在。”【解说】:当年的临城驿旁有一座天主教堂,几经询问我们来到了这座始建于1880年的天主教堂。而当年的官路和驿站今天还在吗?【采访】:薛城区临城街居民:“就是衙门,学校就是衙门,这是四衙,把马牵着在门口等着,从官桥那里跑到这里,马就在门口牵着等着,一偏身上马又到沙沟。”【解说】:老人说,小学就是过去的衙门,这里究竟是不是我们要找的临城驿呢?【采访】:北临城小学原校长张兆东:“现在北临城小学这个校址,这个地方就是过去的驿站,驿站也叫做马号。从北京到南京这一条大官路,送信都是骑着马去送,所以叫驿站。驿站一般的都是歇马不歇人。
  报信的人骑着马,到一个驿站就换马,到下面一个驿站就换马。这个马跑不了很长时间,因为一个劲跑,这是一个驿站,从北边夹道那个地方过来以后,马就带着铃铛响,这边准备好马匹,报信的人下来把马牵走,换了新马就走。”【解说】:张校长告诉我们,北临城小学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一百多年前这里就是临城驿,在小学翻盖的时候,当年驿站的印迹依稀可见。
  【采访】:北临城小学原校长张兆东:‘‘原来是私塾学校,私塾以后呢,最后改成滕县国民小学第几小学,归滕县那时候。到后来挖这个楼的时候,挖出来很多大马骨头,你看看过去这儿死了多少马。”【解说】:清脆的马铃声已经听不到了,换做了孩子们的读书声、嬉戏声。那当年的临城驿究竟是什么模样呢?在《古薛文化》这本书中有临城示意图,通过图我们可以看到,驿站里共有四道门,分别有驿舍、廊房、退厅、库房、驿丞宅,最后面的院子里是马神庙和马房。当年的这个驿站光工作人员就200多人,还是个不小的单位呢!滕县志中对临城驿和滕阳驿内部构造的记载相差无几,想来规模、样式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前旌越危岩,后骑填层密。
  感此商素节,冷然滕薛间。
  ——《晓晴驱车滕薛间》明•顾大申如今驿站、官路、古桥,都已经渐行渐远,穿行在大街小巷的人们是否知道,千百年来有多少诗人、官员、学者曾经在这条路、这座驿站中留下他们的印迹。
  临山自古绕临城,山色青青相送迎。
  最是多情官路柳,画入滕阳驿路中。
  ——《古迹杂咏》清•王特选站在临山向东远眺就是京台高速,高速路上车水马龙,繁忙依旧,人们在服务区里短暂停歇,然后从这里出发,奔向各自不同的远方。
  第十集:沙沟微山湖【解说】:循着诗的脚步再度向南,就到了古官道南端的终点一沙沟。历经几百年的轮回,如今还有哪些残留的记忆?微山湖下是不是真有一座被淹没的古城?这座城又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敬请收看《诗路滕州》 第十集《沙沟微山湖》。
  沙沟黄沙满,征客肠堪断。
  雨频驿馆废,风急马蹄缓。
  ——《沙沟行》清•施润章沙沟,是原滕县最南境的边界,也是这条古道在山东境内的终点。清初,文学家施润章自安徽宣城省亲返京时曾经过沙沟,当时,他在这里看到了什么呢?【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张格:“沙沟在当时它是个递运所,它的主要职责就是转运物资,它需要的服徭役的人员是很多的,所以给滕县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明朝赋税非常重,清初的时候因为战乱频仍,民生凋蔽,所以百姓苦不堪言。施润章他写的就是,明末清初,沙沟地区社会荒凉破败的景象。”【解说】:300多年前,施润章看到的沙沟是一副萧条破败的景象,那么今天,寻访到沙沟,我们还能找到哪些遗留的记忆呢?【采访】:薛城区沙沟镇关帝庙村居民王广政88岁:“从南北京通大道就是这条路,原来庙在路东,路又往这改了三十多米,当年(路) 窄,当年是土路,刚能拉个车过去,现在宽了,现在40多米了。”【解说】:王广政,88岁,自小就住在他身后的这座关帝庙旁,在上一集柴胡店镇官路口村我们曾拍到建在官路旁的关帝庙——春秋阁,而在沙沟镇又见到一座,可见过去人们非常崇敬关帝爷,恭恭敬敬的把他供奉在官路旁,希望能佑护南来北往的过客。
  【采访】:薛城区沙沟镇关帝庙村居民王广政88岁:‘‘咱民间门户,凡是有一大家人家的,以前哪家不供奉关二爷?因为关二爷能保平安,保佑你人财两旺。多少年了这个古路,你看这个碑,乾隆四十四年的碑,当时四通碑现在就还剩这一通碑,那些都砸了修桥了。”【解说】:在仅存的那块石碑上,我们找到了关于关帝庙和沙沟的字眼,石碑上还记载曾有个沙沟营,那么当时这里还有军队驻扎吗?【采访】:薛城区沙沟镇关帝庙村居民王广政88岁:“沙沟驻过四品的官,驻过九品的官。当时还没有铁路,有运河,保护运河的,(当时这一带)有土匪马子什么的,(所以)保护(运河)。
  【解说】:据《滕县志》记载:“沙沟营在沙沟镇,嘉靖间始设巡检,万历十三年,即1585年,杨家林‘贼’截劫鞘贡,山东巡检奏安守备营,拨标下济兵三百守护沙沟,防护漕运。”这同老人的说法正好吻合,可是为什么防护京杭大运河会驻军在沙沟呢?其实沙沟向南不远就到了微山湖,微山湖跨河南、山东、江苏、安徽4省38个县,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京杭大运河自北而南从湖中通过,使微山湖成为南北水上交通的咽喉。
  夏镇,今微山县城驻地,当年曾是滕县境内唯一的水陆码头,也是古代官路与运河的中转站及交叉口,运河在城内蜿蜒穿过。我们摄制组赶到这里时,已是傍晚时分。
  【采访】:微山县夏镇街道居民:“老运河有一两千年了,乾隆皇帝下江南,坐船走(就经过这里)。那当时很繁华,做生意的、跑船的、搞运输的,是这样。”【采访】:微山县夏镇街道居民:“部队运粮食的都走这里,运皇粮都走这个河,跟火车道一样。”【解说】:明清时期,夏镇为两省分治,镇北属山东滕县,镇南为江苏沛县管辖。清乾隆时期出任泰安知府的宋思仁就曾写有《过夏镇》 的诗句:片帆风利挂残阳,一镇区分南北疆。
  花色暗思滕县白,钟声遥送沛城凉。
  ——《过夏镇》清•宋思仁夏镇再向南,便可看到大运河展现在我们面前,京杭大运河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运河流到山东境内,便与烟波浩渺的微山湖融为一体。微山湖的中心有一座微山岛,因商朝的殷微子葬于此地而得名。
  【采访】:微山岛沟南村居民李从慎83岁:‘‘微山岛、微山湖、微山县,都是以微子的名起的。微子是忠良人,他老三是殷纣王,据说从河南骑白马过来,迁居这个地方。后来大周(朝)认为他是忠良,封他个小宋国。姓孔的、姓宋的都是微子的后人。”【解说】:殷商末年,纣王无道,微子多次劝谏都没被纣王采纳,微子愤而出走。后来周灭商后,将微子封于宋,微子成为宋国的始祖。微子是个勤政的君主,很受人民爱戴。
  一峰高出众峰卑,麦秀禾油可问谁?稗官野史征殷礼,衰草斜阳读汉碑。
  一一《微子墓》清•叶湘兰后人来微子墓游历时,总是不免感叹,并留下一些诗句,而这些诗句又恰恰吸引了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后人前来探寻。
  当地的居民每日都划着小船游走在这片广袤的湖面上,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已经多年了,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他们每日游走的这片湖面下,竟然还隐没着一座古城。
  【采访】:微山岛沟南村居民李锡岭:“就是汉留城,留城没有了,在湖底了。”【采访】:微山岛沟南村居民李从慎83岁:“在水底下,就是水底下。”【解说】:古留城处于中原和南方交汇的咽喉地带,曾经是鲁西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唐代以前一直保持着繁荣。那么这座繁华古城的主人是谁呢?【采访】:微山岛沟南村居民李锡岭:“就是张良,他是汉留侯。”【采访】:微山岛沟南村居民李从慎83岁:“当汉刘邦的军师,当时还有萧何、韩信,都是刘邦的军师。”【采访】:微山岛沟南村居民李锡岭:“打天下都是张良跟着的,给他(刘邦)出谋定计。”【解说】:张良是刘邦的重要谋臣,他辅佐刘邦南征北战,最终建立了汉朝。可是在分封的时候,张良却表示:“独愿封留”。这是由于留城较小,张良以此来显示自己没有野心。于是,刘邦便封他为“留侯’’。
  这里就是张良长眠的地方,在微山岛南面的小山脚下,面对微山湖,背靠凤凰台,依山傍水,草木葱笼。
  孤冢依山麓,何人识子房?乾坤仍日月,楚汉几星霜。
  蔓草封幽径,危峰挂夕阳。
  韩彭非若匹,回首倶忘羊。
  ——《留侯墓》明•尹梁【采访】:滕州地方文化学者张格:“诗里面提到的韩信、彭越都是汉朝建立的大功臣,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但自身被杀,连家族都被灭三族。但是张良呢,(他)知道历代功臣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所以他就及早脱身,跟着赤松子去修道,远离政坛的是非。所以在这个诗里面诗人就赞叹他,韩鹏、韩信,彭越非若匹,不能与你相比,不如他(张良)有大智慧。”【解说】:张良的确是一位智者,他的智慧还表现在对留城的经营,他使这个小城进入了最辉煌的发展时期。奇是留城为什么会沉入湖底呢? 原来,低洼的地势导致留城频患水害。后来,在明朝万历年间,又一次黄河决口,从此古留城被彻底淹没。可是,当地却有留城六十年一现的说法,这是真的吗?【采访】:微山岛沟南村居民李锡岭:“有人见过,当时老年人见过。”【釆访】:微山岛沟南村居民李从慎83岁:“据他们说,有人、楼房、有街道,车水马龙都有,都还在那里边卖东西、买东西呢,买豆芽子的人说,到天明一看是金豆子,是金耳坠。”【解说】:六十年一现的古留城为微山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而这里秀美的风光、迷人的景色也让众多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微子山头隐晚霞,湿云浓压峭帆斜。
  回风忽皱平湖水,雨立船舷看浪花。
  一一《湖行书所见》清•赵执信这是清代赵执信游览微山湖时写下的诗句,当时他应该也是在这样一个傍晚来到这里,那时天有些阴沉,还下着小雨,他在雨中看到的是别有一番风致的微山湖。至此,我们的寻访之旅也到了终点。可是,这个终点却不是结束在微山岛,而是在江苏徐州的贾汪,一片对大多数滕州人来说还很陌生的地方。
  【采访】:滕州广播影视总台总编辑李庆:“由于历史上,滕县曾有过州和郡的行政编制,因此过去滕州的版图还要更大一些。曾经一度北到曲阜,南到江苏的徐州一带,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在滕县的版图之外竟然还有一块地方仍然属于滕县。比如说,像今天的江苏徐州贾汪的大洞山地区,大洞山又叫茱萸山,去年我曾去徐州的大洞山寻访,当时在现场还写了这么几句话:大洞山下茱萸寺,明清曾是滕属地;孤悬境外二百里,乡音无改故人至。”《诗路滕州》获奖(该片获2016年第十一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创优评析人文类三等奖;该文稿连载发表于2016年10月一12月《滕州日报》)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