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河郑寨村郑应吉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43
颗粒名称: 界河郑寨村郑应吉碑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3
页码: 134-136
摘要: 郑寨过去也叫过“郑家寨”,是鲁南一带以姓氏冠名村、庄、屯、寨的通例,如鲁家寨、党家村、高家庄等,后来在口语中慢慢把“家”字省略了。郑寨村如今仍然是郑姓居多,但大多出了“五服”,因此“本家”也就不那么密切了。
关键词: 石碑 郑应吉碑

内容

界河郑寨村郑应吉碑现存地点:界河镇郑寨村立碑年代:清朝光绪四年即1878年距今时间:140年碑文撰者:邑廪生、眷再晚仇锡元顿首拜题查《地名志》载郑寨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郑姓来此建村,村周筑以土墙,名郑寨。”郑寨过去也叫过“郑家寨”,是鲁南一带以姓氏冠名村、庄、屯、寨的通例,如鲁家寨、党家村、高家庄等,后来在口语中慢慢把“家”字省略了。郑寨村如今仍然是郑姓居多,但大多出了“五服”,因此“本家”也就不那么密切了。今年夏天我去村中寻访,见到墙上有贴的“初七敬火神捐款人员名单”,遂问村人是怎么回事,原来是过完农历六月初一“小年”后,村人又自发集资于六月初五“送瘟神”、六月初七敬火神。滕北界河一带还留有这风俗?我们滕南乡村只过“小年”,六月初一家家用新收的麦子蒸包子馒头,出锅后先摆上供桌献给“老天老爷”,然后烧香磕头放鞭炮,感谢上苍的赐予一一有点类似西方的“感恩节”……郑寨村南有片茔地,尚有几块残碑,正中一块是郑应吉墓碑(如图),碑上正中除刻界河郑应吉碑墓主人姓氏名讳外,碑右侧刻有一段记载该村郑姓家族迁徙由来的文字: “公之始祖讳魁,前明天顺五年(1461年)自鱼来滕;其二世讳文典;三世讳鳌舢,(葬)西北祖茔;四世讳待仕;五世讳荫,为公高祖;曾祖讳荣;宗祖讳允五,兴葬此前茔。公子因前茔兆域窄狭,遂卜葬公于兹”。碑左侧年代落款仅剩“四年岁次戊寅仲春吉曰”,刻有朝代年号的上半截碑首不知在何年代被什么人给砸没了。由碑文中写有“前明”年号,可推测该碑郑氏祖茔后土碑 为清代所立;又查清朝十一任皇帝中上任第四年是“戊寅”年的,只有光绪四年(1878年)是戊寅年,因此可断定该碑立于清朝光绪四年即1878年,距今已有130多年。
  这段碑文记载与《地名志》所述郑寨村由来不符,建村年代前后相差了六、七十年。当然一个村子或一座城市的建立未必就能班班可考到具体年代,“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而是有个持续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过程。明初为了填补中原地区由元末战乱导致的虚空,从山西大量迁民到山东、河南、河北一带,“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鲁南地区好些村庄始建自明初洪武大移民,“解手”、小脚趾甲分两瓣的传说至今流传……然而该碑载郑应吉这一支先祖郑魁“自鱼来滕”,这个“鱼”是哪?在山西?还是今微山湖西岸的鱼台?自明朝建村后,郑寨村再一次见诸有关史料就到了清朝:民国《续滕县志》记载:“清朝咸丰i^一年(1861年)春二月,幅匪(即棍匪) 陷夏镇;三月初七日幅匪火县东关;初九日捻匪围县城,凡二十七曰始解去,破郑家寨、大庙寨,四乡烧杀甚惨。五月彗星见西北方;七月捻匪由滕北窜;十月捻匪由滕奔丰、砀回巢”。这段兵燹战火的记载,就是滕地有名的“辛酉之难”,县志记录下死于这场战乱确切有名姓的滕郑氏族谱人鲁熙元、鲁景溪妻唐氏等以下总计3974人!其中,提到“破郑家寨”,也就是郑寨村郑氏族人为郑应吉立碑前的十几年,然而该碑却没有提到那次“破村”劫难,也没说该村有多少人死于那次战火一一建国后再提这件事,口径就变了,变成了“农民起义”,1991年新修《滕县志》把“捻匪”改成了“捻军”,更没提“烧杀甚惨”的数字……(该文发表于2〇丨4年9月2日《滕州日报》)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