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池村万民感恩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33
颗粒名称: 北池村万民感恩碑
分类号: TS951.3+3
页数: 4
页码: 93-96
摘要: 北池村万民感恩碑现存地点:南沙河镇北池村古庙址立碑年代:清朝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距今时间:343年碑文撰者:佚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好在清道光版《滕县志职官谱》上有清代滕县历任县令的记载,其中康熙十一年上任了一位叫“任玑”的陕西籍县令,石碑上的“清廉任老爷”莫非就是他。
关键词: 石碑 北池村 万民感恩碑

内容

北池村万民感恩碑现存地点:南沙河镇北池村古庙址立碑年代:清朝康熙十四年即1675年距今时间:343年碑文撰者:佚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小时候去走姥娘家,成为童年记忆中最温暖、最柔软的一幕,姥娘家门前的小河、石桥、大树,连同姥娘那慈祥的笑容,永远定格在了我们内心的深处……我小时候去北池村走姥娘家,沿着村前的一条小河往东走,经过一座桥,一座庙,就来到村东头的姥娘家一一等我长大了,哼着“外婆的澎湖湾”再去北池村时,却发现那座庙不过是一栋破旧的老屋,庙前通往南池村的小桥不知在什么时候换成了水泥桥,而那条流淌在我童年记忆中的小河,则早已断流,成了一道浅沟……而今,那座小庙也已坍塌,前时去看正在重修,打好了钢筋水泥的地基,基上竟躺了一块破碎的残碑(如图),能拼凑读出是“邑侯清廉任老爷均赋役清保甲公差徭万民感恩碑”,左侧落款疑是“康熙岁次乙卯孟夏”,右侧仅剩“辛丑科进士”五字一一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块碑我小时候怎么没见过?北池村感恩碑查“康熙乙卯”为公元1675年,即清朝康熙十四年,这一年滕县的“邑侯”县太爷是谁?好在清道光版《滕县志•职官谱》 上有清代滕县历任县令的记载,其中康熙十一年上任了一位叫“任玑”的陕西籍县令,石碑上的“清廉任老爷”莫非就是他?寻着这古碑局部一线索,又查该志《人物传•宦绩谱》,查到“任玑:字淑源,号认庵,陕之泾阳人,由辛丑进士来任滕。精神满腹,理烦剧如脱弹丸,慕前令赵公邦清之治,署有‘守清’额,赵遗迹也,公复榜曰‘怀清’。庭有虬柏数株,赵手植,公复种以任槐,其风力规模亦大抵与赵近云。会三逆梗命,滕当驿冲,凡军需供应皆力办,不以烦民,故金戈铁骑屡过境而草野晏如。善弭盗,虽小丑必置峻法,曰:为虺弗摧,为蛇将奈何?按卦立保,村堡不闻鸡犬惊。讼一鞫得情,片言立折,无疑狱留牍。暇则与诸生觞酒论文,刊《臣辉阁墨选》以资弦诵。壬子(康熙十一年即1672年)分校乡闱,所收多知名士。其平时奖拔后皆能自树立,人服藻鉴。升伽河通判去,为生祠祀焉”。
  这就大致对上了: 一是年代重合,均在清朝康熙十一年至十四年;二是姓氏、职务及学历吻合,皆为任姓县令,进士出身;三是事迹符合,设立保甲制度保境安民等,由此可以断定:北池村万民感恩碑上所刻的“任老爷”,就是县志上记载的这位叫“任玑”的滕县县令!县志记载了任县令的几项政绩,如向前朝滕县县令赵邦清学习立志清廉、在平定“三藩”战役中支前不扰民、缉捕盗贼保一方平安、兴学助教培养人才等,有功于滕县,所以才得到滕人的爱戴与感恩,北池村古庙址出土的这块感恩碑,是否也是“为生祠祀焉”的一部分?北池村以及与之一河相隔的南池村,也是个古村落,《地名志》记载: “南池:唐天宝年间,时、苗二姓来此地建村,取名时苗铺。明永乐年间秦氏迁入,因开染坊常在村北水池打靛,俗称北靛池村。1949年以池为界,析立二村……”如今的北池村以秦姓居多,约占总人口的70%,北池村碑较长的为恒、应两辈,我按外祖家的叫法应称呼为“老老姥爷”,一问陪同我们的村支书的姓名,我赶紧恭敬规矩地尊称“长辈”……“月姥娘,打镗镗,割了麦,走姥娘……”鲁南也有这童谣,我儿时唱过,只是如今的北池村早已变了面貌,不复再有旧时的样子,即使那座小庙再重建起来,也物是人非——物也不是旧物了……(该文发表于2015年1月6日《滕州日报》)附:行路奠北池村秦姓林(坟)地在村东京台高速公路西旁的杨树林中,三姥娘的墓穴开挖了三次,最后按风水先生的指点,转为西北——东南方向墓坑,才确定下来。由于地面没有坟头作参照,前两次都挖到了别的已故先人的旧墓-可见那一片墓葬密集的程度!我亲姥爷、姥娘、舅舅也都埋在那里,上一次到此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埋葬我早逝的舅舅,这次,来埋葬我三姥娘……来到后等齐同类亲戚,先“上账”:交给“外柜”花圈一个、火纸三刀、礼金若干、“折祭”金额若干;然后前往灵前碴一个头“哭” 一次;接着主家“破孝”(发放孝服),我们在灵前穿上“孝服”(计孝帽一顶、斜挎白布一匹、白布扎腰一根,且扎腰布条不能系成扣,只能缠上);然后在家院里的灵堂前正式行三跪九叩大礼,我跪在长辈后面,依样模仿,亦步亦趋,不外乎打躬作揖、下跪叩头,中间长辈代表我们靠前一步跪下“传香酒”:依次用双手递过香火三根、酒杯三尊,我们一共三次下跪,九次叩头,而后走到灵前再哭一次——这大概就是“三跪九叩”大礼吧(九叩礼),鲁南一带的最高礼仪!事先长辈有交代:我们行完礼后孝子出来“谢礼”时,作为晚辈的外甥,是享受不起舅舅的谢礼的,因此要再跪下单独给孝子舅舅磕头“还礼”——此为细节,“不懂事”的年轻人要注意了…… 等中午火化回来,三姥娘成为一具烧焦的白骨装进了小棺材里。我想着她的音容笑貌,想着今年农历年初三来看望她的样子,她的声音似乎还回响在耳边……不觉泪下:我再也、永远、永远见不到她了…… 吃过流水席的午饭,交上一定数额的“喇叭钱”,已到下午三点多。丧礼“发引”,响过三声号炮,三姥娘的棺材被抬出来,孝子、孝眷哭成一片,待“老盆”摔过,灵柩停在院东的路上,先是同姓本家户族磕头祭拜,以供桌灵位为中心,沿去往坟地方向及其反方向跪拜两次,然后家属跪在棺材前,喇叭高吹,响乐齐奏,接下来举行丧礼的重头戏——外姓亲戚背对墓地方向“挡路”行路祭(奠):按照亲戚的亲、疏、远、近排序,依次到灵前行九》卩大礼。先是娘家人,接着闺女婿,再是孝子仁兄弟,然后是子侄、侄女婿等。中间有再拿“喇叭(响乐)钱”以及换三牲祭祀品的,还要“换乐’’:乐队换更悲的曲子——我第一次听鲁南的唢呐吹出哀乐的曲调……中间还有“悬棺: 即抬起棺村,并不行走,有帮忙人忙着向抬棺出力的人分发盒烟……“路奠” 一直行了近两个小时,到下午五点多才送棺入穴一一三姥娘终于入土为安了,埋在了村东高速公路的西旁,这是一片她从鲍沟镇某村嫁到北池村后所熟悉的庄稼地,她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劳作,期间“闯关东”谋生数年,生育有两子两女,改革开放后才又回到这里,过完了她七十多年的人生——愿三姥娘在地下安息!我常走过这条高速路,也会见到这片杨树林,我会想着我曾来北池村“走姥娘家”度过的童年,想着流经姥娘家门前的那条郭河支流,想着门前曾有的那棵大皂角树,想着疼我爱我曾看我长大的已故的亲人们,愿你们都好好安息……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