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跻云桥记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723
颗粒名称: 重修跻云桥记碑
分类号: K928.7
页数: 2
页码: 17-18
摘要: 重修跻云桥记碑现存地点:滕州汉画像石馆立碑年代:明朝万历二十二年即1594年距今时间:424年碑文撰者:明朝南京刑部郎中、滕籍乡科解元张彩“邹滕峄,水向西”,今年干旱,局部“倒流”向西注入微山湖的河流大都干枯见底。
关键词: 跻云桥 跻云桥记碑

内容

重修跻云桥记碑现存地点:滕州汉画像石馆(原存城南荆河)立碑年代:明朝万历二十二年即1594年距今时间:424年碑文撰者:明朝南京刑部郎中、滕籍乡科解元张彩“邹滕峄,水向西”,今年干旱,局部“倒流”向西注入微山湖的河流大都干枯见底,其中,流经滕州城区的荆河(南梁水)在今善国大桥东西两侧的河床里露出些被冲倒的石墩以及桥址的痕迹,大桥东侧几十米的那一处,就是古代跻云桥(斗子桥)的原址。
  记得是上世纪1990年前后整治城南东西段的荆河,取直河道,增修大堤,利用老河滩新建了荆河公园,这才使那一片的面貌彻底改观;善国大桥修通后,代替了城南荆河上几座低矮的漫水桥,桥西建成橡胶坝屯水,跻云桥从此被淹没于历史的河流中……近来,滕地的文史工作者找到了半块《重修跻云桥记》残碑(如图),仅剩碑顶部分,估计只有原碑的三分之一大小,额篆“重修跻云桥记”六字三行,正文尚还留有一百多字的碑文,只能读出片语只 : 年多水患壬辰…有干力者综理之…帝都驰车击毂冠盖相……”释读残碑所剩碑文,参考对照旧志记载,大概可知该碑立于“皇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岁在甲午”,是曾任明朝南京刑部郎中的滕籍乡科解元张彩(字还白)撰文并立;时重修跻云桥记(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任滕县知县赵邦清,儒学教谕李正华、张天宿等主持办理;明朝滕籍几位主要官员王元宾(前广西道御史)、侯庆远(兵科左给事中)、黄中色(吏部主事)、董国光(户部郎中)等都参与其事,看出这些四百年前的乡贤对家乡的关爱。
  由于碑文不全,只好查证相关旧志记载。清朝道光版《滕县志》“建置”中记载:“跻云桥,旧名斗子桥,在城东南一里,跨南梁河,不知创始。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知县郭石重修,数年圮;万历十年(1582年)知县杨承父增修改名,王元宾有记入《艺文》。道光五年(1825年)知县汤世培改为太平桥”。查《道光志•艺文》中收有明朝王元宾《跻云桥记》并《赋》 文两篇;另有侯维藩《跻云桥赋》一篇,大致记载了明朝万历年间滕县知县杨承父发起修建跻云桥的过程:“杨公既宰滕期年,百废俱兴,乃谋为桥曰:是邑介徐、兖之间,都鄙集会,商旅行李肩摩毂击于途,而宾客假道, 使者驰传,又冠盖相望也。奈何欲无受劳民伤财名,坐令倾圮以为行人忧?” 该文详细记载了整座跻云桥的规模:“凡三阅月而桥成,增六券,通旧为十三券,从(长)五十丈,横(宽)二丈五尺,高二丈” 一一即使按现在的眼光看,四百年前建成的这座跻云桥,跟今天的善国大桥也所差不多了,并且“桥北为一坊……过者如登云汉”,成为当时城南的一大景观!侯维藩以《跻云桥赋》铺陈描绘不吝笔墨:“徜徉泮涣,憩云房而构思,倚危柱而恣玩,挹远秀而披襟,揽近标而凝盼;掇春兰于芳址,采夏荇于清隈,持凫洲之秋蘅,嫋驴背之寒梅,感四序之丽景,振岩叟之阔怀……”然而十几年后,当赵邦清来任滕县知县时,又对跻云桥进行一次维修,这就是滕州现存的《重修跻云桥记》残碑中所记下的内容。
  近年来,滕州城区段的荆河上又连续新建了几座跨河大桥,加起来也有六、七座之多,为这座古城增加了新的景观和方便——然而没有人再能写出像《跻云桥赋》那样幽致典雅、文采斐然的宏文了……(该文发表于2014年12月12日《滕州日报》)旧县志图上的跻云桥

知识出处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石刻春秋--古藤乡野余碑拾遗》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石碑,镌刻着文字,记载着历史,书写着文化,传承着文明。然而经过岁月的磨砺,风雨的侵蚀,战火的蹂躏,人为的破坏,古滕大地上至今所剩古碑无多--民国版《滕县金石志》上所载的滕地历代石碑,在不到一百年间竟毁损、消失十之八九!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