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手植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滕州古树名木》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83
颗粒名称: 薛仁贵手植槐
分类号: Q949.751.9
页数: 3
页码: 212-214
摘要: 位于滨湖镇孙阁村关王庙遗址的国槐,相传是唐朝名将薛仁贵征东胜利归来后所植。
关键词: 薛仁贵 槐树

内容

位于滨湖镇孙阁村关王庙遗址的国槐,相传是唐朝名将薛仁贵征东胜利归来后所植。
  薛仁贵是唐朝名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名礼,字仁贵,生于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卒于唐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唐太宗亲征高丽,郎将刘君印为当地武装所围,薛仁贵闻讯后,单骑前往营救,击斩敌将,系其头于马鞍,降伏余众,救君印回营。从此,薛仁贵名闻三军。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薛仁贵大败高丽军。站在高处观战的唐太宗望见,战后特召见薛仁贵,提升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职守皇宫玄武门(北门)。唐太宗还对薛仁贵说:“朕旧将皆老,欲擢骁勇付之外事,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虎将。”并加封薛仁贵右领军郎将。
  薛仁贵感激神明护佑,待凯旋而归之时,凡征东经过的关隘路口,都修建庙宇供奉神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在济宁、滕州境内连修三座庙宇,并大植槐树,以表示常怀圣恩之意。当时修建的三所庙宇有:微山县两城乡凤凰山南麓陈庄村的伏羲庙、滕州市滨湖镇孙阁村的关王庙、滕州市大坞镇池头集村染山庙。历经千年风雨,现在存下来的仅有陈庄村的伏羲庙。孙阁的关王庙解放后仍存,可惜于60年代文革后期因破除迷信而被拆除。
  孙阁的关王庙当时树木森森,香火旺盛,合抱粗的国槐就有5株。现在仅存最小的一株,树龄已达1000年。该庙在历史上曾重修过三次,据现存清代康熙五十年(公元1712年)重修关王庙石碑碑文记载,孙阁村当时有关王庙一座、旁边有土地祠一所。几十年前孙氏祖辈曾进行一次重修,庙内古树参天。碑文曰:“关帝之塑于宫宇,圆光普照,神之灵也;树木之植于庙者,枝叶盛茂,耸入云霄者,助神之威也;往来行人憩息于斯、乘凉于斯。”当地居民敬畏神灵,爱屋及乌,也把庙内的千年古树奉若神明,至今流传着一些关于古树的神奇传说:据老百姓传说,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次,八路军一个排的战士到孙阁村一带执行任务,突然与大批日寇遭遇,敌众我寡,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战士们立即隐藏到关王庙内,并作好了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准备。由于战士们隐蔽的好,加上庙内参天古树浓荫蔽日,使神殿内光线幽暗,日寇尽管在庙宇周围徘徊了半天,竟然没有进庙搜查就离开了,八路军战士化险为夷。事后,老百姓都说,是关帝爷和神树显灵,救了八路军战士。
  另据老百姓传说,新中国成立前,在滨湖一带,有一个无恶不作的土匪头子,名字叫马连仲,干尽了坏事。这年夏季的一天,他突然来到孙阁村,要把庙内的千年古槐砍伐,当作烧饭木柴。老百姓虽然心疼,但谁也不敢上前阻拦,只能眼睁睁看着古树遭难,敢怒而不敢言。谁料到,马连仲的士兵刚挥斧砍向树枝,忽然从树中飞出一只大马蜂,照着马连仲的大腿狠狠蛰了一下,马上肿起碗口大的包,当时疼得他喊爹叫娘,再也顾不上砍树了。老百姓纷纷拍手称快,对这株千年古槐更加爱护了。
  编号F014:国槐,位于滨湖镇孙阁村关王庙遗址。树龄1000年,树高11.1m,胸围290cm,平均冠幅10.75m。

知识出处

滕州古树名木

《滕州古树名木》

出版者: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滕州古树名木》,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滕州市古树名木的神韵风貌和史话传说,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古树名木 重要的生态价值,了解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 热爱古树,关注古树,保护古树,积极投身到认养古树、植树造林、绿化 滕州大地活动中来,为建设宜居宜业富裕美丽文明新滕州做出积极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薛仁贵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滨湖镇孙阁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