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纳凉古槐下 驻跸遗址纪念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滕州古树名木》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56
颗粒名称: 刘秀纳凉古槐下 驻跸遗址纪念槐
分类号: K928.72
页数: 3
页码: 131-133
摘要: 《滕州古树名木》中对刘秀纳凉古槐下驻跸遗址纪念槐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刘秀 遗址

内容

在西岗镇清泉寺村清泉寺旧址,有一株树龄2800年的国槐,主干向西北倾斜,树千已中空,现有铁质栅栏护围,是滕州最古老的树。据传,汉光武帝曾纳凉于这棵古槐树下。
  在鲍沟镇前汉村汉宫遗址处,也有一株树龄1000余年的国槐,现在树干已经中空,有被火烧过的痕迹,其中有1/3的树干劈裂脱离树体,东南角侧枝已劈裂。老枝交错盘旋,似蚊龙盘于树上。据传汉宫村槐树是五代十国时重修汉宫时,为纪念汉光武帝刘秀封禅泰山所栽。
  为什么汉宫村、清凉寺村两棵槐树都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呢?史载: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张纯上书,建议光武帝封禅泰山,后群臣又屡次提请封禅泰山,他都认为是劳民伤财之举,不予答应。可在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初,却因图箴而主动提出封禅泰山。滕州乃九州通衢之地,刘秀从洛阳出发到泰山封禅,滕州是必经之地。公丘侯刘顺在鲍沟镇今汉宫村、清泉寺一带修建行宫和歇马亭,迎接皇帝驻跸,并打井18眼供御马饮用。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二十八日,汉光武帝率群臣从洛阳出发,2月29日人滕州市境内,驻跸“汉宫”,饮马“清泉”。见当时的滕州经济富庶,地广人多,一派繁荣景象,“汉宫”华丽壮观,堪比洛阳;“清泉”甘冽腾涌,沁人心脾,心中一片欢喜。看着自己兴复汉室,江山稳固,便感念先人,沿袭崇槐之风,在“清泉”处祭拜古槐,并在古槐下纳凉休憩。3月12日到奉高(今泰安城东),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垒石建登封台。15日开始斋戒,到泰山封禅。22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行封礼。于25日到梁父山举行祭地仪式,完成了全部封禅活动,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秦始皇上泰山,其事皆秘,司马迁慨叹无从述证。汉武帝效仿先朝帝王封禅泰山,随从极少,所以《史记》和《汉书》都语焉不详。汉光武帝刘秀封禅泰山,一反常态,声势浩大,仪式公开,随从众多,有关记载非常细致,留下了翔实的历史资料。
  据《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二.山东三》:“逍遥台,在故薛城西十里。”《左传》:“庄公三十一年,筑台于薛。在鲁境内。此台齐宣王时孟尝君归薛筑,名曰逍遥,又名清凉台。相传汉武东巡,置宫于此,复筑台曰清凉,又称清泉者。”清道光版《滕县志.古迹志》云:“汉宫在城南二十里,按:汉武帝曾幸泰山琅琊诸郡国,皆除道缮治宫观,此或刘顺为公丘侯所缮治望幸宫也。又光武帝曾一幸蕃(滕州在汉代称‘蕃县’),有清凉台,今为清凉寺。”《滕县乡土志》云:“汉宫村,有清凉寺,在清凉台上,五代时重修。”乡土志记述的汉宫和清凉寺概念含糊,据实地考察,今汉宫村与清凉寺村舭邻,相距2000余米,结合当时滕州经济实力和帝王爱好,行宫范围在方圆数千米之内不足为奇。可见清凉寺村和汉宫村均为当时刘秀行宫遗址,后因屡次辖区划分,两村现分属西岗、鲍沟两镇。
  五代十国时,汉宫重修。为纪念刘秀临幸,时人栽植了这株纪念槐树。现在汉宫已不存在了。后唐天成明宗年间,村民在清凉台上兴建佛寺,清凉台遂更名为清凉寺。金大定年间曾重修一次,有当地进士王奉璋所作碑记。到了明朝正德年间,寺僧觉林购地60亩,重新扩建了清凉寺,“重殿长廊,颇为壮丽”,一时香火鼎盛,远近驰名。直到晚清、民国时,清凉寺仍屡有修缮,得以保存至今。
  编号F001:国槐,位于西岗镇清泉寺村清泉寺旧址。树龄2800年,树高15.5m,胸围600cm,平均冠幅18.9m。

知识出处

滕州古树名木

《滕州古树名木》

出版者: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滕州古树名木》, 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展示了滕州市古树名木的神韵风貌和史话传说,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古树名木 重要的生态价值,了解古树名木背后的故事,从而更加自觉、更加积极地 热爱古树,关注古树,保护古树,积极投身到认养古树、植树造林、绿化 滕州大地活动中来,为建设宜居宜业富裕美丽文明新滕州做出积极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秀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