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46
颗粒名称: 附录
页数: 22
页码: 835-856

内容

附录
  专家论薛
  一、薛史卮谈张
  知寒薛国是位于今天山东省境内较著名的古国之一。它从夏代建国起到秦统一六国止,存在于我国历史上长达两千年之久。在它存在的两千多年里,曾对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做出了十分卓越的贡献。遗憾的是,人们却早把它忘记了。过去的人们忘记了他,已是无可奈何的事,今后我们不应再把他忘记了。特别是历史工作者,又怎能“数典忘祖”呢。以实事求是的观点来说,我们应该给为我们伟大祖国的优秀文化做出贡献的古代民族、各古国以及各个历史人物,给他们应有的历史地位。这可以说是我们当代历史工作者的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基于这一点,我也就不揣浅陋,撰写了此文,敬请史学界的老师和同志们指正!
  一、地理环境与居民
  薛国故地,在今天的滕州市官桥、张汪和薛城区境内。薛国的地理环境,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禹贡》有这么_段精彩的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嬪,蒙羽其艺,大野既潴,东原底平。厥土赤植坟,草木渐包。厥土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磐,淮夷嬪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从这条资料里我们可以看到,薛地确是有山有水、有丘陵和平原而且是水陆交通都非常方便的好地方。
  有人可能要问,《禹贡》这条资料里不是说的徐州吗?对,是说的“徐州”。但是,应该知道,《禹贡》里的徐州就是“薛”,《后汉书•地理志•郡国二》说:“薛本国,六国时曰徐州。” 《禹贡》记载的薛国的地理环境,战国时代的情景,能与夏、商、周三代的情况一样吗?我们说,相差不多。因为从三代到战国,人烟稀少,可耕的荒地很多,人们尚未有毁林开荒的要求,森林破坏不大,生态尚能保持相对的平衡。前几年,我们曾亲到薛这个地方看过,在薛地的东面,确有绵亘不断的群山,林牧业十分发达;它的西面有滔滔不绝的泗水,贯穿四个湖而南达江淮,北连济潔和黄河,舟楫交通非常方便;它的中部一片平原,有方圆百里的沃野,薛河横卧境内,自东向西流入微山湖,不仅便于灌溉,又利于防洪排涝,很宜于农业的发展。经过两千多年人为的破坏,其自然环境尚且如此之好,想当年未破坏时,这里的环境不是更优越吗?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的和经常的条件之一,它当然影响到社会发展一加速或者延缓社会发展进程。”(《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文版132页)薛这个地方的原始居民,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里,其发展速度,确比周围其它地区要快。约在夏代,他们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先进的国家。
  我们再概括地说说薛这个地方的原始居民。我国古代史箱对薛地原始居民的先祖问题,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记载:第一,罗泌的《路史》说:“薛之先祖出自黄帝。黄帝少子禺阳受封于任,为任姓。”地方志书多袭用此说。第二,《山海经•海内经》说:“帝俊生禺号,禺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以上两条史料,前者说薛之先祖是黄帝,后者说薛之先祖是帝俊。其实,这些都是司马迁所说的“其言不雅训,缙绅先生难言之”的事,在今天来说仍难以考定。但是,在古箱里也有一条相同的记载:它们都承认奚仲是薛之先祖,也都承认“奚仲居薛”。薛这个地方至今尚存有不少有关奚仲的遗址。如《元和郡县图志》卷九说:“奚公山在(滕)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 《滕县志•古迹考》说:“薛城,……古奚仲所封国。”除此之外,还有奚仲墓、仲虺墓等。在群众也仍有不少关于奚仲的传说,这些足以证明薛实系奚仲居地。在奚仲居地周围,统统是东夷族的支系,难道在这些东夷族的中心地带,会有别的氏族在这里生息发展吗?按理来说是不会的。今就奚仲的邻居们的情况来看,《山海经》说奚仲是帝俊的后代倒有可能。俊、舜甲骨文的“高祖夔”,王国维、郭沫若均认为是一个人(神),也就是鼎鼎大名的“虞舜”。孟子说:“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孟子•离娄下》)。袁珂说:“帝俊亦殷人所祀上帝”(《山海经•海内经》>。殷,也是东夷之人。由此可知,以奚仲为首的薛族,也和他的四邻一样,同为东夷族的苗裔。近几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古薛国境内发现了好几处大汶口和龙山文化遗址,我们认为,以奚仲为首的薛族,很有可能就是大汶口和龙山文化人们的后代(大汶口和龙山文化,考古学界认为就是东夷文化)。
  二、薛在夏.商两代的贡献
   (一)发明舟、车;(二)帮助夏、商两代建国。谨概述如下。
  《山海经》第十八《海内经》说:“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郭璞注云:“《世本》云:‘奚仲作车。’此言吉光,明其父子共创作意,是以互称之。”《说文解字》第十四说:“车,夏后时奚仲所造。”《管子•形势解篇》说:“奚仲之为车也,方圆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左传》 定公元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元和郡县图志》卷九说: “奚公山在(滕>县东南六十六里,奚仲初造车于此。”以上资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说明奚仲父子确为我国最早创造舟、车的人;第二,说明薛确是我国最早制造舟、车的重要基地。制造舟、车,在古代来说是一种尖端技术,《考工记》说:“一器而百工聚焉者车为多这说明制造车子乃是个综合性的科技工作。这种工作没有很高的数学和力学知识,想使所造的车子达到“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的水平,是不可能的。奚仲父子为首的薛族人民会造舟、车,在古代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可以说比近代发明的火车、轮船还要巨大。由于车子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很多生产工具的改革,有不少旋转式的器物都按车子的原理创造出来的。如缫丝用的工具叫缫车,纺纱用的工具叫纺车,纺绳用的工具叫拧车,制陶器用的工具叫轮车,此外还有轧车、搅车、水车、风车等。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由此可见,以奚仲父子为首的薛,对古代社会的贡献是多么巨大。
  春秋时期的薛宰,说他的皇祖奚仲做过夏代的“车正”,当时和后世的人们对薛宰的说法从没有人发生过怀疑,足见这一说法是可靠的。何谓“车正”?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交通部长或制造舟、车的总工程师。夏后氏有奚仲做“车正”,就能够充分利用薛族人民的舟、车之力,发展壮大自己。夏后氏之所以很快把势力范围由中原扩展到江淮中下游,并把各地不同文化迅速地沟通起来,建立了比较统一的夏文化,创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与奚仲为首的薛族人民的舟、车之力分不开的。薛族人民对夏王朝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历史又怎能把他们埋没呢? 史载:奚仲的十二世孙仲虺,曾积极地参加了成汤的革命,还替汤制定了一个正确的路线一《仲虺之诰》。《尚书》卷八说:“汤归至夏,至于大垧,仲虺作诰。”《左传》定公元年:“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史记 •殷本纪》“于是诸侯毕(必)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汤归至泰卷(陶).中垒作诰。”中垒即仲虺。根据荆三林先生的《殷商源流考》来看,薛当时正处于商起家和建国的中心地带。以仲虺为首的薛,能积极地参加“革除夏命”的活动,对于商王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确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同志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仲虺之诰》可以说就是商王朝的生命。遗憾的是,仲虺所作的诰,原文已经看不到了。后人根据古代传说所整理的《仲虺之诰》,还保留在《尚书>一书里。在这份《仲虺之诰》里,还可窥见原始《仲虺之诰》的一点影子。谨将后人所整理《仲聰之诰>抄在下面,以供参考。其原文如下: “成汤放桀于南巢,惟有惭德,曰: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仲地乃作谈(gdo,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乂(yi,治理)。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天乃锡(賜)王勇智,表正万邦,纘(zudn,继承)禹旧服。兹率厥典,秦若天命。夏王有罪,矫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zang,美善),式商受命,用爽厥师,简贤附势,实繁有徒。肇(zhdo,始也)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大小战战,罔(wfing,无)不惧于非辜,矧(sh Jn,况且) 予之德,言足听闻。惟王不迩声色,不植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己,改过不吝,克宽克仁,彰信兆民。乃葛伯仇饷,初征自葛,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曰:奚独后予!攸徂(c6,住所)之民,室家相庆,曰:溪(xi,等待)后予!后来其苏。民之戴商,厥惟旧哉。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曰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予(我)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鸣呼!慎厥终,惟其始。殖有礼,覆昏暴。钦崇天道,永保天命。” 这个文件,不仅指出了夏桀腐败的一生以及灭亡的主要原因,并且扼要地说明了汤的优良品德和成功的经验。同时,还恳切地劝告成汤以及汤的子孙们,应该如何立身、主政、用人等,其具体措施都是十分正确的。汤有了仲虺这样一个赤胆忠心的“左相”,不仅使商兴旺起来,并使其子孙享国达六百年之久。
  二.薛在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地位西周时期,史箱对薛国的情况没有什么记载,但是这不能说他就不存在了。据近年来在薛国故城一带发现的商代和春秋时期的墓葬来看,薛国在西周仍然不停地发展着。西周初期时势力未越过今天的豫西,如周初的封国多在关中和河南一带,后来才向东方推移。当时,他们对东方各国知之甚少,史箱无从记载。在西周势力逐渐控制了东方各国之后,把东夷族建立的众多小国一般封为子爵,但对薛却很特别,封薛为侯爵和伯爵,其地位与郑国相同。
  至春秋时期,史书对薛的记载多了起来,仅见于《春秋》经、传里的资料达40条之多。通过这些史料我们可以看出,薛在“春秋三十六国”中,还是较著名的一个。鲁隐公十一年,“滕薛争长”。当时鲁侯虽器重滕侯,但在《春秋》经、传里,凡提到薛称之曰“伯”,而多称滕侯为“子”。在春秋242年的历史中,薛在国际事务中非常活跃,光参加诸侯盟会就有24次之多。由此可以看出,它的地位不仅高于其它小国,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文化上更高于其它国家。春秋时代的学者曾有这样一个评论,“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左传》定公元年),说明薛国髙于宋国。前几年在薛城发现的春秋时代的一套完整铜器(礼器>,从制作型制和纹饰来看,其技艺都高于同时代其他各国的青铜器。这也证明,薛国的文化确乎较周围各国先进。
  到春秋晚期,薛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期间,北方的齐、#,东南的吴、越,西南的楚、宋,西方的秦与西北方的晋,都已强大起来,而间于这些强国之中的薛国,从此一筹莫展。周围这些强国都把在经济、文化上髙度发展的薛看成是块肥肉,馋涎三尺。公元前481年,齐国乘机将薛国占领。如《春秋》所记: “哀公十四年,齐陈恒(即田常)执其君,置舒州。”《史记•齐太公世家》说:“简公出奔,田氏之徒追执简公于徐州。”《史记•索隐》注曰:“舒者,徐也。徐州在薛县。”这些史料都说明薛国被灭了,并改名为徐州(《禹贡》里的徐州,就是在薛这个基础上放大的)。自此之后,薛国即由一个独立的小国变成了齐国的下邑。
  叫.薛地的®新兴起和灭亡薛这个地方,自夏、商以来就是古代中国东部水、陆交通的中心地带和制造车、船的重要基地,到了春秋末年,诸侯们都看中了这个地方,所以这里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已平吴,乃以兵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史记•越世家》),这里所说的徐州就是薛。因为薛可通过泗水,南下江淮而挞荆楚和吴越,逆流而上,可控齐鲁和燕晋。由于薛这个地方可以左右各国,政治地位、战略地位就更高了,各国常到这里盟会,梁惠王、齐威王以及楚、曹等国也都曾占有过当时名为徐州的薛,但从《春秋》《战国策》《史记》等书来看,薛绝大部分时间均为齐所有。齐威王曾封他的少子田婴于薛,称薛公(《战国策•齐策》“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代立于薛,谥为孟尝君”(《史记•孟尝君列传》)。
  薛这个地方,在整个战国时期很少有平静的时候。据《竹书纪年》和《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宣王九年,田婴相齐,齐宣王与魏襄王会于徐州而相王也。楚威王闻之,怒田婴。明年,楚伐败齐师于徐州。”《战国策•齐策》也有同样的记载:“楚威王战于徐州。”《吕氏春秋•首时篇》说:“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这条史料说明,在齐时徐州的首府薛也曾一度为鲁国所占有。
  田婴主管的薛,一方面由于不断战争,另一方面也由于腐败和守旧,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田婴死后,其子田文继位,便一反其父之所为,积极利用地利、人和这两个有利条件,对薛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措施大略如下:一是“礼贤下士”。采用了新的用人办法。“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史记•孟尝君传》)。这些人才对薛的兴起发挥了巨大作用。二是以义为本。减轻剥削,“焚债券”,“以愤賜诸民,民称万岁”(《齐策•齐人有冯谖者》)。
  民众的拥护,使薛得以岿然屹立于诸侯之间。三是加强军事防御。增修了周长二十八里的薛城,教民勇于征战,故“闾里率多暴桀子弟”(《史记•孟尝君传》),诸侯不敢轻易犯境。经过孟尝君的改革,薛国又重新兴盛起来。齐湣王死后,“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当时孟尝君名震天下,不可一世。遗憾的是“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孟尝君死后,诸子争立,齐、魏乘机联兵灭亡了这个正在兴起的薛国,其后又为楚国占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薛国这个地方,设置了薛郡。作为独立政权的薛国,便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文后资语薛国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早熟而发展迟缓的国家。它早熟而发展迟缓的原因是什么呢?据我看,多半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地理环境优越,易于丰衣足食,有条件进行文化教育,所以民智开化就早。
  古人云:“福兮祸所伏”。意即福里面含有祸患,好的一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坏的一面。易于丰衣足食是个好事,但是“富岁子弟多懒”,进取心差,薛的发展就迟缓下来了,等到四邻把广阔的荒地开垦起来,变成了泱泱大国之后,就把薛牢牢地围困在中间了。从此,薛便丧失了开疆扩土的一切可能,发展更加受到限制,遂慢慢地落后下来。由于落后,故常常挨打。内外压榨,迫使民众铤而走险,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生产无法进行。直到孟尝君把薛与齐联结在一块,并进行全面改革后,薛才又复兴起来。可惜的是,仅昙花一现而已。
  薛的复兴和灭亡,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孟尝君的个人作用还是比较重要的。当孟尝君与士民同甘苦、共忧乐、励精图治、进行改革之际,薛很快地振兴起来。后来他傲慢起来,在对内对外的事务中变得不慎重了,故出现很多重大错误。如他在处理外交问题上,始终分辨不清敌友。他既想结识秦昭王,“入秦为相” (《战国策•齐策》),又联合韩魏攻秦伐楚。他的门客曾说:“齐秦雌雄之国也,势不能两立而为雄。”(注:同上)但孟尝君始终不予理睬,而且还使齐与秦联合起来,任意宰割邻近小国,终于孤立了自己。除此之外,在外交上,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说:“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人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为了一点小事而动杀机,不惜破坏与赵的友好关系,这哪里还有什么政治家的风度呢。
  孟尝君对内部事务处理上错误更加严重,最主要的是“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史记•孟尝君传》)。齐是他的父母之邦,竟因一朝之愤而毁其根本,这是不能宽恕的罪过。历史曾明确的表明:“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济者也”(《孟子•公孙丑上》),而且也“未有弃亲即异,危其根本,而能全躯长世者”(王榮《为刘荆州谏袁谭书>)。换句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从这些道理来看,孟尝君想使其子孙长治久安,已是根本不可能的了。论者常把薛的灭亡归罪于孟尝君的不肖之子,这个说法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根本原因。俗话说:“无本之木,难得复荣”。纵令孟尝君的诸子都像汤武,也无能为力了。
  本来也可以“霸诸侯,一匡天下”的薛国,竟因孟尝君的失误,而功败垂成,真可说是万古憾事! (张知寒(1928一1998>,出生于滕州市龙阳镇顾庙村。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文献学会理事,孔子学会理事,墨子国际学术研究会首任会长。) 二、滕州地区古代三个小国历史寻踪 (节选) 李发林在周代,滕州地区曾经存在过三个小国,就是滕国、薛国和小邾国。这三个小国的历史和滕州古代历史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探清它们的历史脉络,对阐明滕州的古代史有重要意义。本文打算对这三个小国的起源、世系演变、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和军事活动及人物等几个方面作一些阐述,并提出一些看法,以此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们。
  起源和肽系演变滕、薛、小郑三国皆在滕。据道光年间的《滕县志•卷首》的《图经》说:“滕盖以一邑而包括春秋侯国之地者三矣。以今图按之,县治为小郑地。西南滕城为滕地,南薛城为薛地”。但滕州之地还不仅属于这三国。除此三国之外,诸国地又多有分割,如“东鄰水、东南昌虑,皆邾地也;东之斗城,齐灵丘也;西之郁郎,鲁郎邑也;西南戚城,戚县也”。姑不论其说所指地点是否确切,但所言滕州不仅为三国之地的说法应该是对的。
  关于薛国的起源。《滕县沿革志》说:“夏禹划分九州。已而,封奚仲于薛"。此说法当来源于《左传》《世本》等书。《左传•定公元年》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世本•大夫谱》(秦嘉谟辑补本)说:“薛氏任姓,夏奚仲封薛。奚氏,夏车正奚仲之后。奚仲既迁于邳,其后随称奚氐”。同书《世本•世家》说:“薛世家:薛,任姓,侯爵,黄帝之苗裔。奚仲封为薛侯.奚仲之后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陈其荣增订《世本》说:“奚仲作车”。汉宋忠注:“夏禹时人也”。这几种文献认为,奚仲这个人生活在夏禹时代,但另外有的文献说,黄帝时期即有奚仲其人,如《路史后纪•卷五》黄帝条说,黄帝次妃嫫母“生奚仲”,《郑氏家艺论》说:“黄帝佐官有七人,仲始造车”。这样,就有两个奚仲,一个是黄帝时佐官,一是夏后氏车正。故王先谦先生主张:“黄帝时自有奚仲,夏后氏之车正与之同名耳”。
  奚仲是否造车,文献说法也有不同,一种说法是夏后氏奚仲造车,一种说法是吉光造车,一种说法是黄帝时已有车,奚仲只是改制。
  说奚仲造车的,有《说文>《荀子>等书。如《说文》:“车,舆轮之总也,夏后时奚仲所造”;《荀子•解蔽》说:“奚仲造车”;《世本》也说:“奚仲造车”;此外,《尸子>《墨子》《淮南子>《吕氏春秋》都是这样谈的。但是,《易•系辞》则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荀子•解蔽》的《注》说:“奚仲,夏禹时车正。黄帝时已有车服、故谓之轩辕,此云奚仲者,亦改制耳”。这样,创造车是黄帝时期的事,夏后时的奚仲只是改造车,没有创造车。
  有的文献则说造车者是黄帝的孙子即奚仲的儿子吉光,如《路史后纪•卷五》黄帝部分说:“黄帝次妃嫫母生奚仲。奚仲生吉光,是主为车,建侯于薛”;《山海经•海内经》说:“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为车”;郭璞《注》曰:“《世本》云:‘奚仲作车,此言吉光,明其父子共创作意,是以互称之’”;车成为其父子共同发明创造的东西了。蜀汉進周《古史考》则说车是黄帝所造:“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其后少昊时驾牛,禹时奚仲驾马”。这里是把奚仲说成是驯马驾车的人,不是造车的人。
  从目前考古发现角度看,如果黄帝时有车的话,一定全是木料制成,上无金属零件,木材易腐烂,故不可能发现,这是无法验证的事情。夏代的信史也很少,何者是夏文化,目前考古界尚且争论不息。故此,夏初之奚仲其人,即使有,但是否造了车,车上有无金属零件,有无铜的车马器,也是很难知道的。目前我国能发现早商的车马器就是很不错了,车的制作在只有石器工具的黄帝时代是极其困难的。故此,我推测,车的发明创造,至早是青铜器发明之后。所以,说夏禹时奚仲造车还是比较接近事实的,况且多数文献也这样说,至于说黄帝作车、黄帝时期的奚仲或其儿子吉光作车,那就离事实要远一些了。
  奚仲封于薛后,其夏、商两朝的世系并不清楚。《路史后纪•卷五》黄帝部分说:黄帝次妃嫫母生奚仲,“奚仲生吉光,是主为车,建侯于薛。又十二世,仲虺为汤左相,始分任,相己七世,成迁为挚,有女归周,是诞文王,逮武为世。后灭于楚,为薛氏”。因此,我们仅知奚仲后代有个著名人物仲虺曾居汤左相,仍封于薛,仲虺之后的整个商代中,薛的世系资料欠缺。武王时,复封其后为薛侯,《世本》说武王复封其胄为薛侯,历三代,凡六十四世”;{左传•隐公十一年》说:“滕侯、薛侯来朝,争长”;《正义》曰:“谱云:薛,任姓也,黄帝之苗裔,奚仲封为薛侯,今鲁国薛县是也。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武王复以其胄为薛侯,齐桓公霸诸侯,黜为伯,献公始与鲁同盟。小国无记,世不可知,亦不知谁所灭”。这里说不知其世系,但《唐书》世系表补薛世系引《世本》说:“其可记者,畛生初,初生厉侯陵,陵生宣武侯房,房生哀侯褒,褒生庄侯元,元生平侯贵,贵生昭侯直,直生襄侯夷,夷生桓侯辨,辨生康侯安兴,安兴生定公箱,箱生恭侯尚,尚生景侯魏,魏生宣侯伯勤,伯勤生简侯文欢,文欢生恵侯夷黄,夷黄生灵侯英,英生文侯俱,俱生隐侯清,清生愍侯洪,为楚所灭”。是则《世本》即知其世系,也知其亡于楚。当然,可靠性则为另一个问题,如以《春秋经》同《世本》相比,则《春秋经》中的薛献公、薛襄公、薛伯比、薛惠公伯夷,《世本》皆无,名字和称谓相近的,只有薛惠侯叫夷黄者一人。反之,《世本》所列之世系,《春秋经》中也没有。《世本>所列共二十一世,估计应有所遗漏,因从周武王至薛亡,是绝不只二十一世的。
  奚仲后裔的薛国灭亡的具体时间是什么时候呢?据《世本》所说:薛“历三代,六十四世”。这里的三代,当指夏、商、周三代。从夏初封奚仲于薛算起共六十四世。如以毎世为25年计算,六十四世共需1600年。假使夏代开始封薛的时间为公元前2050年,则灭亡的时间为公元前2050一1600年,等于公元前450年,显然太早。如果始封年为公元前19S0年,则灭亡的时间为公元前350年,这比较接近事实。我们推断亡滕时间为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18年,薛亡国早于滕。
  亡薛者是谁呢?前引《世本》说亡于楚,但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和清代官修的《古今图书集成》均说亡于齐,看来亡于齐的可能性大。因为楚、薛之间隔一个较大的宋国,难以绕道或借道,而齐、薛之间的科、滕只是小国,容易借道或绕道。后来齐封田婴于薛,这就证明奚仲后裔的薛国是被齐国灭掉的。前面推算,薛约亡于公元前350年(齐威王七年)。则《战国策年表》和《史记•孟尝君列传》等书载的齐国于公元前323年或321年封田婴于薛,是符合时间顺序的。
  、经济发展怙况滕、薛、小邾三国的经济发展史料不多,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中的一鱗半爪看出端倪来。
  从“奚仲作车”一事来看,滕州在古代首先制作了车这一重要交通工具。“奚仲驾马”,有的文献如此说。如此,既有了车,又有牵引车的动力,这证明滕州地区的路上交通业比同时代的其他地区要先进发达一些。滕州本身是南北交通要冲,人们会想到或者也许正是由于这种交通要道的位H,才促使古人去发明交通工具,发展运输业。
  车的制造在古代不是简单的事情,这是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的高度所在,是那个时代的尖端技术。加工木料,把其制造成所需车辆的各种构件,再装配成车辆,对青铜时代初期的人们是相当麻烦的事情。滕县地区既然先发明制造了车,发明用马驾车,这是当时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就说明当时滕州手工业发展的水平同周围地区相比是比较高的。
  从滕州的地势看,东部是山区,西部是湖区,中部是平原,这种地形对于发展农、牧、渔业,是非常有利的。滕、薛、小邾都把自己的都城安放在平原地区,东可进山区狩猎、放牧,西可入湖中捕鱼捞虾,中可在平原发展农业生产,这种安排是很合理的。
  孟尝君在薛时有食客数千,其数M是相当庞大的。和现在相比,等于一个县里安排驻扎三个团的兵力,而其耗费恐怕大于三个团。因为食客的待遇自然高于士兵,和一般军官或官员差不多,可说是军官团。孟尝君的封地薛只有百里见方,却有能力常年供养数千食客,如果不是经济相当发达,是不可能供养得起的。当然,后来食客部分在临淄,供养食客的方式就不是直接把薛地的粮食物资运到临淄去,而是通过交换的方式,薛地农民交上粮食、物资之后,孟尝君把物资变成款项,带款项到临淄之后,在那里再购买物质养食客。此外,孟尝君还放债收息,曾叫冯谖去薛收取利息。冯谖到薛后,计算应得息钱十万,他让能交息的定个期限,不能交息的就将其愤券烧了,亊情办得很漂亮。这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由此可见当时信贷业很发达,薛地商品货币经济在战国时已有相当发展,战国货币的出土也证明了这孟尝君的父亲是靖郭君田婴。他开始受封于薛之后,就准备修造一个薛城。从这点可以看出,当时薛地的造城能力必定有一定的水平。
  战国时造城墙都是用板夯筑,当时宫殿基地、宫墙也是由夯土筑成。城门洞有木构的房屋建筑,屋顶用板瓦和简瓦盖顶,有的房屋可能有铺地方砖。城址内还有道路和排水口。齐国临淄古城就是城墙、城门、门楼遗迹、道路、排水口、房屋建筑遗迹、宫殿基址等构成的一个周代古城。古薛城正在勘察,估计其基本情况也会大体相似,不会有很大出入。不过,其平面布局不一样就是了。靖郭君田婴欲筑薛城一事,据《战国策》说:“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君乃辍城薛。”现在薛故城发现有东周城墙。如果不是田婴时期修的,那就是孟尝君田文时期修的了。《史记•孟尝君列传》索隐引《纪年》说梁惠王后元十三年四月,齐威王封田婴于薛,十月,齐城薛。这和考古工作者对薛城遗址的调査是一致的。此外,有部分内层城墙可能早到春秋时期。
  从考古发现看,古代滕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先进的。众所周知的北辛文化,是山东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迹、遗物非常丰富,商代文化有重大考古发现。前掌大的商代墓址,证明滕州地区在商代时有高度的物质文化成就。据考古工作者调査,滕县至少已有商文化遗址十一处,它们的文化面貌与郑州、安阳等地的商文化遗存大体相同。由此可见,商代时的滕州,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原地区相同。在金庄商墓出过一件铜鼎,窄沿、方唇、立耳、圆柱足、腹上部有“口口作父彝”五个字。腹部纹饰有云雷纹为地的榷餮足纹,形状与中原地区商代铜鼎相同。当然,其铸造地点有滕县之外的可能,如果属滕州地区所造,那么,就说明当时滕地之铸铜业已达到和中原地区一样的水平;如果是在中原地区铸造的话,就说明商代的滕地与中原或其他地区的商业贸易、行政往来都非常密切。
  东周时期的铜器也出土不少,最重要的就是薛故城挖出一个七鼎墓,因报告没有整理出来,详情还不知,估计是薛国国君或其亲属一类统治阶级的大人物,豪华的墓葬反映出死者生前的奢侈生活,也反映出滕州地区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社会发展状况。除此墓外,1973年官桥镇狄庄大队农民在薛故城东墙内取土时,发现四件春秋早期铜篦,这也很重要,其中三件大小、形制、花纹、铭文均相同,器身有象鼻纹,器顶、底部有云雷纹,其铭文是:“薛子仲安作旅簠,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另一件形制相同,通体饰象鼻纹,足饰窃曲纹,器内底铭文为:“走马薛仲赤自作其簠,子子孙孙永宝用享”。薛国国君于春秋早期称为薛侯,后称为薛伯,不称为薛子,故这些簠的主人薛子仲安和薛仲赤可能并非薛国国君,而只是有宗亲关系的两位贵族。“走马”不知官君何职,看来和兵马、武装有关,如同后来“司马”之类。这些铜器的铸造看来也是非常精良的。说明滕州地区于东周初期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不亚于中原地区。
  滕州地区古代三个小国的政治关系。 军事活动滕、薛、小邾这三国很小,在商和西周历史上几乎是默默无闻,但是在东周特别是春秋时期却特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这要感谢《春秋经》的作者孔夫子。
  在政治关系上,这三国往往依附于某一大国,随着形势的变化,或鲁,或宋,或晋,或齐。
  春秋早期,三国与鲁国的关系很密切。公元前712年(周桓王十年、鲁隐公十一年),滕侯、薛侯同时朝鲁,在鲁隐公面前,二人争首席,薛侯说自己封侯早于滕,滕侯说自己与周同宗,结果鲁隐公让滕侯坐了首席…… 在政治地位上,滕、薛二国地位在东周时期是逐步下降的。滕、薛的国君在鲁隐公时,《春秋>均称其为侯。孔颖达《疏》引《正义》 说:“薛侯,齐桓霸诸侯,黜(薛侯)为伯。” 滕侯在鲁桓公二年前,降了两级爵,变为滕子,《春秋经■桓公二年》:“滕子来朝”;孔颖达《疏》引《正义》曰:“滕当称子,故疑为时王所黜。于时,周桓王也,东周虽则微弱,犹为天下宗王,尚得命为诸侯。明能黜滕为子爵。”小邾情况略有不同,其政治地位一贯很低。鲁庄公五年小邾朝鲁时,尚未受到封爵,《春秋经》直呼其名曰:“那犁来来朝。”此后,小部数次追随齐桓公征战,齐桓公请于周天子,才命其为小邾子。其得王命有子爵一事,当发生在鲁僖公七年(公元前653年)之前。
  三小国被迫参加盟会的次数也很多,这些盟会大都与征伐有关。如前678年,滕子会齐、宋、陈、卫、郑等国,盟于幽。前589年,薛与齐、秦、楚、宋、陈、卫、郑等国,盟于蜀。前568年,滕、薛参加晋、宋、陈、卫、齐、郑、曹、莒、邾、吴、鄯等国与于戚之会。前564年,滕、薛、小部参与晋、宋、齐、鲁、卫、曹、宫、邾、杞国戏之盟。前563年,滕、薛、小邾参与晋、宋、齐、鲁、卫、曹、莒、邾、杞等国会吴于桐。前562年,滕、薛、小邾参与晋、齐、宋、鲁、卫、曹、莒、邾、杞伐郑之役,并会于魚。前550年,滕、薛、小恥参与鲁、齐、宋、晋、卫、郑、曹、宫、杞等国会吴于向。前557年,薛、小邾参与晋、宋、鲁、卫、郑、曹、莒、杞在溴梁之会。前553年,滕、薛、小邾参与晋、齐、鲁、宋、卫、郑、曹、莒、邾、杞在澶渊之盟。前551年,薛、小邾参与齐、鲁、宋、卫、郑、曹、苔、邾、杞在沙随之会。此外还有六次,分别会盟于夷仪、澶渊、平丘、虫、黄父、扈等地。《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说: “小国争盟,祸也。”拿出许多精壮劳力去打对国无益的战争,的确是祸不是福,对小国更是沉重的负担。参与了盟会,有时不但不能带来荣誉,反而蒙受屈辱。如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滕、薛、小邾三国国君参加伐郑,位置列于齐国的世子后面,这是一种不正常的非礼的做法,是主盟的晋悼公看重齐这个大国,而排挤、轻视滕、薛、小邾三国的表现。
  这三国有时被拉去参与修城,如前571年的“城虎牢”,前544年的“城杞”,前510年的“城成周”。值得指出的是,前571年的城虎牢,齐国原不想去,并带动滕、薛、小邾三属国也不去。晋国发出威胁,如果齐国不去城虎牢,就组成数国联军去讨伐齐国,齐国害怕了,才领滕、薛、小邾参加虎牢。由此可知,小国参加这些活动,都是在大国的胁持下进行的。滕、薛、小邾三国自己也同大国的控制进行了斗争,他们采用一些策略,就是寻找新的靠山,来对付原来那个对自己不友好的大国,如滕、薛、小郑原附属于宋。但宋国对其不好,宋师数次伐滕。滕在文公之后,就叛宋归齐。
  公元前S67年,齐灭莱后,将莱人迁至那,这就侵犯了小邾的利益,加重小邾经济负担并且政治上增加不稳定了的因素。到公元前555年以前,滕、薛、小邾又摆脱齐国控制,竟然参加了以晋国为首的伐齐的战役,这时滕国又重受宋的控制。《左传•鲁襄公27年》说“宋人请滕”“不与盟”,意思是宋国代表了滕的利益,滕不必作为独立的一分子参加与盟了。
  而此时的薛和小邾则可能受控于晋国。《左传•兽昭公十一年》(前531年)的一条材料说:“九月……薛人、杞人、小邾人如晋葬平公”。晋国君死了,薛、小邾人要派人去晋国赴丧,此事反映的可能就是这种控制关系。
  在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宋国复想控制薛国。在会城成周的时候,宋国仲几提出要滕、薛、那三国代其受役,薛国不愿意接受,宋国代表仲几说:“滕、薛、那,吾役也”。薛宰曰:“宋为无道,绝我小国于周,以我适楚,故我常从宋,晋文公为践土之盟,曰:‘凡我同盟,各复旧职’。若从践土,若从宋,亦唯命”。仲几曰:“践土固然”。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何故以役诸侯”?仲几曰:“三代各异物,薛焉得有旧? 为宋役,亦其职也”。士弥牟曰:“晋之从政者新。子估受功,归,吾视诸故府”。仲几曰:“纵子忘之,山川鬼神其忘诸乎”? 士伯怒,谓韩简子曰:“薛征于人,宋征于鬼,宋罪大矣。且己无辞而抑我,以神还我,启宠纳侮,其此之谓矣。必以仲几为戮”。乃执仲几以归诸京师。城三旬而毕(<左传•定公元年>)。
  就这样,宋国代表仲几想重新控制滕、薛、小邾三国,但未成功,受到晋国反对。最后,连仲几自己也被晋国抓去送了命,这是大国争相控制小国一个生动的插曲。
  四、膝.薛.小邾三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战国中期,滕、薛、小邾三国被灭,齐封靖郭君田婴和孟尝君田文于薛,也成为一个附于齐国的小封国。在《战国策》一书中,此二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关这二位薛公的材料有数十条之多。因此,这时的滕州可能是最出名的时候,孟尝君甚至在齐襄王时,独立为诸侯,连齐国也有些怕他。《史记•孟尝君列传》和《战国策》史料颇有出入。如田婴是齐国公子,他曾和孙膜、田忌一起,在马陵打败魏国,掳魏太子申、擒庞涓,被封于薛,其封薛之年,据《战国策》为齐威王三十四年,而据《史记》,则为齐湣王三年。
  孟尝君也是滕州地区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人物,在他得势时,曾为齐相。他养过食客数千人,鸡鸣狗盗之徒,凡有一技之长者,均可入作食客。后来,与齐王不相得,离临淄返封地薛。据《史记》载,又曾入秦为相,后复返齐为相。楚国很器重孟尝君,献牙床给孟尝君,但孟尝君不受,楚国还曾奉太子妾以媚孟尝君。前286年离齐入魏,为魏相,并联合燕、赵以攻破齐。齐襄王立,复亲孟尝君。孟尝君死,诸子争立为薛公,齐魏共灭之。这样,薛地小小的封建割据局面就最后结束了。
  五.几点结论由以上滕、薛、小邾三国历史综述,我想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从族属起源看,三国统治者均是黄帝后裔,不是东夷。
  2.在商周时期中,三国形成一个小的割据局面,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局面,有自己小小的军队,尽管是被动的,三国还是积极参加了东周时期大范围的政治、军事活动,在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宝贵足迹。
  3. 在文化面貌上,于周围诸国无甚大的区别,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相同,这成为最后加入大统一的基础。
  4.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不低于周围地区,“奚仲造车”是中国古代制造最重要交通工具之始,这是滕州地区古代人民对祖国的伟大贡献。
  以上所述,难免有不当之处,望识者不惜指教。
  (节选自1986年5月在滕县召开的《山东省古国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三次古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作者李发林(1930一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市人,1961年毕北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分配到山东省博物馆工作,1972年起任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战国秦汉考古》。) 三、薛国历史沿革浅探胡秉华一.前言薛国为我国古代东方一方国,查之历史文献仅有为数不多的记载,其跨度上自黄帝下至东周时期。其前段由始祖至挚,脉络模糊,只列述了一些代表人物,其间应该有不少的缺失。后段以东周时期略为清晰,但仍然没有一份世袭相承的表格,但确认其国是没问题的。薛国地望之所在,前辈学者多有考订,具体位置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南部一带,调査发掘已证之,应无疑议。
  随着现代考古工作的开展,尤以20世纪60年代至本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山东滕州市及薛城区进行过_系列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即薛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大体涵盖着古薛国的统辖范围。在上述地区发现了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制品遗存以及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遗址。至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可称随处可见,与夏文化并行的岳石文化遗址也有多处,至商中期具有非常典型的遗址亦被发现。商代晚期至西周阶段,最有代表性的遗址,有西康留、前掌大、薛国故城等,这三处均经过科学的发掘工作,获取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东周阶段除薛国故城外也有众多的遗址。
  这些古遗址是薛国世系沿革有力的实证。目前掌握的资料,说明了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000年至15000年左右),即有先民在这一带活动,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 (距今约7000余年)在此定居并从事农业耕耘。距今约6000年到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距今4500年前的山东龙山文化,其社会经济形态已较发达。进入夏朝后,无疑又有着进一步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经济实力的承托,使奚仲造车成为一种必然的产物。进入商、周阶段,颇具规模的城池、贵族墓地等,标志着薛国进入到历史上繁荣昌盛的顶峰阶段。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虽然薛国与商、周中央王朝关系较为密切,但仍保持着其固有的传统文化因素。
  薛闽的地理坏境与气候状况薛国在我国方国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除了薛国先民辛勤经营外,与其区域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古代先民为了生存与发展,往往选择山、川、湿地、平原等地理环境区域,以利生息繁衍。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古代,平原地区可以进行原始农业运作,但仍需依靠在山林地带进行的采集、狩猎,以及在河流、湿地捕捞。先民选择生存环境是关系其当代与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薛国先民也不例外,他们选择了薛河流域这一区域,恰好有山、川、湿地、平原等条件。薛河古称薛水,是一条常年径流,其源头位于枣生市山亭区,为东江、西江两支。西江源于水泉乡柴山前;东江源于徐生乡米山顶。源头地带属低山地貌,山的高度一般在100一300米间,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东江、西江均流向西南,至海子村东南汇合为薛河,由此迳向西南流,经山亭、西集、羊庄、官桥、柴胡店、张汪等镇,入微山县注入微山湖(原为泗水)。薛河流至羊)£段海拔降至70米左右,至官桥镇则为50米左右,至微山县境降至30米左右。羊庄以上为低山丘陵地带,其下逐渐形成河谷地带,官桥镇以下基本为平原,瀕湖地带原应为湿地。在此要解释一下,微山湖形成大致在金代以后,在此以前为泗水由此向南流经之地,地势较低,周边多为湿地,因此推测在古薛国时期现瀕湖地区应为湿地。所以说薛河流经区域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带、山麓前沿平原、湿地等多样性地理环堍,生活手段为可耕、可捕、可狩和可采。薛河全长81公里,流域面积为960平方公里,是一个不小的区域。我们称上述环境优越,是依据北辛、前掌大等遗址出土资料加以分析的。北辛遗址测定年代距今约7300年,孢粉检测含有海金莎、蕨类等,这些都属于亚热带遗存。表明北辛文化阶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比现今髙出2尤一3  山东兖州王因遗址包含着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内涵。采集到的大量自然标本,其中野生动物有鹿、虎、熊等遗骸,两栖类动物有扬子鳄遗骸,其中有一定数量遗骸经过焚烧、敲碎,明显是食用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更有大量的水生动物遗壳,如多瘤丽蚌、细瘤丽蚌等,另外如圆吻鲴遗骸,其中扬子鳄、多瘤丽蚌、圆吻鲴等,现今只能在涧庭湖和长江中下游生存,是为亚热带气候的产物,现今淮河以北已无其活体。
  山东广饶大汶口文化遗址、日照尧王城龙山文化遗址均浮选出炭化水稻种籽等。水稻种植需要温暖的气候和充沛的雨量,显然在这一漫长的岁月过程中,气候条件仍具有亚热带特征。
  前掌大遗址先后进行过10次发掘,也获得了大量的自然标本,动物类有兔、狗、貉、熊、鳄鱼、马、猪、麋鹿、梅花鹿、黄牛、绵羊等。无脊椎动物有中国尖脊蚌、中国圆田螺、圆顶珠蚌、楔蚌、矛蚌、三角帆蚌、洞穴丽蚌、射线裂脊蚌、多瘤丽蚌、细瘤丽蚌、文蛤等。我们列举这么多的动物标本,表明薛国在商周时期气候溫暖潮湿、雨量充沛,有森林、灌木丛,有湿地和水草丛生的环境,这样,獐、麋鹿、梅花鹿、貉、熊、扬子鳄才有活动的空间,有湿地,螺.蚌之类才可生存。在薛国故城发掘的墓葬中,还发现有一定数量的蚌片作为饰件,如鱼形器等。
  从北辛文化至东周时期,时空跨度达5000年左右,薛国的气候环境以亚热带状况为主,不排除间隙性干冷阶段。有学者曾对陕西关中地区古气候进行过研究,指出这一地区至西周时期逐渐变为干冷。我们认为,转变过程应由西部地区逐渐向东部地区推进,因为前掌大遗址西周早期地层或遗址中,仍然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属亚热带脊柱动物和无脊柱动物遗骸(壳)等。至于薛国故城地层资料由于未公布,仅在一些墓葬中见有一定数量的蚌饰,无法推断薛国在春秋阶段是温暖还是干冷,待以后有相关的资料方可分析。
  薛国历史沿笮初步梳押。薛河并不是一条稳定的河流,尤以中下游应有多次改道,呈南北摆动状,而且幅度不小,北限以官桥镇北,南界入薛城区西北一带。从调査资料可以验证北辛遗址以北保留有薛河原故道,西康留遗址北侧断崖多处暴露出故河道沉积层,致使商代中期青铜器被发现。前掌大遗址南墓地紧依故河道,由此可以得知薛河中下游覆盖面呈一较大扇面形。薛国先民即生活在这范围里。经多年田野考古调査发掘,在上述范围发现先秦时期遗址77处。一些遗址往往包含有两个以上不同阶段的文化遗存,表明多代人在一个地点生活,时代上分别有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新石器时代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等。计有细石器制品点3处,北辛文化遗址3处,大汶口文化遗址22处,山东龙山文化遗址23处,包含有岳石文化遗存的遗址13处,含有商文化遗存的遗址18处,周文化遗址18处。如此众多的遗址分布在这一区域实属少见,其年代跨度仅以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末计,近5000年左右。尤以西康留、前掌大、薛国故城的发掘资料,以及吕楼、井亭、莱村出土商周青铜器等,对我们梳理薛国历史应有很大的帮助。
  所采集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制品,石材多为黑色燧石、石英、水晶等,器形有刮削器、石叶等,年代距今约10000一15000年,可惜均未进行过科学发掘。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只能说在这一地区早有先民活动的踪迹。
  细石器制品阶段至北辛文化之间,即距今万年以下应有一个小的缺环,有待今后的工作获得新的资料,来补上这一空缺。
  北辛文化是新石器时代较早遗存。除北辛遗址外,尚有孟家庄遗址。在薛河流域区目前未见北辛文化晚期和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但在峄城区红土埠、南滩子遗址却具有这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在新石器时代较早期,人口数量较少,又无国无界,人类游动性是较为频繁的。
  距今约5500至4500年间,即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本区域这类遗址多达22处,遍及西集、羊庄、官桥、张汪、柴胡店、夏庄、薛城城区周边等。西康留发掘资料披露有夯土遗迹,应属重要建筑遗迹。
  距今4500一4100年,属山东龙山文化。此类遗址达23处,整个流域都有分布。前掌大遗址灰坑出土有早期陶器,更不乏中、晚期遗址。对薛国故城的多年钻探,表明在商周宫城之下有一座近方形龙山文化城址,这一城址有待于进一步发掘研究。
  距今约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其年代应与夏代并行,包含此类遗存或遗址计13处。前掌大遗址中小面积商代中期地层中,包含有岳石文化遗物和商代中期遗迹、遗物,有可能是薛国先民保持的东夷传统文化(岳石文化)与交融的商文化仍然并行,或者说代表薛国与夏文化并行,岳石文化大致与奚仲所处时期同时。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圈足盆,具有岳石文化风格,近年来在二里头遗址清理宫城时,发现有轮碾车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用车遗迹。
  距今3600年及其以后,历数有商、西周、东周各段,除有前掌大、薛国故城发掘资料外,还有卜辞、金文和多种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探讨薛国历史沿革等诸多问题。
  目前尚未发现商代早期遗址,然而在前掌大M13中随葬一件青铜尊,有铭四字。文为“齄妇觫癸”。与殷墟出土的祖庚、祖甲时代卜辞:“……品南于沉,若?”《合集》见有此字。冯时先生考订:*即为胞。“虺妇”当为外姓之女嫁于史氐为妇者,其夫家以虺为之,表明史氐(史字待下文讨论)乃仲虺之后。同时证明商汤时期之仲虺,为薛人先祖之一。
  商朝武丁至康丁时期为商代中期进入晚期阶段,卜辞中明确记录有薛国事迹:丁卯卜,令(命>追笱(薛>,(有)尹工(贡)?《合集》……自苟(薛)……《合集》辛卯卜,争贞:苟(薛)充囚?《合集》薛本作“苟”,丁山先生以为乃仲虺所居之薛,可知薛本为地名,后以地称国,亦可以国称人。陕西岐山北寨子出土的商末周初“亚薛鼎”铭:“史亚(薛)父已”,至周初薛仍铸为“□”。最值得注意的是,亚(薛)之前冠以“史”氏,这是我们承接前面应讨论的问题。
  前掌大商周墓地清理出青铜礼器166件,有相当多的铜器铸有铭文,其中含有“史”字者约60余件,文献记载仲虺为汤左相,殷墟卜辞及殷周金文均不见左相之称,为后人据当时官职所附会,左相之称本为左史,而卜辞中见有东史,仲虺当为东史,以此推断史氏为仲虺之后,以官为氏,前掌大商周墓地应为史氏墓地,于史相吻合。
  从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末期,大致与黄帝、唐虞时期相合,对于薛国先祖有黄帝、太皞之说,如《山海经•海内经》记:帝俊生禺号,禺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又罗泌《路史•后妃五》记:“黄帝妃嫫姆生禺阳,禺阳生禺号,禺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番禺生奚仲。”又《通志•氐族略>记:“……有任为风姓之国,实太皞之后。” 史学家对此多有争议,目前因缺乏较明确的对应资料,无法下结论,但对探索薛国历史仍具有参考价值。我们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认为薛人(国)应为东夷人的后裔。
  奚仲为夏代初期重要人物似为可信。奚仲生吉光,吉光居邳国,似有疑问。因现今邳州缺乏岳石文化与二里头文化遗存,对吉光的研究缺少考古资料。
  仲虺为薛人在商初之先辈,甲骨上所刻的卜辞,青铜器上的铭文等,可确证史载无误。其后的臣扈、祖己、成、祖伊等,应该是可信的,至于是否为子承父或兄终弟及,则无法作定论。
  由此可见,有诸多文字记录尚且如此,而奚仲之前的世系如此清晰,只能暂且信之。
  周代尤以西周时期一些较早文献,仅提及“挚”一位国君,春秋时期《春秋•左传》最早有隐公十一年薛侯,庄公三十一年薛伯、昭公三十一年献公毅、定公十二年襄公定、定公十三年薛伯比、哀公十年惠公夷。《世表M新唐书•薛姓表》对薛闲闲君承袭关系则十分清楚。如:薛侯,畛生初,初生厉侯陵,陵生宣武侯房,房生哀侯褒,褒生庄侯元,元生平侯贵,贵生昭侯直,直生襄侯夷,夷生桓侯辨,辨生康侯安兴,安兴生定侯箱,箱生恭侯尚,尚生景侯魏,魏生宣侯伯勤,伯勤生简侯文欢,文欢生惠侯夷黄,夷黄生灵侯英,英生文侯俱,俱生隐侯清,清生愍侯洪(国亡),计21世。一世按30年计约600余年,显然不足周代所历年代跨度,薛君爵位均以侯出现,也与史实不相符。春秋三传所载薛君相对应者甚少,希望今后能挖掘到资料可印证或去伪。
  薛国故城及前掌大遗址的发掘以及遥感等新资料,对研究薛国在薛河流域的经营历程很有价值,其轮廓大体上是清楚的(指现大城),还探明地下有一座西周时期小城。小城中部之下又发现一座近方型小城,始建于商末并延续至战国时期,可能为小城(西周)的宫城。在宫城之下又发现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此外在前掌大遗址西南,距该遗址约1000米处,遥感监测此处地下有一座方型城址,年代不明,文献、方志均未提到这里有古城信息。依据上述遗存,推测龙山文化时期与奚仲所处时代大体相当,或与其立国之所在有关。商末所建的宫城和遥感探测的城址,似与仲虺及其后裔有关。西周小城可能与‘‘挚”有关联。
  前掌大墓葬中出土的“妇尊”显示了仲虺的存在。薛国故城墓葬中出土的“薛子仲安簠” “走马薛仲赤籃”“薛侯行壶”“薛比戈”“薛郭公子戈”“薛侯定所造之戈”等,其中“薛侯定”即《左传》中所指的襄公定,“薛比”是薛伯比。这些青铜器的铭记,可以确认商初有仲虺,至商末有其后裔。东周时期文献中所记襄定公、薛伯比.在随葬青铜兵器上的铭文中得以印证。
  总之,薛国历史沿革上溯先祖奚仲应该是可信的。商初仲虺及其后裔以青铜器铭文证实了他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西周时期的“挚”应与西周小城同时,其后裔襄公定、薛伯比以其随葬的青铜兵器得以证实。随着今后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有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
  四.结语 (一)奚仲造车在我国黄河流域,在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和铜锌制品。至夏代,则能铸造#铜工具、兵器及礼器,表明其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必然应运而生。奚仲能率先发明制造车辆,说明他有过人的能力,是推进当时社会进步的英才。
  就目前考古发掘资料得知,河南偃师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清理出了车轮碾压的痕迹,偃师商代早期都城塔庄遗址也发现有车辙痕迹。
  至于商代中晚期和西周时期,整车随葬的车马坑遗存遍布于黄河流域地区,如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河南以安阳殷墟最突出,山东以滕州前掌大遗址出土的车马坑,在东部地区最具有代表性。
  前掌大遗址出土两马一车者5座,整车1座,及一定数量的青铜车器、饰件,还有一些被盗掘翻乱的马骨,分析原应有更多的车辆随葬。马车结构基本一致,均由双轮独辑、一衡双轭、栏式车舆等主要部件构成,轮辐在18一22根之间,轴在舆底部之下起承托作用,并与两侧的车轮相连,辔套在轴两端辖制住车轮。辆位于车的居中处衡的下边,连接衡与轴,并上承托舆,辑出舆后上翘,辚首装有铜,辅与前轸交接处多置铜钒。辑尾装有铜踵。衡在辅的前部,配有三角形衡末饰,衡两侧各有一轭束马,舆的平面多为长方形,周边装栏式车铃,有的舆上发现栅栏隔断,车门在舆后部正中,两侧一般有栏饰。41号墓中发现了铜盖顶饰,应为商代最早出现的车伞。制作马车是一种复杂的工艺,要有铸铜和木工技术,还要有机械知识。前掌大遗址出土的车马具,结构合理、计算精确、独具匠心。从辚木曲度设计的合理、帆的辆板扬角与轸板倾角计算准确、踵管和踵板的组合和连接、铜勒饰件的巧妙构思和搭配等,可以看出当时的工匠具备较高的专业设计水平,商时薛国的制车业已经相当发达。
  (二)薛国历史上多次易都之谜前辈学者考据易都问题,多依文献和历史地理资料,缺少现今的考古调査、发掘及遥感新信息,以致众说纷纭,缺乏合理的解释。如今在薛河流域一带,在西康留遗址发现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夯土建筑遗迹,薛国故城(东周)下探明的龙山文化时期的城址、商代城址和西周城址,以及遥感检测出的地下城址等,实际在夏、商、周三代,薛国的周围有许多小国家,北有邾,西北有滕,东北有小邾及向,东有鄯,南有偈阳及徐(淮)夷等,彼此统辖的区域都是有限的,迁都就意味着占领统治了那块地盘,何况多次迁都应是难以做到的。古代之邳,即今邳州,在那里是否勘察到了属于岳石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的较大型遗址(城址等)呢?有了这样较大型遗址,具备了国都条件,才有讨论的前提。我们以前对此问题作过一些论述,此处不再赘述。
  (三)薛国亡国年代争议过去认为薛为齐所灭,年代为田齐宣王时,约公元前433年。钱穆先生认为在田齐宣王在位期间所灭,即在湣王前已经被齐所灭。《战国策•齐策》载:“齐将封田婴于薛……齐王有辍志”。此时的齐王为田齐威王,那就是威王时薛已为齐据有,才会出现田婴接受封邑的事情。田齐威王在位为公元前356年至公元前320年止,长达36年之久,按其在位最后一年计,至湣王三年,薛已被灭达24年之久。田齐威王哪一年灭薛没有明确的纪年,故无法确定年代。
  由于多年来考古调査与发掘所取得的收获,提供了许多非常珍贵的资料,结合文献及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藉此整理出薛国历史沿革之梗概,望批评指正。
  (胡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原队长,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四、略谈古代的徐州张知寒.古徐州名字起源问題当代著名的学者丁山先生认为:“徐州得名于徐方”(丁山《禹贡•九州通考》),我们认为这个论断是十分正确的。因为徐方(或徐国)是徐州地区里一个最著名的古国,人们很容易以它的名字来命名后来的地名。在这里,我们先谈谈徐方是怎样演变为徐州的。
  徐方,相传是伯益的后裔,是东夷族的一支,史称“徐夷”。自远古以来,他们就生息发展于泗水流域,约在商代即建立了国家,名为徐方或徐国。《左传》昭公元年有条记载说:“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妹、邳,周有徐、奄”。由此可见,徐、奄两国可与西周三足鼎立的东方大国。西周建国初年,徐与奄都积极地参加了对抗西周的战争。如《逸周书•作雒篇》说:“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叛”。《史记•鲁世家》也说:“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徐、奄、熊、盈,皆为淮夷之族)。周公曾率兵东征达三年之久。《周礼》 的《雍氏注》说:“伯禽以王师征徐戎”。伯禽,周公长子,他们父子对东夷各国,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战争,但始终没有把这些夷族国家征服。如《后汉书•东夷传》说:“武乙衰蔽,东夷寝盛,遂分迁淮岱,渐居中土。后徐夷潜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六国”。这条史料说明,徐国在穆王时代,仍然是东方的庞然大国。到周宣王时代,徐国与周王朝又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诗•大雅•常武篇》曾专门记载了这次战争的详细情况。如“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戒我师旅,率彼淮浦,……如霆如雷,徐方震惊……”这篇诗,虽然说周宣王取得了胜利,但对徐方的影响并不很大。自此之后,徐国反而建立了许多小的卫星国。我们在《春秋》里见到的所谓“群舒”,如舒寥、舒庸、舒鸠、舒龚等,都是徐国的重要分支。舒与徐为通假字,在金文里作口 (《□•王慢鼎》>,所以人们常把徐假为舒,或把舒借为徐。
  徐国在春秋时期,依然相当兴旺,而且还不断地与邻国战斗。《诗•爯颂》里有篇《閟宫》,是专门歌颂鲁僖公伐淮夷的诗,其中曾说:“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到,在鲁人眼里,荆与舒(徐)还是同样重要的。春秋晚期,吴国强盛起来,到中原争SS,于鲁昭公三十年,“冬,十二月,吴灭徐。徐子翱奔楚”。后来,吴被越打败,徐这个地方,却又为齐国占领,《春秋》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91年):“夏四月,齐陈恒执其君,置于舒州”;《史记•齐世家“田常(即陈恒)执简于徐州”。《史记•索隐》说:“徐音舒,其字从人。《左传》曰舒。舒,陈氐邑。《说文》作邾。郐,在薛县”。这些史料,说明徐已为齐国陈氐的下邑,并改名为舒州了,舒州即徐州,这就是以薛为首府的徐州出现在我国史册里最早记载。《竹书纪年》说:“梁惠王三十年,下邳(徐国的治所)迁薛,故名徐州”。由此可见,在徐国的治所未迁至薛(上邳)之前,薛早就改名为徐州了。
  二.在古代史箱电所见的几个徐州《田齐世家》“宣王九年与魏襄王会于徐州,十年,楚围我徐州”;《战国策•齐策》:“楚威王战败于徐州”。以上这些徐州,都是以薛为首府的徐州。《史记•田齐世家》:齐威王与魏王谈话时说:“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入祭西门,徙从者七千余家”。这里所说的徐州,清代著名的学者江永作过详细的考证,他说:“徐与舒,古虽相通,然舒州非薛之徐州也”。《史记•正义>S: “徐州,齐西北界之地名,在渤海郡东平舒县”。此说最是。齐威王有黔夫守徐州,此亦舒州,正是东平舒,接燕而近赵之地,故燕赵畏之而祭门。若黔夫守薛城之徐州,去燕赵甚远,何为而祭门?(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三哀公十四年节〉 这条考证,对齐威王所说的徐州已经说得清清楚楚了。
  东汉时代的著名学者许慎,在他所著的《说文解字》里说:“郐,邾下邑也”。《史记鲁世家》说:“顷公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徐广注曰:“徐州在鲁东”。段玉裁说:“楚取之徐州即邾地,疑非薛。齐湣王三年,已封田婴于薛,不能至于鲁顷公十九年尚有薛地也。《齐世家》:‘田常执简公于徐州’,亦非此徐州”(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这个徐州,是位于古代“邹鲁之东”的徐州。
  “州”,最初只是介于都邑之间的地方上的行政单位。一个“州”的户籍,仅二千五百家,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州”即变成了广阔的行政区划,类似我们解放初期的大行政区。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禹贡》和《吕氐春秋》所说的“州”,前者是指大的行政区划,后者是指的一个国家。《禹贡》说:“海岱及淮惟徐州”。《尔雅》曰:“济东曰徐州”。这个徐州的辖区:北起泰山,南及淮水,东至海,西到济水。相当于今天的苏、鲁、豫、皖四省的边区这么大的行政区划。《吕氐春秋•有始览》说:“泗上为徐州,鲁也”。童书业先生说:“然观《吕氏春秋•有始览》,知九州之区划实来自春秋时周、晋、魏、齐、鲁、越、荆、秦、燕等国”(童书业《左传研究>)。由此看来《吕氏春秋》 里所说的徐州,是专指鲁国说的。
  秦统一六国后,在《禹贡》的徐州地区内,设置了薛、砀、泗水、东海、琅琊等郡。这些郡,由于经济、文化比较进步,所以就成了秦帝国东方的半边天。
  两汉时代,也在《禹贡》的徐州区域内设置了徐州。西汉初年,其治所在薛,后迁下邳。东汉时期,把徐州刺史部的治所迁往郯城,辖区北起泰山、琅琊,南至长江,泗水流域及淮河下游,皆为所有。到东汉末年,曹操始将徐州治所迁于古代的彭城。自此之后,徐州就成了以彭城为中心的行政区划了。
  二.古徐州的历史地位古代齐国西北部的徐州,在我国历史上影响不大,所以就不谈它了;邹鲁之东的徐州,后来也汇入《禹贡》所说的徐州之内了。以彭城为首府的徐州,又是《禹贡》徐州的继续。所以我们只简略地说说《禹贡》里的徐州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
  《禹贡》里说的徐州,北有泰山,南临淮河,东有海而西有济,确乎是四塞之地。在堍内又有许多著名的山川,地理环境十分优越。徐州的首府薛,从夏代起就是制造舟、车的主要基地。薛还位于泗水之滨,是当时东西南北交通要道的中枢,也是古代各个不同的氏族文化主要的交会之处。这里的居民,易于接受各种不同文化的滋养,所以比较先进,古话说,“地灵人杰”。在《禹贡》所说的范围之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如古代著名的科学家奚仲父子,全能的工艺家公输班,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墨家创始人墨子,大史学家左丘明,大文献学家刘向、刘欧,大医学家华佗,大政治家仲虺,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吴广、项羽、刘邦等等,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巨人。由此可见,《禹贡》里的徐州地区,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贡献是何等的巨大。
  不仅如此,古代徐州在我国历史上还具有十分崇高的战略地位。当时以薛为首府的徐州,可通过泗水南下江淮而制荆楚与吴越;逆流而上,可以控制齐鲁与燕晋,所以从舂秋晚期起,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战国,齐威王以及楚、曹等国都曾来抢占过这个战略要地。但从《春秋》《战国策》《史记》等书的记载来看,以薛为中心的徐州,绝大部分时间为齐国所有。在孟尝君时代,徐州曾勃然兴盛起来。自孟尝君增修了周长二十八里的庞大薛城之后,更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秦汉之际,陈涉、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就首先以攻占“下薛”为急务。项羽、刘邦对徐州的首府薛,也是势在必争的。他们都曾积极“引兵向薛"。在项羽攻占了薛城之后,他的叔父项梁,即大会起义军于薛,然后分兵向西攻秦。所以说,徐州也是我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主要基地。从这之后,徐州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具有举足轻重之势。
  选自1986年5月在滕县召开的《山东省古国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三次古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作者是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