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物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2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文物古迹
分类号: K871
页数: 16
页码: 696-711
摘要: 官桥镇文物古迹介绍。
关键词: 官桥镇文物 官桥镇古迹

内容

第二章文物古迹
  第一节古文化遗址
  北辛迪址北辛遗址位于官桥镇驻地东去6公里北辛村,处于古薛河南岸北辛村北首。196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沿薛河两岸进行文物普査时发现,1978年冬至1979年春,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会同滕州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考古斟探,探明该遗址东西长700米,南北长110米,总面积7.5万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2580平方米,出土文物有石器、陶器、骨器、角器、蚌器等2000余件,经碳14测定,该遗址距今约7300一6300年,系山东省新石器时代较早的一个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较为繁盛的阶段,是大汶口文化的源头。因其文化面貌特殊而被定为“北辛文化”。1982年由国务院对外公布,之后被编入国家教科书。1992年6月,北辛遗址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春,官桥镇党委政府会同北辛村在遗址中心建立“北辛文化遗址”碑亭1座。2010年在遗址北部羊官路口立“北辛文化遗址”牌坊石门1座;2016年春山东省文物局拨付专项保护资金,启动实施北辛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建设,具体包括博物馆、展示区、体验区及旅游观光道路等。
  薛国故城薛国故城位于滕州市南约17公里,官桥、张汪两镇之间。城呈不规则方形,周长10.5千米,城内面积6.8平方千米。城垣四周基本完整,高度2一7米,厚度30一50米。1978年,济宁市文物局对该城进行了初步斟探试掘;1984一1986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该城进行为期两年的全面勘探发掘;1993一2002年,又进行局部重点发掘。经考古勘探表明,该城有城门6处,大城和小城各1处,宫殿遗址2处,居住区遗址9处,冶铜、冶铁、烧陶作坊遗址5处,春秋至战国墓葬3处。1988年元月,薛国故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薛国是最早建立在薛河流域的古城方国,古薛水绕城一周为护城河。史载夏大禹时,薛族领袖奚仲因造车有功,官封“车正”,封地薛国。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因助商灭夏有功被拜为左相。武王灭商,复封任畛为薛侯。任氐薛国历夏商周三代,传64世,国祚1900年。春秋晚期,薛被齐国所灭,封给其相国田婴田文父子为食邑,时为古徐州州治。目前所见地面上的城垣,即是孟尝君田文父子所扩建增筑。司马迁写史记曾游历古薛城,称当时城内盖六万余家。秦灭六国,置薛郡,汉代置薛县,至隋时废归属滕县,薛城渐成村落。201S一201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薛国故城保护修复工程全面启动,主要修固城墙、建内外观光道路、栽植观赏花草、设置文化景点等。
  前掌大迪址前掌大遗址位于官桥镇驻地南3公里前掌大村。遗址北至后掌大,南至柴胡店钟辛庄,东至十字河,西至小魏河,总面积200万平方米。1964年,经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文物普查时发现。1978年在村北进行初步勘探。1985年至2002年,经中央考古队先后进行了10多次考古发掘,探明村北有龙山至商代遗址,共发掘大中型墓葬70多座,出土文物数以万计,特别是1994年冬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酒器和洒,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5年春和1997年秋,又相继出土了5座保存完整的西周早期车马坑。
  前掌大遗址是一处商周时期的大型墓葬群。该遗址西距薛国故城不到1000米,中间只隔小魏河(古薛河>。据专家论证,该遗址系薛国王公贵族墓葬群,从出土的大量带有铭文的青铜器、精美的玉器、原始瓷器和村后带有墓道的“中”字型大墓和“甲”字型大墓,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13年5月,前掌大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康留遗址西康留遗址位于官桥镇驻地东去1000米的西康留村北,处于薛河故道北岸。1964年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物普查时发现,该遗址面积为550x550平方米。1992年春为配合滕州市南部调水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初步考古勘探。1998年,为配合京沪高速公路建设,山东省考古所又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勘探发掘。经考古勘探表明,这是一处重要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古遗址,其中发掘的一座墓葬中,出土有各种陶器就有100多件。特别重要的是在该遗址地下发现了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城址平面呈圆角方形,南北约195米,东西约185米,面积约3.5万平方米,城墙厚3一5米,城外有壕沟,城内有夯土台基由于该遗址正处于薛河流域中游地带,其东有北辛遗址.西南有薛国故城,是迄今为止在全国范围内发现最早的古城方国。2006年5月,西康留遗址被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康留遗址大康留遗址位于大康留村东北部,薛河故道南岸,总面积104万平方米,文物遗存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秦汉、陏唐和宋元多个时期,以龙山岳石文化、商周和秦汉时期遗物为主。
  遗址范围内,前期曾有多次重大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曾在该遗址勘探调查,发现西周和东周时期的遗存(载入《考古>1980年1期《山东滕县古遗址调査简报》)。1981年,在遗址薛河故道断崖上发现二里岗上层铜器43件(载入《考古》1"6年5期《山东滕州市薛河下游出土的商代青铜器》)。1992年,在滕州市调水工程施工中,在轩辕庄南大康留地段发现殷墟早期墓葬1座,随葬青铜礼器、兵器和玉器共81件(载入《考古》1993年6期《山东滕州市发现商代青铜器>)。2013年6月,大康留遗址被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坝上西遗址坝上遗址位于坝上村西薛河故道北岸,西侧临近轩辕庄村和八一煤矿,南侧跨越薛河故道与王园和北辛窑场相接。遗址总面积171.4万平方米。1978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和滕州博物馆对遗址进行过调査,曾定名为“晾米台遗址”(载入《考古》1980年第1期)。1999年,滕州市博物馆还在遗址范围内北辛砖厂中清理战国中期墓I座,出土鼎、壘、豆等铜器17件(载入2004年3期《考古》)。2010年,中国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和山东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薛河流域的考古调査中,采集遗物时代包括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和秦汉时期为主。2013年6月,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辛东北遗址北辛东北遗址位于北辛村东北薛河故道北岸,东临薛河西岸。遗址总面积88.4万平方米,东侧跨越薛河延伸到西洪林村南,北侧紧邻坝上村和良里村。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山东队进行初步调査,2010年,山东大学考古学系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对薛河流域进行系统的考古调査,采集遗物时代包括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东周、秦汉、隋唐和宋元多个时期,以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东周和秦汉时期遗物为主。2013年6月,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官桥村南汉墓群官桥村南汉墓群位于官桥镇驻地中心小学校园南侧,在2014年10月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中被发现。报省文物局批准后,经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与滕州市汉画像石馆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清理墓葬11〇座。经发掘表明,该墓群墓葬形制多样,有石椁墓、石室墓、土坑墓及瓮棺葬,其中汉画像石墓30余座,汉画像石物件150方,出土汉代铜镜、铜印、铁剑、釉陶、灰陶、玉器等300余件(套)。同时,发掘中还发现了北辛文化遗存。2015年 S月,滕州市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对汉墓群实施钢结构保护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建筑面积3〇00平方米。2016年6月,汉墓群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文化遗址还有西王宫遗址、轩辕庄遗址、后公桥遗址、吕楼东北遗址、前莱村墓葬群等。
  第二节历史名人墓葬
  田婴•田文墓田婴(靖郭君)、田文(孟尝君)墓位于官桥镇狄坡村北,薛国故城内东北角。据南北朝后魏郦道元《水经注疏》载:靖郭君、孟尝君冢在城内东北隅,郦氏以目验得之。是孟尝君封于薛,即葬其地。故《地形志》:薛有孟尝君冢。《括地志》:冢在滕县南五十二里,结石为椁,隆然如丘,制作严固,莹丽可寻。
  按《齐乘•四》:“今墓已开发,内如宫室,以铜铁铸壁,叩之有声,坚不可动。上有蚌层盈尺,行人往还,莫不径观,以为异见也。” 晋《太康地记》、唐《元和郡县志》、明《兖州府志》、明《滕县志》、清《滕县志》,均有记载,清嘉庆二年立有石碑。在“文化大革命” 期间墓、碑均遭破坏。
  1991年春,官桥镇党委、政府在原址建起孟尝君陵园。陵园总占地4亩,坐北朝南,仿古式围墙和门楼。进大门是5间“礼贤馆”,后面是修复的两座砖砌坟丘,立碑3通,右为“靖郭君田婴之墓”,左为“孟尝君田文之墓”,中间为重修记事碑。陵园内栽有松柏,庄严肃穆。陵园建立后,前来拜谒孟尝君陵墓的人络绎不绝。
  毛遂萆毛遂墓位于镇驻地西车站村北首,薛国故城外一里许。1908年修津浦铁路时,其墓适值道中.被当地民工迁往道西50米重葬。1945年冬,国民党军队占领官桥车站时,在毛遂墓上设炮台将碑石毁坏。1957年滕县组织文物普査时,发现此处有明代和民国二年 “毛遂墓”碑各一通。“文革”时期两碑均被移作他用。
  1991年春,官桥镇党委政府发动社会捐资,重修毛遂墓并建起墓园。碑文“毛遂之墓”四个大字,由著名书法家王学仲先生题写。1993年又在墓园内建起一座5米高“冒尖碑”,四周镌刻“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由国内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等用正草隶篆四种书体写成。同时,民国二年“拒敌佑民一一毛遂墓” 残碑也已找到。
  任居敬祖茔任居敬,大康留村人,任南宋通议大夫、礼部尚书致仕等职,死后谥“太中公”。其子择善为宋承务枢密院都事,河南参政御史中丞等职。二人墓址均在大康留村西,俗称“御史林”。林地坟冢隆然,石碑高大,前面辟有神道,建有石牌坊,两旁立有石人、石狮、石羊等雕像。后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大康留村任氏祖茔太中公雕龙碑,篆额为曲阜孔府第五十四世衍圣公孔思晦所题,碑文乃元代著名学者、国史院检阅官袁桷所撰。W98年,任氏族人根据《任氐族谱》所载,将此碑重新刊石,复立于大康留唐槐处奚仲祠前。全文如下:诸任有称,封薛是始。烨烨后来,代见于史。逮于太中,元帅之子。开关独行,惟史惟经。来归自沂,躬枸先茔„泣以却火,显允孝徵。班班厥施,一径于古。阅维时艰,循迹民伍。其操惟何?仁义干撸,,以教以诱,与彼悖狂。譬之虓虎,率驯而良。惜抱是懿,化止一乡。戋戋束帛,荐贲弗受。于赫侯封,卒褒于后。允也尚书,益浚其源。其流斯长,大哉庆门!薛河之阳,有郁斯柏。碣此刻诗,庸最公迹。庶几来者,是轨是式。
  公孙杵臼衣冠冢公孙杵臼,春秋时期薛国人,曾在晋国良相赵盾家为门客,因舍身相救赵氏孤儿被尊为义士而名扬千秋。
  相传在春秋时,晋国的大将军屠岸贾陷害了忠臣赵盾,在他的怂恿下,晋国国君下令将赵氏满门抄斩。赵盾的儿子赵朔的夫人庄姬公主是国君的胞妹幸免于难,被送回内宫居住,此时她已怀有身孕,几个月后,庄姬公主生下一个男婴,取名赵武。为了斩草除根,奸臣屠岸贾派人捜索赵氏孤儿,必欲除之而后快。在这紧急关头,赵盾家的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商议,由程婴献出自己的亲生儿子代替孤儿,让公孙老人顶替救孤藏孤的罪名,然后由程婴亲自向屠岸贾告发并引至首阳山。当捉住公孙杵臼逼问孤儿下落时,公孙件臼假装湖涂的回答:“这里只有我这个孤老,哪有什么孤儿? ”当屠岸贾带人钻入山洞搜出被调包的假孤儿时,公孙件曰发疯似地扑上前去抢夺孤儿,并大骂程婴:“不守信义,为得黄金丧尽天良,出卖孤儿。”同时指着屠岸贾破口大骂:“千刀万剐的屠贼,残害忠良,绝无好下场!”屠岸贾指令武士乱刀砍死公孙杵臼,并摔死孤儿。此后,程婴承担着卖友求荣的骂名,将赵武抚养成人。后来,老将军韩厥将真相告诉了新国君晋悼公,并激动地讲出程婴用亲生儿子替换赵氏孤儿、公孙杵臼以自家生命保住赵氐孤儿的壮烈行为。晋悼公立即下令诛杀奸臣屠岸贾,复赵氐爵位田邑,重新厚葬两位义士于首阳山中,并服丧三年以报其德。
  薛地百姓在丰山南隅建有公孙杵臼衣冠冢,并立碑纪念。清康熙版《滕县志》云:“公孙杵臼墓在丰山隅,有碑文剥蚀不可辨。按山西忻州有墓,此或为衣冠冢。”后公孙件臼墓址遭破坏,唯存墓前石羊二尊,其中一尊移至孟尝君陵园。
  苏氏双烈墓苏润、苏津系同胞兄弟,王宫村人,抗金名将。苏润为沛令迁怀远大将军,任滕县太守,金代末年,元兵攻打滕县城,苏润在指挥守城时牺牲。苏津迁任定远大将军左副元帅。二人墓址在今王宫村北,温水河北岸约100米处。原有苏氏茔碑高约2.5米,宽1米多,毁于1971年,另一 “苏氏墓志”碑尚存,在小河村西安作井台石,其文载有“子瞻之后裔”句,为元•泰定元年九月苏润之孙苏德、苏聚等立石,世人尊为苏烈碑。
  初唐大将军张士贵衣冠冢在前莱村村前,原有一座唐代大将军张士贵的墓冢,墓前设有神道,立有墓碑,至民国年间尚有封土高台。时过境迁,如今墓冢土丘早已铲平,整个陵区已被村庄覆盖。
  卢氏(今河南卢氏县)人,于隋末起兵,在群雄纷争之际投奔李渊,战功卓著,成为初唐开国功臣。玄武门之变他支持李世民,成为禁卫军首领。在贞观之世,李世民南征北伐,张士贵一直独立负责某一方面的军政。在唐太宗征辽战争中,张士贵以“超海之力,气盖三军;横野之功,胆雄百战”,被拜为冠世大将军。在扬州都督府任职期间,积极疏通河道,造福民众,辖区内达到了 “市狱宴而无扰,水火贱而盈绪”。显庆三年,张士贵从驾车巡洛阳,六月三日在河南病亡,终年72岁。唐王朝加封其为辅国大将军,诏令陪葬昭陵之侧。高宗又命宰相上官仪为其撰写墓志。在志文里,上官仪代表唐王朝对张士贵的一生给予较高的评价。
  在唐代末年,有张士贵后裔一支从河南迁此定居,择菜村福地营造官府,并卜吉地建祖茔,按西安陪陵规格,为先祖张士贵建造一座衣冠冢,就近祭祀。
  薛士杰‘‘御祭林”薛士杰,系官桥镇人,原是明代戚继光部下一位总兵,英勇善战,在浙江沿海与倭寇作战时阵亡,葬于薛城北门外。其墓址即官桥火车站南铁路东旁粮所院内,俗称“御祭林”。墓冢前原设有神道,两边列有石雕像,新中国成立前毁于战火。墓址仅存石翁仲一尊,移至孟尝君陵园。
  渠仲宁祖茔渠仲宁祖茔位于渠村东北约600米处。据明万历版《滕县志》以及《兖州府志》记载,渠仲宁善相术(即风水先生),能指地下三尺之物,曾受到明成祖朱棣接见。据传,是南京明孝陵的勘测设计人之一。故渠氐祖茔地选择的是左青龙(即东为小苏河),右白虎(即西为南北大官路),前朱雀(即南为红土岗),后玄武(即北为苏渊湖),这正与天上28星宿的方位吻合,俗谓吉地。茔地内遍植棠棣树 (即杜梨),故有明清诗人在行走薛北大官道上咏出“杜梨花白”的诗句。20世纪末,杜梨树被砍伐。2015年后,祖茔建围墙加以保护。
  第三节汉画像石
  滕州是山东汉画像石的代表,其存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而官桥又是滕州汉画像石最为集中地区。
  在滕州汉画像石馆中,官桥出土的汉画像石数量最多,而且大部分都是精品。雕刻技法从浅浮雕、高浮雕到阴线刻,无不反映出汉代雕刻艺术的大气与细腻,并且从早期、中期直到晚期都有大量出土。
  汉画像石内涵十分丰富,大致划分为四类:一是社会生活。如车马出行、聚会谒见、博弈垂钓等;二是历史故事。多是有关帝王将相、先贤人物等;三是神话传说。如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等;四是珍禽异兽,四灵图及龙蛇凤鸟之类。在这些汉画像石中,有反映在地面建筑上的,如祠堂石中的《日月同辉图》,阴线刻画的《楼阁人物图》;反映在墓椁石中的《泗水升鼎图》《周王西行图》等,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学研究价值。
  泗水升鼎图1984年,后掌大村后岗山西侧开山打石中发现汉墓,清理出墓室石椁两方汉画石,后陈列滕州汉画像石馆展厅中,堪称镇馆之宝。其中一方高%厘米,横258厘米,厚20厘米,重约1.49吨,出土于官桥镇后掌大村。在这块石头上,汉代画师用他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勾勒了众多震撼人心、惊心动魄的历史画面。
  这块汉画像石,总体构图分为上下两大层,在下层又分为左右两格,左格纵40厘米、横117厘米的画面一幅,称作《泗水升鼎图》,是整块汉画像石的精彩之笔、经典之处。它既相对独立,又和其上下三层所刻画的《孔子见老子》及《力士图》《孔子周游列国》及《车马出行图》所体现的汉代儒家思想相辅相成,互为映衬。在整幅画面上,中间是一座拱形桥,桥上立有滑轮架和两边拉绳子的人,桥下边水面泊有船只和跳跃的鱼儿;有升到半空的鼎和探出身子的龙;桥左上方和右下方还有指挥捞鼎的督导官。这就是一幅非常形象的“泗水捞鼎”的生动场景。《泗水升鼎》图描写的是秦始皇泗水捞鼎的故事。《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过彭城 (今徐州),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水经注•泗水》载:“九鼎沦没泗渊,秦始皇时而鼎见于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数千人没水求之,不得,所谓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龙咬断其系(绳索>。”泗水,鲁南一条较大的水系,源于泰沂山区,流经淮河入海。古泗水与古巨野泽、水泊梁山八百里寥儿洼,包括如今的东平湖,组成了古泗水流域。滕州境内的古梁水、薛水、鄯水均流入泗水,历史上曾作为贯通南北漕运的天然航道,后没入微山湖。刘邦曾当过“泗水亭长”,孔子被封为“泗水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当年孔子站立泗水岸边所发出的感慨。“泗水升鼎”就是发生在泗水流域的事件。相传秦始皇灭六国后当上“千古一帝”,而拥有“九艄”才能坐天下,当时尚缺一鼎不知去向。后来打听到鼎在泗水现身,秦始皇即派人前往打捞。这些人分为两批,一批由船上下水组织搜捞,一批人在桥上架轱辘往上提升。当水下人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摸到宝鼎,捞到船上,然后系之以绳,让桥上面的人提升。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从鼎里窜出一条大龙,将系鼎的绳索一口咬断,鼎失落水中,造成轱辘倒转,拉绳的人失掉重心,纷纷向后仰倒。在船上和陆地指挥升鼎的督导官顿时大惊失色,手足失措。
  这是一幅政治寓意深远的讽刺画,预言了秦王朝的短命。我们知道,贏政虽然统一四海,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功绩可谓盖世。但他不惜民力,施行严刑酷法,导致天怒人怨。而汉高祖刘邦正是总结了暴秦失民心失天下的教训,及时调天下以“休养生息”之策,结果稳坐汉室的汉山。《泗水升艄》图正是基于这一历史背景而刻画的。艺人虽不着一语,但用秦始皇费尽心思打捞象征权力的宝鼎,而宝鼎早为真龙(刘邦>所据这样一个画面,便将秦亡汉兴表现的生动有趣,嘲讽有余。因为是秦始皇已看到宝鼎,而且兴师动众要将宝鼎一抓在手之际,才发现王气已尽,鼎已为刘邦所占,从而空欢喜一场,导致在东巡途中暴死车中,显赫一世的始皇帝竟落得个如此下场,不能不说是上天对他的嘲弄。
  另外,在“泗水捞鼎”的右上角,刻画了一人腰悬鸟篓,蹲坐张弓,瞄准欲飞的两只野鸟。此图体现了艺人独到的构思。与一幅严肃的政治画面相衬托,岂不是一庄一谐,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一朝一野。平民百姓那种“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正是用人民的唯物主义观点冷静客观地分析英雄人物,而不为封建迷信、愚民政策所欺骗,从而“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周王西行图叫《周穆王会见西王母》。石椁板纵96厘米,横349厘米,厚23厘米,由大小两块组成,大的横257厘米,画面分上下2层。上层为一组历史人物故事,通过人物的形象刻画,反映的是汉代孝道思想;下层画面,则集中全部篇幅刻画了一个流传几千年动人而美丽的传说一一周穆王会见西王母。《周王西行图》整个画面线条流畅,构思巧妙,刻画生动。天上祥云在飘荡,鸟兽在欢腾,车轮在飞奔,天马在嘶叫。画面右方,周穆王端坐在由六条神龙拉的云车之上,蟾蜍赶车,羽人引路,百兽率舞。左边则是传说中的西王母坐在高高的鱼尾座上,玉兔、青鸟、羽人侍奉左右,正在迎接周天子的到来。
  西王母人物拜会m1976年大康留出土。石面纵80厘米,横81厘米、厚18厘米。浅浮雕。祠堂壁石。画石3层,一层右刻西王母凭几座,两侧人身蛇尾执便面,左刻玉兔捣药,三足乌;二层,左刻龙,右刻4人;三层,左二右四侍女向中一女人跪参拜,左侧立面刻飞禽4只。1993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后移至汉画像石馆陈列。东王公人物阌 I976年大康留出土。石面纵78厘米、横78厘米、厚16厘米。浅浮雕。祠堂壁石。画面3层,一层中坐东王公,左为人首鸟身侍者,右仙树下二羽人跪坐;二层,四兽犬;三层,七人右向躬立。右侧立石刻两只飞鸟,下刻人身蛇尾人。东王公也名“木公”“扶桑大帝”“东华帝君”,与西王母共为道教的尊神。东王公是先天阳气凝聚而成,是所有男仙及天地间一切阳气的首领,掌管蓬莱仙岛,是升仙得道者必须敬奉的神灵。后来人们把东王公和西王母并列为对偶神。1993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后移至汉画像石馆陈列。
  东王公人物车骑图 I978年官桥村东出土,石面纵77厘米、横77厘米、厚12厘米。凸面线刻。祠堂壁石。画面6层,一、二层,东王公居中坐,两侧人身蛇尾侍者,两旁人物执笏板跪拜见;左角处一人身蛇尾者手举仙草;三层,中间一人端坐,两旁人物执笏板参拜,四层,六博,人物、宴饮;五层,六骑者左行;六层,三辎车左行。右侧立面刻凤鸟、鸟衔魚、双人执笏、兽。
  曰月天象图 I976年大康留出土。石面纵87厘米、横188厘米、厚22厘米。浅浮雕。祠堂盖顶石。画石左端一龙缠月,月中有玉兔,蟾蜍。右刻 一只金乌,背负日轮,日中有三足乌和天狗。曰月两侧有群星、伏羲、女娲、祥鸟和云气。前立面刻两龙对首。日月同辉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是汉代的天文观念在画面中的反映,表现的是日出月落、朔望更替、昼夜轮回的自然现象。1998年滕州市建设汉画像石馆时被调运。楼阁人物m1997年后公桥出土。石面纵83厘米、横158厘米、厚20厘米。阴线刻。祠堂后壁石。画面从三层楼阁,双层双阙为主。一层内刻人物12人,左柱外刻正视车马1辆,右柱外刻天马人物。二层内刻人物10人,左柱外刻执便人物4人,右柱外刻人物5人。三层内刻人物9人,阁脊上刻神兽神鸟10只。左阙柱外刻神兽2只,旁刻怪兽1只,右阙柱外刻人物2人,一层阙檐上刻飞人,二层阙檐上刻三神人,阙顶刻五执便人物,四周刻三角纹、菱纹等。1998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
  楼阁珍禽择忾m1993年车站村出土。石面纵97厘米,横279厘米、厚20厘米。浅浮雕。墓壁石。画面左刻一楼阁,内有二人六博;右刻龙、虎、人首鸟等珍禽异兽。1993年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后移至汉画像石馆陈列。
  厅堂珍禽异矜、铺首衔环图1993年车站村北出土。石面纵77厘米、横283厘米、厚11厘米。浅浮雕。墓壁石。画石左有刻铺首衔环;中间刻一厅堂,内有二人六博对弈,堂左有车、马,堂右有大树一棵,树旁一人一马,堂上方有珍禽异兽。1993年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后移至汉画像石馆陈列。
  轺车.十字穿璀闬1998年东郑庄东山坡出土。石面纵70厘米、横残201厘米、厚17厘米。阴刻线。墓壁石。画面三格:左格,十字穿璧;中格,马拉轺车,车后执戟一人;右格残。1998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陈列。
  车马人物龟魚ra1998年东郑庄出土。石面纵71厘米、横275厘米、厚16厘米。阴线刻。墓壁石。画面分左中右三格,格之间刻柏树二棵。左格刻十字穿璧、龟、鸟、魚;中格刻一马拉车,车后一持弓箭者;右格中线下刻一半圆,余刻三角纹。1998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陈列。
  相上扬幡图1993年车站村北出土。石面纵100厘米、横93厘米、厚18厘米。浅浮雕。墓室前挡石。画面一人右手举斧,左手扬幡,脚踩云气。扬幡者是汉代人所迷信的驱鬼辟邪的方相氏。方相氏通常为人身兽足,似熊非熊,瞠目张口,赤身裸体,作奔走捉拿状,是墓室中打鬼头目的象征,一似后世出现的钟馗。1993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陈列。
  格斗、长袖舞图1998年东郑庄出土。石面纵73厘米、横残162厘米、厚17厘米。阴线刻。墓壁石。画面三格,左格残;中格,二人执戟格斗;右格,一人长袖舞。在东汉乐舞中,舞蹈均为长袖舞衣,或柳枝低垂,或回雪漫卷,或飞扬于空。舞女均长袖细腰,舞姿舒展。1998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中陈列。
  庖厨图 I%9年善庄出土。石面纵68厘米、横80厘米、厚14厘米。阴线刻。墓室挡板。画面左上方挂着火腿,有人拿刀割肉,左下方置一灶,一人烧火,一人在往锅里加东西,右上角一人迎接三位客人,右下角为餐饮准备和端盘的侍女。1998年被征集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中陈列。
  祥禽图1993年车站村出土。石面纵79厘米、横99厘米、厚14厘米。浅浮雕。墓室挡板石。画面刻祥鸟4只,鸟头4只。1993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
  射弋ra1W8年善庄出土。石面纵69厘米、横79厘米、厚14厘米。阴线刻。墓室挡板。画面上树二棵,树尖上及中间有飞鸟,一人拉弓射鸟,一人观望,一人手拿射下的鸟。1998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中陈列。
  射弋.武士.人物阌1998年善庄出土。石面纵69厘米、横253厘米、厚14厘米。阴刻线。墓壁石。画面三格,左格,中有一棵大树,树上有鸟数只,树下二人拉弓射鸟,二仆从。中格,二武士,一人执斧,一人拿刀;右格,三人,其一小儿,疑为孔子、老子、项棄。是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中陈列。
  垂钓厅堂六博图1989年善庄出土。石面纵67厘米、横253厘米、厚18厘米。阴线刻。墓壁石。画面三格,左格,画一船,船上有阁楼,楼内有人钓鱼,空中有飞鸟二只;中格,一厅堂,堂门处一人执盾,两柱外各一人执戟;右格,上为六博,下为一马拉轺车出行,马前一伍伯。1998年被征集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中陈列。
  龟魚车马出行图1989年东郑庄出土。石面纵75厘米、横243厘米、厚17厘米。阴线刻。墓壁石。画面三格,左格,十字穿璧,龟、魚、鸟、鹤;中格,一马拉轺车,车后一扛弓者;右格,上半部刻三角纹,下刻半圆及三角纹。是年被调集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中陈列。
  铺首衔环图1993年车站村出土。石面纵88厘米、横75厘米、(¥16厘米。浅浮雕。墓室挡板石。画面刻一铺首衔环。汉代贵族和富人住宅的大门上设门环和衔环,盘铺首,最初的功用一是便于开拉门扇,二是客人来访叩门之用。后来演变成辟邪的门神,成为象征吉祥的装饰物。一般用在墓室作石椁门。图像造型特征多为头戴山字形高冠,口衔圆形之环,有神话中兽面铺首、现实中动物面铺首、龙头形铺首和人面铺首。又象征裢餮的符号。它的作用是守护天门,沟通天地人神,从而把墓主人的灵魂送入天国。该石是年被调运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
  珍禽异兽
  1978年官桥出土。石面纵40厘米、横175厘米、厚40厘米。浅浮雕。墓室门楣石画面刻珍禽四只,异兽二只及祥云。1984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收藏。
  交龙图1993年车站村出土。石面纵87厘米、横79厘米、厚14厘米。浅浮雕。墓室挡板石。画面二龙首虎身相缠。是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
  斗虎图1956年西公桥出土。石面纵37厘米、横137厘米、厚18厘米。浅浮雕。祠堂构件石,画石左刻兽二只,右刻虎一只,虎前一人一手抓虎头,一手抓斧,虎后一人一手抓虎腿,一手拿刀刺虎。1984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收蔵。
  异兽树魚图1956年西公桥出土,石面纵35厘米、横247厘米、厚38厘米。浅浮雕。墓室门楣石。画面五格,左一格,一树,树上一人,一美人魚;左二格,上下二层,上层四首兽二只,下层双魚;三格,一树二魚;四格,上下层,上层一兽,下层双角j五格,一树,树上猫头鹰二只,鸟一只,魚一尾。1984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收藏。
  石面纵97厘米、横280厘米、厚20厘米。浅浮雕。墓壁石。画面四格,左一格,孔子见老子,中有项棄玩风车;二格,上下二虎;三格,一人正面凭几座;四格,厅堂内二人六博,外有祥鸟,堂上有二羽人。
  “孔子见老子”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是年被调运至滕州市博物馆,后移至滕州市汉画像石馆陈列。
  第四节古桥梁官桥官桥,顾名思义,即建在南北大官道上的桥。古官桥原坐落在古薛河之上(后薛河改道为小魏河),其位置在官桥村偏东南。原为九券石拱桥,全长约100米,桥面宽约6米,高10米,始建于汉代,隋至明清历代均重修过。建桥用石均精雕细刻,多数是汉画像石图纹,桥栏雕画尤甚。官桥原名“固本桥”,曾在桥南出土一碑,上有“重修固本桥”字句。因此处是南北通衢大官道,由官府拨银修筑,所以又称为“官桥”。明万历《滕县志》云: “官桥在城南40里,建自隋代,近桥东沟中塌出一断碑,盖隋开皇八年也。只有上半三分之一,其字楷右。虽非名笔,然无剥蚀,可读,其下半咏之不能得,惜哉。国朝正统间,知县罗斐修建九券,高四丈。”清同治年间,滕知县邹崇孟在桥头立有“孟尝君养士处”碑。清末即1908年修筑津浦铁路,大量的交通运输由公路改为铁路,大官道失去昔日的繁荣景象,官桥也因年久失修,残缺不全,到民国年间还剩较完整三券。1938年春,为阻止曰本侵略军车队南下台儿庄集结,中共地下党武工队张广中奉命将古桥三孔炸毁,后当地民众又筑石板桥代之以利通行。1978年,官桥公社又新建五券拱桥。
  玉水公孙桥公孙桥坐落在官桥镇后公桥村西小魏河上,桥墩为石材砌垒,桥面为条石铺就,长约10米,宽4米。小魏河史称玉水河,因为源头为玉花泉群而得名。据碑文载: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是薛人,公孙村是其故里。他虽身居高官,仍心系家乡,当他听说薛国故城(汉时为薛县)民众东去蓬莱山旅游观光,中隔玉水河,交通不便,于是个人出资在此建桥一座。当地老百姓为纪念他的恩德善举,将此桥起名为“公孙桥”。公孙桥曾经历代重修,其名未更。清道光二十六年重修时有碑记,1993年再次重修时,将清代石碑复立桥头东侧。
  王公为女桥为女桥位于官桥镇东王公村后温水河上。七孔石桥,南北长约80米,宽约6米,整座石桥造型古朴,气势壮观,结构严谨,工细坚固,桥墩巨石砌就,桥面条石铺成,《滕县志》《滕县建筑志》均有记载。
  关于桥的来历,有两种传说。其一,相传在战国时期,薛国公孟尝君居薛期间,将其女儿嫁给滥城(即羊庄镇土城)国君的儿子为妻,他为了让女儿往返方便,修筑这座桥。有一次,孟尝君之女乘轿车经过此桥时,看到两岸景色宜人,遂停马下车,浏览胜景,北望落凤山巍峨起伏,南望龙山逶迤连绵,西望蓬莱阁绿树掩映,东望陶山薛水环绕,近看温凉二水在此相汇(薛河、温河在此交汇,薛河水冬凉夏温,温河冬温夏凉,人称“温凉二盏”),村a戏水,鱼翔浅底,一时喜不自胜,竟然流连忘返。后人遂将其脚印和马蹄印刻在桥石上以作留念。因此桥是孟尝君为其女所建,因此称之为“为女桥其二,据清乾隆三年重修为女桥碑记载,传说五代末期,沛国君主刘崇嫁女于昌虑(即滥城,汉时称s虑县),因往来不便始建桥。碑文还记述滕县县令张义仁倡导捐资并主持重修此桥的经过。
  1986年春,当地政府发动民众将此桥拆除,又在原址上重建一座桥,为女桥只剩桥翼基石数块,是为陈迹。
  郑也桥郑庄大桥位于西郑庄村西南小苏河上,为南北大官道上的古桥之一。桥为三券石拱桥,长约100米,宽约4米,均为大石条砌垒铺设,桥面有明显的车辙印。20世纪40年代初,曾被曰军炮火炸出1米宽的大洞。自50年代后,随着大官路功能消退,这座石桥渐至废弃,桥石也被当地村民陆续拆除用作水利工程。东西来往的过客,主要靠北面1公里的苏叶桥(原名杆石泉桥)通行。
  铁板桥铁板桥位于渠村东近渠家林的大官道上,始建时间不详。桥面为石板,石板由燕尾铁连接。据传,明末状元刘文秀赴京(一说为清初状元王天保下苏州),过铁板桥遭遇劫匪,一时轰动朝野。“铁板桥寒”为渠村八景之一。至20世纪50年代,桥由路废而废。70年代,由于苏河改道和平整土地,桥墩已湮没于地下。
  两洪林通律桥西洪林通津桥位于西洪林村西,横跨薛河,为漫水桥,桥长200余米,桥头东存有明天启年间立“fi修通津桥记”碑石1通。石桥后被洪水冲垮,3个洪林村的村民,过河浅则涉水,深则绕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倡办副业开山打石,外运石料过河全凭人工背负。1978年,官桥公社党委政府新建洪林大桥1座,桥七拱250米长,便利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
  西康留梁桥西康留梁桥位于西康留村西北首,河东为官桥村东北首的小魏河上,为漫水石桥,曾有“重修梁桥碑”一通,后游入河底。
  第五节古建筑(楼房) 渠村油坊堂楼渠村堂楼位于渠村西北首,始建于清末,住宅原为四合院,有临街门楼,中为厅堂,后为堂楼5间(明3暗5),西楼3大间。2座楼房均为条石作基,墙体青砖到顶,锁以印石,墙厚80公分,髙6米,为“里生外熟”(即外用砖砌,里用坯垒)。屋上为起垄小瓦,脊顶为平面浮雕砖砌成,两端有吻翘起,四面斜脊饰以砖雕(哈巴狗、羊、马、仙人骑鸡>,俗称“五脊六兽”,房沿滴水为雕花瓦当。楼内结构横梁粗大,木楼板铺就。堂楼砖石楼梯在外,西楼木结构楼梯在内。新中国成立后,此宅院被公用,作为小学和作村政权办公地点,后前门楼和厅堂被拆除,2座楼房被闲置。渠村堂楼虽历经百年风雨,基本完好。2015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修葺一新。其他古建筑(滕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郑庄王家瓦屋3间,炮楼2座。
  大韩村杨家翮毛脊瓦房3间。
  后公桥罗家堂屋瓦房3间,西屋3间。
  官桥村孙家瓦房6间。
  后掌大李家瓦房3间。
  第六节古树木
  大康留府槐位于大康留村村东,树高10余米,树干胸围5.2米,内已空,可容五六人对坐。树曾经三次遭火灾,劫后余生。后仅存南北两枝,如雄鹰展翅,又如巨龙探爪,十分壮观。毎至夏秋,枝叶茂密,郁郁苍苍。据初步考证,此处古为天齐庙,树系唐代所植,人称“唐槐”。大康留村村民为保护这一名胜古迹,集资在古树一侧建立起保护标志碑一通,碑文如下: 唐槐咏薛河畔古村落当数大康留,龙山麓古树木应推此唐槐。史栽夏车正奚仲始封薛,后裔一脉迁居薛城艮方康留坝。古村有古庙,古庙名天齐;古庙有古木,世皆称唐槐。干枝幼苍,风骨老壮,盘根错节,源远流长,春温秋肃,枯荣消长。随天地悠悠,阅人间沧桑。望古槐思故乡,乡史乡情岂能忘?祈唐槐常青不老,愿人间永驻春光。
  1.前掌大古槐:位于村中北街陆家宅前,树龄200多年,树干胸围3.5米,树髙13米,树冠14米。2008年6月被枣庄市绿化委员会定为三级古树。
  2.后掌大古槐:位于村中南部王家宅前,树龄200年,树干胸围2.2米,多半干枯,树高6米,尚余一枝树冠7米。2006年7月被枣庄市绿化委员会定为三级古树。
  3. 狄坡村古槐:位于村中大街北側杜家宅前,树干胸围2米,约多半干枯,树高8米。树龄200年。
  4.山口庙古槐:位于后管庄村东大山口始祖庙大殿前东侧。树干胸围2米,高12米,树冠14米,树龄170年。2008年被枣庄市绿化委员会定为三级古树。
  5. 望河村黄连树:位于望河村中,树干胸围3.2米,树高20米,树冠25米。今生长旺盛,树龄170年。
  6.轩辕庄柿树:位于轩辕庄村中东西街路南文化广场内。树干胸围约2米,树高10米,树冠15米。今生长茂盛,树龄约150年。
  第七节古石刻
  孟尝君养士处在官桥村南官桥桥头,背面有记事碑文。此处原有古碑一通,清咸丰三年立,滕知县邹崇孟书。据《滕县志》载,邹为广西临桂人,进士出身,以儒术治滕,政绩斐然,历道光、咸丰、同治凡十五年而死于任。据传,咸丰初年,清王爷南巡路过滕县,邹知县陪其游览了薛国故城址,讲述了孟尝君礼贤下士、养客三千的故事,清王爷感叹之余,提出应在此设立一个标志。邹知县深明大义,送走清王爷后,遂令石匠镌碑一通,并亲自题书“孟尝君养士处” 六个大字,立于官桥桥头。百余年间,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瞻,以领略薛国遗风。“文化大革命”后期,此碑被破坏。1996年夏,经有识之士倡议,官桥村村民捐资将此碑复镌重立,特请山东省著名书法家、全国书协理事朱学达先生题写碑文。
  牌造像碑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从北朝开始,佛教由城市蔓延到乡村,从宫廷蔓延至民间,在唐代达到极盛。奉佛造像是北魏至唐代这一时期风行的、特有的宗教佛教文化艺术,造像碑是以雕刻佛像为主的碑刻,其题材和造型风格,一般近于同时期的石窟寺艺术,多数在碑石上方雕一神龛,龛中雕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二弟子。有的在龛下雕有供养人和供物,并有文字题记,以铭刻造像缘由和造像者姓名、箱贯、官职等。其雕刻技法多为高浮雕,且雕工精细,是研究当时宗教艺术及宗教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北辛村唐造像碑北辛村唐造像碑位于村中东部,高90厘米,宽60厘米,厚17厘米,碑中上部三分之二为神龛,龛内正中端坐佛主,二菩萨侍立两旁,下面刻有五位供养人,中间一位胸前还揽有小孩。龛下部为阴刻发愿文一篇。
  西公桥唐造像碑西公桥唐造像碑位于村前河南涯,碑高130厘米,宽80厘米,厚20厘米,碑额是圆雕四龙交蟠样式,上部中间为高浮雕一佛二弟子,右下方单凿一龛,中雕有男女供养人跪像,左边为文字题记、发愿人姓名。因年久文字已剥蚀不清。
  此造像碑1993年调运至滕故国文公台碑林。
  隋长史陈文岳萆志铭1W8年,在上魏楼村南发现一处陏代墓葬,墓圹内有墓志铭石刻一方。志石纵长71.5厘米,横宽58厘米,青石质地,阴刻楷书12行,每行12字,首行题“陈氏墓志并序”。以文得知,陈文岳,字洪武,官授“长史”(长史为参谋性质的副职人员,编者注),七十五岁时,“奄忽终化”,是时为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葬于薛城东一里许之乡桥。陈文岳墓志铭书法,结体取纵势,重心略靠上,笔势平正,方俊厚重,淡雅无波澜,用笔多出于北朝遗风。碑刻由滕州市博物馆收蔵。
  翁仲6_像翁仲石雕像发现于车站村前粮所院内西北隅,据载为明代中期抗倭英雄薛士杰墓前神道两旁一组石雕像之一。该墓址在抗战时期遒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建粮所时将碑碣、石雕像被砸毁充作石基,唯有此翁仲石幸存。据史书载,秦代确有翁仲其人,姓阮,身长一丈三尺,气质端勇,异于常人。少为县吏,后升为秦代大将,镇守临洮,声震凶奴。翁仲死后,为其铸铜像,咸阳司马门外。后世多将翁仲刻成石像,立于陵墓神道两旁,有守护之意、辟邪之功。1992年石雕像移于孟尝君陵园。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