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古薛国的政治与外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19
颗粒名称: 第九节 古薛国的政治与外交
分类号: K295.25
页数: 2
页码: 690-691
摘要: 古薛国的政治与外交介绍。
关键词: 古薛国 政治 外交

内容

薛国在商代和西周的历史上,几乎不见声息。可是,到春秋时期,却非常活跃。在外交上,薛国总是和滕、邾等小国一样,积极参加政治外交活动和军事活动。其特点,总是依附于某一大国进行活动,而且,在这些小国当中还总不甘示弱,往往还逞强称能。鲁隐公十一年,薛侯和滕侯同时朝鲁,在鲁隐公面前“争长”。《左传•隐公十一年》载:“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 两国“争长”不可开交。最后,终因滕、鲁都是姬姓国,以“周之宗盟,异姓为后”为由,“乃长滕侯,薛为次”。自此以后,在春秋外交上,凡有滕、薛参加,薛均在滕之后。此次薛与滕在政治上“争长”,薛虽失败,但充分说明薛也是不甘落后于其他小国的。
  薛同滕国一样,都是小国,为保护自身利益,在外交上总是依附于某一大国,或鲁国,或宋国,或晋国。
  春秋初期,薛国依附于鲁国,同鲁国结为同盟,并有联姻。后来,薛又依附于其他大国,主要是晋国。
  襄公元年,薛参加了以晋为首的九诸侯国 “围宋彭城”。
  襄公十年秋,薛又参加了以晋为首的鲁、宋、卫等十二诸侯国“伐郑”的军事行动。
  襄公十一年夏和秋,薛跟随晋国连续两次参加了以晋为首的共十二诸侯国“伐郑”的军事行动。
  襄公十四年夏,薛参加了以晋为首的十三个诸侯国的“伐秦”军事行动。
  襄公十八年冬,薛又随晋参加了晋鲁宋卫等十二诸侯国共同“围齐”的军事行动。
  定公四年三月,薛积极参加了晋、蔡、宋等十九国(包括周在内)谋“侵楚”的召陵之会。
  在诸侯国的会盟方面,薛国也大多跟随晋国,参加晋主盟的盟会。
  襄公九年冬,薛跟随晋,参加以晋主盟的十二国会盟“同盟于戏”。
  襄公十一年秋,薛随晋之后,参加了以晋主盟宋、卫、曹、鲁等十二国的会盟,“同盟于毫城北”。
  襄公十六年三月,薛参加了以晋主盟的宋、鲁、卫等十一国盟会。
  昭公十三年秋,薛跟随晋国,参加了以晋、齐主会的十四国“平丘之会”。
  据春秋《经》《传》所载,在整个春秋期间,“盟”105次,薛参加了9次;“会”118次,薛参加了18次。在223次盟会中,薛这个小国居然参加了27次,占盟会总数的12.1%。由此可见,薛国在政治外交方面,是相当活跃的。
  在政治外交上依附于某一大国,实际上是受他国控制。如《左传•昭公十一年》载:“九月,叔孙婼、齐国弱……薛人、杞人、小邾人如晋,葬(晋)平公也。”晋国君死了,薛国还要派人去晋国赴丧。大国奔丧,是外交礼节,小国赴丧自然隐藏着一种被控制的关系。
  薛国曾受宋国的控制。晋国控制薛国,宋国并不甘心,总想由宋来控制薛国。鲁定公元年,在“晋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将以城成周”的时候,宋国仲几提出,要滕,薛、那三国代受其役,遭到薛国的强烈反对。宋仲几本想重新控制滕、薛、小邾三国,结果,不但没成功,而且连仲几本人也被晋国抓去。这充分说明,当时大国之间控制小国斗争之激烈。
  同滕国一样,薛国君在春秋时期,即鲁隐公时,《春秋》均称侯。如《春秋•隐公十一年》 载:“滕侯、薛侯来朝。”薛称“侯”。孔颍达《疏》引《正义》云:“薛侯,齐桓霸诸侯,黜(薛侯>为伯。”自《春秋•庄公三十一年》 起及后,薛一直称“伯”,说明薛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同滕相比,还好一些,只降了一级。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