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古薛国的经济与文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18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古薛国的经济与文化
分类号: K295.25
页数: 4
页码: 687-689
摘要: 古薛国的经济与文化介绍。
关键词: 古薛国 经济 文化

内容

古薛国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据文献记载,早在夏禹时,薛的始祖奚仲发明造车。据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丰宫而精美。战国至汉,这里冶铁业也很发达。据调査,在古薛城中心部和北部,发现古代冶铁遗址2处,冶铜遗址1处。初步调査,该冶铁遗址始自战国,一直沿用到汉代。
  1.手工业作坊遗址。1978年,在勘查、钻探薛国故城址时发现手工业作坊遗址3处。其中2处为汉代冶铁遗址,1处为东周时期的制陶手工业作坊:东西约100米,南北约80米,文化堆积厚0.8米。
  2.铜器制造业。在薛故城内发现有冶铜作坊遗址,出土不少铜器。其中以1998年、1973年和1978年出土青铜器最具代表性: (1)1998年发掘西周早期墓出土有礼器和兵器,共25件。主要有方鼎1、圆鼎1、簋1、角4、觚2、尊1、提梁卣1、斗1、觯1件,这些铜器都很精致,表明西周初期薛国制铜业的发达。
  (2)1打3年在官桥镇狄坡村前东城墙内出土春秋铜簠4件。这4件铜簠,形制皆相近,器与盖形状也相同。其中3件通高16.5厘米、长29厘米、宽24厘米,大小一样,铭文也完全相同。肩、腹、口沿及足部均饰窃曲纹,器身饰象鼻纹,顶、底饰云雷纹。铭文阴刻在器内底部,计3行15个字,其中重文一:“薛子中(仲)安乍(作)旅簠,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据春秋《经》《传》记载,薛国的国君,在春秋早期称侯,后称伯,不称子。还有,薛子仲安和薛仲赤的名字,在已知的薛国君中均不见有此名字。由此可知,这些铜器的主人薛子仲安和薛仲赤可能非薛国的国君,很可能是与国君有宗亲关系的贵族,其地位也非同一般。
  (3>1978年薛国墓葬出土春秋至战国初期的青铜器。1978年在薛故城内发现墓地3处,集中于城东部(狄坡村前),故城外发现墓地1处(吕楼村西)。这次发掘的9座墓是1处薛国贵族墓地。这批墓葬可分为2类:甲类墓有4座,规模较大,墓壁长6米以上,宽4.7米,年代属春秋早中期。乙类墓5座,墓口长3米左右,宽2米左右,年代有的属春秋晚期,有的属战国时期。
  在已发掘的9座薛国墓葬中,共随葬各类铜器919件。出土铜器制作很精致,特征很明显。其中出土铜器以礼器为主,另有车马器、兵器、杂用器等,计599件。礼器有鼎、簋、壶、鬲、簠、舟、盘、匝等28件。纹饰种类较多,有蟠蜗纹、兽首纹、象纹、鸟纹、窃曲纹、垂鳞纹、雷纹、重环纹、瓦纹、乳钉纹等,其中以蟠螭纹最普遍,常见于各种器皿。铜器中成偶数的器物,如鬲、簋、籃、壶等为同范铸成,形制、花纹、尺寸相同。
  3. 整套生产工具的出土。在已发掘出土的9座墓的铜器中,有一整套铜生产工具尤具特点。发掘报告认为:“出土了一套迄今为止最为齐全的春秋时期的书刻工具。这套书刻工具计30件,其中有铜斧1件、锛2件、削刀7件、刻刀4件、凿4件、刻针4件、锯2件、钻2件以及磨石4件。估计原有毛笔,可能已朽毁。这套书刻工具,包括了从破竹、修正到刻字、改错组装以及磨砺利器的所有工具,为研究春秋时代的书刻用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物资料。同时据观察,刻刀、刻针等为锻制,且刻针的尖部呈蓝灰色,似经淬火工艺处理。这又为研究春秋时代的铜器加工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4. 陶器制造业。薛国故城有一处东周时期的制陶手工业作坊,地面上散布残陶器、红烧土块、窑硫渣、残陶拍等,并发现过陶窑。说明薛国故城内有制陶手工业。在已发掘的9座墓葬中,虽以铜器为主,但也随葬有部分陶器,共99件,有鼎、鬲、壶、钫、®、高柄豆、陶盖豆、盘等。
  5. 玉、石、骨、蚌器的制作业。出土资料主要有1978年和1998年发掘的西周早期墓、薛故城内春秋至战国初期的9座墓出土的玉、石、骨、蚌器。
  (1>1998年发掘西周早期墓出土的玉器和“堆塑”。该墓出土的玉器有:璧3、璜1、玦1、戈4、鱼2、龙2、水鸟2、蝉2、兽面纹牌饰1、管1、柄形饰2、耳饰1、坠饰1、玉芯1,计24件。另外,Ml19内还有一处堆塑。
  (2)1978年发掘薛国故城春秋至战国初期9座墓葬出土玉、石、骨、蚌器。9座墓中,随葬器物S多的,除铜器外,就是玉、石、骨、蚌器,共907件。其中玉器87件,石器35件(内有玛瑙器5件),骨器70件(内有象牙器8件>, 蚌器717(内有蚌贝120件、海贝380件、蚌鱼217件)。玉、石、骨、蚌器出土数量如此之多,说明薛国有着较发达的玉、石、骨、蚌器制作业。
  6•贝的出土与薛国的商品货币经济。在这次发掘的薛墓中,贝的出土数量相当多:有海贝380枚、蚌贝120枚、玉贝3枚。贝在古代,既可作装饰品,也可作货币,但主要是当货币用,进行商品货币交换、买卖。薛国墓葬出土的成堆放置的海贝、蚌贝反映了薛国商品货币经济的发达。
  7.薛国的饮食生活文化。1978年和1998年发掘的薛国故城墓地,出土了一大批饮食生活资料,反映了西周、春秋至战国初期薛国贵族的饮食生活文化。
  首先是饮食生活用具。依出土资料看,薛国贵族所使用的饮食生活用具很多。精致的铜容器有:鼎、簋、簠、鬲、角、尊、觚、觯、壶、舟、盘、匝、小罐、提梁壶、盎、铜鸟形杯、豆等10余种;陶容器有盖豆、S、鼎、鬲、壶、纺、齟、盘、匝、杯、高柄豆、三足壶形器、鸟柱盘形器、罐,以及原始瓷亘、印纹硬陶尊和瓿等10余种之多。
  其次是饮食。薛国墓葬发掘出土的饮食资料很丰富。粮食类食物有粟米,面食品有水饺或馄饨。在一件饪食器铜簠中密密排放着三角形食物,状似水饺,内包馅状屑物,已无法辨认是什么馅,经考古专家观察分析为中国传统的美食水饺或早期馄蚀。这里出土的水饺,要比新過吐鲁番县唐代墓中出土的水饺实物早近1500年。春秋时期的水饺在薛国墓葬中的发现,说明这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美食,很可能最早源于我国古代的东夷地区。肉食类食物有牛、羊、猪、鸡、鱼等动物肉类,出土了鼎8件,鼎内盛有牛、羊、猪、鸡、鱼等动物骨骼。薛国墓葬主人生前日常生活使用精致贵重的数十种铜、陶容器、食用粟米、水饺或馄饨以及牛、羊、猪、鸡、鱼等各种动物肉类,反映了春秋时期薛国贵族的饮食生活文化。
  8.夷夏文化的交融。薛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因此,薛具有夏文化的特征。又因薛是妊姓,久居东夷聚地,又有东夷文化习俗、特征。薛国墓葬出土器物,特别是铜器器形特征以及墓葬习俗都显示出夷夏文化交流的明显特征。
  (1>铜器的器形。出土的鼓腹有盖圈足下三小足的簋、矩形箧、短颈宽沿鬲,分别与河南上村岭出土的簋、簠、鬲相似。出土的一件鼎平盖中央有一环钮,这种平盖鼎又见于沂水刘家店子莒国墓。薛、莒这种相同文化特征,反映了夷夏文化的交融。
  (2)铜器的纹饰。薛墓出土的铜器的纹饰,多用垂鳞纹、瓦纹、窃曲纹、云雷纹、蟠螭纹等,界纹多用凸弦纹,耳、把、钮等则多饰以兽首纹和鸟形纹,这些特征与中原地区的河南上村岭虢国墓地、洛阳中州路春秋早中期墓地出土铜器,以及鲁国出土的铜器纹饰特征相近,又和曲阜鲁国故城等墓以及沂水刘家店子莒国墓出土的铜器纹饰特征相似。此亦反映了夷夏文化的交流。
  (3) 鸟饰。鸟饰是东夷文化的特征之一。薛墓出土的一件多叉鹿角饰上立有变体鸟形铜饰。有出土鸟首车器4件、下端作鸟首形德8件、鸟形玉佩1件。出土的1件铜盡,盖顶立一展翅欲飞的小鸟。1件陶鸟柱盘形器,柱顶端插立一鸟。一件骨梳,梳首作双鸟对鸣状。这些器物都表明薛国对鸟的崇拜。
  (4) 墓葬习俗。在已发掘的薛国9座墓葬中,有殉狗、殉人。有一长方形殉人坑,坑内殉1人,椁内殉3人或为砍杀后埋入,还殉1狗。可见薛国墓葬到春秋末期还有殉人、殉狗习俗。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