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西周、春秋时期的古薛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1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西周、春秋时期的古薛国
分类号: K295.25
页数: 2
页码: 682-683
摘要: 西周时期、春秋时期的古薛国发展情况介绍。
关键词: 官桥镇 西周时期 春秋时期 古薛国

内容

周武王伐纣灭商,对商朝贵族多数迁往洛邑,服从于王官的监管。而殷商的主要盟国薛,由于与周有联姻关系,周没有将商朝中的薛氏贵族迁往洛阳,对妊姓方国及其子系挚国、畴国、谢国、章国、终国、吕国、祝国、泉国、毕国、过国没有歧视。周王族的东方大国鲁继续与薛国联姻,《史记周公世家》载:“周公及武王娶于薛,孝惠娶于商(宋),自桓以下娶于齐。” 妊姓薛国从西周建国(公元前1046年)至鲁国武公末年(公元前825年),与鲁国相互友好长达220余年,薛国境内的上邳、下邳、常、许、奚等城邑仍存在。薛国的侯爵大国地位未变,国势略逊于商余族宋国。
  西周时期,史籍对薛国的记载甚少,因为西周初期的势力没越过今天的豫西,周初的封国多在关中和河南一带,后来才向东方推移。在西周势力逐渐控制了东方各国后,周便把东夷族建立的众多小国,一般都封为子爵,但对薛却很特别,封薛为侯爵,其地位与郑国相同。据史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妊姓后裔畛复国于薛,为侯爵,以后降为伯爵。
  至春秋时期,史书对薛的记载多了起来,仅见于《春秋》经传里的资料计达40条之多,由此看出薛在“春秋三十六国”中,还是较著名的一个。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闽称霸,灭遂伐宋,将薛黜为伯,宋国被伐后当年即从盟,但薛国未向齐国霸权屈服。宋襄公十年,宋国欲继齐称霸,执滕公、杀郄子,薛国也没向宋国屈服。此后,晋文公称霸,楚庄王称霸,中小诸侯国为保存自己,争相从霸结盟,从霸征伐。然而,薛国历经齐、宋、晋、楚四霸(公元前681年至楚庄王卒公元前591年)110多年间,始终未从霸结盟,也未见霸主向薛讨伐。这说明薛在春秋中前期还是国力较强的侯伯大国,也是唯一不向霸权屈服的侯伯大国。
  春秋后期,楚、齐称霸,宋国较强,薛国三面受敌。齐国向南扩张,曾与鲁战于奚;宋国与薛边连泗水,常视滕、小邾为属国;楚国最强,其周边小国,皆被其灭亡。公元前522年,楚军侵入宋国吕、留,逼近薛、邳边境,薛国为了抗楚,首次派兵随从晋国围彭城。在此后的27年中,薛国参加以晋国为首的盟会,救陈、伐郑、伐齐、灭倡阳等政治、军事活动共15次,平均不到两年一次。公元前546年后的20多年中,薛先后参加晋国召集的盟会5次,无军事行动。公元前510年,在“修成周”城的会议上,薛宰与宋大夫仲几因工役发生争执,晋国主持修城的韩简子、士伯支持薛宰,执宋仲几带回晋国,后交周王处置。这次争议的结果,宋视薛国为其附庸的企图破灭了,薛国的伯爵地位被霸主晋所认定。这也说明薛国原定从晋结盟,抵抗楚、齐、宋三强的目的已经达到。
  在春秋的240多年的历史中,薛仍以一个强国的实力和侯伯爵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非常活跃,光参加诸侯盟会就有24次之多。可以看出,薛国的地位不仅高于其他小国,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很大影响,特别在文化上更高于其他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薛故城内出土的一个春秋时期七鼎墓,说明了薛侯地位之高。另据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青铜礼器一一薛子仲安篮,从它的制作形制和纹饰及底部铭文来看,其技艺都高于同时代各国的青铜器。
  到了春秋后期,薛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期间,北方的齐、鲁,东南的吴、越,西南的楚、宋,西方的秦、魏和西北方的晋,都逐步发展起来,变为相互抗衡的强国,而间于这些强国之间的薛国,从此一筹莫展。一方面,周边发展起来的大国,都把经济上、文化上高度发达的薛看成是块肥肉,垂涎三尺,虎视眈眈。再加上外患来除,内乱即起。公元前481年,齐国趁机将薛国占领,后作为其相国田婴、田文父子的封地,于是任氏薛灭亡,田氏薛出现。自此之后,薛国即由一个独立的小国变成了齐国的下邑。《辞海》说:“春秋后期,薛国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薛城为齐邑。”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