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古薛国的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10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古薛国的始末
分类号: K295.25
页数: 18
页码: 678-695
摘要: 古薛国始末介绍。
关键词: 官桥镇史志 古薛国

内容

第一章古薛国的始末
  第一节古薛河滔滔古薛河,流经数万年。薛河古称薛水,发源于枣庄市东北部山亭区,源头分为两支,一支称西江,源于山亭区水泉乡柴山前;一支称东江,源于山亭区徐庄乡米山顶。两源至山亭镇海子村东南汇合,称薛河。向西南流经山亭、西集、羊庄、官桥、张汪等乡镇,总长81千米,总流域面积960平方千米。明万历十三年版«滕县志》载:“薛河,其源本西江,水出自宝峰山东诸山泉,南过青莲步、将军步,左过髙山西折过山亭,纳永丰、凤凰二泉(二泉水皆出自薛河南岸山飩入焉),又西至于薛山名为薛河。受悟真岩茶泉,循悟真岩南至于云龙山,会东江水(东江出自湖陵山),西流至吴戬山下伏不见,过铁脚山至柳泉涌出,至观山前潴为濯笔渊,至于云龙山入西江水同为薛河。南至于斩蛟台折而西,经昌虑城南陶山下潴为刁潭,西纳玉花泉水又西纳沂河水、三山泉水,西南迳丰山东过官桥,迳薛城至于东邵,入于微山湖,旧经山阳湖从金沟入洒。” 古薛河是一条历史的长河,也是枣滕地区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中华东方文明,创造了北辛文化;她孕育了东夷妊薛氏族,创造了古薛文化;她孕育了诸多先贤俊杰,创造了华夏始祖文化。在古薛河两岸,遍布密集的史前文化遗址和古国方城,从7300年的北辛文化,到五六千年的大汶口文化;从四五千年的龙山、岳石文化,到夏商周春秋战国文化。从上游的於菟城,小邾国倪城,中游的滥国昌虑城、薛国薛城,下游的上邳国虺(驩)城、戚城等,上下5000年绵延不断代。4000年前,造车鼻祖奚仲受封于薛地,这里也就成了中国最早的车船制造基地,成为交通最为发达地区。3000年前,奚仲的十二世孙仲虺又在这里辅佐商汤建国,成为薛族的又一个伟大首领。2400年前,古薛又成为齐国的领地,齐相田婴、田文的封地,他们父子在这里扩固薛城、焚约市义、发展商贾、招贤纳士,成为一代贤相,留下千秋佳话。2000年前,刘邦和项羽在古薛城会师,奠定了大汉基业;更有薛人叔孙通、公孙弘为汉室江山的巩固发展振纲立纪,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薛河还是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也是后来京杭大运河的支流。早在春秋末年,以薛为首府的徐州,战略地位重要,水陆交通发达,为兵家必争之地。吴王夫差北征,在鱼台、定陶间开挖菏水,以沟通泗水和济水的航运。而连接泗水的薛河,就成了当时的“薛王河”;宋元以后,又成了连接薛地的“运粮河”。遥想当年,在薛河流域这片富庶的土地上,两岸囤积着林林总总的仓储粮草,河中来往穿梭着许许多多的运粮船队,然后转入泗水运道,驶往京城。400年前,为保证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安全,在北辛村西把薛河开支流向南,注入微山湖时和洳运河交叉形成十字河;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1957年又在北辛村西,向下游开挖了新河称为新薛河。
  薛河是古老的、神圣的、清澈的。她伴着妊薛文化一路走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历史沧桑,滋润着两岸生灵万物,让古薛这片神圣的土地,更加生机勃勃、日新月异。
  第二节薛氏族早在一两万年以前,薛河流域连绵起伏的山峦连接着广阔潮湿的平原,纵横交错的大小河流和成片的沼泽之间,草木茂盛,芦苇荡荡,薛人的祖先就已经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他们刚刚脱离了赤身裸体、茹毛饮血的蒙昧时期,为了生存在不懈地奔波劳顿,这就是薛河两岸细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画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古薛国周边地区发掘采集到典型的细石器标本,初步揭示出当时的文明场景。
  随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在薛河沿岸出现了“北辛文化”。在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滕县博物馆在薛河流域调査时,在薛河中游发现了几处新石器时期的文物遗存。1打8年秋至1979年春,北辛村北古遗址经过两次科学的正式发掘,出土了石器、陶器、蚌器、骨器等2000多件文物,经碳14测定为距今7300年至6300年,是当时中国黄淮地区新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由于其明显地反映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面貌,因而被命名为“北辛文化”,也可称之为“薛文化”。北辛的“辛”,当地口音为“奚”,与奚仲的“奚”同音,奚仲又是薛国始祖,辛、奚、薛应是同一古音。
  北辛文化时期,也就是母系氏族社会较为繁盛的阶段,这里创造了最早的农耕文明。从薛河流域的环境来看,这里是一个有山、有水、有丘陵和平原的好地方。在薛的东面,有绵延不断的群山,森林资源丰富,可采伐,可狩猎;在薛的西面,有滔滔不绝的泗水而南达江淮,北接济水和黄河,舟楫交通非常便利;同时,丰富的水产资源,可捕捞,可采摘,适宜渔业生产;薛的中部,是广袤辽阔的平原,沃野数百里,薛河横卧境内,自东向西流入泗水(明后期注入微山湖)。其上游支流纵横密布,下游湖泊沼泽延绵,不仅便于农业灌溉,又利于防洪排涝,适宜农业的发展。
  从北辛出土的石铲、石斧、鹿角锄、石镰、石磨盘磨棒,到窖穴中炭化的谷物,可以看出当时的农业生产,从耕翻、播种、收割、粮食加工、贮蔵等都有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工具,原始农业已有雏形,为稳固的定居生活奠定了基础。从出土的猪骨架来看,动物驯化已经完成,家畜饲养已经开始。从出土的鱼网坠来看,当时的捕鱼技术已较为先进。从出土的骨针、纺轮来看,人们已经掌握了缝纫技术,过渡到了穿衣的文明阶段。从出土的一系列生活用具陶器来看,制陶技术已趋成熟。特别是在一件陶器的底部,发现了最早的刻划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北辛文化的发现和命名,表明了远在七八千年前,薛河流域的古薛先民,就在这里创造了最早的华夏东方文明。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薛河流域的古薛先民,经过一二千年的繁衍生息,进入大汶口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是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它直接承袭北辛文化而来,距今约6300年至4500年,而薛河流域是大汶口文化遗址最为密集区域。由于原始农业社会的逐渐成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使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人口持续增长,狭窄的薛河流域已不能满足大汶口文化先民扩张的需求,于是人们开始逐渐向其他适合农业生产、生活居住的地方转移和分散。随着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不均的现象,产生了父系氏族社会,军事掠夺和战争侵略已经不可避免,用于防御的城堡开始出现,因此,古薛先民又捷足先登,较早跨入古城方国时代。在1"8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西康留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中国目前最早的城墙及夯土台基等。在一个大型墓葬里,出土了100多件陶器,有红陶、灰陶、白陶、黑陶。特别是黑陶的出现,为龙山文化时期空前绝后的蛋壳陶出世探寻到源头。
  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显示,古薛先民在薛河流域创造了璀璨的古薛文化,形成了一个距今约8000年至3900年的中国史前文化体系,即后李文化一一北辛文化一一大汶口文化一龙山文化一一岳石文化的完整序列。据有关专家考证:“尽管我国是一个古文化丰富的国家,但在一个地区内可望把新旧石器文化有机地连起来,并形成中国史前文化比较完整的谱系的,还只有魯南地区”,这里所说的鲁南地区,就是薛河流域的薛文化区域。由此可知,古薛史前文化不仅具有连续性、体系性,还具有完整性、独特性,从而代表着中国东夷文化的先进地区。
  第三节夏商时期的古薛国 “薛”是一个土著的东夷古国,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肥沃的薛河流域。经过漫长曲折的历史演进,遵循着古文化一古城一一古国一王国的步伐,沿着北辛文化一大汶口文化一龙山文化的历史轨迹,一步步地跨进历史文明的门槛,建立起不朽的夏商周三代薛国。
  薛国是建立在薛河流域最早的古城方国,古薛水绕其一周为护城河,她以薛水命名,以薛地命名,以薛氏族命名,存国3000多年,其名一直未改。
  1.夏朝时期夏大禹时期,薛国是九州之一的古徐州首府,又是造车始祖奚仲所封之国。《滕县志.古迹考》载:“薛城,古奚仲所封国。”《左传》定公元年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妊姓,是薛族部落的领袖人物,由于造车有功,夏大禹封他为“车正”,即监制舟车、监管交通、制定车服制度,相当于如今的交通部长。夏王国有奚仲做“车正”,他们就能充分利用薛族人民的舟车之力,发展壮大自己。夏大禹在位八年,子夏启立,又将奚仲的儿子吉光安置在王朝内作副车正,这是因为薛国的工业技术先进。因此,夏朝在大禹治水之后,很快把势力范围由中原扩展到江淮中下游,并把各国地区不同文化迅速地沟通起来,建立了比较统一的夏文化,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大国。所以夏王朝与薛国的关系始终密切。
  夏商之际,薛国国力强于商国,当时薛国迁都于下邳(也称吉光国)时,势力已达到豫东商丘。商侯相士与吉光同为夏王朝的副车正,跟奚仲学习造车,夏后相迁出商丘后,商侯相士即迁来商丘与邳(薛)侯吉光为邻,看来邳(薛)商两国关系也十分密切。由于商国充分利用舟车之便,在部落间做买卖,因此商国的商业、手工业都比夏朝进步。商汤从商丘徙都毫(今安徽毫州),然后用伊尹做右相,用仲虺做左相,国力愈益强大。
  薛国在夏代世系虽然不全,但从首奚仲为夏车正、尾仲虺任汤左相、中间夏后相依邳(薛)侯吉光这三件史实的记述来看,当时的薛是强于东夷诸国、仅次于夏王朝的东方大国。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荆三林先生研究河南夏史,也认为薛国的境域,夏时已经达到豫东地区;其国势,夏朝前期,薛强于商;夏后期,商强于薛。但商国的强盛,不仅是因为学习了薛的制车技术和薛国治国经验,而且得到薛的大力协助。有学者指出,薛国商国关系密切,还可能同属于一个高辛氏(薛商二字,金文皆从辛)。奚仲后裔仲虺辅佐商汤灭夏兴商,也是商汤以同族的关系争取的结果。东方大国薛参加了商汤的反a联盟后,加速了夏桀的覆灭。
  2.殷商时期殷商时期,是妊薛的鼎盛时期。《左传一昭公元年》赵孟曰:“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莘、邳(薛),周有徐、奄,狎主齐盟,其又可查呼。”赵孟列举了从舜帝至周朝历史上七个能与当时王国相匹敌的强国。三苗与尧舜禹战斗百余年,最后被禹灭亡。观、扈、徐、奄,也是敢于与当时周王朝抗衡的强国,但被夏商王朝灭亡了。莘即伊尹之国,邳(薛)是仲虺之国。有学者说,殷商的政体实质上是以商为主,三家联合执政。根据《商书》十七篇内容表明,夏亡之后,商汤为王,伊尹、仲虺两家为师,可能是三家共同商定的。薛国实权很大,有神权之尊,即有传达天命之权,有废立之权,有训王之权,地位不亚于商王。
  《尚书》卷八载:“汤归至夏,至于大垧,仲虺作诰。”《左传》定公元年载:“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史记•殷本纪》中载:“于是诸侯必(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汤归至泰卷(陶),中垒作诰。”中垒即是仲虺。以仲虺为首的薛,能积极地参加“革除夏命”的活动,特别是仲虺写下的《仲虺之诰》,是商王朝的立国大纲,对于商王朝的建立、巩固与发展,确实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商汤有仲虺这样一个赤胆忠心的左相,不仅使商王朝兴旺发达起来,并使其子孙享国六百年之久。
  商朝太戊之后,商王室出现了“九世之乱”。大彭、豕韦趁机称霸后伐莘、伐薛,商、莘、薛三国联盟关系曾一度中断。大彭侵占了薛国下邳邑及邳北薛东之地,在邳北建立起倡阳国(今台儿庄区侯孟乡东),在薛东建立起诸暨国(今山亭区西集镇东)。商王武丁时期,薛国又强盛起来,薛侯祖己在商王朝中重新恢复了王师地位,并兼有兵权。据《尚书.高宗彤曰》记载,当武丁彤日祭祖时,祖己训王要关心民事,不要求福于神,使武丁成为洞察民情的一代明君。薛侯祖己还深谙兵法,曾率兵五万,三年战胜鬼方,接着伐灭大彭、豕韦、诸暨,倡阳降薛。后武丁联合祖己伐淮夷荆楚,深入江南,使商朝进入极盛时期。薛国势力也由鲁南、苏北随之发展到豫东、豫中南,先后建立畴国(今平顶山西南)、挚国(今平舆县)。商后期,袓己的七世孙薛成侯由下邳迁都于挚,改称挚国(《辞海》说挚、薛古音相近通用,挚即薛>,所以,在商后期,薛国称薛、称邳、也称挚。
  在商中后期,西方姬姓周方国也发展兴盛起来,并攀婚于挚(薛),挚国仲任氏(史称大任)西嫁于周,生文王。这是周、挚(薛)两个大国的政治婚姻结盟,也是关系商周国势消长转化的重大事件。实际上,大(音tai)任嫁周,相夫教子,利用薛的先进文化,使姬周迅速强大起来,为灭商奠定了基础。
  商朝末年,薛侯祖伊是仲虺后裔中权威最高的大臣。当时商王纣暴虐,自恃才智过人,不把王族叔兄、四方诸侯放在眼里,肆意杀戮王公大臣,朝野无人敢近。然而,薛侯祖伊不怕,他以“西伯戡黎”为借口,训斥纣王,说纣王已到了天弃民怨、祖先不能保佑、自作孽不能为王的地步了。纣王听了竟不反驳,不发怒。这充分说明,商、莘、薛三国联盟,主要是建立在军事实力基础上的政治、军事联盟。而薛国首领仲虺的后裔,从臣扈、祖己到商末祖伊,终商之世,格于上帝,位高至极,权势不亚于商王。商明君如商汤、武丁、大戊,包括暴君纣王,均不敢以臣视之。薛的国势之强,连商之劲敌西周,也以攀婚挚(薛)氏为荣。
  第四节西周、春秋时期的古薛国周武王伐纣灭商,对商朝贵族多数迁往洛邑,服从于王官的监管。而殷商的主要盟国薛,由于与周有联姻关系,周没有将商朝中的薛氏贵族迁往洛阳,对妊姓方国及其子系挚国、畴国、谢国、章国、终国、吕国、祝国、泉国、毕国、过国没有歧视。周王族的东方大国鲁继续与薛国联姻,《史记周公世家》载:“周公及武王娶于薛,孝惠娶于商(宋),自桓以下娶于齐。” 妊姓薛国从西周建国(公元前1046年)至鲁国武公末年(公元前825年),与鲁国相互友好长达220余年,薛国境内的上邳、下邳、常、许、奚等城邑仍存在。薛国的侯爵大国地位未变,国势略逊于商余族宋国。
  西周时期,史籍对薛国的记载甚少,因为西周初期的势力没越过今天的豫西,周初的封国多在关中和河南一带,后来才向东方推移。在西周势力逐渐控制了东方各国后,周便把东夷族建立的众多小国,一般都封为子爵,但对薛却很特别,封薛为侯爵,其地位与郑国相同。据史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妊姓后裔畛复国于薛,为侯爵,以后降为伯爵。
  至春秋时期,史书对薛的记载多了起来,仅见于《春秋》经传里的资料计达40条之多,由此看出薛在“春秋三十六国”中,还是较著名的一个。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齐闽称霸,灭遂伐宋,将薛黜为伯,宋国被伐后当年即从盟,但薛国未向齐国霸权屈服。宋襄公十年,宋国欲继齐称霸,执滕公、杀郄子,薛国也没向宋国屈服。此后,晋文公称霸,楚庄王称霸,中小诸侯国为保存自己,争相从霸结盟,从霸征伐。然而,薛国历经齐、宋、晋、楚四霸(公元前681年至楚庄王卒公元前591年)110多年间,始终未从霸结盟,也未见霸主向薛讨伐。这说明薛在春秋中前期还是国力较强的侯伯大国,也是唯一不向霸权屈服的侯伯大国。
  春秋后期,楚、齐称霸,宋国较强,薛国三面受敌。齐国向南扩张,曾与鲁战于奚;宋国与薛边连泗水,常视滕、小邾为属国;楚国最强,其周边小国,皆被其灭亡。公元前522年,楚军侵入宋国吕、留,逼近薛、邳边境,薛国为了抗楚,首次派兵随从晋国围彭城。在此后的27年中,薛国参加以晋国为首的盟会,救陈、伐郑、伐齐、灭倡阳等政治、军事活动共15次,平均不到两年一次。公元前546年后的20多年中,薛先后参加晋国召集的盟会5次,无军事行动。公元前510年,在“修成周”城的会议上,薛宰与宋大夫仲几因工役发生争执,晋国主持修城的韩简子、士伯支持薛宰,执宋仲几带回晋国,后交周王处置。这次争议的结果,宋视薛国为其附庸的企图破灭了,薛国的伯爵地位被霸主晋所认定。这也说明薛国原定从晋结盟,抵抗楚、齐、宋三强的目的已经达到。
  在春秋的240多年的历史中,薛仍以一个强国的实力和侯伯爵的地位,在国际事务中非常活跃,光参加诸侯盟会就有24次之多。可以看出,薛国的地位不仅高于其他小国,而且在政治上也有很大影响,特别在文化上更高于其他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薛故城内出土的一个春秋时期七鼎墓,说明了薛侯地位之高。另据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青铜礼器一一薛子仲安篮,从它的制作形制和纹饰及底部铭文来看,其技艺都高于同时代各国的青铜器。
  到了春秋后期,薛国的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期间,北方的齐、鲁,东南的吴、越,西南的楚、宋,西方的秦、魏和西北方的晋,都逐步发展起来,变为相互抗衡的强国,而间于这些强国之间的薛国,从此一筹莫展。一方面,周边发展起来的大国,都把经济上、文化上高度发达的薛看成是块肥肉,垂涎三尺,虎视眈眈。再加上外患来除,内乱即起。公元前481年,齐国趁机将薛国占领,后作为其相国田婴、田文父子的封地,于是任氏薛灭亡,田氏薛出现。自此之后,薛国即由一个独立的小国变成了齐国的下邑。《辞海》说:“春秋后期,薛国迁到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薛城为齐邑。” 第五节古徐州首府古薛城夏朝,大禹把天下版图分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并铸铜鼎九尊,藏诸宫殿。九州遂成为华夏的美称。
  古徐州,东自黄海,西至济水,北抵泰山、南达淮河,而薛国正处在它的中心位罝。据史料记载,夏朝时徐州首府即在薛国,周朝时曾一度迁都郯城,后又回归古薛城。
  关于“徐州”之名的来历,当代著名学者丁山先生认为:“徐州得名于徐方”(徐方即徐国),徐方是古徐州地区的一个著名的古国,史称“徐方”是伯益的后裔,为东夷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称之为“徐夷”。徐夷自古以来就生息发展于泗水流域,大约在商代即建立了国家。
  《左传》昭公元年有记载说: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姝、邳,周有徐、奄。徐、奄曾是西周时期两个重要的诸侯国,势力较为强大,所以在西周初年,与周王朝多次发生战争。徐国在春秋时期,依然相当兴旺,常与邻国战斗。在春秋晚期,吴国强盛起来,北上争霸,于鲁昭公三十一年“冬,十二月,吴灭徐。徐子翱奔楚”(《左传》)。后来,吴被越打畋,越王勾践也乘势而上,大会诸侯于徐州,以确定他的霸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徐州会盟”。当时的徐州府,即今薛城,有史料为证。《史记•索引》说:“徐音舒,其字从人,《左传》曰舒。舒,陈(田)氏邑,《说文》作舒,舒在薛县。”说明古徐州首府在战国时的薛邑、汉代时的薛县。另据《路史•国名论》薛字条的解释:“薛,侯爵壮公,吉光国,今(滕县)东南五十里有古薛城,故汉县,战国属齐,为徐州。”这里进一步说明古薛城在战国时期为徐州首府。《竹书纪年》说:“梁惠王三十年,下邳迁薛,故改名为徐州。”这说明,在下邳未达薛(上邳)之前,薛早就改为徐州了。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禹贡》有一段精彩的记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嬪,蒙羽其艺。大野既潴,东原底平。厥土赤植坟,草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宾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禹贡》中所说的“徐州”,就在薛国。《后汉书•地理志•郡国》云:“薛本国,六国时曰徐州。” “州”,最初只是介于都邑之间的地方行政单位,但到了战国时代,“州”就变成了广大的行政区。这里所说的徐州,就是《禹贡》所谓:“海岱及淮惟(为)徐州”的徐州。它北起泰山,南抵淮河,东瀕海而西临济,是当时的四塞之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古徐州中心的古薛城,由于位于泗水之滨,土地特别肥沃,不仅工农业发达,而且还是当时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古代各个不同氐族的文化多在此交汇,这里的居民易于接受各种不同文化的滋养,所以比较先进,诚如古话所说:“地灵人杰。”在《禹贡》徐州的范围内,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如著名的远古工程师奚仲、吉光父子,大政治家仲虺,儒家创始人孔子,领先于古代世界的大科学家墨子,全能的工艺家鲁班,招贤纳士的孟尝君,勇于自荐的毛遂,大思想家荀子,大史学家左丘明.汉家儒宗叔孙通,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著名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项羽、刘邦等,都是历史上的巨人。由此可见,《禹贡》里的徐州地区对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
  以薛为首府的徐州,“北负蒙峄(山),南控江淮,西走梁宋,固济、兖屏障,东省之襟喉也。”由此看来,古代徐州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当时,以古薛城为首府的徐州,可以通过泗水南下江淮制荆楚与吴越,逆流而上,可以控制齐鲁与燕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一直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夷夏之争,到大彭亡邳,到诸侯交战泗上,薛地始终战争不断,成为各诸侯国争相掠夺的地盘。春秋至战国,大国称霸称王,多次选择在古徐州会盟。战国时,楚、魏、齐、宋、兽等国混战泗上。公元前372年,卫伐齐,取薛陵(今薛城内尤楼村东)。公元前331年,“(齐)宣王与魏襄王会徐州而相王也。楚威王闻之,怒田嬰。明年楚伐败齐师于徐州”(《史记•孟尝君列传》)。公元前298年,薛复亡于齐。公元前284年,徐州入鲁,“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取徐州(《吕氏春秋•首时篇》)”。公元前260年,徐州复亡于楚,“楚伐我,取徐州”(《史记•兽周公世家》)……如是记载,不绝于史。
  春秋无义战,战必争徐州。但从《春秋》《战国策》《史记》等书的记载来看,以古薛城为中心的徐州,绝大部分时间为齐国所有。在孟尝君时代,徐州曾勃然兴盛起来,自孟尝君田文增修了周长28里的庞大薛城之后,更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秦汉之际,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就首先以攻占“下薛”为急务。项羽、刘邦对“薛”也是势在必争,他们都曾“引兵向薛”。在项羽攻占了薛城之后,他的叔父项梁即大会起义军于薛,并在此拥立了新的怀王,然后分兵西进伐秦,并立下盟约 “先入咸阳为王。” 今之徐州.是东汉末年曹操由薛地迁到彭城去的,这是彭城称徐州的开始,彭城古代也属于古徐州。
  第六节奚仲薛国的传承薛,妊姓。语•晋语四》曰:“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妊、荀、僖、蛣、儇、依是也。”宋代郑谯《通志》卷氏族略:“薛氏,妊姓。黄帝之孙顓帝少子阳封于妊,故以为姓,历夏殷周64代为侯”。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根据地下出土的薛国铜器薛侯匝铭“薛侯作叔妊襄媵(ying)匝(yi)……”断定“薛为妊姓之国”,并说:“任姓,金文作妊。今《诗》与《左传》《国语》《世本》皆作任字。” 薛国妊姓,是黄帝少子禺号(又称禺阳)的封地。其世系,《山海经•海内经》曰:“帝俊生禺号,禹号生徭梁,徭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据《左传•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载:“薛宰曰: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那,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 薛宰去古未远,且为薛之公族,其自述其先祖源流,当信而有征。史料表明,夏大禹时,妊奚仲因造车有功,被封在薛国。奚仲十二世孙仲虺居薛,为商汤左相,所作《仲虺之诰》为商朝立国大纲。商王武丁时,祖己因辅佐商王朝有功仍封于薛。商后期,祖己七世孙薛侯成徙国于挚,更名挚国(今河南平舆县古槐镇)。商末纣王时,也有薛侯祖伊训斥纣王的记载。周武王伐商,“复封其后(任畛)于邳,为薛侯”(《左传•昭公元年》>。春秋时迁都下邳(今江苏雎宁北)。因在故都南面,故称下邳,故都欢城是为上邳。公元前340年,“下邳迁于薛,改为徐州”(《竹书纪年>)。薛国自奚仲始共传64世,国祚1900年。夏商周三代,由于薛侯辅佐王朝有功,被加封了许多领地,薛国又在这些领地上建立起10多个子系小国,使薛的势力范围不断发展壮大。在春秋三十六国中,薛国也能在大国的相互争斗倾轧中奋发图强。
  奚仲封于薛后,其夏商两朝的世系不清楚。
  《路史后纪》卷五说:“黄帝次妃嫫母生奚仲,奚仲生吉光,是主为车,建侯于薛。又十二世,仲虺为汤左相,始分任,相己七世,成迁为挚,有女归周,是诞文王,逮武为世。后灭于楚,为薛氏。”因此,我们仅知奚仲后代有个著名的薛族领袖人物仲虺,曾官居汤左相,仍封于薛。仲虺之后的整个商代中,薛的世袭资料欠缺,然而薛在商代的历史已得到殷墟甲骨文的充分证实。薛作为国族名称,无论是甲骨文早期还是晚期都频频出现,商王时而“命薛”“作薛” “往薛"“宅薛”;时而又“伐薛”“追薛” “伐薛伯”。薛国也将本国之女进奉给商王为妃,如“御妇妊口妣王”。
  姬周克商,建立周朝。周武王时,复封薛国后裔为薛公,有史为证。《世本》说:“武王复封其胄为薛侯。历三代,凡六十四世。” 出土文物西周青铜器“薛侯戚”鼎,就是充分的证明。春秋时期,对薛的记载较多,多为薛频频参与盟会。同时,《左传》隐公十一年有“滕侯、薛侯来朝,争长”的记载。《正义》曰:“谱云: 薛,任姓也,黄帝之苗裔奚仲封为薛侯,今鲁国薛县是也。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武王复以其胄为薛侯。齐桓公称霸诸侯,黜为伯,献公始与鲁同盟。小国无记,世不可知,亦不知为谁所灭。”这里说不知其世系。
  关于薛的历史与世次,由于司马迁因其“小,不足齿列,弗论。”故今天很难梳理清楚。但是,《唐书》世系表对薛世系《世本》加以补充:“其可记者,畛生初,初生厉侯陵,陵生宣武侯房,房生哀侯褒,褒生庄侯元,元生平侯贵,贵生昭侯直,直生襄侯夷,夷生桓侯辨,辨生康侯安兴,安兴生定侯箱,箱生恭侯尚,尚生景侯魏,魏生宣侯伯勤,伯勤生简侯文欢,文欢生惠侯夷黄,夷黄生灵侯英,英生文侯俱,俱生隐侯清,清生泯侯洪,为楚所灭。如以《春秋经》同《世本》比较,则《春秋经》中有薛献公、薛襄公、薛君比、薛惠公伯夷,显见世代为公,而与《世本》相异。名字和称谓相近的,只有薛惠侯叫夷黄者一人。《世本》所列共21世,估计应有遗漏,因从周武王至薛亡,相传有31世,整整缺了10世。” 在薛国故城内东侧,是春秋一世薛国贵族的埋葬地。曾发掘大、中、小型墓葬数十座,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并屡屡发现铭有明确国族名称“薛”、甚至“薛侯xX”的青铜器,其中发现的“薛侯定”,就是《左传》定公十二年所记载的薛襄公,而薛国故城东南角发现的小城就是妊姓薛国建于西周直至春秋时期的都城。直至齐威王时,“齐灭薛,为田氏邑。” 第七节田氏薛国的兴亡薛国这个地方,自夏商以来就是中国古代东部水陆交通发达的中心地带,而且是制造车船的重要基地。到了战国初,各诸侯国都看中了这个“九省通衝”的好地方,所以这里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到了战国初,薛国被东方大国齐侵占后,薛成为齐的附庸国,封给齐相田婴为食邑。
  田婴主管的薛国,一方面由于不断战争,另一方面也由于田婴的腐畋与守旧,薛国的文化发展一度缓慢。田婴死后,其子田文(即孟尝君)继位,便一反其父之所为,积极利用地利人和这两个有利条件,对薛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是扩建薛城,加强军事防御,增修了周长28里(古人以300步为一里)的薛城,相当于当时齐国的都城临淄,使这里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重镇,同时教民勇于征战,使诸侯不敢轻易犯境。二是“招贤纳士”,门下养食客三千。孟尝君广揽天下人才,不择贵贱,唯才是举,有一技之长者莫不宾礼,“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史记.孟尝君列传》)。这些人才对薛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著名的门客冯谖,为其“焚约市义”,策划“狡兔三窟”,巩固提升了孟尝君的声誉和薛国的地位。三是减轻赋税,治民以义为本。孟尝君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发展农业生产,在灾害之年,“焚债券”,“以债赐诸民,民称万岁”(《战国策•齐策》),取得了民众的拥护。四是发展商贾,振兴地方经济,使薛围城内“盖六万余家"。可以想象当年的薛城是多么繁华的大都市。五是扩大交流,加强国际交往。孟尝君积极奔走于列国之间,“诸侯国竞聘孟尝君为相,”使得薛国在诸侯眼中当刮目相看。在孟尝君精心治理下,薛国曾一度走向繁荣兴盛。
  到了战国中期,薛国由孟尝君兴,也由孟尝君亡。当孟尝君与士民同甘苦、共忧乐,励精图治,进行改革之际,薛很快地振兴起来。后来孟尝君变得傲慢起来,在对内对外的事务中,始终分辨不清敌友,故朝秦而暮楚。他既结识秦昭襄王,“入秦为相”(《战国策.齐策》),又联合魏攻秦伐楚。他的门客曾说: “齐秦雌雄之国也,势不能两立而为雄”(《战国策•齐策》)。但孟尝君不予理踩,而且还使齐与秦联合起来,任意宰割邻近小国,终于孤立了自己。更为严重的是,他“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史记•孟尝君列传》)。齐是他的父母之邦,竟因一朝之愤而毁其根本,这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齐湣王死后,“孟尝君中立于诸侯,无所属”(《史记•孟尝君列传》)。当时孟尝君虽然贵为“战国四公子”之首,遗憾的是,“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孟尝君死后,诸公子争立,齐、魏趁机联兵灭亡了这个正在兴起的薛国,其后,又为楚国占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薛国这个地方设罝了薛郡,汉a薛县,作为独立政权的薛国,从此便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
  清人满秋石游览薛城时,曾作《春日过薛城怀古》一诗,慨叹薛国悠久的历史与沧桑今昔。诗曰:车正遗封奕代承,杳茫人鬼两无征。河山依旧还存薛,名分于今终长滕。
  第八节古薛国的经济与文化古薛国的经济文化相当发达。据文献记载,早在夏禹时,薛的始祖奚仲发明造车。据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丰宫而精美。战国至汉,这里冶铁业也很发达。据调査,在古薛城中心部和北部,发现古代冶铁遗址2处,冶铜遗址1处。初步调査,该冶铁遗址始自战国,一直沿用到汉代。
  1.手工业作坊遗址。1978年,在勘查、钻探薛国故城址时发现手工业作坊遗址3处。其中2处为汉代冶铁遗址,1处为东周时期的制陶手工业作坊:东西约100米,南北约80米,文化堆积厚0.8米。
  2.铜器制造业。在薛故城内发现有冶铜作坊遗址,出土不少铜器。其中以1998年、1973年和1978年出土青铜器最具代表性: (1)1998年发掘西周早期墓出土有礼器和兵器,共25件。主要有方鼎1、圆鼎1、簋1、角4、觚2、尊1、提梁卣1、斗1、觯1件,这些铜器都很精致,表明西周初期薛国制铜业的发达。
  (2)1打3年在官桥镇狄坡村前东城墙内出土春秋铜簠4件。这4件铜簠,形制皆相近,器与盖形状也相同。其中3件通高16.5厘米、长29厘米、宽24厘米,大小一样,铭文也完全相同。肩、腹、口沿及足部均饰窃曲纹,器身饰象鼻纹,顶、底饰云雷纹。铭文阴刻在器内底部,计3行15个字,其中重文一:“薛子中(仲)安乍(作)旅簠,子子孙孙永宝用享。”据春秋《经》《传》记载,薛国的国君,在春秋早期称侯,后称伯,不称子。还有,薛子仲安和薛仲赤的名字,在已知的薛国君中均不见有此名字。由此可知,这些铜器的主人薛子仲安和薛仲赤可能非薛国的国君,很可能是与国君有宗亲关系的贵族,其地位也非同一般。
  (3>1978年薛国墓葬出土春秋至战国初期的青铜器。1978年在薛故城内发现墓地3处,集中于城东部(狄坡村前),故城外发现墓地1处(吕楼村西)。这次发掘的9座墓是1处薛国贵族墓地。这批墓葬可分为2类:甲类墓有4座,规模较大,墓壁长6米以上,宽4.7米,年代属春秋早中期。乙类墓5座,墓口长3米左右,宽2米左右,年代有的属春秋晚期,有的属战国时期。
  在已发掘的9座薛国墓葬中,共随葬各类铜器919件。出土铜器制作很精致,特征很明显。其中出土铜器以礼器为主,另有车马器、兵器、杂用器等,计599件。礼器有鼎、簋、壶、鬲、簠、舟、盘、匝等28件。纹饰种类较多,有蟠蜗纹、兽首纹、象纹、鸟纹、窃曲纹、垂鳞纹、雷纹、重环纹、瓦纹、乳钉纹等,其中以蟠螭纹最普遍,常见于各种器皿。铜器中成偶数的器物,如鬲、簋、籃、壶等为同范铸成,形制、花纹、尺寸相同。
  3. 整套生产工具的出土。在已发掘出土的9座墓的铜器中,有一整套铜生产工具尤具特点。发掘报告认为:“出土了一套迄今为止最为齐全的春秋时期的书刻工具。这套书刻工具计30件,其中有铜斧1件、锛2件、削刀7件、刻刀4件、凿4件、刻针4件、锯2件、钻2件以及磨石4件。估计原有毛笔,可能已朽毁。这套书刻工具,包括了从破竹、修正到刻字、改错组装以及磨砺利器的所有工具,为研究春秋时代的书刻用具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实物资料。同时据观察,刻刀、刻针等为锻制,且刻针的尖部呈蓝灰色,似经淬火工艺处理。这又为研究春秋时代的铜器加工工艺提供了重要资料。”4. 陶器制造业。薛国故城有一处东周时期的制陶手工业作坊,地面上散布残陶器、红烧土块、窑硫渣、残陶拍等,并发现过陶窑。说明薛国故城内有制陶手工业。在已发掘的9座墓葬中,虽以铜器为主,但也随葬有部分陶器,共99件,有鼎、鬲、壶、钫、®、高柄豆、陶盖豆、盘等。
  5. 玉、石、骨、蚌器的制作业。出土资料主要有1978年和1998年发掘的西周早期墓、薛故城内春秋至战国初期的9座墓出土的玉、石、骨、蚌器。
  (1>1998年发掘西周早期墓出土的玉器和“堆塑”。该墓出土的玉器有:璧3、璜1、玦1、戈4、鱼2、龙2、水鸟2、蝉2、兽面纹牌饰1、管1、柄形饰2、耳饰1、坠饰1、玉芯1,计24件。另外,Ml19内还有一处堆塑。
  (2)1978年发掘薛国故城春秋至战国初期9座墓葬出土玉、石、骨、蚌器。9座墓中,随葬器物S多的,除铜器外,就是玉、石、骨、蚌器,共907件。其中玉器87件,石器35件(内有玛瑙器5件),骨器70件(内有象牙器8件>, 蚌器717(内有蚌贝120件、海贝380件、蚌鱼217件)。玉、石、骨、蚌器出土数量如此之多,说明薛国有着较发达的玉、石、骨、蚌器制作业。
  6•贝的出土与薛国的商品货币经济。在这次发掘的薛墓中,贝的出土数量相当多:有海贝380枚、蚌贝120枚、玉贝3枚。贝在古代,既可作装饰品,也可作货币,但主要是当货币用,进行商品货币交换、买卖。薛国墓葬出土的成堆放置的海贝、蚌贝反映了薛国商品货币经济的发达。
  7.薛国的饮食生活文化。1978年和1998年发掘的薛国故城墓地,出土了一大批饮食生活资料,反映了西周、春秋至战国初期薛国贵族的饮食生活文化。
  首先是饮食生活用具。依出土资料看,薛国贵族所使用的饮食生活用具很多。精致的铜容器有:鼎、簋、簠、鬲、角、尊、觚、觯、壶、舟、盘、匝、小罐、提梁壶、盎、铜鸟形杯、豆等10余种;陶容器有盖豆、S、鼎、鬲、壶、纺、齟、盘、匝、杯、高柄豆、三足壶形器、鸟柱盘形器、罐,以及原始瓷亘、印纹硬陶尊和瓿等10余种之多。
  其次是饮食。薛国墓葬发掘出土的饮食资料很丰富。粮食类食物有粟米,面食品有水饺或馄饨。在一件饪食器铜簠中密密排放着三角形食物,状似水饺,内包馅状屑物,已无法辨认是什么馅,经考古专家观察分析为中国传统的美食水饺或早期馄蚀。这里出土的水饺,要比新過吐鲁番县唐代墓中出土的水饺实物早近1500年。春秋时期的水饺在薛国墓葬中的发现,说明这种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美食,很可能最早源于我国古代的东夷地区。肉食类食物有牛、羊、猪、鸡、鱼等动物肉类,出土了鼎8件,鼎内盛有牛、羊、猪、鸡、鱼等动物骨骼。薛国墓葬主人生前日常生活使用精致贵重的数十种铜、陶容器、食用粟米、水饺或馄饨以及牛、羊、猪、鸡、鱼等各种动物肉类,反映了春秋时期薛国贵族的饮食生活文化。
  8.夷夏文化的交融。薛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因此,薛具有夏文化的特征。又因薛是妊姓,久居东夷聚地,又有东夷文化习俗、特征。薛国墓葬出土器物,特别是铜器器形特征以及墓葬习俗都显示出夷夏文化交流的明显特征。
  (1>铜器的器形。出土的鼓腹有盖圈足下三小足的簋、矩形箧、短颈宽沿鬲,分别与河南上村岭出土的簋、簠、鬲相似。出土的一件鼎平盖中央有一环钮,这种平盖鼎又见于沂水刘家店子莒国墓。薛、莒这种相同文化特征,反映了夷夏文化的交融。
  (2)铜器的纹饰。薛墓出土的铜器的纹饰,多用垂鳞纹、瓦纹、窃曲纹、云雷纹、蟠螭纹等,界纹多用凸弦纹,耳、把、钮等则多饰以兽首纹和鸟形纹,这些特征与中原地区的河南上村岭虢国墓地、洛阳中州路春秋早中期墓地出土铜器,以及鲁国出土的铜器纹饰特征相近,又和曲阜鲁国故城等墓以及沂水刘家店子莒国墓出土的铜器纹饰特征相似。此亦反映了夷夏文化的交流。
  (3) 鸟饰。鸟饰是东夷文化的特征之一。薛墓出土的一件多叉鹿角饰上立有变体鸟形铜饰。有出土鸟首车器4件、下端作鸟首形德8件、鸟形玉佩1件。出土的1件铜盡,盖顶立一展翅欲飞的小鸟。1件陶鸟柱盘形器,柱顶端插立一鸟。一件骨梳,梳首作双鸟对鸣状。这些器物都表明薛国对鸟的崇拜。
  (4) 墓葬习俗。在已发掘的薛国9座墓葬中,有殉狗、殉人。有一长方形殉人坑,坑内殉1人,椁内殉3人或为砍杀后埋入,还殉1狗。可见薛国墓葬到春秋末期还有殉人、殉狗习俗。
  第九节古薛国的政治与外交薛国在商代和西周的历史上,几乎不见声息。可是,到春秋时期,却非常活跃。在外交上,薛国总是和滕、邾等小国一样,积极参加政治外交活动和军事活动。其特点,总是依附于某 _大国进行活动,而且,在这些小国当中还总不甘示弱,往往还逞强称能。鲁隐公十一年,薛侯和滕侯同时朝鲁,在鲁隐公面前“争长”。《左传•隐公十一年》载:“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 两国“争长”不可开交。最后,终因滕、鲁都是姬姓国,以“周之宗盟,异姓为后”为由,“乃长滕侯,薛为次”。自此以后,在春秋外交上,凡有滕、薛参加,薛均在滕之后。此次薛与滕在政治上“争长”,薛虽失败,但充分说明薛也是不甘落后于其他小国的。
  薛同滕国一样,都是小国,为保护自身利益,在外交上总是依附于某一大国,或鲁国,或宋国,或晋国。
  春秋初期,薛国依附于鲁国,同鲁国结为同盟,并有联姻。后来,薛又依附于其他大国,主要是晋国。
  襄公元年,薛参加了以晋为首的九诸侯国 “围宋彭城”。
  襄公十年秋,薛又参加了以晋为首的鲁、宋、卫等十二诸侯国“伐郑”的军事行动。
  襄公十一年夏和秋,薛跟随晋国连续两次参加了以晋为首的共十二诸侯国“伐郑”的军事行动。
  襄公十四年夏,薛参加了以晋为首的十三个诸侯国的“伐秦”军事行动。
  襄公十八年冬,薛又随晋参加了晋鲁宋卫等十二诸侯国共同“围齐”的军事行动。
  定公四年三月,薛积极参加了晋、蔡、宋等十九国(包括周在内)谋“侵楚”的召陵之会。
  在诸侯国的会盟方面,薛国也大多跟随晋国,参加晋主盟的盟会。
  襄公九年冬,薛跟随晋,参加以晋主盟的十二国会盟“同盟于戏”。
  襄公十一年秋,薛随晋之后,参加了以晋主盟宋、卫、曹、鲁等十二国的会盟,“同盟于毫城北”。
  襄公十六年三月,薛参加了以晋主盟的宋、鲁、卫等十一国盟会。
  昭公十三年秋,薛跟随晋国,参加了以晋、齐主会的十四国“平丘之会”。
  据春秋《经》《传》所载,在整个春秋期间,“盟”105次,薛参加了9次;“会”118次,薛参加了18次。在223次盟会中,薛这个小国居然参加了27次,占盟会总数的12.1%。由此可见,薛国在政治外交方面,是相当活跃的。
  在政治外交上依附于某一大国,实际上是受他国控制。如《左传•昭公十一年》载:“九月,叔孙婼、齐国弱……薛人、杞人、小邾人如晋,葬(晋)平公也。”晋国君死了,薛国还要派人去晋国赴丧。大国奔丧,是外交礼节,小国赴丧自然隐藏着一种被控制的关系。
  薛国曾受宋国的控制。晋国控制薛国,宋国并不甘心,总想由宋来控制薛国。鲁定公元年,在“晋魏舒合诸侯之大夫于狄泉,将以城成周”的时候,宋国仲几提出,要滕,薛、那三国代受其役,遭到薛国的强烈反对。宋仲几本想重新控制滕、薛、小邾三国,结果,不但没成功,而且连仲几本人也被晋国抓去。这充分说明,当时大国之间控制小国斗争之激烈。
  同滕国一样,薛国君在春秋时期,即鲁隐公时,《春秋》均称侯。如《春秋•隐公十一年》 载:“滕侯、薛侯来朝。”薛称“侯”。孔颍达《疏》引《正义》云:“薛侯,齐桓霸诸侯,黜(薛侯 >为伯。”自《春秋•庄公三十一年》 起及后,薛一直称“伯”,说明薛的政治地位有所下降,同滕相比,还好一些,只降了一级。
  第十节古薛国大事记薛国大事记年表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为在中原争夺霸业,召集齐、楚、秦、晋等诸侯国会盟于徐州(古薛城)。
  公元前334年,梁惠王后元元年,田婴为齐相。
  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在古薛“会徐州相王”会盟。
  公元前325年,齐灭薛。
  公元前324年,周显王四十五年,孟尝君田文首次被召请为魏相。
  公元前322年,齐威王三十五年四月,齐威王把田嬰由彭城改封于薛。同年10月,筑薛城,修宗庙。
  公元前309年,齐宣王十一年,孟尝君继其父位为齐相。
  公元前299年,齐湣王二年,孟尝君以薛侯身份与魏襄王会于釜邱(今山东定陶县西),并入秦为相。
  公元前298年,齐湣王三年,秦昭王将孟尝君聘为国相,后听信谗言,将孟尝君囚禁,孟尝君靠门客之技逃出。同年,孟尝君主谋,以齐、韩、魏三国连纵攻秦。
  公元前294年,齐湣王七年,田甲劫王,孟尝君出走,归薛,其后便“中立于诸侯,无所属”。
  公元前292年,齐湣王九年,楚国开始攻打齐之下邑薛地,孟尝君以先王的宗庙在薛城为由,说服齐湣王发兵救薛。
  公元前288年,孟尝君复为魏相,并力主伐齐。
  公元前284年,由孟尝君主谋,秦、燕、赵、魏、韩五国合纵攻齐,齐湣王逃莒而死。
  公元前283年,齐襄王继位后,“畏孟尝君与连和,复亲薛公”,孟尝君与齐国关系有所改善。
  公元前279年,齐襄王五年,孟尝君病死,诸子争立,国无主,齐魏共灭之。薛地先入齐,后入楚。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薛归秦,六国统一。
  公元前208年,项羽率大军进驻古薛城,公推立楚怀王第12皇孙熊心为楚王;随后,刘邦率义军和项羽义军在古薛城会师。
  膝薛争长的故亊滕薛争长的故事发生在东周春秋时期。
  “长”者,序也,周礼严肃,长幼有别。这里所争的长,就是座次,“长”者坐第一把交椅。
  公元前712年,也就是周桓王八年(鲁隐公十一年),滕侯与薛侯同时到鲁国去朝贡,在鲁国宫殿上,二人为争座次先后而争吵起来。薛侯说:“我们薛国与周文王有姻亲,当年武王先封薛为侯。我应当坐首席。”滕侯说:“我滕国与周王室同姓同宗,是周王的卜正之职,而你薛国是王朝之外的庶姓,我怎么可以在你的后面呢?我应当坐首席。” 鲁隐公见滕、薛二侯争执不下,急忙派大臣羽父出面调停,并转达隐公的意见来劝说薛侯。羽父婉转的说:“滕君与你争先后,让你受屈辱了,都是因为寡君所造成的。《周谚》 有言:‘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如按照周朝的盟会约定,异姓为后。寡君假若以薛国为长,那就违背了周王的礼制。
  当下寡君不能违背周礼,只能以滕为长。今天真的委屈你了。’’薛侯听罢羽父一席话,感觉鲁隐公也有难处,只好委曲求全,答应让滕侯为长,坐首席。于是在鲁国宫殿的朝贡仪式上,滕侯与薛侯言归于好,以滕为长坐定。
  后来,周桓王听说薛侯与滕侯朝鲁争长之事,心中烦恼,认为薛侯与滕侯应当到首都洛阳朝王,而不应该去曲阜朝鲁公。于是,周桓王下诏,令滕侯、薛侯来西周朝拜。结果薛侯派伯父、滕侯派太子前往洛阳,朝拜周桓王。周桓王一看滕侯、薛侯没有亲自来朝,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把薛侯降为薛伯,把滕侯降为滕子,以示惩罚。按照周礼,爵位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从此之后,薛国公的爵位降了一级,滕国公的爵位降了两级,两国的政治地位都降了格。
  薛宰抗宋的故事东周时期,大国争雄,诸侯称霸。而间于大国之间的小国,多被大国侵略而屈为附庸,他们只有攀附大国才能图存。这些大国则随意调遣小国为他们服务,或召集参加盟会,以炫耀实力;或号令参与征伐,以扩大势力;或指使进贡钱粮,以补充财力;同时还摊派民工,为其修建城邑。而作为春秋时期的薛国,是小国中的强者,不轻易屈服于大国的淫威,在晋国组织的修成周城(今洛阳)的问题上,就敢于和邻近的大国宋国抗衡,并取得一定胜利。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09年(周敦王十一年),晋魏两个大国会诸侯于狄泉(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内北隅),之后,晋国决定会同盟国宋国,修成周城的城墙。这种宏大的土方工程耗时费力,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晋国召集各盟国、附庸国的大臣开会落实工程指标。而当时宋国大臣仲几却不愿接受任务,他说:“滕W、薛国、小邾国,是为我们宋国服役的,只有他们这几个小国代我们出工,用不着我们亲自去干。”薛国的大臣薛宰说: “宋国不讲道理,专以大国的牌子压人。晋文公在缔结践土盟约时说过:‘凡是我们一起结盟的国家各自恢复旧有诸侯国的职位。’ 今天要搞清楚,我们到底是服从践土的盟约,还是服从你宋国的差遣。”仲几欲加狡辩,薛宰继续说:“薛国的伟大始祖被封在薛国,做了夏朝的车正长官;奚仲迁都邳国后,仲虺继封在薛国,做了商汤的左相。如果恢复原有职位,我们理所当然是周王朝分封的侯爵,凭什么来为你宋国服役。”仲几又说:“夏商周已成历史,山川鬼神可以作证。”晋国的大臣士伯一听这话生气了,告诉韩荀子说: “薛国用人事作证,宋国拿鬼神作证,仲几罪过大了。如此强词夺理,不想接受任务,工程如何完成,一定得给仲几一点颜色看看。” 于是当场决定把仲几带到晋国问责,3个月后又押解到周王室那里问罪。
  就这样,宋国想役使薛国的计划破产了,晋国从而重新认可了薛P作为盟国的侯爵地位。
  徐州会盟的故V 会盟是古代诸侯间会面和结盟的仪式。春秋时代,一些较小的诸侯国为了抵御大同侵略,联合作战;一些较大的国家,利用自己的实力和影响,胁迫其它小国加入自己的阵线,都曾会盟。春秋时期有著名的四大会盟一蔡丘会盟、践士会盟、皇池会盟、徐州会盟。
  春秋战国之时,以古薛城为首府的徐州,不仅文化经济繁荣,而且水陆交通发达,战略位置优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国的诸侯都选择在这里会盟。著名的有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的“徐州会盟”,战国中期齐魏相王“徐州会盟”,秦朝末年项羽刘邦的“徐州会盟”。
  越王勾践的“徐州会盟”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为在中原争夺霸业,亲自率领大军北渡淮水,召集齐、楚、秦、晋等诸侯国会盟于徐州(古薛城)。在徐州盟会上,越王仿照以往霸主的做法,向周王子进贡,请徒有虚名的周王室主持盟会。周文王派臣“赐勾践以胙肉,命作佰”。勾践在盟会后,为了表现自己的大国霸主的风范,把吴同原来占领楚国的“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主”,并迁都于琅琊(今诸城)。
  齐魏相王的“徐州会盟”战国中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格局逐渐形成。最初,魏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强。但在后来居上的齐秦夹击下逐渐衰落下去。虽然魏恵王在公元前344年称王,但在桂陵之战(前3S3年)和马陵之战(前341年)中两次被齐国打败,被迫在公元前334与齐威王在古薛城 “会徐州相王”。
  当时在徐州的广大地方,除了魏、齐、楚三大国各有领土外,还有宋国、薛国、滕国、邹国、鲁国几个夹缝中的老诘侯国。以当时的实力范围,这几个老小诸侯国都是齐国的后院。齐威王选定在徐州的首府一一薛城这里会盟,就是想借此震慑这几个小国,从而安定后院,使各国能够全力在中原伸展。会盟大典上,齐威王与魏王各自祭祀了天地,然后便郑重宣告了承认对方为王国的文告;又由两国相国田婴,惠施分别宣读了: “修好同盟,永息刀兵”的盟书。参加大典的五个老小诸侯国诚惶诚恐,为两大国很是卖力的颂扬了一番。
  薛城立王的故事秦二世时,薛城(指薛国故城>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秦末农民起义军各路英雄会师于薛,项梁、项羽等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项梁、项羽出身于楚国旧贵族,项梁的父亲项燕是楚国著名的大将。项梁因犯罪,带着侄子项羽逃到吴县(今苏州)。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陈胜、吴广起义的消息传到吴县时,项梁、项羽杀死会稽郡守,响应起义,征集8000江东子弟,项梁做会稽郡守,项羽为裨将。
  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后,农民起义遭受挫折。大将召平假托陈胜的命令,封项梁为上柱国,要他们向西攻秦。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二月,陈婴、英布等起义军首领率部归附项梁,队伍迅速扩大到十几万人。大军沿途攻关拔寨,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渡过淮河,逼近彭城(今徐州)。
  攻打彭城取得大胜之后,项梁率人马进至薛国故城一一薛城,并在这里主持召集各路义军首领议事。项梁说:“我们虽有一二十万人马,可陈王遇难,群雄无首,难成大事,诸位可推选一能者为王,抉他共图大业。” 刚刚归15的宋义上前说道:“上将军德才兼备,深孚众望,理应为楚王!”众将听了宋义之言,齐声赞同。可项梁却说:“众将拥立我,我非常感谢。可我难以担此大任,还是另选他人为好。”众将正在议论,有一老者求见,来人60多岁,姓范名增,见过项梁说到:“将军叔侄一声呼唤,楚国就有八千子弟跟随征战,这是人心所向!楚国人都希望灭掉暴秦,为楚国报仇,也都想立楚怀王的后人为王。如今陈王已死,国不可一日无主。上将军若能遂楚人所愿,拥立怀王后代为王,督率兵马攻秦,必为天下诸侯敬服!”项梁闻听大喜,起身谢道: “我意也是如此!今闻老先生高论,打消我的疑虑,按照您的意见去办。”并将范增留在项氏叔侄身边,协助出谋划策,成为主要的谋士。
  接着,项梁传聚诸将,再议立主之事。他宣布说:“诸位将军,我等举义以来,征战拼杀,流血流汗,是为推翻暴君、拯救百姓,绝不为封王加位、追求利禄。刚才听范先生髙论,正合我意。我们必须访出楚王后裔,保其登基坐殿。”项梁随即传令项羽、钟离昧护送范增,寻求楚王后裔。
  范增一行来到原来楚国的都城,明察暗访,几天没有一点音信。范增对项羽、钟离昧说“据我所知,楚王原来有12个皇孙,秦灭六国时杀了11个,尚有1个下落不明。这京城之内找不到,说不定逃到山野之中。我们再到乡村山林中细细査访。” 第二天,范增他们化妆成平民,来到楚国北部山区査访。找了几天,遇到一位大嫂,听口音不是当地人,范曾细细询问,才知道是从京城流落到此地的,就对她说:“我们是上将军项梁的部下,上将军举兵反秦,现已进驻薛城。欲寻找楚王后代,立为楚王。您如知道,请告诉我们。”这位大嫂闻听此言,不由泪流满面,以实情相告:“不瞒你们各位将士,我就是楚王第12皇孙熊心的乳娘。秦灭楚国时,我趁乱带着皇孙熊心逃出京城,来此避难,熊心已经13岁了,现在给人家放羊。逃出时只带了几件他在宫里穿用的衣服,你们一看就明白了……”范增、项羽等人闻言大喜,很快找到熊心,为他沐浴更衣,带若娘儿俩回薛城向项梁禀报。
  归薛途中,遇刘邦、张良率领义军正前往薛城投奔项梁,于是合兵一处,共同奔往薛城。项梁闻报大喜,亲自迎出城外。一来迎接楚王后代,二来迎接前来投奔的刘邦和张良等人。礼毕之后,众人商议选择良辰吉日,立熊心为楚王。因楚人想念以前的楚怀王,他们便把小楚王也称为楚怀王。暂定盱眙为国都。
  小楚怀王按照项梁的意思.传旨封陈婴为上柱国,封项梁为武信君,英布为当阳君,项羽为大将军,并加封为鲁公,其他人也各有封赏,只有刘邦仍封为沛公,项羽拨给刘邦兵五千、小将十人。分封已毕,各路诸侯连夜商议灭秦之事。
  经过这次薛城会师、设立楚王,各种反秦力量重新振作起来。在项梁的实际统率之下,形成了关东各国反秦的核心力量。项梁战死后,起义军分成两支,一支以项羽为首,另一支以刘邦为首。推翮秦王朝后,两者又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
  由陈胜、吴广发动的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黑暗统治,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显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而作为集结这支抗秦主力军的薛城,也成了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革命根据地!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