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历史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60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历史故事
分类号: I27
页数: 2
页码: 668-669
摘要: 官桥镇历史故事介绍。
关键词: 民间故事 历史故事

内容

蒿宾哭恩师想极为翁兼为子,思多疑死复疑生。化为岩外碧萝梦,隔断云边绿野耕。
  杖履已随猿鹤老,溪山谁结钓游盟,,何时杯酒登泉户,面对西风哭几声3这是一首“寄哭乡伯处士”诗,刻在一通石碑上,明嘉靖戊戍年秋立于薛国故城外东北隅孙家老林(官桥镇西王庄村西)。人们或问,谁哭?哭谁?乡伯处士者为谁?这些疑问要从明代嘉靖年间进士蒿宾说起。
  蒿宾,滕州人。据清代翰林髙熙喆“明故进士蒿君墓碑”载:“蒿宾,邑治东南五里董家村人也,登嘉靖十七年戊戌甲科按邑乘进士。幼寒微,随父至官桥,止在学舍侧时,孙南岳先生烛方缀讲假寐,梦蒿生室中,髙与橡齐。醒见一童立窗下,问之,则蒿姓也,来听讲,因诵所闻。先生富,遂饮食教诲之。孙卒,蒿水部寄奠金、诗以哭之。”碑文中的孙南岳先生,即孙做。据 《孙氏族谱》载:“四世祖倣,字南岳,邑庠生,有学行,受业者多显官达人,明翰林蒿宾出其门下,事迹功业载于县志。倣公第三子祜,字天祐,例贡生,俗称“岁进士”,署镇江卫经历,曾任丹阳、当塗两县知事。”蒿宾,自幼家贫,随父乞讨度日,一日行官桥孙南岳先生学馆窗下听书,先生怜其贫,钦其才’免费提供食宿,精心培养教导。蒿宾不负师望,于明嘉靖十七年一举考取甲科进士。是年九月,孙南岳辞世,噩耗传至京城,蒿宾悲痛之极,请旨在任职水部着孝祭奠,并遣人专程赴滕县官桥敬献奠金、祭文(《寄哭乡伯处士》),后孙氐族人遂将祭文诗镌刻于石,立于墓前。“寄”为传递之意,因不能亲自来;哭者为不忘师恩的蒿宾;“乡伯处士”指德高望重的乡贤孙倣先生。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夏镇新河开通,官桥境内修薛河坝,水部蒿宾奉旨督察,途经官桥,又专门到恩师墓前哭祭。蒿宾辞世后葬于故里董村,因年代久远,墓碑不存。1930年2月(民国十九年),乡人张振涵(张庄人)、孙长美(官桥)等12人出资聘高熙喆撰文、董村拔贡孙道恩书丹,复立“明故进士蒿君墓碑”(此碑存于双庙村)以资纪念。
  根据《滕州蓬莱石氏族谱》《滕州公桥李氏族谱》记载,石氏始祖李元,是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曾任庐州知府。当年是为了躲避朝廷的缉捕和追杀,由李姓改为石姓,名字由李元改为石元。这与明代万历朝的荩臣李三才有关。
  李三才,字道甫,顺天通州人,万历二年进士。历任万历朝山东藩臬光禄寺卿、山东巡抚、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淮阳、总都漕运等职。李三才为人厚道、正直无私,并饱读诗书,知识渊博,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在职期间,他坚决支持张居正改革朝政,并提出许多有利于国家建设发展的“合理化”建议,特别在有关漕运税收方面,提出了既鼓励当时漕运业的发展壮大,又利于增加国家的税费收入的建议,受到当时掌管朝政一切事务的首辅张居正和户部主事顾宪成的赏识和重用。当年的万历皇帝因要向老百姓增加税收,李三才就直接上书启奏,如果加税,社稷不稳,百害而无一利,被朝廷采纳。众大臣曾多次向万历皇帝推荐让李三才担任户部尚书,并希望能继任首辅一职。但因当年张居正在朝野内外实施改革措施,触及部分宫廷官僚们的利益,引起了他们对张的不满和仇视。作为张居正的支持、拥护者的李三才,也因此受到了株连。那些反对过张居正的大臣,都纷纷上奏万历皇帝,说了许多李三才的坏话,并罗列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李三才知道此情后,愤然托病辞职。
  离职賦闲在家的李三才经常和后被罢免官职的顾宪成等一批“靠边站”的当年旧臣,组织了“东林书院”,常常聚在一起.或探讨学问,或议论国家大事,因此,被后来的阉党魏忠贤等奸臣称其为“东林党”。由于万历皇帝晚年“怠政”,到了天启年间,此时的大明王朝,可以说国库空虚,政治黑暗、官场腐畋,社会动乱、危机四起。这时就有很多人向天启皇帝鼎力推荐让李三才出山。天启皇帝准奏下旨,让李三才出任户部尚书。但此时的李三才已病入眘肓,他临死前向李元、李仁两个儿子做了交待说: 如果今后咱家如有不测,你们哥俩要记住.保命要紧。你(李元),我当年在山东为官时,曾到过山东滕县一个叫蓬莱的地方,那里有山有水,环境优美,土地肥沃,适合永久居住。说完就撒手人寰,没有赴任新职就死了。
  就在李三才死后不久,宫廷斗争激烈,阉党魏忠贤得势,把持了朝政,并被称为“九千岁”。阉党最恨的是那些正直的忠臣,对当年在东林书院研究学问、讨论如何治理好国家的忠臣,说成是阴谋造反,所有人等被审査问罪。被称作“东林党魁首”的李三才被其迫害弹劾、问罪抄家,其子李元也因此被牵连罢官。
  再说李家遭难后,李元、李仁哥俩伺机逃出京城后失散。李元按照父亲生前的嘱咐,只身逃到了山东滕县。当他来到蓬莱山前,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休息时,突见一队骑马的官兵追来,来到面前勒马停下问其姓氐。李元因怕露出京城的口音,不敢开口说话,只是指了指坐下的石头,意思是姓“石”,那些官兵见此人不是姓李的,没再多问就打马走了。为了避祸,从此,他就隐瞒身世在此地住了下来,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严守家训,勤俭持家。后来,同胞李仁千里迢迢来此寻亲,讲述了兄弟俩失散后,李仁按照父亲死前的交待,去了西安投奔了父亲当年的好友施公,并与其千金拜堂成了亲。不久施公夫妇去世,于是便有了寻亲的念头,夫妻二人变卖家产,经过千山万水终于来到了滕县蓬莱(后莱村),兄弟俩见面后抱头痛哭,发誓今后永不再分离,并在离此不远的公孙桥村安家落户。弟兄俩,一个姓石,一个姓李。
  崇祯年间,李三才冤案被平反昭雪,朝廷下旨李氏后人官复原职,享其原来的封号。但石元、李仁兄弟,熟知官场险恶,下定决心不想再入官场。于是兄弟俩“累召不应”,并继续隐名埋姓,低调做人,谨慎做亊。多年后石元、李仁哥俩死后,都葬在三莱村东的蓬莱山上。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