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其他传统节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9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其他传统节日
分类号: K892.18
页数: 4
页码: 646-6498
摘要: 官桥镇传统节日及其习俗介绍。
关键词: 岁时 传统节日

内容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灯节,也称过小年,是春节的延续和煞尾。农家祭神祀祖,上供焚香、放鞭炮庆祝,合家吃团圆饭,早晨多数吃元宵,各项活动主要在晚上进行。
  蒸面灯
  元宵节农家有捏面灯的习俗。面灯种类有生肖灯、月份灯、勺子灯等。生肖灯的寓意在于消除病灾,使人丁兴旺;月份灯的寓意在于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主妇将面灯点着放在大桌上、磨盘上、香台上和家门口石墩上,观察灯花形状,以卜庄稼丰收。
  灯会
  元宵节晚上灯会,孩童们由大人领着或自己端面灯、挑纸灯笼上街,有用绳拉的鸭灯、兔灯;有手挑的鸡灯、鱼灯、宫灯;大的有走马灯,小的有面灯如勺子灯、萝卜灯。民间认为元宵节的灯光是吉祥之兆,能驱妖避邪除百病。
  民间游艺
  正月十五闹元宵,传统上不少村成立有民间游艺队伍开展活动,或到邻村巡演,有舞狮子,踩高跷,耍龙灯,玩竹马、花船等,一派歌舞升平景象。
  焰火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元宵节期间,比较富裕的村举办大型灯展,群众则自发地燃放烟花爆竹以示喜庆。
  清明节
  清明节,古称“寒食节”,据传是纪念春秋时期介子推的。清明节融汇了古时的上已节(祈子求育)、寒食节(禁火)、踏青节(郊游)、祓禊节(沐浴)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后来成了祭祀先祖,追悼亡灵、扫墓上坟的重要节曰。
  插柳清明节,柳枝发芽,家家户户折来柳枝插于屋檐下,民谣有:“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狗。”孩童把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据说这样可以一年不生癞疮。
  上坟、扫墓清明节上坟较为普遍,家家到先祖坟地添土、扫墓、烧纸钱。清明节学校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烈士陵园、烈士墓去祭扫、献花圈,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踏青、郊游清明时节,鸢飞草长,莺歌燕舞,自古人们就有踏青、郊游的习俗,在这一天携男带女外出游玩观赏,以回归自然,放松心情。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天长节、夏至节、浴兰节、屈子节、龙舟节、女儿节,后来成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曰子。
  插艾家家房檐下插艾枝。“艾”是“爱” 谐音,意在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此外,艾叶是中药,有驱虫、袪病之功效,民间认为能消灾避邪以障瘟毒。
  包粽子用粽叶或苹叶包糯米、红枣、砂糖为三角形,煮熟后食用。民间有“吃了端午粽,一年不生病”之说。
  煮茶叶蛋采集艾叶或用茶叶煮鸡蛋,民间认为吃了能健身强体,防病治病。
  系五色线端午节早晨,用五色丝线拧成一股五色绳,系于手腕或手指上,有的还将五色线拴在门挂上,认为能去灾避邪。
  采三叶茶是日,用桑叶、石榴叶、山楂叶放在锅里炒,晒干当茶叶供日后泡茶用,这种茶叶具有防暑、消炎、明目等功效。
  炒煳粮茶家庭妇女在这一天将五谷杂粮炒煳贮于罐中,泡茶全家饮用,也作老人、儿童祛寒、消食、防病之用。
  泡石榴叶洗眼采集院内石榴叶或花瓣泡在水盆中,用来洗眼,认为可以养目,不害眼疾。
  缝香荷包也称香桃布袋,古称香囊。女人在端午节这天,用红绫布或花布做成的心形小布袋,内装干艾叶或香味中草药,不仅是佩带饰物,且有醒脑、驱害虫、防疾病的作用。
  缝五毒兜肚家庭妇女在端午节期间去园中井沿边绘制“五毒”图案,用五色丝线缝“五毒”肚兜图案,中间通常是老虎,四周由蝎子、蟾蜍、蜈蚣、蛇、蜘蛛组成,据说给小孩子戴可以免灾祛病。
  小半年
  六月一即六月初一,有“小半年”之称,这一天用新麦子面蒸馒头或擀面条、打酒割肉改善生活,并且还买糕点和时鲜水果上供、烧香磕头,感谢苍天賜福。旧时种牛痘人家多在这一天“交红子”,进庙焚香施舍还愿。
  换饭六月初一还是换饭的季节,即农家自麦季吃全麦子粮食的“饭食”。到六月初一后,要粗粮、细粮交替着吃,麦子要留着过年。
  晒龙衣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只要天气晴朗,家家户户翮箱倒柜,将全家人穿过的单衣、棉衣、被褥等找出来曝晒,此俗谓之“晒龙袍”。衣服被褥经过这天晾晒之后,便可收鲁储放到箱柜内,整个雨季不再翮动。
  伏曰夏至第三个庚日为头伏,以后每隔10天分别为二伏、三伏。“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入了伏才是天气最炎热的季节。入伏有吃伏羊、喝绿豆茶等习俗。传说伏天吃伏羊、喝羊肉汤,可治夏枯病、阴虚等。
  七夕节
  民间传说,七月七日是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七月七日前后,一般都会落雨,说是牛郎织女相逢互相哭诉的泪水,所以叫“可怜日”。在这一天,如果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在园中眉豆架下或院中葡萄架下仔细聆听,说是能隐隐约约地听到织女的哭声和牛郎的劝慰声。七月七日,天空不见飞鸟,传说鸟雀都去天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民间也叫“百鸟填河”。实际上,七夕节叫“乞巧节”,是闺中女子向天上的仙女学习针线女红, 看谁的手巧。传到21世纪,七月七日被说是中国的“情人节”。
  中秋节
  中秋节源于远古的祭月,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大节,仅次于春节。中秋佳节,秋高气爽,八月十五晚上皓月当空,人们赏月吃月饼,家家团圆度佳节。据唐《开元遗事》记载:“中秋节,唐明皇和杨贵妃临太液池赏月,后官民效仿,形成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到了宋代,中秋被定为节日,赏月祭月活动已十分隆重。
  圆月按照农历,八月中旬庄稼收割过半,年景丰歉已成定局,加之气候宜人,人们庆贺全年的丰收,外出的亲人多在中秋节前夕归来忙于农事。中秋之夜一家人设宴于庭,摆设酒肴、水果.月饼,老人们焚香祭月,举杯畅饮,共享天伦之乐,共庆丰收之年,谓之“圆月”。民谣有:“八月十五月儿岡,西瓜月饼敬老天。” 吃月饼据传月饼是唐明皇李隆基发明的。当时唐明皇曾梦游月宫,尝月宫中之饼甚为香甜,醒后怀念不已,就命厨师按照他梦中记忆仿作了这种糕饼,命名为“月饼”。后来月饼由宫中传到民间,成为中国传统名点之一。到了元代,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应节食品。
  送节礼送节礼是八月十五较为普遍的习俗。如新婚,闺女婿向岳父家送礼,礼品通常有活鸡、鲜鱼、酒、月饼等。普通的亲戚朋友在节前也相互走动,来往成礼。
  重阳节
  重阳节,中国民间有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每逢九月九日,人们就纷纷带上菊花酒,臂扎茱萸外出登高。重阳节正是天朗气清的季节,人们外出旅游,登高远眺,观赏美景.也是一种体育锻炼。菊花酒有平肝明目,清热祛风之功效;茱萸虽不能避邪,却有驱蚊杀虫之功效。
  在清末民国初年,还有在九月九日开始给小女孩缠足,俗谚“九月九,小脚裹成黄瓜扭”,因此时天气渐凉,裹脚少受罪。此外,过去人们还常以重阳节这天晴雨来预测本年冬季雨量多少,素有“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一冬干”之说。
  1989年,国家将农历九月初九已被定为中国的老人节,以倡导人们尊老敬老,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十月一
  农历的十月一,是下元节,也称“鬼节”“送寒衣节”。节前,家家户户要到已故的亲人坟前祭奠烧纸,以寄托哀思。进入阴历十月,天气转凉,人们更换厚衣而御寒,联想到阴间之人也要换季更衣,因此买些衣物(或纸糊的) 去坟前烧掉,以寄托孝心。
  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为腊八节,腊八节喝腊八粥(音zi)。当日早晨,家家煮腊八粥,一般原料为小米、大米、红枣、红小豆、豇豆、花生米.莲籽、菱米等,混合煮成稠米饭为早饭。
  腊八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起源于我国远古时期的腊祭。二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成道曰。三是传说朱元璋小时侯十分贫穷,曾在老鼠洞内掏得多种粮食熬粥而食,并且吃得十分香甜,当皇帝后,山珍海味吃腻了,在腊八这天又想起那锅粥,于是,赐名“腊八粥”。“喝了腊八粥(Ci),就把年来数。”从这一天起就要筹备过年了。人们在这一天,扫屋刷墙,整理庭院,打扫卫生,处处面貌一新。多少年来,人们吃腊八粥主要还是为了庆祝并展示全年农作物的丰收成果,盼望来年有更好的收成。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