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女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9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女嫁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2
页码: 638-639
摘要: 官桥镇嫁女风俗习惯介绍。
关键词: 女孩出嫁 官桥镇民俗

内容

民间把男婚称为“大喜”,把女嫁看作“小喜”,父母也竭尽全力操办,以打发闺女“出门子,’。
  备嫁妆在确定婚姻关系或皂期之后,娘家就开始筹备嫁妆,俗称“陪送”。陪送嫁妆档次,要根据贫富程度而定。富裕之家,还有大小八件的;个别贫穷之家,置不起新嫁妆,则使用母亲的旧嫁妆作陪送;甚至只有几件简单的衣服,一个包裉皮一裹算是嫁妆,俗称“轿里掏包揪”。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陪送的档次也越来越高。男方新房除了床是自己家做的外,其余都是女方陪送的。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嫁妆开始有了自行车、缝纫机、唱片机或收音机,包括要有多少床被、多少条腿的家具。八九十年代则更加趋向现代化、电器化,像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高档组合柜、真皮沙发,城里有手提电脑,甚至有的大款陪送小汽车和数万元、十几万余现金的。
  盒底就是金银首饰、茶具、灯具、梳妆用具等。过去有专门盛放这些物品的二人抬彩绘木盒,一般家庭只用两个包揪就盛下了。
  填箱嫁期临近,至亲闻讯买衣物和几封果子作为贺礼送来填充嫁娘的箱柜叫“填箱”。20世纪90年代后,填箱都是象征性的提几盒饼干加喜礼。
  装柜就是临出嫁的头一天下午把所需要的东西装入柜内,包括衣物、果子和烟、糖等。其它嫁妆凡带抽屉的都要放几块果子、花生或几根挂面。
  盘头盘头也叫“上头”,即在脑后挽网髻,这是结婚女子的明显标志。20世纪60年代后青年女子,把辫子剪成齐耳短发,称“时髦头”;20世纪80年代后期时兴烫发;20世纪90年代后盘头较为讲究,多数去美容店化妆,佩带发饰。古时除盘发窖外,结婚要头戴花冠。
  发嫁发嫁的时间一般是早晨,要视路程远近和按男方看的时辰几点钟进门、几点钟赏拜,不能耽误;如果一个村里有两个结婚的,都会盘算着早出嫁,说是谁先进门谁家好。
  穿富贵发嫁时,嫁女要穿男方送来的红袄红棉裤、绿绣花鞋,红丝带扎腿,即使是盛夏,也要穿棉衣,不能换单衣,这叫“穿富贵”,寓意今后的日子过得厚实。由此,过去曾有的新娘因大热天捂棉衣而被热晕中暑的现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这一陋习逐渐改变,新人依季节穿衣。中国的传统文化,新人穿红色标志喜庆。20世纪90年代后,有的穿红裙或旗袍,还有学习西方婚俗,新娘穿白色婚纱,显得更加纯洁高雅。
  倒穿鞋旧时女子出嫁,从自己娘家离开,要倒穿其父或兄的鞋出门,不能穿红鞋,穿红鞋叫“跳火坑”。按照生辰八字出大门向一定的方向坐在椅子上,自己的兄弟或族人抬着椅子转移到轿上,上轿前不能沾娘家的土,说是沾娘家土穷娘家。
  哭嫁上轿前,嫁女开始哭,据说是掉的泪珠越多,给娘家留得“金豆子”越多。过去,闺女绝大多数不出闺房,与父母姐妹朝夕相处,突然间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一是留恋亲人,二是对新生活的担忧,伤心落泪也是人之常情。
  招待过去闺女出嫁,不需招待,只简单款待男方来放路炮的人,后来送嫁不再找嫁妆头而是找填过箱的四邻、族家,因为路远,早上在女家先点心点心。20世纪80年代起,嫁女也办酒席,凡来填箱送喜礼的照常下喜帖,专门请来厨师做菜,待嫁女启程,家里就开席。
  贴青龙帖放路炮的在男方家来带许多写有“青龙”的红纸条,路上遇到石桥、石碑等都要贴上一张。因民间视石为“白虎”,结婚忌犯“白虎星”,贴“青龙”以镇之。放路炮的也要每到一个岔路或毎隔一段路放一声炮,叫“鸣炮开道”。
  送认路鸡本地新郎一般不直接到女方家,只有轿夫和放路炮的(也叫向导)到女家。还有一个挎鸡的少年,先从男方家挎一只公鸡到女方家,此鸡叫“催床鸡”,女方家要选一只母鸡,与男方挎来的公鸡一起挎回男方家,女方的这只鸡称“认路鸡”。到了男方家中,两只鸡被拴在洞房的床腿上,一来图吉利,二来是公鸡早晨打鸣,催新郎新娘早起。
  请安新媳妇在第二天早起梳洗后,要先去堂屋给公公、婆婆磕头请安,过去有钱人家礼教繁多,新媳妇进门后,要一天两次给公婆请安。一来是立规矩,二来是学习治家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只在结婚后第二天给父母请安,有的是叫头三趟时临走给父母请安,以后就免除了。
  拜祖新媳妇过门后的第二天早饭后,由家人或女迎亲领着到本家族近门长辈家去登门拜访磕头,主要是认识一下以后好走动。
  叫对月旧时的“叫对月”是指闺女出嫁一个月后,由娘家人接回娘家过一个月,也叫“回门”。叫对月的人,一般是嫁女的兄弟、叔伯或近门近支的叔伯兄弟,谁叫的谁负责送。娘家来人叫时,要先请示婆婆,婆婆叫过几天就过几天。叫头趟二趟时,娘家人要带着发面馍馍、烧饼、果子、糖,意思是发家、甜美。叫对月时还要带上锅盖、箅子、刷帚,意思是“团团圆圆一辈人”“发家”。叫媳妇的工具,过去有独轮车、马车,有钱人家是马拉的轿车。新中国成立后有自行车、地排车,20世纪90年代后都是小汽车。
  新中国建立后,男女双方到当地政府登记并领取结婚证书,结婚礼仪逐渐简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旅游结婚者日益增多。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