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庭交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8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家庭交往
分类号: K892.27
页数: 4
页码: 629-632
摘要: 官桥镇家庭交往各种民俗习惯介绍。
关键词: 民俗 家庭交往

内容

第三章家庭交往
  第一节家庭家务
  家务又称“家政”,是指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事务,通常称“过日子”。
  家长
  家务的主要决策者是家长,家长又称“户主”“当家人”,在旧社会家长制家族中,家长具有绝对权威,对内维护家族秩序,对外全权处理一些事务。因此,家长以外的家庭成员统称为家属。
  家庭主妇
  家务琐事的具体管理主要是家庭主妇,又称“内当家的”,一般是家长的妻子,是由“多年的媳妇熬成的婆婆”。这些人会料理家务,会盘算过日子。旧时的家务劳动主要由主妇承担,所以过去找媳妇,要先看其会不会做针线活、会不会烙煎饼等。在当代生活中,男女平等,妇女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夫妻双方共同主持家务,专制的家长制已被民主家政化代替,包括一家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情来往、生产劳动,赶集上店等。一般情况下男主外,妇女主内,丈夫下地劳动,妻子在家“收干晒湿”。集体化以后,男女都一同下地干活。20世纪80年代后实行分田到户,家务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格局。
  家教
  家教、家规是家族长辈对幼辈子女进行的一系列教育,包括育德、育才等。
  育德受几千年封建伦理道德的影响,人们总是把“忠孝、节义”作为美淡,多数人家把“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作为家训。
  育才在幼儿阶段,往往通过儿歌、童谣、谜语、故事,启发子女智慧,灌输基本知识,培养认知事物的初步能力。少年阶段,一般农家孩子渐次学会一些农活和家务,然后送进学堂学习文化知识。成年后,培养其主家立世之道、学会一技之长的本领。
  家业
  家业也叫“祖业”“家产”“家当”,包括田地、宅基地、房屋、家具、农具、树木、粮食、钱款等。家业归全家人所有,任何人不能占为已有。
  分家传统上分家,要请中人或子女的娘舅到场,写上名单,几家几份,新分户和中人都要签字画押。时间上多是几个儿女都结婚之后再进行分家,后来演变为子女结了婚就分出去。
  家产继承从前家产继承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长子、长孙为主要继承人;第二、以幼子为主要继承人;第三、老人与几个儿子平均分配财产,或谁最后贍养老人,谁继承财产;或共同贍养老人,老人去世后再分配遗产。过去出嫁的闺女摊不着份,如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同财产继承法》,子女同样养老,同样有继承权。
  第二节称谓
  亲戚称谓亲戚以婚姻为基础,两宗族之间联婚就有“千刀割不断的亲戚”。联婚称为嫡亲,下一辈子就是表亲。
  母亲娘家母亲之父,当面叫“姥爷”,书面称“外祖父”,对人称“外老爷”。
  母亲之母,当面叫“姥娘”,书面称“外祖母”。
  母亲之兄弟,称为“舅”,其妻子当面叫“妗子”,书面称“舅母”。
  母亲之姊妹,当面称“姨”,书面称“姨母”,其夫称“姨父”。
  外祖父之父母,称为“老姥爷” “老姥娘”。
  外祖父之姊妹,称之为“姨姥娘”。
  舅之子女,称“表哥”“表弟”“表姐” “表妹”。
  姨之子女,称“麟” “姨弟,,“姨姐” “姨妹”。
  父亲嫡亲父之姊妹,当面称“姑”“姑娘”,书面称“姑母”,其配偶当面称“姑父”。
  姑之子女,当面称“表哥” “表弟”“表姐” “表妹”,对人称“表兄弟” “表姊妹”。
  父之舅,称“舅老爷”,其配偶称“舅奶奶”。
  父之姨,称“姨奶奶”,其配偶称“姨老爷”。
  父之姑,称“姑奶奶”,其配偶称“姑老爷”。
  姑奶奶之子女,称“表大爷” “表叔”“表姑”,其配偶称“表大娘” “表婶子”;表姑的丈夫称“表姑夫”。
  娶户嫡亲妻之父,当面称“大爷”“叔”,书面称 “岳父”,对人称“老丈人”。至20世纪初始,多有随妻叫“爸爸”。
  妻之母,当面称“大娘” “姉子”,书面称“岳母”,对人称“丈母娘”。至20世纪初始,多有随妻叫“妈妈”。
  妻之兄弟,当面称“哥”“兄弟”或您舅,书面称“内兄”“内弟”;对人称“大舅哥” 或“大舅子”“小舅子”,或“小孩他舅”。
  妻之姊妹,当面叫“姐”“妹”"您姨” 或直呼其名;对人称“大姨子”“小姨子”“小孩的姨”。其配偶当面叫“姐夫”,书面称“襟兄” “襟弟”,对人称“连襟” “两乔”“两来襟”。
  女之子女称为“外孙” “外孙女”。
  亲戚之间姊妹之夫,当面称“姐夫”“您姑夫”,对人称“小孩他姑夫”。
  父母对其女之夫,当面称“您姐夫”,对人称“闺女婿”“贵客”。
  夫妻双方之父母,当面称“哥” “兄弟”“嫂子” “您姉子”或“妹妹”,对人称“亲家”;书面称“姻兄”“姻弟” “眷兄”“眷弟”。
  其他仁兄弟之间,当面按原称呼,对人称“仁兄弟”。
  干父母,当面称“干爷” “干娘”,书面称“犹父"“犹母”,也叫义父、义母。
  一般亲戚与本家之间称呼不一致,以本家为标准;至亲与远亲以至亲为准;远亲与干亲、仁兄弟,以远亲为准;仁兄弟和干姊妹之间,仍按结拜前相互称呼,不因结拜而更改。
  宗族称阴长辈子女对父母,对人统称“老人家”“双亲”“高堂”。
  子女称父,书面称“父亲”,对人称“家父”。当面叫“爹”"大”“爷”,20世纪80年代起, 称父亲为“爸爸”。
  子女对母亲,当面称“娘”,书面称“母亲”,后来称母亲为“妈妈”。
  祖父称“老爷”“爷爷”。曾祖父称“老老爷” “老爷爷”。
  祖母称“奶奶”,曾祖母称“老奶奶”。
  父之兄称“大爷” “大伯”,按排行称“二大爷”“二大伯”…… 父之兄妻称“大娘” “大妈”,按排行称“二大娘”“三大娘”…… 父之弟称“叔”,按排行“二叔”“三叔” 父之弟妻称“婶子”,按排行称“二婶子”“三婶子”…… 姐妹相称“姐姐、妹妹”。
  兄弟相称“哥、哥哥”和“兄弟、弟弟”。
  夫赛夫称妻书面直呼学名。对人称“家里的”“老婆” “爱人”“家属”“对象” “夫人”“媳妇” “那口子”“老伴”。当面称“孩子他妈”“孩子他娘”,或直呼学名。
  妻称夫,对人称“男人”“丈夫” “外头的” “当家的”“那口子”“爱人”“孩他爷”“小孩他大”;当面称“孩他爹”“孩他爸”,或直呼学名。
  妻对夫之父当面随夫称呼,对人称“老公公”“公爹”“小孩爷爷”。
  妻对夫之母当面随夫称呼,对人称“老婆婆”“婆婆”“小孩奶奶”。
  妻对夫之兄当面随夫称呼,对人称“老大伯”“他大爷"“小孩大爷”。
  妻对夫兄之妻当面随夫叫“嫂” “嫂子”,对人称“大伯嫂”“他大娘”“小孩大娘”“妯煙”。
  妻对夫之弟当面称“兄弟” “您叔”或直呼其名,对人称“他叔” “小叔子”。
  妻对夫弟之妻当面称“妹妹” “我妹”“弟妹”“您姉子”,对人称“他婶子”“兄弟媳妇”“妯娌”。
  妻对夫之姐当面称“姐”,对人称“他姑”“大姑娘”。
  妻对夫之妹当面称“妹妹”“我妹” “妹来”,对人称“小孩他姑”“小姑子”或直呼其名,晚毕-父母称子女为“孩子们”,称儿子为“小子”“儿”;称女为“闺女”“妮子” “妮儿来”。
  父母叫儿子,当面呼乳名,结婚生子后 “ X X他爸";呼儿媳“ X X他娘”。
  兄弟之子女称“侄子”“侄女”。
  祖父母称孙辈为“孙子”“孙女” “孙媳妇”。
  第三节社交
  社交礼仪寒喧问候民间有互相问候的礼节,见面问“吃了吗? ”“上哪去? ”“忙吧? ”;还有偶尔相见,则问“做么来? ”“最近忙什么? ”“家里人都好吧? ”,或简要咨询其它情况。打招呼时,骑自行车的见熟人要下车,戴口罩见人打招呼要摘下口罩,正忙于干活或某项工作,要先停下再打招呼。现代人来去匆匆,上下班路上多以招手礼、点头礼打招呼。
  特殊礼节过去僧人有双手合十礼,有单手的额手相庆礼,耶酥、天主教则是划十字礼。
  馈赠节曰馈贈俗称送节礼,主要是A月十五、春节,还有冬至“数九节'传统习俗,男女定婚后,每逢节日,男家要备礼送女家,俗称“看亲”,女家也有回赠。其他节日,一般送礼较少,且相互赠送。农村送节礼,回粉条或挂面,称为“细水长流”“有个扯络"。闺女婿第一次送节礼,要给见面礼。另外,传统习俗在麦收后,亲戚相互走动,俗语说:“收罢麦,打罢场,娘看妮. 妮看娘。” 人生礼仪馈赠小儿出生送“粥米”以贺,并给小孩见面礼;婚嫁送钱为“喜礼”,另有的送贺圃、衣物;祝寿送糕点、贺礼、寿画等;丧礼有礼钱、火纸、香烛、果饯,称“行来往”。
  贺建房和贺乔迁毎有建房,亲友常携酒、烟或礼金往贺,竣工时设酒宴酬谢工匠,常邀亲友与之同庆,以示感激相助之情,谓之“谢匠”。乔迁俗称“搬家”,届时亲友常携烟、酒、鱼、肉前往祝贺,谓之“温锅”,主人要设宴款待亲友。20世纪90年代以后,祝贺乔迁的贺礼上升为买高档家具或家用电器。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