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居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8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居住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2
页码: 627-628
摘要: 官桥镇村落、房屋建造、宅院格局、室内陈设等居住风俗习惯介绍。
关键词: 居住风俗 居住环境

内容

村落
  村落多数开始由一个姓氏建村,后来迁入其他姓氏移民,便形成杂姓村。多数村庄建于明清两代,其中包括明代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形成的村庄。
  旧时,为防匪乱,不少大村建有水寨、土寨、炮楼等。很多村中有一大块场地,作为集会场所。村中公共办公场所,新中国成立后相继称为村公所、大队、村委会办公室。集体生产时,生产队有牲口院、仓库、场院等。旧时,多数村头建有寺庙、土地庙等宗教祭祀场所。大村一般有纵或横的几条街道,又有若干条由居民区通向街道的小巷,各住宅区都有公共水井。至1985年,全镇各村用上了深井自来水。
  房屋建造
  房屋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农村基本上都是茅草屋,有钱的大户人家建有瓦屋楼房。到20世纪60年代,出现半草半瓦的“马褂子屋”,70年代是半砖墙、半土墙的瓦屋,80年代为“四檐青”瓦屋,90年代的水泥板或现浇制楼顶的平楼,到20世纪兴起两层楼、三层楼。
  房基屋墙打墙盖屋,关键在基础,过去绝大多数百姓人家都是土墙屋,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八八”到一米的石硷,砖垒至四檐齐,土墙多为和泥加麦穰挑的墙,用木夹板填黄潮土夯打的墙,山墙多用土坯垒成。有钱人家的屋墙,有混青的砖墙,有“里生外熟”(里面是泥挑或坯垒,外面是砖砌>的墙。
  建房程序建新房要选择吉日良辰“插地工",由泥瓦匠放线施工,先挖地槽行夯,然后打基础。传统上盖房子找泥瓦匠,挑墙脱坯找亲邻帮忙,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有生产队统一出工和成立过“盖屋会”建房。80年代盖房实行包工。盖房在动工、上梁和齐工时都要放鞭炮,收工后设宴招待。上梁和安门窗分别要贴“上梁逢黄道”“安门大吉”等红纸条。
  宅院格局
  院落布局坐北朝南的院落一般为正方形四合院。靠北面建三间主房,门东旁安放香台子,厕所安在西南角或东南角,并留有下水道,俗称“阳沟”。农户有“篱笆门”、单扇门、带闸板的双扇门,门上建有担挑门楼。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户大门多是特宽“双扇铁大门”,门楼用瓷瓦装饰。
  房屋布局堂屋大多数是座北朝南三间,中间一间是明间作客厅,两暗室为卧室。也有的西间留外门,供儿孙结婚用。有的盖东西配房供儿孙结婚用或用作锅屋、磨房。20世纪70年代以后,住房条件有了改善,儿孙结婚大多数是另建独院。
  采光、照明20世纪50年代前后,草房只有两暗间前墙各留一个木制格子窗,采光效能很差。80年代前后,房屋门窗均为玻璃。照明用豆油灯,后来用煤油灯,外出照明用马灯或玻璃罩灯。60年代后,室内外用电灯照明,外出用手电照明。
  20世纪5O年代前取火用“火镰家什”,包括“火镰”“火堳”“火筒”。之后,火柴代替了火镰家什。至20世纪初,火柴已被“打火机”取代。
  室内陈设
  正厅
  室内布置,传统上一般家庭都在堂屋正墙上挂中堂,两边挂对联和四条屏。下面靠墙摆条几,迎门是八仙桌,两边放太师椅,桌下面放一张小方桌,叫“地八仙”。20世纪80年代之后,多数家庭正厅配H沙发、茶几、组合橱等。进入21世纪,客厅多数由一间扩至二间,高档沙发和电视、音响组合柜取代了旧陈设。
  卧室
  卧室的床过去是木床,富贵之家有顶子床,一般家庭有面子床。床上用品主要有褥子、床单、单被、棉被,被罩、床罩。枕头,夏天有凉席枕头,春秋冬有布枕头。过去盛放衣服有箱柜,改革开放后有大衣橱、衣帽架等。
  坐具
  坐具有椅子、马杌子、条凳、方凳、小板凳、蒲墩,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各种式样的沙发。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