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宗教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7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宗教信仰
分类号: J196
页数: 10
页码: 614-623
摘要: 官桥镇宗教信仰及宗教建筑遗址介绍。
关键词: 宗教信仰 宗教建筑遗址

内容

第一章宗教信仰
  第一节道教
  清末民国初年,官桥境内的道观平均每五个自然村就有一处,规模较大的如薛故城外东北首的龙泉观、后掌大玉皇庙、官桥村北泰山行宫、山口始祖庙等。神职人员多为男性,以当地人为主,他们与社会各阶层有着较为广泛的联系。
  道教宗派,主要有正一道的尹喜派和全真道的龙门派。正一道,也称“天师道”,俗称“婚道”“连家道”。全真道,也称“清道”,即全真教,道士必须出家,教派中不尚符箓,不事烧炼。
  道教崇拜的神灵众多,除常祀三清、三官、伏羲女娲、碧霞元君、东岳、玉皇、玄帝、城隍、土地、阎君等神外,还有关羽、刘备、张飞、包公、华佗、奚仲等历史人物。清末之后,道教兼容佛教的现象十分普遍,近三分之二以上的道观供奉有佛教的尊神,其中配祀最多的是观音,形成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道教的节日很多,影响较大的有玉皇圣诞(正月初九)、碧霞元君圣诞(正月十二)、关帝诞辰(五月十三)、火神诞辰(正月初七)、土地诞辰(二月初二)、蟠桃会(三月初三) 等等。
  1946年开始,共产党宣传破除迷信,60%以上的道观停止了宗教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青壮年道士几乎全部还俗从业,老年道士或归故里,或携田入社,就地落户。至“文化大革命”时期,道教活动全部停止。
  第二节佛教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最兴盛的时期,官桥境内平均毎十个村庄有一佛教寺庙,较有影响的是建于唐代的丰山千佛寺、管庄三圣阁等。
  民间庙宇多数供奉观音菩萨,认为她大慈大悲、普救众生;其次是阎罗,认为他关系着人生死轮回的大问题。自清末后,佛教汉化的现象较为突出,奉祀醮会更多的附会于民间传说,境内佛教寺院一般很小,多为四合院格局,庙小僧少,通常一师一徒。普通僧人近三分之一的没有文化,因而,佛事也仅醮斋而已。僧人除醮会、道场、化缘收入支付用度外,生活依赖庙田收入维持。一般的庙地仅有一二十亩,多数僧人从事农作。
  佛教节□主要有佛诞节(四月八日〉、成道节(腊月初八)和盂兰会。佛诞节,僧人在寺院举办法会庆祝,四乡善男信女也多在此日进香祈福,由此形成庙会。腊月初八的成道节,各寺设法会,煮粥广赠施主,以示賜福。这一礼仪传至民间成为节俗,人们纷纷在这一天喝 “腊八粥”=1946年官桥境解放,近60%的寺庙停止宗教活动,大部分僧尼还俗归里从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田入社,40%的寺庙被当作学校、仓库、村队大院。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佛教活动全部停止,寺庙有的因年久失修而颓废,有的被拆除毁弃。
  第三节基督教和天主教
  基督教基督教在1911年由美国北部长老会传教士罗密阁和刘思义(潍县籍)等传入滕县,通过创办基督教长老会进行传教布道。1916年又在滕县北先后开设医院、学校、孤儿院、麻疯院,以此吸引群众,扩大影响。官桥境东郑庄、北官庄也设有分教堂,有基督教徒参与活动。1948年,教会活动基本停止。“文化大革命” 时期,教堂被占或被封闭,宗教活动转入地下c1986年,宗教活动恢复。1997年轩辕庄村新建有一座能容纳500人的教堂,每逢礼拜日进行聚会。
  天主教天主教在清光绪年间由德国天主教圣言会教维爵传入滕县。当时滕县天主教堂统属于兖州的主教区总堂,此后设有滕县和临城两个总铎区,其下又设5个分堂区,其中官桥分堂区下设34个堂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界开展“三自爱国”(自治、自养、自传>运动,教会走上了“自治、自养、自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1965年,官桥分堂区有神甫1人,修女5人,教徒百多人。在“文化大革命”中,教堂被占用,神职人员被批判,教徒的宗教活动被迫中止或转入地下。
  改革开放后,天主教徒的宗教生活逐步得以恢复,多分散在自己的家中进行。
  第四节神灵崇拜
  神灵崇拜是自然崇拜、灵魂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远古时候,人们对诸多的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对许多的自然力和社会矛盾无法克服,于是借助想象,造就了神这种超自然的力量,并经祖辈演化,流传下来。
  龙王在民间,自古就把龙王看成是行雨管水的神灵。天上、地下都有龙王的踪影,雷电风云都归龙王掌控,江河湖泊都由龙王管辖,故而龙就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大神,祭祀龙王的庙宇也很普遍。民以食为天,雨水是否均匀,决定年景收成的好坏,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每逢大旱,人们便到龙王庙求雨,元宵节的“舞龙灯”,“二月二”龙抬头的围仓龙、喝龙须面,都是借助龙的神力来祈福。
  门神门神信仰历史久远。原始先民想象出一种可以防御百害的神抵一一门神,借助它把门守院,希望保护家人出入平安,“画神守门,取义防鬼”。门神的形象传说中是捉拿鬼妖的神荼、郁垒,唐以后变成了尉迟敬德和秦叔宝两名武将。明代以来,在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倡导下,将民众中最为普遍的桃符、门神变成了对联,成为春节一道亮丽的风景。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贴门神的虽然不多,但在春节初一、十五焚香、点灯祭祀门神的习俗依然存在。
  财神财神是明清后最受民间推崇的神。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商做买卖的日益增多,因此经营店铺中供奉财神较为普遍。民间信奉的财神多数是赵公元帅,也有的是关公,取“升官发财” 之意。
  火祌火神与水神、山神同列为自然神,但火神在神灵中的地位相当重要。传说中的火神是祝融,因为他发明了火,从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过去,不少村建有火神庙,还在每年的正月初七举行“火神节”,届时搭棚设祭,供奉火神真君,表演社火,以飨神祗。
  灶神灶神祭祀是古代“五祀”之一,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而来。民众普遍认为灶君爷是天帝派往各家各户的“监督员”,也称为“年报神”。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要在锅门前祭祀灶王爷,让他上天说好话,保民间平安。
  上地神土地神是掌管一方土地的地方官,相当于一村之长的地主。土地是万物生长之基,有土地才有一切,所以村村庄头有土地庙,随时都要祭祀土地神。村里有人死了,要葬入土为安,因此也要去土地庙报庙号,在土地爷掌管的生死簿上注册。
  泰山神境内建有东岳庙,也称“天齐庙”,比较著名的有东磨庄和大康留天齐庙,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香火一直旺盛。另外民间的石崇拜较为普遍,在宅前屋后冲路的地方立有“泰山石敢当”以辟邪。
  狐仙境内居民多把黄鼠狼当成狐仙,称其为“仙家”,如果得罪了它,会不得安宁,叫“搅家仙”;如家中平安,则称之为“保家仙”,初一、十五少不得要焚香祷告。
  第五节民间庙会
  庙会,又称香会、古会,民间有“赶庙会”(俗称“赶会”)的习俗。庙会原为祭祀神祗而举行的一项娱神活动。这一天,寺院僧道要举行祭祀神佛的法会,四乡的善男信女也在这一天入庙进香,祈求神灵保佑。官桥境内较大规模的庙会一是农历三月十八的山口庙会,二是毎年农历四月十八的官桥北泰山奶奶庙会。庙会少则一天,多则数日,要搭戏台唱大戏。后来,有商贩加入,形成了祭神、游乐、贸易三合一的大会。会上,主要经营家庭生活用具、土特产品和工艺玩具、餐饮服务,还有民间艺人的说唱表演活动。
  第六节寺庙宗祠
  官桥丰山千佛寺丰山千佛寺坐落在官桥村东北的大丰山上,原为唐代所建。寺院建筑规模恢宏,是鲁南较有名气的一处佛教胜地。据明万历十三年版《滕县志》载:“千佛寺在官桥东丰山,唐开元时建,元延祐年间重建,规模宏敞,形势壮丽,国朝成化间重修,有监生张斐记,今废。” 至20世纪初,丰山顶散见有残砖瓦砾。据百姓传说山顶东侧有饮马池,南有通往佛寺的山洞,还流传有“千佛寺耙和尚”的故事。
  西王皮龙泉观西王庄龙泉观位于薛国故城东北1里许,西王庄村南,始建年月无考,元代重修有证。“北有滕州龙泉寺,南有薛城龙泉观”,当时是一处比较驰名的道教圣地。据明万历十三年版《滕县志》载:“龙泉观在薛城东,创始无考。元时道人张志玉修葺,复毁。大德间,李道古迁于薛城内东北隅,至元间重修,改名为‘天庆宫’。” 龙泉观旧址原有碑碣一通,碑文曰:“天庆宫记”,系元代翰林院进士任择善(大康留人,礼部尚书任居敬之子)撰并书。“文化大革命”期间此碑被毁,但碑额尚存,雕刻二龙盘头十分精湛,中间“重修龙泉观碑记”为任择善篆书。1993年被滕州市文化局调至滕国故城文公台碑林。
  注:张志玉,字德昌,龙泉观道长。据康熙五十六年《滕县志.人物传>(卷八)栽:张志玉,滕人,师马了道,居(古)薛城龙泉观。精药术,人有疾苦,一到即愈,,朝廷闻之,賜金兰紫服,号通真大师,洞然于七十一岁卒。
  山口始祖庙
  山口始祖庙坐落在北官庄村东500米处“两汉山”的向阳坡上,有庙地30亩,庙前有一条横穿东西的道路,当地民众呼其为“大山口”。毎年农历三月十八日为庙会。该庙创建年代不详,历经扩建重修,小有规模,有前殿后阁,东西厢房,原称人祖庙,阁楼上主奉伏羲女娲。后因清代帝王倡导佛道合一,新建前大殿供奉如来佛祖,东厢房为地母宫,西厢房为圣玄观。庙前排列有二十四孝图石刻碑及品质座记事碑。敁后一任住持道士郝外真,至20世纪80年代初90岁高龄去世。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一度破除迷信,清除了庙堂神像,将这里设为善庄小学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善庄、官庄两村又在这里办起集体副业。庙宇由于年久失修,渐至颓废。
  2008年,山口人祖庙被公布为滕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初,经有识之士倡议并捐资,将前殿后阁修葺一新,重建东西厢房,成为新的人文景点。
  中洪林牛壬庙中洪林牛王庙(后称七圣庙)位于村东首,建于明初成化年间,万历及清光绪年间均有重修。庙宇占地1亩余,另有庙地15亩。庙分前后两进院落,前后大殿各3间,正殿主祀牛王,后殿主祀观音,配祀有关帝、华佗、送子娘娘等。门前有古槐1株,20世纪90年代枯死。前庙屋曾被生产队充当仓库,至80年代被拆除。庙址处仍存有明成化、清光绪碑记2通。
  轩辕也关帝庙
  轩辕庄关帝庙位于村南故薛河畔,建于清乾隆年间,嘉庆、光绪年间重修。庙有前大殿3间,塑有关羽像;后大殿3间,塑观音像。东西厢房各3间。庙地18亩。每年正月初二有香火会一天。院内立原有庙碑6通,中华人民共和国后被推倒垫了路沟。主持种教章、王教平,徒邓永全,1942年离开此庙去千山头老北宫,1951年还俗。1913年(民国二年)用作学校,1953年建轩辕庄小学时,关帝庙屋宇拆除以取房料。
  北辛村关帝庙北辛村关帝庙位于村北首,始建于明初,有两进院落,前殿瓦房3间,供奉关帝;后殿3间,供奉观音菩萨。前后院均有西厢房,共I2间,前门楼1间。碑刻6通,至2017年,仍存有清乾隆四十八年重修庙宇碑记。每年正月初_香火会一天。大殿前原有柏树4株。庙地I2亩。最后一任住持何永顺,1952年去世,葬于村西道人林。1951年庙宇被辟为北辛小学校。2〇世纪9〇年代末期,前大殿被拆除。
  前菜村关帝庙前莱村关帝庙位于前莱村村中。始建于明末,原称“三圣堂”。相传是由唐中期的张家祠堂改建而成。据清乾隆元年“重修三圣堂碑记”载:“……因考商周之间,有黄(飞虎)杨(戬)二公者,功德亦堪配享关圣,此三圣堂之所由立。”建筑有正殿3间.主祀关帝;西厢房3间,又有东跨院1处,为道人生活起居之所。碑刻2通,后从地下清出1通。有庙地4亩。最后一任道长甘元亮,1949年去世,葬于莱村庙地。徒刘成,后还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庙宇曾被当作生产队仓库.1967年拆除。
  大康留天齐庙
  大康留天齐庙位于村东北500米,相传始建于唐,明、清时期均有重修。庙有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大门楼1间。天齐庙也称东岳庙,本应奉祀泰山神,但据村民称该庙奉祀黄飞虎像。原有碑刻6通,庙地15亩。最后一任住持薛教光,1935年还俗。1934年建学堂时将东西厢房拆除,3间正殿尚存,2014年重修,加建院墙、门楼。殿前立“任姓朔源碑”和复立“御史林始祖记事碑”共3通。大门前有唐槐1株,古井1口。1993年立有“唐槐”标志牌。
  东公桥二圣庙
  东公桥三圣庙位于前后公桥之间,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经多次重修及扩建,有庙地30亩。原有碑刻6通(后存2通在小魏河畔)。建筑分前后两进院,前大殿3间,塑有刘备、关羽、张飞神像。大门楼1间,进门有影壁,其石基长3米,高0.8米;后院有3间草屋,为道士住处。最后一任住持徐天友,徒弟处法于1945年参军入伍。每年正月初一有香火会。1959年庙舍被改为生产队仓库。
  大韩村观#庙大韩村观音庙位于大韩村西北首,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原称三大士庵。主体建筑为大殿瓦房3间,供奉南海观世音菩萨。东西厢房各3间,大门楼3小间,大门西南侧有土帝庙1间。有庙地15亩。原有庙碑6通,后存清乾隆、道光碑刻2通。每年正月初一番火会一天。1960年东西草房被拆除,1968年神像被毁,2015年重新修缮。
  后菜村王母殿
  后莱村王母殿位于村东,百姓俗称“娘娘庙”。始建于清初,有大殿3间,供奉王母娘娘;后殿3间,塑有吕祖石像,殿内四壁绘有彩画八仙过海图。前院有东西厢房各3间。最后一任住持阎永连,1946年去了千山头老北宫。原有庙地20亩。碑刻4通,其中1通为鏹质座。每年三月三日庙会一天,周边村庄善男信女都来赶会。农业合作化时期,庙宇曾当作夜校,后又辟为供销社门市部。1966年迁村时废弃。
  官桥泰山行宫
  官桥泰山行宫位于官桥村北,原南北古官道郑庄驿舍东侧。泰山行宫原称碧霞元君祠,简称“泰庙”,俗称“泰山奶奶庙”。庙宇为宋代所建,经明清时期多次重修。建筑原占地约3亩,有前后院,东跨院。前大殿带廊柱3大间,供奉泰山神碧霞元君;东西厢房各6间,供十殿阎君。后大殿3间,大门楼3间,全系青砖瓦房。庙内有古柏3株。有碑10通(1959年建学校时被毁作墙基),其中有品质座2通。有庙地22亩,为西郑庄王姓施主所献。住持为道教龙门派宋河容,1925年病逝后葬于庙东每年正月初八为香火会,四月十八为庙会,后改为物资交流会迁至官桥街。1958年滕县建红专大学时占用,后改为官桥农业中学,庙宇逐步被拆除。庙内原有古柏3株,在1975年官桥公社建小煤井时伐用。
  后掌大玉皇庙
  后掌大玉皇庙位于村西小魏河畔高台之上。据传,庙原建在村北岗山顶,明初迁往村西。有主殿3间,供奉玉皇大帝;东西厢房各3间,前门楼5间,中间为过栋。院内立一石柱,上挂大钟,有“紧三下,慢三下,不紧不慢撞七下”之说。有庙碑6通,其中龟驮碑2通。庙门外东侧有小庙为王氏家祠,西南首有小庙为土地庙。院内有古树曰藤萝抱椿,树下有灵璧石景观。庙为道教场所,住持为僧人宗慈,善吹铜管唱京戏,徒弟有慈忍、慈让、恩佑、恩和。据说庙地有100亩,农忙时租有长短工为之耕种。每年正月十九日为庙会,四乡来此赶会者络绎不绝。1945年该庙宇曾辟作小学堂,1949年前后村中民间艺人居住,20世纪50年代村建柳琴剧团在此排练戏曲。1966年神像被毁,1978年庙宇被彻底拆除。
  善庄观音庙
  善庄观音庙位于村西北首,建于明成化间。有大殿瓦房3间,东西厢房草房各3间,门楼1间。大殿主祀观世音菩萨,两侧立有红孩秀英,两面山墙绘有佛教故事壁画。原碑有6通,上世纪60年代修路时建桥用,1996年有4通清代碑被起回重立庙内。殿前有古槐1株,庙地6亩,住持王子荣,1949年去世,徒史方运1951年参军,后复员后回家务农。
  今存有主殿3间,1996年重修,2006年经乡贤时培岳出资重塑菩萨金身,张长地重绘壁画,安排专人管理。
  渠村五圣堂庙
  渠村五圣堂原位于渠村西头路北,清康熙年前移至村东头街北。有大殿3间,殿正中塑有南海观音像,左右侍有善财和仙女。东侧塑有杨二郎杨戬像,西侧塑有关公关羽像;东山墙塑有牛王像,西山墙塑有周仓像。殿内四塑为彩色壁画:观音像后为生活小品画,有茶壶茶杯、扇面、切开的西瓜等。东壁为封神演义故事,西壁为三国故事如园三结义等,南壁有神情各异的醉八仙。殿前有碑记5通,分别是康熙二十一年、乾隆三十二年、道光二十六年、光绪八年及民国三十一年重修记事。住持道人孙永修,徒渠元芝、张元灝,建国后皆还俗。20世纪40年代,庙殿屡遭兵匪破坏。1964年,神像被拉倒,大殿成为工读小学教室。后大殿及院落成为生产队仓库和牛屋院。20世纪70年代末,大殿被拆除。
  苏疃泰庙
  苏疃泰庙位于村内,始建于明末,分前后两进院落。前大殿5间,主祀泰山奶奶;后殿为2间阁楼——魁星阁,供奉有文昌帝君。东厢房5间为反毛脊瓦房,门楼为1间二层过栋楼。殿前有碑刻9通,“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拉倒挪作他用。庙门前有古槐1株,胸围3米,20世纪70年代中期划排房时被伐除。庙地20亩,住持僧人法名大海。每年农历正月十九日为庙会。1948年神像被毁,庙舍当作学校教室;1951年设供销社苏疃门市部,庙宇被占用,后重建供销社时被拆除。
  管庄三圣阁
  管庄三圣阁位于前后管庄中间,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佛教之所,主祀有观音菩萨,还有文殊、普贤菩萨。建筑有正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大门1间。原有庙碑4通(仅存2通在“文化大革命”时被生产队凿为牛槽底)。院内原有古槐1株,1975年公社建小煤井时被伐用;院外原有珍奇树木红叶树,也同时被伐。庙西南首有土地庙1座。庙地25亩,住持孙继常,法号大信,1943年病故葬于庙西“和尚林”。
  今存主殿3间,两山墙壁画基本完好。2016年经善主投资修葺一新,并重建东西厢房各3间。拟恢复重建原唐代的后大殿及配套设施。
  小康留三官庙
  小康留三官庙位于村东首,传始建于宋,后经多次重修。有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5间,门楼1间,碑刻6通。门前家槐1株,于20世纪初枯死。有庙地70亩。最后_任住持任外玉,1966年病逝。每年正月初一有香火会一天。1938年曾在庙门外起集。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神像被毁,改建小学校。
  东磨戍天齐庙东磨庄天齐庙位于村西北首,据乾隆三十八年重修东岳庙碑记载,庙始建于汉,北宋年间(1041年)重修,明清各代均有重修。有碑刻7通,后存清康熙四十七年和乾隆三十八年碑记2通。正殿为带廊柱瓦房3间,供奉东岳泰山神,民间说是黄飞虎像。西厢房瓦屋3间,门楼房1间。大门外西侧有土地庙。庙地40亩。毎年正月初十有庙会一天。住持成印,1940年病故。1957年建设时店学校时,庙被拆除。
  志门关帝庙
  志门关帝庙位于村东首,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有两进院落,前大殿3间,供奉有关公像。后堂屋、东屋各3间,门楼1间。有庙地15亩。原有庙碑9通,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砌大口井。院内有柏树(二人合抱粗>2株,后在公社建煤井时伐用。“文化大革命”时期,庙内神像被毁,庙宇被当作生产队牲口院。
  官桥岳长庙
  官桥岳飞庙位于村西500米处,始建于明初。有正殿3间,塑岳飞像;大殿前有秦桧及王氏跪像。另有东西厢房。至民国初年,庙宇毁坏,石人雕像下落不明。
  官桥圣堂
  官桥三圣堂位于官桥南北街中间路东,狄家胡同北,南北古驿道的烽火台旧址上。始建于明初,有大殿3间,庙碑2通,古槐1株。庙宇在民国初年即毁弃。
  圣山玉皇庙
  圣山玉皇庙位于望河村北圣山顶上。正殿3间,瓦房,供奉圣山老母。东西厢房各3间,东跨院有草房3间,住持为僧人。院内有庙碑6通。始建不详,明清两代多次重修。上山道路直通庙门,砌台阶23级。山顶东下坡处有石洞1处,名曰白莲洞。每年正月初九日有庙会一天,四乡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络择不绝。
  坝上关帝庙坝上关帝庙位于村西南1200米,薛河故道北岸沙堤处,系坝上村迁村前之村南首。始建于清中期,原有正殿3间,供奉关帝。有庙碑2通,原址有清光绪年间重修关帝庙碑记1通。1973年村庄东迁,庙宇同时被拆除。
  王公关帝庙和洪福院王公关帝庙
  位于东西王宫中间沟东涯畔。大殿有瓦房3间,东配房草房3间,西配房草房2间。正殿供奉关帝像,左右有关平、周昌侍卫,村民俗称为“二爷庙”。大殿前原有庙碑3通,1958年村北建水渠运走。原有柏树3株,20世纪60年代被伐除。屋宇因年久失修成危房,在“文化大革命”前拆除。
  据村民回忆及遗迹考察,村前薛河北岸原有古庙曰“洪福院”,俗称“南大寺”。有碑刻1通,为“金大定年间立”,属佛教胜地。不知创建何时,毁于何时。
  前掌大关帝庙
  前掌大关帝庙位于村后西北首,始建为清初,有庙碑2通,其中1通为光绪年间重修。正殿3间,供奉关羽塑像;东西屋各3间,南屋3间为过栋。东厢房内塑有“的卢”1匹,特点胯下生殖器硕大,据村中老人讲,如有妇女不生育,悄悄进庙去摸一下就能怀孕。庙内1口古井,离大殿约20米,据传当年道人夜间见一蟒蛇,从主殿檐下延伸至井内饮水,并形容说“二目如炬,照亮如昼”。庙前原有石碑记2通,后毁弃。
  前掌大观音庙前掌大观音庙位于村西北首,在关帝庙两侧为呼应之势。有正殿3间,供奉观音菩萨,东西厢房各3间,庙后有大榆树1株。因年久失修,毁于1948年。
  中韩村观音庙
  中韩村观音庙位于村东南首,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有带廊柱瓦房大殿3间,中塑南海观音像,像高2.5米,两侧有红孩、秀英侍立。后院有东西厢房草屋各3间,原规划建后大殿而存有基址。有庙碑4通,“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砸毁。殿前有柏树1株,庙地6亩。建庙施主原为孤山马家,后为北韩村李家。住持僧人有孙姓1人,李姓1人,宋姓1人法号通善,后还俗。1958年,修省道木曲公路时庙被拆除。
  东郑戊观音庙
  东郑庄观音庙位于村西首,坐北朝南,建有大殿瓦房3间,东西厢房各3间,前门楼3间。院内有庙碑6通,“文化大革命”时被推倒垫桥。院内有柏树3棵。住持僧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宇曾被当作小学校、青年之家、铁业社。1975年被彻底拆除。
  金马庄三圣庙
  金马庄三圣庙位于村东400米,原古驿道茶棚处,为儒释道三教合流之所。供奉有孔子、关公、佛祖。建筑为四合院结构,坐北朝南,有正殿3间瓦房,3间东屋草房,门楼1间。院内有明清庙碑4通,20世纪70年代被砸毁砌机井。院内有柏树2株,1975年被伐倒建公社小煤窑。庙宇随之拆除。庙门外有石砌水井1口,为大官路上南往北往客商歇脚饮用。
  倪楼观徉庙倪楼观音庙位于村前,创建无考,坐南朝北,俗称“背座观音堂”,庙台较高,殿堂3间。碑石在上世纪70年代被运往村西筑路铺桥。
  太平皮三官庙太平庄三官庙位于村西小魏河南岸,创始无考。有主殿3间,庙台较高,旁有土地庙1所,小碑1通。
  东莱村观择庙
  东莱村观音庙位于村西北首,坐南朝北格局。主殿南屋瓦房3间,西厢房3间,为僧人居住之所。住持甘元亮。庙地7亩,碑刻2通。庙宇碑石均毁于“文化大革命”时期。
  倪氏祖祠 倪氏祖祠坐落在倪楼村西北首,占地20亩,建有前后大殿、东西碑廊。大殿飞檐斗拱气势恢宏,上覆琉璃瓦金碧辉煌,殿内奉祀有倪氏始祖塑像三尊。东碑廊排列有倪氏七个支系碑,西碑廊排列有倪氏历代名人碑,殿前还有复立的明代宗祠记事碑及新立的重修祖祠记事碑。
  2003年,经倪氏族人合议,在倪楼村重建倪氏祖祠,并挂牌成立倪国文化研究会。2008年,倪氏祖祠被列入滕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节教堂
  宵桥天主教堂官桥天主教堂(简称“天主堂”)位于官桥村北首中心街路东,始建于1928年,占地约4亩,建筑风格为欧式,德国神甫监造,格局为坐东朝西,礼拜堂居东为15间,墙体窗下部分1.5米全为青石砌成。另建有堂屋8间,南屋4间,西屋3间,后院西楼2间。整体建筑出自张汪镇白楼村张氐工匠之手。教堂神父、修女及管理人员10余人,神父为德国人满思礼,1948年因病去北京西山普照寺修养,卒后葬于其地,终年83岁。嗣后由侯神父住持,最后由官桥人渠志廉住持。1967年活动中断,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恢复。
  东郑也堪督教堂东郑注基督教堂原位于东郑庄村东首,系牧师马振山创办。马振山1930年毕业于华北神学院(滕州一中前身),1931年回村创立起滕县基督教会南乡郑庄支会,并与邓培森一起创办起教堂。教堂占地100多平方米,有礼拜堂(西屋)3间,北屋3间,东屋3间,除发展教徒100多人外,还开设学馆招收农家子弟前来学习文化。教会后由马振山之子马毓秀(1951年毕业于无锡华北神学院)主持。1982年,马毓秀之子马文会又在村前重新建设基督教堂,有西屋3间,堂屋5间,发展教徒30多人,周日举行礼拜活动。
  前莱村小天主堂前莱村小天主堂位于村中,属官桥天主教堂下辖的小堂口之一。1930年兴建,有礼堂3间,西屋2间,住持范永纯,1950年去世。
  轩辕注基督教堂轩辕庄基督教堂创建于1984年,原为教主张同善为还愿在村南自家建3间教堂,后又扩至6间。1993年轩辕庄学校迁至村北,是时老校房舍卖给教会,由教徒集资新建教堂1处。新教堂占地2亩,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其中礼堂10间,教徒由100余人发展到400多人,多系周边村和八一矿职工。教主张同善自1984年住持至2013年病逝,享年95岁。该教堂曾被滕州市宗教局评为文明单位。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