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卫生防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6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卫生防疫
分类号: R172
页数: 4
页码: 605-608
摘要: 官桥镇爱国卫生运动、社会防疫及学校卫生发展历程介绍。
关键词: 妇产保健 妇幼保健

内容

爱国卫生运动
  1949年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疾病防治工作,为改变农村卫生面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政府号召全国人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2年,区公所建立爱国卫生委员会,各乡、村卫生所都成立爱国卫生领导小组,负责卫生防疫工作,爱国卫生运动在20世纪50年代没有常设领导机构,1963一1985年间均由公社副书记兼任爱国卫生委员会领导小组组长,派出所所长、武装部部长、卫生院院长任副组长。
  官桥境内流传久而且流传广的传统卫生习俗,端阳节插艾草、烧艾叶熏蚊虫,农历六月六晒衣服被褥防霉、防虫蛀,腊月二十三打扫灶房。爱国卫生委员会成立后,在农村重点向群众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宣传卫生知识,号召人民除害灭病,订立爱国卫生公约,结合节曰进行大规模的卫生大扫除活动,同时发动群众改造厕所和畜禽栏圈、清除垃圾、填臭水沟、挖蛆蛹。1953年,全国开展以消灭“苍蝇、蚊子、跳蚤、臭虫”为中心的除“四害”讲卫生爱国卫生运动,当时宣传声势浩大,响应人数多,全民动手,清除垃圾、杂草、污水、投放毒饵、喷洒药物、人力扑捉多措并举,取得了显著效果。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又发出“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的号召,1957年开始“广泛开展除四害,讲卫生”的爱国卫生运动,1958年大规模群众灭鼠运动后,除“四害”活动常年坚持,乡政府要求全乡基本达到“五洁”(室内、厨房、庭院、厕院、街道清洁),“四无”(无蚊绳、鼠,幢、麻雀)。1963年,全社掀起学日照以积肥、卫生相结合的“五改造”(改造厕所、改水井、改畜圈、改炉灶、改环境),“六统”(人粪尿、牛粪、猪圈肥、鸡粪、草木灰,由生产队统一管理)活动高潮,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促进了农业生产。当时毎个生产队都成立了积肥专业队,改造了厕所鸡舍,加高了井台,井口加盖,提倡使用压水井,家家户户做到禽有栏、畜有圈、粪便有人管。1978年,官桥公社卫生院组织成立了“两管五改”办公室,组织专人抓点带面。到1985年全社建配套自来水塔23座,多村共用水柜蒿水,使用压水井的有1105户,粪便日产日封,进行无害化处理。政府鼓励家庭自建沼气池,同时改造炉灶,减少污染。1973年成立灭鼠领导小组,每年至少两次进行全民性灭鼠活动。政府发放灭鼠药具,毎次灭鼠都在万只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率也随之降低,与此同时,坚持不懈抓灭蝇、灭蚊工作。凡各村坑塘、下水道等滋生蚊虫之处及住宅中都进行药物喷洒,有效地控制了肠道疾病及疟疾、脑炎的发生。1980一1998年,实行“三长”(乡长、社长、队长)负责制,全镇开展统一组织、统一投放药饵、统一灭鼠环境卫生突击运动多达5次。1982年至1985年,广泛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和“两个文明建设”。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官桥镇把农村爱国卫生运动与年初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村庄规划,加强村容村貌建设,将村容“整、齐、美”作为创建文明村庄的重要条件之一,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开展。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不再开展长期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但每年都开展突击灭蝇、灭鼠运动,“爱国卫生突击周”或“爱国卫生突击月”活动,通过组织检查评比的办法,促进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20世纪未,镇级不再设爱国卫生委员会组织。2003年,全国抗击“非典”期间,官桥镇成立防治“非典”指挥部,带领全镇人民为抗击、战胜“非典”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04年,面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威胁,在全镇开展了关于“禽流感病毒”的防治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全镇农村全面进行旱厕改造,粪便进入封闭罐,安装水冲设备,有效改善了农村的卫生环境。到2017年底,农村卫生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
  社会防疫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防疫无人过问,病疫不断流行,给人民带来沉重灾难。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卫生防疫工作,1952年滕县成立了防疫机构,区卫生院设立了防疫股,配备专人负责管理此项工作。对各自然村、厂矿提出防止环境污染,增添防尘、除污设备,对职工按照不同岗位要求配备防护服,夏季降温防暑,冬季防寒保暖,控制季节病和职业病的发病率。2011年,防疫股改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站,管理站有防疫师、防疫员,慢性病管理人员等公共卫生服务人员10余名,组建了以乡村医生为主的村级防疫队伍,定期开展对辖区内居民,在校学生、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健康査体、慢性病随访、预防接种,建立健康档案等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工作。2012年,配罝1辆公共卫生服务大篷车,每年免费为村民及学生进行1次健康査体,建立健康档案。成立食品卫生领导小组,每年对饮食服务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管理和食品卫生法的学习培训,健康査体,办理食品卫生许可证,对集市摊贩进行饮食卫生检査。
  预防接种是防治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1949年后,政府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颁布了传染病防治条例,特别是对甲、乙类28种法定传染病,以预防、报告、处理三个主要环节做出具体规定,通过综合治理各种传染病,效果非常显著。在社会流行的几大地方性传染病和常见性得到很好的遏制,至2017年各类传染病均未再大面积发生。
  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官桥镇成立防治“非典”指挥部,带领全镇人民为战胜“非典”。2004年,针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全镇开展“禽流感”病毒的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卫生
  新中国建立以前,官桥学校卫生室建设是一片空白。1963年,滕县卫生防疫站配有学校卫生兼职人员,学校卫生工作开始起步。“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卫生工作中断。1974年初,县卫生防疫站开始配专职人员管理学校卫生工作,学校卫生工作正式开展。1975年始,官桥各中学设立了学校卫生室。1978年起,每年对中小学视力定期进行检测并采取防治措施。1979年,政府部门印发了关于“保护学生视力”的通知,并对教室采光照明情况进行调査。1980年,国家卫生部门对全公社中小学学生沙眼、龋齿、蛔虫及脊柱弯曲等少年儿童常见病调查和防治。1985年起,每年给中小学生进行集体服药驱虫,到1990年,通过五年的防治,少年儿童蛔虫的发病率下降至12.5%。
  1980—2000年,公社(镇)卫生院协同教委办为中学及小学的毕业生进行健康查体并建立健康卡。2000—2017年,镇卫生院防疫股与镇教委办联合,组织医疗人员,于每年春季对全镇中小学生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学生参加体检率达100%。对检查出的学生常见病通过学校反馈给学生家长,督促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为每位学生建立了健康档案。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