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妇幼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6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妇幼保健
分类号: R172
页数: 2
页码: 604-605
摘要: 官桥镇妇产保健及妇幼保健发展历程介绍。
关键词: 妇产保健 妇幼保健

内容

妇产保健
  1951年以前,旧法接生是妇女生育时的一个“鬼门关”,许多孕妇因此丧命,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讲卫生、不懂科学,再加上缺少器具或器具消毒处理不当。那时妇女生育一般都找“接生婆”助产,破布烂棉花乱用,遇到难产、怪胎、大出血,就束手无策,没有急救措施,只好眼睁睁看着孕妇丧命。“接生婆”采用秫秸蔑子给婴儿截脐带,不涂药、不扎结,因此,婴儿极易患破伤风,俗称“七天风”或“绝口风”,农村有“七天风、八天扔,三个命,不顶用”之说。很多家庭生孩子不少,但能全部存活下来的不多。因此,卜卦算命迷信盛行,说是命中注定、命中无子等,于是有的迁坟,有的改门。因婴儿死亡较多,几乎每个村都有一块公地作为“乱死岗子”,专埋夭折的孩子。据统计,新生婴儿破伤风死亡率约占新生婴儿的15%一20%,产妇因大出血死亡也不在少数,会阴达三度裂伤的达15%一18%。1951年始,国家倡导新法接生,接生婆及保健站人员集中到县医院参加培训学习。官桥张景新等3人受指派赴县接受培训,并购买了简易产包、器具,从此新法接生在官桥境内得以逐步推广实施。1965年,官桥公社卫生院增设妇产科开展新法接生,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破伤风的发病率,婴儿成活率明显提高,同时较大程度保证产妇的身体健康。
  1970年,全社实行合作医疗时培训一批赤脚医生,为全社半数村配备了女接生员,并制定了女接生员例会制度,进行培训及业务指导。1981年,推行孕妇“五期保护与围产期保健”。为确保母婴健康,达到优生优育、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目的,从1983年起,妇产科专职医生到附近村庄走家串户,对妇女“经、孕、产、褥、更年期”进行五期保护,给产妇登记建卡,定期检査,住院分娩、产后访视,对“围产期”妇女及时做产前査胎位、测血压、计算预产期、检査妊娠期合并症(水肿、肾炎、高血压、羊水过多等>,产后复查恶露、宫缩、体温、乳头凹陷及皴裂等项。
  通过新法接生的普及,基本确保了母婴生命安全。全镇产妇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二以内,婴儿死亡率降到了千分之零点八以下。
  妇幼保健
  1972年8月至1987年,官桥卫生院在县妇幼保健站的指导下,对全社(镇)所辖村已婚妇女进行了健康普查。1987年,在普査的1623人中,查出妇科病患者527人,其中宫颈糜烂患者245人,阴道炎患者251人,附件炎患者21人,盆腔炎患者3人,子宫脱垂者7人,发病率达30%以上。后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全部康复。1979年在公社妇联领导下,医院抽调9人配合乡村医生,对全社48个大队4560个学前儿童进行健康查体。1983一1985年,累计査出佝偻病及其他病患儿3210人,占应查儿童的65%;先天性心脏病21人,占应査儿童的0.4%。
  自1984年起,镇卫生院配合镇妇联及村级医务人员,每年对全镇学龄儿童及独生子女进行健康查体,给每位儿童建立健康档案,查体率在95%以上,查出患有疾病的儿童及时给予治疗或指导建议去专科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同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实施了相应的保健措施,为每位儿童建立了健康档案。对1至12岁儿童,列入计划免疫、接种,有效地降低了儿童佝偻病、营养性贫血等常见病的发病率。同时,对通过系统化管理筛选的体弱儿童实行建卡建档.进行方案管理。
  镇医院及村级卫生所每年按季节对麻渗、百日咳等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疾病进行预防接种。
  2000年始,滕州市妇幼保健站每两年均来官桥镇为妇女健康查体,对查出的妇科病进行及时治疗,镇医院为孕妇建立了孕产妇女保健手册,对毎个孕产妇至少7次产前排查和4次产后访视,主要是一般体格检查,产前检査及孕期营养、心理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