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医疗机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6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医疗机构
分类号: R197
页数: 6
页码: 594-599
摘要: 官桥镇各地医疗机构介绍。
关键词: 医疗管理 医疗机构

内容

私营药铺
  官桥境内的中医,在1949年前没有官办医疗机构,只有民间中医,在较大的村庄开设中药堂铺,个人经营、坐堂行医。有以行医为主兼开药铺的,有以经营药物为主附带行医的。清朝末年,官桥村人苏云杰开设的 “保婴堂”,专治痘疹。民国三十年又增加5处中药铺,即:西郑庄人王问荣开设的“天宝堂”、官桥村人孙景丰开设的“同春堂”、后管庄人朱干英开设的“生春堂”、官桥村人王慎思开设的“济众堂”、苏疃村人徐绍清开设的“永春堂”,而以“永春堂”声誉为高。1949年,中药铺发展到13家,资金雄厚、药品齐全、经营时间长、范围广的有“保婴堂”“怀德堂”“永春堂”“义和堂”4家,各中药堂铺兼营中草药及自采自制的丸散裔丹。1949年后,又有一些规模较小的中药铺诊所相继开张,这些药铺诊所分布于时店、前公桥、后莱村、大韩村、时村、西康留、志门、金马庄、太平庄等村,皆有中医先生坐堂行医。1950年中西医结合,建立医协组织。1955年,农村医疗走上集体化道路。1975年,允许中医带徒行医,每位中医可带四4名学生。1977一1979年,官桥乡先后选派17人到县中医院进修学习,后来成为官桥医生中的中坚力量。1976一1985年间,国家分配到官桥卫生院中医大夫4名,至此官桥中医人才济济,医术精湛,救死扶伤,造福一方。21世纪末,原中医多改学西医,从事中医者寥寥,后继乏人,此后中医在官桥境内逐渐凋敝,民间延续多年的中药堂铺、坐堂行医的行医形式不复存在。
  联合诊所与保健站
  1951年,由临城县卫生协会组织,以小乡为单位成立联合诊所,股东自带药物,自负盈亏,分片包干防治疾病。
  1958年8月,成立官桥人民公社卫生院,公社卫生院与各联合诊所实行院所合一,联合诊所改称保健站,隶属于公社卫生院,医务人员由公社卫生院统一调配,药品、财物由院统一核算。
  1963年10月,公社卫生院下放中西医14人,建立官桥、轩辕庄、苏疃、柴胡店,4处联合保健站。1973年,根据省文件精神,所有下放保健站人员调回卫生院工作。
  村级卫生室
  20世纪50年代,农村卫生室较少,部分村仅有保健箱等简单医疗设备,只能治小伤小病。1950年3月,官桥医学协会成立,1951年建联合诊所,1956年11月,滕县卫生科派苗凤柱等5人,组建第一个官办卫生所,时称“歇马亭卫生所”(现官桥中学校园内)。
  1963年农村开始建卫生室,公社卫生院下放中西医14人,建立官桥、轩辕庄、苏疃、柴胡店4处联合保健站。1966年12月15日一1967年2月1曰,实行45天的免费医疗。1968年赤脚医生兴起。1970年实行合作医疗。公社成立合作医疗委员会,在卫生院设立合作医疗办公室,每个大队设立1个卫生室,毎个卫生室配备1至4名赤脚医生,时官桥境内共有51个行政村,服务人口43012人,全公社有卫生室51个,赤脚医生95名。公社卫生院人员下放保健站后,村办保健站迅速增加,就诊病人增多。经济条件好的村,对本村社员治病开始减收药费。1972年,实行社、队两级合作医疗,1974年8月,全公社48个大队建立了合作医疗卫生室,23个实行两级管理,占47%;25个实行_级管理,占53%。两级管理就是实行社、队、个人三方集资合作医疗的办法,毎人毎年2元,交卫生院0.5元,留大队1.5元,就医者在本队就医不要付现金,其经费由大队解决,社员免费看病。全社合作医疗,经费由各大队按人数交公社管理,社员看病需住院者须由大队卫生室介绍,经公社合作医疗办公室同意,来院治疗记账,给予免费治疗,愈后回队结算,超支部分由公社补给。一级管理的一律现金就诊。
  1983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合作医疗卫生室解体,卫生室大多相继转为个体经营,原赤脚医生大部分自开诊所,部分卫生室由队办转向个体承包,单独经营,自负盈亏,形成个体诊所与集体卫生室共存的局面。是年,滕县卫生局对乡村医生进行业务考试、考核,全公社有67名医生经考核成绩合格,县卫生局向其中57名颁发乡村医生证书,其余10名颁发赤脚医生证书。他们在防病治病、计划生育等农村卫生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一部分卫生室由大队拨给资金铺底周转,实行保本经营,一部分自筹资金经营。1984年,滕县卫生局组织考核验收,达标者发给营业执照,当时全镇有50个卫生室领到营业执照。到1987年,官桥有51个行政村,村或群众集体办医疗点24处,乡村医生或卫生员联合办医疗点12处,个体办医疗点25处,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8人,其中女乡村医生25人,服务人口达6.5万人。
  1992年,官桥镇卫生院建立“药品代购分发部”,统一卫生室的购药渠道,制订了采购药品的审批和验收制度。
  1997年7月,实行了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2006年,设立村卫生室51个,乡村医生120名,其中女乡医21名,中医药人员5名。2011年,根据滕州市卫生局文件精神,村卫生室缩减为33个标准化卫生室,纳入管理乡医119名,村卫生室药品由卫生院实行统一招标采购、统一定价、统_配送。2012年11月始,官桥卫生院及辖区内村卫生室药品皆由枣庄银海公司托管供应。卫生院积极探索乡村医生签约式服务模式,2013年5月,制定《官桥镇乡医签约式服务工作方案>,主要是通过工作台账的形式来反映乡医的工作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即时管理、量化管理,以便严格落实乡医的公共卫生经费,从而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真实性,规范性。2014年,全镇有37处村级卫生室,纳入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86人,其中女乡医29人。
  官桥镇医疗卫生事业经过60年的发展,医疗条件明显改善,服务功能逐渐增强,管理形式不断规范,形成了覆盖全镇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民群众看病基本上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多发病、常见病不出镇”,真正使农民得到了有效、便捷、廉价的医疗卫生服务。
  2011年起,镇乡医根据基本药物执行情况、执业情况及公共卫生考核情况,给予基本药物补助,每人每月1000元左右。
  官桥镇卫生院
  1950年3月官桥医学会成立,1955年建联合诊所,1956年滕县卫生科派苗凤柱等5人组建官桥第一个官办卫生所,称歇马亭(官桥村北)卫生所。1958年8月,由张泽河与联合诊所的王明训、苏义泉等19人成立官桥人民公社卫生院(辖柴胡店),院址设官桥太平庄村(孙长泰老宅),服务于91个自然村,7.8万人。1961年分为官桥、柴胡店2处。官桥卫生院占地9亩,建筑面积2080平方米,房屋1〇8间,其中门诊楼35间,宿舍47间。设有中医、西医、外科、护理、化验、放射、理疗、妇幼、防疫、中药、西药、收款等13个科室。可以做x线透视拍片、镜检、气、鞘膜积液、阑尾,腋臭、男扎等多种手术。有病床40张,达到中型防病治病的需要。官桥卫生院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迁往宫桥村内(镇政府东),1975年卫生院建党、团支部,1979年成立工会组织,时有中医士4人,西医师4人,西医士10人,化验员2人,放射员3人,行管3人,收款2人,其他14人,共计47人,管辖乡村医生67人(包括赤脚医生10人)。1984年6月,官桥人民公社卫生院改名为官桥镇卫生院,1985年滕县人民政府授予官桥卫生院“文明单位”称号。
  1992年11月由官桥村内迁至官桥村西首。新院占地面积3840平方米,建筑面积2841平方米,病床25张,同年11月增设五官科。1994年官桥镇卫生院在医院分级管理中定为“一级乙等”医院。1995年卫生院有职工54人,专业技术人员49人,副主任医师2人。2006年,卫生院占地面积6350平方米,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面积2418平方米,开放床位25张,全院固定资产170.7万元。全院职工人数为7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0人. 副主任医师1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3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9人,本科2人,专科25人,中专50人。2011年5月,建病房楼1座,占地面积830平方米,建筑面积2430平方米,医院总资产835.8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511.5万元。2012年4月,住院部设立,实行“先看病、后付费”的就医模式。2013年9月1日起,妇产科不在接生,改为妇科。2014年4月,设立健康扶贫门诊。
  2017年,卫生院占地面积71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30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4500平方米,共开设病床80张,万元以上设备丨5台,固定资产达665万元。职工7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9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9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43人,本科16人,专科35人,中专21人。卫生院设24个科室,医疗设备齐全,是一所集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层医疗机构。理疗科是重点建设的特色专科。2017年全年门诊量8.2万人次,住院3399人次。
  枣庄旷务局官桥医院
  枣庄矿务局官桥医院建于1958年10月,时称官桥露天煤矿总院,院部设在木石村北,搭临时草棚18间,借用民房20间,占地1500平方米。在木石化石沟、魏庄、谷山、韩村设4个分院。人员设备由山东省立医院、济宁专区医院、滕县医院、北坛医院等20多个单位抽调组成,为参加开发官桥露天煤矿会战的30万民工提供医疗服务。建院初期职工79人,其中管理人员8名,医务人员55人,工勤人员16人。分内外2个大科,内科由张福生主持,外科由韩传笃负责,大夫12人。1959年官桥露天煤矿下马,总院下属4个分院合并后迁于韩村,后又迁到八一煤矿家厲宿舍,称“官桥矿务局中心医院”,医院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职工297人,其中医务人员46人,行政设置:院部、总务科、人事科;医疗科室设置:内科(含儿科)、外科、中医科、西药房、化验室、供应室、放射科,病床80张。1%1年5月,官桥矿务局与枣庄矿务局合并,医院改称“枣庄矿务局官桥医院”,1%2年搬进原官桥矿务局大楼。为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几经扩建,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建有门诊楼,内外科、儿科、妇产科楼,外科病房楼,化验楼,手术楼,制剂楼,药库,集体及家属宿舍,总建筑面积1264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63773平方米。医院职工344人,其中医务人员135名,主治医师14人,医师43人,医士92人。1972年,建党委,书记朱翠岗,院长肖敬之。1984年机构改革,实行岗位责任制,对内科、外科、产科、儿科等15个医疗、后勤单位实行贵任承包。改革后行政设党委、院部、行政科、人事科、政工科、工会、团委;医疗科室设急诊室、儿科、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五官科、皮肤科、放射科、化验室、手术室等30个科室,病床200张,具有县级医院规模,高于一般县级医院医疗水平,成为拥有两百万固定资金的大型综合医院,担负着枣庄矿务局西部矿区职工、家属及附近农村的医疗卫生事业。主要医疗设备有B型超声波诊断仪、脑电图机、超声心动仪、微波电疗机、电动呼吸机、万能骨科床、综合产床等,是一所技术力量较强、设备较完善的医院。至1993年,医院拥有临床、医技、党群科室35个,职工425人,定编床位200张。开设11个病区。时医疗技术力置较雄厚,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深受矿区职工、家属及周边广大人民群众赞誉。曾获得市局级科技成果40多项,撰写论文600余篇,其中在省级以上发表论文55篇,市局级发表论文215篇。1993年6月,枣庄矿务局官桥医院迁往田陈矿区。
  建筑公司第二工程处医务所
  枣庄矿务局建筑工程公司第二工程处医务所原为莱村煤矿保健站,建于1960年10月,1961年9月更名为“莱村煤矿医务所”,担负职工、家属及驻地群众的医疗防治工作。1962年,上级分配大中专毕业生6人,调入医士6人,护士5人,全所职工32人,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防疫科、化验科、药房,实行挂号就诊,开方取药,建立病历档案,有病床12张。1985年,为公司二处直属单位,所长蒋传君。同年机构改革,设主治医师1人,医师5人,药师1人,医士2人,药剂师、护理员、卫生工11人。能收治常见病、危重病患者。1978年,医务所并入八一矿务局官桥医院,医师、医士、药剂师共10人随着调入。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