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民间游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44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民间游艺
分类号: J82
页数: 4
页码: 566-569
摘要: 官桥域内的民间游艺门类多,流行时间长,活动范围广,主要有舞狮、龙灯、高跷、花船、赶驴、竹马、秧歌、补锅、铁花、皮影戏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毎年从春节开始,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游艺活动走上街头表演,元宵节把活动推向高潮,有时持续到农历二月二。
关键词: 民间游艺 杂技艺术

内容

官桥域内的民间游艺门类多,流行时间长,活动范围广,主要有舞狮、龙灯、高跷、花船、赶驴、竹马、秧歌、补锅、铁花、皮影戏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毎年从春节开始,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游艺活动走上街头表演,元宵节把活动推向高潮,有时持续到农历二月二。官桥农民文化夜市,自1987年至1999年共举办13届,各地民间艺人纷至沓来,民间游艺活动丰富多彩,观看者达万余人,场面蔚为壮观。
  高跷、花船是人们在春节期间自娱自乐的主要游艺形式。高跷、花船一般同场演出,互相配合,参演人员扮成古代人物形象,并配以欢快的民间小调,边唱边舞,加之小丑前后串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坝上高跷、花船、独杆轿表演较出名,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曾在魏庄、木石演出,高跷表演的翻跟头、大劈叉、咅罗汉、扑蝴蝶堪称一绝。前管庄高跷舞龙队起源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第二班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活动时间多在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活动范围东到羊庄,西到尤楼,西南到夏镇,南到薛城一带,每次出门均在70人左右,时七节龙,舞动时风声呼呼,鱗甲闪闪,龙如圆弧滚转,越障碍,跳高台,上方桌,打羊站,狮衣紧贴,不露人迹,拐子八副,走场潇洒。花船如水上行舟,上下起伏,左右摇摆,且有锣鼓、管弦伴奏。锣鼓点曲谱有长谬、游丝、阴阳赞、四喜、四进门、公车上、鬼推磨、小开门、三拨子、金钱花等。
  皮影演出一般以两人为搭档,一人操作演唱,一人敲梆击节.兼司锣鼓伴奏,二人配合默契。在操作表演时,前面挂一布幔,通过灯光的照射,使各种人物形象映射在布幔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龙活现,故事情节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前管庄皮影戏源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主要剧目有《西游记》《武松打虎》等。多在河南、江苏一带活动,曾在徐州市占过园子,因属民间玩艺,因此多在农村活动。
  龙灯历史悠久,较大村庄一般都有舞龙表演。春节期间民间游艺队伍步行到镇上表演,每经一个村子,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村老少争相观看,热闹非凡。到镇驻地时,一些店铺纷纷赠送点心、烟酒等,以示谢意。“文化大革命”期间,龙灯被列为“四旧”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又逐渐恢复起来。官桥的舞獅和耍龙灯较为有名,由徐文广、徐光建、曹化友操演,能做一些高难动作;竹马为全区独有。西康留村的舞龙灯、耍狮子、花船、烟火起源于清末,不但历经时间长,而且影响范围广。村民孙代温会制作烟花,形似花篮,放似莲花,层层魯叠,流光溢彩,春节后农闲时节舞灯放花,吸引柴胡店、羊庄、木石、张汪等镇村民前来观看。
  秧歌俗称扭秧歌,表演时每人腰系一条约有六尺长的彩绸,表演者手持绸子两臂甩开,前走后退、左蹦右跳,载歌载舞,边舞边唱,场面活泼热烈,是一种体现人民群众欢乐祥和、太平景象的娱乐形式。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