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文化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4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文化艺术
分类号: G127
页数: 26
页码: 562-587
摘要: 官桥镇历史文化及文化艺术发展情况介绍。
关键词: 历史文化 文化艺术

内容

第三章文化艺术
  第一节概览
  官桥镇历史文化悠久。早在7300年前,母系社会时期的北辛先民,在薛水两岸刀耕火种,繁衍生息,是原始农耕文明的先行者,创造了灿烂的北辛文化。北辛出土的石器和窖穴中炭化的谷物,表明原始农业已具雏形。从出土的猪骨架来看,动物驯化已完成,开始家畜饲养。当时的捕鱼、缝纫技术已较为先进。特别是在一件陶器的底部,发现了最早的刻划符号,被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誉为“文字的起源”“文明的曙光”。精美的商周青铜器以及秦汉时期的汉画像石文物大量出土,国内罕见,充分说明官桥地区科技、文化已非常发达。大量的考古资料显示,古薛先民在薛河流域创造了璀璨的古薛文化,形成中国史前文化体系,即后李文化一北辛文化一大汶口文化一龙山文化一岳石文化的完整序列,成为中国东夷文化先进地区的代表。
  长期的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许多名哲先贤。夏时造车始祖奚仲,发明舟车,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养士三千,能人贤士聚于麾下,成为一代名相,留下千秋佳话。薛人叔孙通、公孙弘为汉室江山巩固和发展,制定礼法,振纲立纪,遂有大汉王朝的崛起。元朝礼部尚书任居敬,为官清正廉明。明代抗倭名将薛士杰献身海疆,名垂千古。
  官桥自古交通便利,南北先进文化的在此交融,对官桥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官桥地区文化艺术种类繁多,各种流派民间游艺杂糅并存,从古至今历代不衰。近代更是名家辈出,后掌大村徐家振、徐家伦柳琴世家,吕楼村吕克宜柳琴说逗演唱,名闻遐迩;良里村李明才的山东快书脍炙人口;前管庄村皮影戏惟妙惟肖、别具一格;北官庄村张家唢呐享誉苏鲁豫皖。新中国成立后,全区学校、机关等单位成立业余剧团和宣传队,包括歌唱队、腰鼓队、俱乐部、电影放映队等,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柳琴、梆子、豫剧、京剧、歌剧、话剧、快板、相声、舞蹈、唢呐演奏等,各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蓬勃开展起来。1958年各业余剧团停止活动,1962年以后逐渐有所恢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破四旧、立四新”,批判一些传统戏剧和歌曲,大唱语录歌。1967年,各单位、村、学校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大唱大演《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大样板戏”。1977年以后,人们从“文化大革命”的文化桎酷中解放出来,优秀的传统剧目,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杂耍等各种文艺表演得到恢复和发展。1985年,官桥影剧院落成使用后,各地文艺团体不断来此演出,还经常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节日庆典等文化活动。90年代琴棋书画爱好者大批涌现,1993年5月成立“毛遂故里书画社”,吸引周边乡镇民间及厂矿企事业单位书画人才的加入,定期举办书画作品汇报展览,参加国内书画评选并屡获大奖。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等多种媒体迅速普及,通过这些文化载体,礼赞改革开放,讴歌文明盛世,把“国”与“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艺术在工作、生产、生活中起到娱乐宣传作用。加之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有力促进了官桥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出新的篇章。
  第二节文化机构
  官桥镇文化服务机构初建于1956年,时称官桥乡俱乐部,由高成富负责,用广播筒、黑板报、土幻灯机进行宣传,组织小型文艺宣传队到各村演出。1977年2月,官桥公社文化站正式成立,社办公助性质,隶属滕县文化局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抓文艺宣传工作。时任文化站站长张福地。1980年,改称官桥文化中心站,增设会计1名,经费独立核算。除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外,还举办文艺会演、体育比赛、书画展览。1984年11月,官桥镇党委、政府根据国家文化部在滕县召开的“全国北方地区集镇文化中心工作座谈会”精神,成立了由党委政工书记任组长,分管副镇长和党委宣传委员为副组长,文化站、团委、妇联、武装部、教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文化站,文化站站长任办公室主任。文化站对电影管理站、影剧院、文艺团体、文化经营项目实行统一管理。1985年底,职工由原来2人发展到17人,按绘画、放映、创作、声乐、器乐、经商分工。1986年6月,县文化局工作队进驻文化站,对全站人员进行业务考核,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文艺人才,通过考试吸收文艺骨干17人,全站编制达49人。文化站设有图书阅览室、电视室、游艺室、美术室、乒乓球室、文艺室、绘画室、放映室等功能活动室,有篮球场、排球场、联合攀登器、单双杠等活动场地和器材。为了扩大文化事业经费来源,开设了无线电修理门市部、综合商店、工艺美术社,总投资3.7万元,产值14.3万元,利润2.3万元。
  1992年,滕州市实行文化机构改革,文化站的管理权限下放到乡镇,成为镇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镇文化站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宣传、贯彻执行有关文化、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拟定本镇文化、体育工作的规划及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配合市局管理境内文化市场,保护历史文物。负责管理境内文化设施及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官桥文化站自成立以来,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文化工作,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挖掘整理大蚩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培训大批的文艺骨干,保护大批珍贵的文物古迹,在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和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8年3月19日,官桥公社文化站在县委召开的全县文化体育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1989年12月,官桥镇文化站被山东省文化厅评为“先进文化中心”。
  1990年10月,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
  1990年12月,镇文化站长孙井泉代表山东省10个先进文化站进京参加经验交流暨表彰会,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李铁映等的接见并合影。
  1991年10月,全国100个文化先进地区会在滕州市召开,经验交流与会代表参观了官桥镇文化中心,届时30多项群众文化活动同时展开。
  第三节文化设施
  官桥剧场官桥剧场是滕县农村较早建起的文化娱乐场所,曾经过3次变迁。1951年6月,在官桥老街北首路西,俗称“戏园子”,由渠志功、徐广立等八家兴建,剧院为草棚、秫秸泥墙、土台,观看演出时观众自带凳子,可容400余人。邹、滕、峄、盱眙及河南等县市剧团常来演出连台成本戏,“九岁红”“白牡丹”“里外黑”“卜拉迷”“二百”、黄秋曼等鲁南名伶均在此演出过。华东六省京剧慰问团曾在官桥剧场为归国志愿军做过慰问演出。1958年,剧场归公社所有,经徐广增改建,置木桩座板,加后排站位,可容观众800人。1964年,迁往老街中段路东,扩建为瓦屋砖墙,设木板座位900个。1980年,公社作为礼堂进行整修,设置折叠座椅1039个。首次来官桥剧场演出的为新沂柳琴剧团。官桥剧场是滕县农村仅有的2处(另一处为大坞)剧场之一。1985年春,官桥镇政府又投资90万元,在镇驻地西面、木曲路东侧新建官桥影剧院,1985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新建的影剧院,外型美观大方,内部装饰富丽堂皇,内设镀锌自动启合靠椅1100个,成为全县一流的文化设施。河南商丘豫剧二团为新影院落成踩园,县领导前来剪彩祝贺。镇影剧院建成后毎年接待剧团10余个,文艺演出近百场,年放映电影400—500余场,累计观众达10万余人次,还承接镇政府召开的大型工作会议以及节日庆典文艺演出活动。
  官桥影剧院自建成后至1996年10年间,先后接待由全国各地、市、县政府和文化部门组成的参观学习团体60多起,被滕州市授予“文明单位” “改革先锋” “文化先进单位”等称号。
  官桥影剧院经理:孙延坤美工:孙长溪。
  文化中心大楼为顺应形势发展,满足全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1986年,官桥镇党委、政府投资160万元动工兴建文化大楼,1987年6月底竣工并交付使用,形成了以影剧院为主体、文化大楼为依托的文化中心。整个文化中心占地30余亩,建设面积5800平方米。文化大楼共3层,40余间,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设有文化站、电影发行管理站、广播电视站、图书室、阅览室、文物展览室、培训教室、科普室、游艺室;文化中心建有灯光体育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宣传画廊等;临街开办有综合商店、工艺美术社、汽车维修站等经营服务项目。电影管理站配有16毫米电影机2部,图书室藏书10000余册,报刊47种,科普资料400余册,游艺器具10余种,宣传板块15个,体育场1400平方米,体育器材12种,其中乒乓球台4张。商店场房1600平方米。1987年,官桥镇人民政府以文化站为试点,推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4月25日文化站有偿服务项目部正式营业,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镇企事业60多个单位前来祝贺。至1987年底,创产值10万余元,利润1.1万元。镇文化大楼面向全镇开放,经常组织开展歌咏比赛、文艺汇演、读书演讲、知识竞赛、书画展览、球类棋类比赛和武术表演,举办音乐、舞蹈、工艺美术、书画、文学创作等各种培训。文化站1990年创办《北辛诗报》,后改为《北辛文化报》,共编辑93期,发行多达10万多份。官桥文化中心自1985年至2016年,通过各种形式举办科技知识讲座122期,音乐、书画、文学创作等各种培训班共160期。种类繁多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1999年,官桥镇党委、政府重视文化事业,在搞好小城镇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文化广场,投资40万元,对广场进行绿化、美化,建草坪、憩园、长廊等景点。2002年,在剧院前文化广场建“北辛古韵”雕塑1座,在山官路和木曲路交汇处街心花园建“古薛车正雕喂1座成为官桥镇地理标志。
  2016年,投资50余万元,在官桥村西南隅新建镇文化综合服务大楼,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2017年3月启用。楼内设有标准规范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物展室、书画活动室、游艺室、舞蹈室、棋牌娱乐室、乒乓球室、培训教室、微机室、影视多功能室等,室内各种器材设施配H标准齐全,楼下有休闲文化广场。是一个集学习、娱乐、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文化需求。
  村级殳化大院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始于1985年。之前,多数村建有“大队俱乐部”“文化室”。“文化大革命”期间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后又改为“青年之家”等。1986年,全镇村办青年之家37处,多数设有图书室,藏书总量为2.5万册。按照不同时期的社会形势,遵循党的方针政策,开展寓教于乐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1990年上半年,为配合市争创文化先进市活动,官桥镇启动村级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先后建立村级文化大院19个,即:轩辕庄、前公桥、史庄、中洪林、官桥、北辛、坝上、大康留、太平庄、后掌大、苏疃、倪楼、东郑庄、时店、后善庄、大韩、前莱村、后莱村、北韩村,其中前公桥村文化大院受到滕州市政府表彰。
  农家15屋20世纪70年代初就有村级图书室。1992年,以村文化大院为依托,再建村级图书室,全镇近半数村建起了图书室。从2008年起,通过政府支持、上级捐赠,合作共建、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连续四年各村都建起农家书屋,全镇共建农家书屋51个,每村分别建起60至80平方米标准图书阅览室,配备阅览桌10一20套,书橱4一6套。图书全部由新华书店统一选配,推荐图书1500一3000册,音像资料100余套,图书涉及政经类、科技类、文学类、少儿类、生活综合类,各类杂志期刊30种以上。2008年12月,由枣庄新华书店援建的镇第一个农家书屋在坝上村落成,新华书店向坝上村农家书屋共捐书1580册,光盘100张,报刊30多种,总价值3万余元。还聘请市图书馆专业人员对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了培训。
  官桥新华书店
  官桥新华书店建于2003年12月,由滕州市新华书店投资兴建,位于镇政府西侧府前路北,使用面积达1200平方米,主体4层,内部设施齐全,服务规范,是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隶属滕州市新华书店管理,2012年易名为山东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滕州分公司官桥书店。书店主营业务为一般图书发行和中、小学教材征订发行。图书、咅像制品全部实行开架销售、超市管理,成为官桥镇梢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2013年底,因省新华书店结构调整. 撤掉官桥新华书店。
  官桥新华书店经理:夏存志。
  第四节民间游艺
  官桥域内的民间游艺门类多,流行时间长,活动范围广,主要有舞狮、龙灯、高跷、花船、赶驴、竹马、秧歌、补锅、铁花、皮影戏等,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毎年从春节开始,由群众自发组织的游艺活动走上街头表演,元宵节把活动推向高潮,有时持续到农历二月二。官桥农民文化夜市,自1987年至1999年共举办13届,各地民间艺人纷至沓来,民间游艺活动丰富多彩,观看者达万余人,场面蔚为壮观。
  高跷、花船是人们在春节期间自娱自乐的主要游艺形式。高跷、花船一般同场演出,互相配合,参演人员扮成古代人物形象,并配以欢快的民间小调,边唱边舞,加之小丑前后串演,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坝上高跷、花船、独杆轿表演较出名,始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曾在魏庄、木石演出,高跷表演的翻跟头、大劈叉、咅罗汉、扑蝴蝶堪称一绝。前管庄高跷舞龙队起源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第二班建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活动时间多在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活动范围东到羊庄,西到尤楼,西南到夏镇,南到薛城一带,每次出门均在70人左右,时七节龙,舞动时风声呼呼,鱗甲闪闪,龙如圆弧滚转,越障碍,跳高台,上方桌,打羊站,狮衣紧贴,不露人迹,拐子八副,走场潇洒。花船如水上行舟,上下起伏,左右摇摆,且有锣鼓、管弦伴奏。锣鼓点曲谱有长谬、游丝、阴阳赞、四喜、四进门、公车上、鬼推磨、小开门、三拨子、金钱花等。
  皮影演出一般以两人为搭档,一人操作演唱,一人敲梆击节.兼司锣鼓伴奏,二人配合默契。在操作表演时,前面挂一布幔,通过灯光的照射,使各种人物形象映射在布幔上,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活龙活现,故事情节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前管庄皮影戏源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主要剧目有《西游记》《武松打虎》等。多在河南、江苏一带活动,曾在徐州市占过园子,因属民间玩艺,因此多在农村活动。
  龙灯历史悠久,较大村庄一般都有舞龙表演。春节期间民间游艺队伍步行到镇上表演,每经一个村子,则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村老少争相观看,热闹非凡。到镇驻地时,一些店铺纷纷赠送点心、烟酒等,以示谢意。“文化大革命”期间,龙灯被列为“四旧”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又逐渐恢复起来。官桥的舞獅和耍龙灯较为有名,由徐文广、徐光建、曹化友操演,能做一些高难动作;竹马为全区独有。西康留村的舞龙灯、耍狮子、花船、烟火起源于清末,不但历经时间长,而且影响范围广。村民孙代温会制作烟花,形似花篮,放似莲花,层层魯叠,流光溢彩,春节后农闲时节舞灯放花,吸引柴胡店、羊庄、木石、张汪等镇村民前来观看。
  秧歌俗称扭秧歌,表演时每人腰系一条约有六尺长的彩绸,表演者手持绸子两臂甩开,前走后退、左蹦右跳,载歌载舞,边舞边唱,场面活泼热烈,是一种体现人民群众欢乐祥和、太平景象的娱乐形式。
  庄高跷花船18解放前后周边村李召玉等腰鼓队甩铁花第五节民间曲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配合党的中心工作搞好宣传,全社各村、单位先后成立了各种不同表演形式的业余剧团或文艺宣传队。坝上、时店、东康留、北辛、前公桥、后掌大、官桥、西郑庄等30多个村成立了业余剧团,机关、学校、厂矿企业均成立了宣传队。其表演形式和表演剧目比建国前有所增加。剧种有吕剧、柳琴、豫剧、山东梆子、评剧、歌剧、话剧、京剧.快板、舞蹈、相声等,每年区政府组织调演并评比发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官桥、北辛、东康留剧团活跃,参加过区级调演。“文化大革命”期间八大样板戏独占舞台,官桥、轩辕庄、渠村、北辛、前莱村、公桥、大韩村、苏疃、时店等均组织业余宣传队赶排会演,一时形成了“样板戏热”。1977年,由公社选派的戏剧参加滕县举办的文艺会演获集体奖。从1980年以来,主要有中心校、五中团支部、幼儿园组织的宣传队开展活动。官桥编排的节目曾在春节期间被县、区调演达15次。1984年,民乐艺人张敬印获唢呐独奏节目奖和集体奖;1985年,北官庄民乐队参加“牛年之春”民乐会演获集体奖。2002年,镇教委和文化站共同编排的舞蹈《天竺水韵》,在滕州市举办的第二届农民舞蹈大赛中获“二等奖”和“最佳组织奖”。2006年春节过后,全市镇街宣传彩车巡展和唢呐大赛,官桥民乐代表队张敬印等6位民乐手表演的《闹元宵》和《在希望的田野上》荣获一等奖。2015年,“幸福舞起来”山东省第二届中老年广场舞,官桥镇选送的节目获全市第二名。
  官桥境内流行的主要曲种有:评书、山东快书、柳琴、山东梆子等。早在清咸丰年间,柳琴戏就在境内流行。民国初,京剧传入本地。新中国建立后,山东佛子、豫剧等多种剧种相继传入并出现了剧班,进行演出活动。
  评书快书清末民初,评书、山东快书在官桥民间比较流行。良里村人李明才善说山东快书,师从艺人李元才,人送外号“火车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常在铒南、苏北一带说唱,颇具影响,拿手曲目《武二郎》,其山东快书说的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感召力特别强,每逢集赶会必去说书,他总是先在一边喝茶、聊天,目的先让其他说书人先开张,让同行们賺点茶饭钱,一般等到集会时间过半,他才打场子开张说书,听书的人就像潮水一般涌到他的场子上来。李明才表达能力特别强,口齿清楚,声音浑厚,顿挫有力,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呼之欲出;故事情节描述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深受人们苜爱。他曾被滕县文化部门吸收录用,其作品灌制过唱片发行。
  柳琴戏俗称“拉后腔”或“拉魂腔”,到1954年华东地区文艺汇演时,才正式将拉魂腔定名为柳琴戏。后掌大村徐家振、徐家伦兄弟二人为柳琴世家,曾师从著名柳琴艺人卜端品,演出代表剧目有《玉林休妻》《拦马》 等,享誉爯、苏、豫.皖。1950年,滕县成立了“四平剧社”(柳琴剧团的前身),张汪乡渊子涯村的卜端品、柴胡店乡山后村的钟宜武、魏楼村倪朝海、于屯村于兰凤、吕楼村的吕克宜及徐家兄弟皆是滕县柳琴剧团的创始人。
  民国时期,有京剧开始传入官桥境内。“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上下掀起学唱《红灯记>等八大样板戏的高潮,京剧曾一度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爱听爱唱的戏曲。官桥业余剧团成立于1954年,团长苗荣奎,导演展俊甫,琴师王慎思,演员吕传海等16人,用京剧和话剧的形式演出过《捉放曹》《白毛女》等,活动于原五区各村。
  太平庄的花鼓剧团,成立于1951年,主要演员有朱恒权、孙景香等8人,孙景权任团长。村出款购H服装道A,演出节目有《王小赶脚粹》。山东梆子山东梆子自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传入官桥地区,由于曲调好听又易于掌握,因此深受人们喜爱,人们在劳作之余,都要学唱两句梆子腔,消除疲劳。农闲时,农村有人用板胡拉唱梆子调,大伙围听。在50一60年代,农村组织的业余文艺团体多数唱山东梆子,一般男唱梆子腔,女唱像剧调。北辛梆子剧团成立于1952年,村投资,购买服装道具、锣鼓家什。主要演员有张广月、任振华、周忠连、周广修等25人,曾到刘村、邓寨、大庙、木石等地演出。剧目为《燕王征北》《雷振海征北》《白马关》《包公案》《三开关》《反徐州》等。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是20世纪60年代由河南传入本地的剧种。豫剧传入后,多数山东佛子艺人转唱豫剧。当时,官桥公社支持农村成立戏班子或宣传队,以便配合党的宣传工作,在一些较大的、条件较好的村基本上都有业余戏班,豫剧是编排、表演的主要剧种。时店剧团成立于1946年,村出经费投资,曾到羊庄、木石、南沙河等地演出,主要剧目为《反阳河》《樊梨花征西》等时装剧。
  鼓乐班鼓乐班俗称喇叭班子,一般由5一9人搭成1班,以唢呐为主要吹奏乐器,同时伴以二胡、笙、笛等.为婚丧嫁娶吹奏演出。鼓乐班发展历史悠久,北官庄的张福河、张富祥2家鼓乐班组班于民国时期,传承已有5代。两家喇叭的吹奏各具特色,远近驰名,享誉苏冉豫皖,方圆几十里人家的婚丧嫁娶,只要用喇叭,都要下请帖去请,曾经获得滕州“庆新春唢呐大赛” 一等奖,全国民乐大赛二等奖。其传统曲目主要有《百鸟朝凤》《清河会》和一一些戏剧选段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鼓乐的吹奏内容和形式有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很多的流行歌曲、民间小调被改编吸收,成了民乐的主要曲目。自20世纪90年代起“伴唱”兴起,“伴唱”多为女性,唱的多是流行歌曲、戏曲选段等。鼓乐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由过去的单纯为婚丧演奏逐渐过渡到多样化、社会化、商业化演出,如庆祝大会、商业庆典、欢送新兵、报喜慰问、重大节日集会游行,商铺开业等,均有乐队演奏。
  2013年,官桥镇出了一位全国闻名的农民歌手“山楂妹”。“山楂妹”原名张月乔,女,官桥镇前莱村人。其台风自然朴实、声音细腻圆润、歌路宽泛、演唱传神。2013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星光大道》,张月乔以富有表现力的声音和个人励志奋斗的故事,一举摘得星光大道的周冠军、月冠军,并最终夺取《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亚军。“山楂妹"是山东大地上继“大衣哥”朱之文、“草帽姐”徐桂花之后又一个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草根明星。因其在《让梦想飞》的节目中,带了一篮子山楂分给现场的评委和观众品尝,感恩和推销自己家乡的特产,而被全国观众亲切地称为“山楂妹”。2017年秋,应邀来到家乡官桥,为官桥首届银杏节倾情演出。
  现代官桥镇农民文化夜市
  官桥镇农民文化夜市是由镇党委政府主导文化站主办的大型综合性群众文化活动。1987年农历十月初二,首届官桥农民文化夜市在镇文化中心举办。黄昏时分,夜幕降临,文化中心内外华灯初放,周围十里八乡赶来逛夜市的男女老少摩肩接踵,人头攒动。
  夜市集文化娱乐、商贸经营、科普教育、体育活动于一体,即可购销农副产品,又能参加文体娱乐,游览人数达数万人。夜市灯火阑珊时,游人流连忘返。为了丰富广大群众的物资和文化生活,文化站决定每年于农历十月初二举办文化夜市,并延长一天。1991年第五届文化夜市,开展了文艺演出、民间游艺表演、杂技魔术、科技咨询、知识竞赛、书刊展销、广告宣传、电影放映、书画文物展、球类棋类比赛、放飞信鸽、燃放烟花等20余项活动,近3万人汇集夜市,时值全国文化先进地区理论研讨会在滕召开,文化部群文司司长魏中珂带领与会代表,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具有浓厚乡土气息文化夜市,并给于高度评价。
  第六节广播电视
  一、广播电视站广播站官桥广播站建于1964年,配备2名不脱产的广播管理员,业务上由县广播站统一领导,始称官桥广播放大站,1985年改称官桥广播站。初建时由马俊元负责,只有1部150瓦扩音机和1台5千伏安调压器。1965年至1969年,架通全公社各大队的专用广播线路,并增派线路员1人,购置了250瓦扩音机、话筒、电唱机、810录音机,自备发电机,广播放大站初具规模。初建试播时,由邮电所代管,用电话线代广播,广播时间为早、中、晚3次。广播站的主要任务是转播、放大滕县广播站的信号及党委政府召开的会议讲话录音,因此被称为广播放大站。
  1979年,对原18个大队的村内广播线路进行整顿检修。1980年,对全公社剩余30个村的广播线路进行勘测,公社广播站组织15人的施工队,经过一年的施工,把原来使用的广播线路设施木杆、石杆改用标准为7.5米高水泥杆。至此,全公社48个大队五个管理区续表2的主干线路按标准化要求全部架通,使全公社70%的农户挂上喇叭。1980年,新建机房、播音室、值班室、仓库、办公室,使用面积为84平方米。配装电源和输出配电盘,办起广插器材厂,承接全县广播设备的维修和其他地、市、县广播专用变压器的维修。1981年,埋设地下支干线路17.5千米,连通苏疃、磨庄、吴庄、时店、时村、善庄、魏楼、吕楼、后掌大、前公桥、东公桥、后公桥、史庄、大康留、良里、渠村等16个大队。由于广播线路机房、村内网路实现标准化,官桥广播站声望日高。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新疆4省160人及枣庄市各区、县30个社镇广播部门负责人,先后来官桥广播站参观学习。1983年,对望河、韩村管理区支干线路进行标、准化架设。为了实现一线多用,官桥广播站首创广播对话机,并推广到全县各公社使用。成功试用广播线路用动圈揦叭(原为响纸片、舌簧喇叭),在前莱村、车坫村接挂600余只;1985年架设电缆2000米,使广播音质音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购置调频接收机一部。
  1983年,滕县广播局任命宋秉华为站长,全站由2人增加为6人,其中设编辑1人,播音员1人,业余通讯报导员发展为60人,从此起开始自办节目。
  1986至1988年,官桥广播站连续,3年被滕州市广电局评为“自办节目”“线路更新”先进单位,1986年在乡镇自办节目评比中两次被滕州市广播局评为一等奖,1987年2次荣获滕州市广播局综合奖,1988年在乡镇自办节目展播中被滕州市广电局评为稿件一等奖。
  随着无线通讯的普及,到1990年后有线广播收听的人数大为减少。1995年镇广播站易名为官桥镇广播电视站。2000年12月,镇广播电视站划归滕州市广播电视局。2005年12月,镇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到中广有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
  电视站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迫切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电视机开始进入普通农村家庭。70年代中期,八一煤矿职工购买了境内第一台电视机。1979年12月,轩辕庄村村民杨家凤是第一个购买电视的农民家庭。进入80年代,购买电视机的家庭逐年增多。到1990年电视普及率达到85%, 其中购买彩色电视的户占6%。1997年,基本上家家都有电视机,彩电占60%。2000年以后,黑白电视机逐渐被淘汰,更新换代为彩色电视机。2010年后,多数家庭用上高清晰液晶电视。
  1992年5月,滕州市广播电视局将乡镇广播电视站人事管理权移交给乡镇管理,市广播电视局负责业务指导^1996年,滕州市广播电视局与官桥镇政府共筹资金在镇驻地建1座小功率电视差转台,解决了木石、羊庄、官桥等东南部乡镇收看滕州市电视台节目效果不好的问题。1995年,广播站购罝有线闭路电视设备,开始自办电视节目,1999年停办,全部为转播电视节目。2000年春,宫桥镇是全市第一个架设从乡镇驻地到各村光缆干线的乡镇,可输送20多套电视节目。2002年,实施闭路电视村村通工程,从根本上提升了有线电视信号的质量和稳定性,当年发展有线电视用户1000余户,其中轩辕庄村率先实现户户通有线电视。2006年,全镇所有村庄全部通上闭路电视,收视节目达到45套。
  2012年9月,有线电视信号由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2014年10月,广播电视站开展多元综合网络信息服务业务,全面实现高清电视、互动点播、回放、宽带上网“一网通”。经过多年努力,官桥广电站已顺利实现从单一节目信号传输向多元业务经营的转变,可向广大群众传输数字高清、高清3D等共计169套有线电视节目,提供电子节目指南(EPG)、数据广播、NVOD点播、互动点播、时移回看、广电宽带等服务。随着智能化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凭借一根进入千家万户的有线电视信号线,为广大群众提供“多屏互动”“电视缴费"“酒店预订”“可视电话”“应急信息发布”“党员电教” “视频监控” “电视会议” “智能家居” 等众多现代化信息服务。
  二、官桥电视差转台1989年,滕州市广播电视局与官桥镇政府决定共同筹资在官桥镇驻地建设一座小功率电视差转台,以解决木石、羊庄、官桥等东南部乡镇收看滕州市电视台节目效果不好的问题。1989年10月,滕州市广播电视局将原电视转播台使用的76米拉线电视发射塔作为投资,作价5万元,官桥镇政府采取多方集资的办法筹资7万元,承担设备昀置,铁塔拆卸,安装及土建施工。投资2万元购买1台GSZ一3型50瓦电视差转机,该机接收频率六频道,发射频率三频道。在官桥文化大楼腾出3间房子,作为发射机房。在塔上安装了六频道五单元电视接收天线和三频道十字振子电视发射天线,进行了配电、控制、馈线及发射机的安装和调试,全部工程完成后于1990年5月1日正式开播,接收六频道滕州市电视台节目,以三频道转发。
  1996年,滕州市东南部木石、羊庄等乡镇收看滕州市电视台节目效果差的问题引起了市委领导的重视,在时任市委书记彭湃的直接关怀下,滕州市广播电视局投资25万元对官桥电视差转台进行升级改造,将官桥电视差转台收归滕州市广播电视局直接管理。1996年7月,投资12.5万元从北京761厂购进1台GSZ一9型300瓦电视发射机,投资5万元更换了供电变压器,投资7.5万元,重新安装了六频道五单元电视接收天线和三频道定向振子电视发射天线。于19%年8月30日试播,接收六频道滕州市电视台节目,以三频道转发,每天转播时间达10小时以上,较好地解决了木石、羊庄、官桥、张汪、柴胡店等5个乡镇收看滕州市电视台节目的问题,使全市的电视人口覆盖率由75%提高到90%以上。
  19%年11月4日,滕州市广播电视局正式行文,确定官桥电视差转台为局属副股级单位,定编台长1人,工作人员4人,由滕州市有线电视台机房抽调人员轮流值班,毎半年轮换一次。1997年9月,官桥电视差转台的信号源改为光缆信号,节目内容仍为滕州市电视台自办节目。2003年3月底,由于乡镇有线电视的普及和发展,接收开路电视信号的用户减少,滕州市广播电视局决定官桥电视差转台停止转播。
  官桥镇电视差转台台长:刘孝伦。
  第七节电影宣传
  1950年,滕县电影队在官桥区设点,定期巡回放映,各村群众开始看上了电影。1958年,官桥人民公社自筹资金买放映机1部,建立电影队,由马秀峰、王成立、张传厚负责,在公社礼堂售票放映。I960年,公社电影队交滕县电影队管理。196H962年,滕县电影队第十三分队驻官桥,在48个生产大队巡回放映,由张传厚、党金平、陈建负责,社员每月能看上1次电影。1975年,公社成立8.75毫米放映队,受公社党委直接领导,活动于社内各村,平均毎村毎月能看上2次电影。1982年,公社购进16毫米放映机一部,同时滕县电影队十三分队下放到公社,机器、人员属公社文化站领导。
  1983年,滕县电影公司在官桥设立电影管理站,为县公司的派出机构,负责官桥、木石、羊庄、柴胡店、张汪等5个乡镇的48个电影放映队的放映管理、影片发行、技术指导等业务,并协助发展村办电影队,管理站由刘念董、王成运、张传厚主持。1985年8月,县电影公司把管理站移交官桥镇,并成立官桥镇电影管理站,时培廷、宋邦恒主持工作,负责管理全镇村办电影队的活动,兼管影片发行。自1982年以来,平均每村每月能看电影2—4次。
  官桥境内,有对外开放经营型的八一俱乐部(1513个座位),tflT俱乐部(1030个座位),莱村工程处俱乐部(1432个座位),基本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官桥镇电影管理坫除抓好影剧院,协调好八一、莱村.机厂3个电影院放映工作外,特别重视村级电影放映队的建设。截至1988年底,全镇发展村办电影队10个(前掌大、渠村、苏_、时店、北韩村、前莱村、北辛、坝上、大康留、东王公),占全镇村的20%,平均5个村就有1个放映队,连同官桥影剧院、厂矿剧院,固定放映单位达14个,约4500人就有1个放映点,每年放映场次累计1480场,观众30万人次,年收入累计4万余元。
  20世纪80年代,农村拥有黑白、彩色电视机1400余台,平均每5户拥有1台,其中有23个经济条件好的村,50%以上农户有电视机。90年代,彩色电视机已经普及。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不断的发展,多数农村居民用上智能电视机、电脑、替能手机。2013年,数字电视信号联网入户,全镇居民用上网络电视,可通过多种媒体观看节目,了解国内外即时发生的新闻要目。
  20世纪末,村办电影队由红火走向低谷,只有八一矿影剧院时常放映电影和举办文艺活动。锁流动放映队以到村流动放映为主,分社会场和学校场,镇辖村毎月放映1场,学校每学期放映1场。随着农村文化娱乐层次的提升,很多家庭购g了录像机、影碟机、卡拉OK功放机等设备。1994年9月,闭路电视户户通工程开始以后,电视、电影节目足不出户即可观看,特别是2008年后,网络电脑的普及应用,上网即可观看影视节B,农村露天电影已被人们逐渐淡化。镇电影放映队按照市文化局要求,执行“21世纪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简称“2131工程”)的规定,定期进村放映电影。
  官桥镇电影放映队,1987年在市电影幻灯汇报节目中被评为三等奖,在全国科教电影宣传月活动中被中央六部委(农业部、林业部、广播电视部、文化部、国家科委、中国科协)评为“先进单位”。2006年9月,枣庄市政府召开全市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总结表彰大会,官桥镇电影放映队被评为“先进单位”。
  第八节书画艺术
  官桥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现代书画艺术繁荣。民间能写善画者甚众,素有书画之乡之称。太平庄人孙长泰,生于清朝末年,天陚异禀,师从地方名人,勤学不缀,善书画、工诗询、能刻石,遂成民间书画名家,乡人以藏其墨宝为荣。善庄人张长地(1942一2015),字若宽,省级美协会员,自幼酷爱绘画,尤以古代人物画见长,为家乡创作以古薛历史为题材的人物、山水作品多幅。创作的古代人物画《先秦十二子》,在全省影响较大。史庄人孙开桐,军旅书画家,原北京军区第三干休所主任。自幼酷爱艺术,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多次参加军内和全国书画展并获奖,其作品被国内外收藏家和企业家收蔵。后善庄村人宫德栋,全国优秀青年书法家,1995年就读于兖州师范学校,2000年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函授毕业,致力于书法教育,创办兖州高阳书法培训学校,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展中获奖。当代著名画僧演一法师,前掌大村人,中国美协会员,安徽桐城投子寺主持,致力于建寺安僧,创建九华山历代髙僧墨宝陈列馆,对佛教的弘扬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官桥镇文化站站长孙井泉,能文善书,楷、隶、篆俱佳,在他的积极倡导和筹备下,以文化站为依托,1993年春成立了毛遂故里书画社,孙井泉为社长。书画社每年定期开展笔会交流、举办书画作品展览、培训等活动。至2014年,发展会员140余名,辐射官桥、周边乡镇、八一矿及驻官桥企事业单位,书画社每5年举行1次大型书画展览。2004年在滕州市王学仲艺术馆举行书画展览,市六大班子领导到会祝贺。2012年在官桥举办大型书画展,市书画界名流30多人寄来祝贺作品,市人大、政府和宣传部领导参加了书画展开幕式。2014年,毛遂故里书画社更名为古薛书画院,院长倪平义,秘书长曹勇,孙井泉为名誉院长。至2016年底,书画社会员加入各级书协、美协共33人,省级4人,枣庄市级26人,其中倪平义、曹永为国家级书协会员。
  古薛书画院在每年腊月二十四日官桥集这一天,组织书画院成员开展为群众义务写春联活动,每年组织“送春联到农村”活动,20多年坚持不綴,深受群众好评。高村陈家,传承五世油坊魏振荣前掌大解放前后豆腐大康留村人大康留淸朝八九十户,称豆腐专业村制匾周全才苏叶现代制镜工艺风箱时树凯时店民国现代戗刀子、磨剪子小河村人小河民国现代10余户葫芦烫画张宗水前莱村现代雕刻烫画及手工制作竹编李生文官桥民同现代篓子筢筐子兽医孙利来官桥村民同时期植长医治大牲畜第十一节文化市场管理官桥自20世纪80年代始,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文化市场亦随之蓬勃兴起。90年代,官桥文化市场日趋繁荣,经营图书、音像制品、游艺厅、台球、乒乓球、歌舞厅、网吧等文化用品商户曾多达160余家。特别镇驻地商业街、文化夜市、八一煤矿生活区的场、馆、厅发展较快、较多,经营的文化商品种类繁多。为了使其繁荣壮大、依法经营、健康有序发展,1992年,根据《山东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镇成立由宣传、文化、派出所、工商等部门组成的“官桥镇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配合市文化局对辖区内的文化性商业演出、艺术品展览、电影放映,游戏厅、网吧、图书印刷、打字复印、录像放映等进行检查稽查,净化文化市场,取缔非法经营摊点、商户,使之依法持证经营,达到活而不乱。由于对文化市场实行有效监管,至2018年底,官桥文化市场无一例违法事件出现,经营秩序井然。
  第十二节文物保护
  官桥镇境内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到商、周、汉文化遗址及文物遗存60余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12处,枣庄市级文保单位6处,滕州市级文保单位35处;古碑、石刻130余通;古树15棵;现存古庙宇、家祠10余处!清末、民国时期古建筑5处;占桥、古井存落于乡间;古家具、古书、古字画、古生活用具等散藏于民间,无以数计。
  1990年5月,官桥镇政府制定《关于加强我镇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规定》。具体规定:(一)健全组织,镇、村成立文保小组。(二>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和镇文物概况。(三>重点保护古遗址,遗址150米范围内严禁用土、挖沟、建筑。(四)一切出土文物归国家所有。(五)保护历史文物,人人有责。
  1988年镇政府成立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镇主要领导为负责人,涉及有文物遗址的村则成立文物保护小组,设专职看护员。2007年起,車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看护员由上级发放补贴。2011年,薛国故城文物管理所成立,隶厲市文广新局管理,管理人员3人,2016年归属市文物局。主要负责薛国故城、前掌大商周墓葬群和北辛遗址为重点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