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30
颗粒名称: 第六节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6
页码: 539-544
摘要: 官桥镇成人教育事业及成人教育机构介绍。
关键词: 成人教育 教育事业

内容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选有小学的村庄兴办民众学校,组织青壮年农民识字并接受“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教育,县派督学巡回检查,抗日战争爆发停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扫盲工作,要求各村利用冬闲的时间组织农民学习文化。1952年全国推广祁建华速成识字法(用国音字母认识汉字)。
  解放初期,官桥各村开始办冬学,也称“灯学”,利用农闲时间,掀起“冬学运动”。开展扫除文盲工作。各村儿童团、姊妹团、文教委员配合教师发动农民学习文化。1949年冬,区公所发给各村民校豆油、花生油用来照明,民校较广泛普及,形成扫肓高潮。前管庄、大韩村为速成识字法重点班试点,组织15一45岁的男女文盲、半文盲参加学习。1953年春,冬学改为常年民校,坚持常年学习。利用小学教师晚上上课,没有学校的村就用炕烟屋上课,民校设民校校长、民校教师,小学教师在业务上进行辅导。是年底,参加民校学习的人数达1550人,脱盲480人,占文盲总数的32%。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各村又办起了扫盲班,进一步开展扫盲活动,由县统一编写或本地教师编写“记工识字教材”,让学员学习地名、人名、工具名、活落名及简单记工办法。这期间,农民学习文化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除常年民校有早班、晚班和田间地头学习外,还组织回乡的知识青年和在校学生成立扫盲队,利用空闲时间送字上门,小学生为小先生,带字回家,包教包学;在社会上全民发动学习文化,在村口或路口设有“识字过岗”小黑板,不识字的农民必须学会几个字才让过去;不识字的男女青年,不给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当时,共办扫言班128个,学员5000余人,经过学习、考试能识字1500个以上的,公社发给脱盲证书。1958年。在前掌大成立工读师范学校1处,招2个初师班,学生110人,教师5人,1960年停办。毕业学生大多走向了教师岗位。1970年,官桥开始办政治夜校198处,学员6900人。
  官桥镇职业成人教中心学校
  官桥镇职业成人教育中心始建于1986年8月,其前身是官桥农民技术学校,简称农技校,农技校之前是官桥公社农民业余教育办公室,隶属公社政府和教革组双层领导。1986年7月底,由王崇友(镇长)、刘允锡(镇教委办主任)、张善国(镇成教主任)、宋思均(教育团委书记)、李宪珍、堵庚华、马宗武等人筹备建校。
  1986年8月,李宪珍、堵庚华参加枣庄市教委举办的85个乡镇农民技术教育专职教师培训。1986年9月官桥镇农民技术学校建成,校址设在原官桥农中西南角,有教室2间,办公室2间,由张善国任主任,李宪珍、堵庚华为专职教师,建校时市教委规定:各乡镇农技校长由镇长担任,李宪珍为总务兼会计,校内曰常工作由总务负责管理。1987年,农技校迁文化大楼办公,后校址先后迁至东郑庄和马庄学校院内,2004年校址迁到镇南煤井办公楼,2005年又迁回原文化站的2间办公室内办公,2007年搬迁到原轩辕庄小学内办公。1988年,官桥镇农民技术学校更名为“官桥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1998年,官桥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又更名为“官桥镇职业成人教育中心学校”。
  1986年建校后,学校除受镇政府委托办一些农业季节性短训班(如村级干部短训班、农村青壮年农技班、妇女干部培训班、农机培训班、畜牧培训班等)之外,1986一1997年,还开办了三年制农技班、果树栽培班、蔬菜栽培班,2个一年制养殖班,每期每班40人,学员来自镇所辖区村庄,代课教师除本校教师外,还聘请农中的李文远、王立堂、常正运老师,农广校的杨传太、李程亮等老师授课。1987一1989年,学校开办九期食用菌栽培种植班,主要传授平菇、黑木耳及猴头菇的种植技术,每期学员30至40人,由农中的王立堂老师和马庄村复员军人马延峰任教,学员来自滕州市各乡镇及周边的山亭区和微山县的农村青年。1988一1989年,学校开办了6期缝纫班,缝纫班每3个月1期,毎期40人,由本校教师王明云任专业教师。1989年后,全国第二次扫除文盲工作开始,学校除承办镇政府委托的季节性短训班外,主要工作全部用在扫盲工作上。1990年秋,滕州市全市扫除文盲工作会议在官桥镇召开。19%年,学校与镇党校合办,党校先后由党委的孙景铨等同志负责。1992年后于毎年三秋、三夏前举办为期1周的农机短训班,王明峰任教。1994年,官桥镇被車庄、滕州两级市委、市政府评为“扫盲工作先进乡镇”。1996年,扫盲工作完成后,成人学校始终坚持毎年至少开一个长班和各种季节性、实用性短班。
  八一煤矿教胄及职工子弟学校
  机构设置
  1963年,中共八一矿委业余教育委员会成立,设办公室,负责扫盲。1979年,成立教育委员会,成员7人。1982年9月,设教育办公室,统管职工和中小学教育。1983年11月7日,据枣局煤职字10号文件,职工学校成立。1984年,教育办公室撤销,学校由宣教科管理。1985年后,教育培训科成立,统管职工和中小学教育。
  幼儿教育
  1965年10月21日,八一矿托儿所建成,招收八一矿、官桥机厂和官桥医院职工的婴幼儿,半托,管理2人,保育员14人,当年招收婴幼儿60人,办托经费按各单位入托幼儿数分摊。1976年,改联办为矿办,主要招收本矿职工子女。入托费,本矿职工子女全免,单职工子女3元,外单位子女6元。1979年12月1日,改为幼儿园,同月9日迁新址。房屋29间,建筑面积1201平方米,活动场地2200平方米,职工38人,其中管理8人,教师6人,保育员24人。按山东省教材教学,学具自制,设食堂。1985年,幼儿园有员工44人,其中管理9人,教师10人,保育员25人。入园189人,其中大班38人,中班53人,小班33人,小小班40人,婴儿25人。
  购置大型儿童玩具一宗。执行枣庄矿务局托幼教育小组制定的收费标准:3一4周岁幼儿10元/人,4一5周岁11元/人,5岁以上12元/人。1987年,矿投资53.2万元,修建幼儿园2295平方米,被枣庄市命名为“一类幼儿园”。职工49人,幼儿250人。1999年9月,更名为“八一煤电化有限公司幼儿园”。2017年,八一煤电化有限公司幼儿园有4个班,招幼儿113人,收费标准280元/人。
  中小学教育
  滕州市八一矿区学校,原名八一煤矿职工子弟学校,坐落在八一煤矿生活区西南角,原隶属于枣庄矿业集团八一煤电化公司,2008年12月整建制划归滕州市教育局管理,学校占地面积55261平方米,建筑面积13479平方米。
  学校始建于1959年9月,占地9.3亩,教学楼4座,150间。当时设初小2个班,复式教学,教师3人,学制6年。借宫桥八一煤矿医院食堂房屋6间作为教室,时名为官桥矿务局小学。1960年3月迁入现址,学校教室21间。由马窻琴(女)任校长。1961年4月23曰,经鲁煤人字第26号文和煤炭部批准,官桥矿务局并入枣庄矿务局,小学托管于官桥医院。1962年7月1日,根据枣庄矿务局煤干教第43号文,交矿技术监督站管理,改名称“枣庄矿务局八一煤矿职工子弟学校”,简称八一煤矿学校。有教师16人,6个班,学生264人,学制6年。1971年始设初中班2个,学制三年,学生96人。1973年始设高中班2个,学制三年,学生86人。197S年9月,初、高中学制改为二年。1978年后,学校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先后建成办公楼、教学楼、图书室、广播室等。是年,李爱军为学校党支部书记.郭永廉任校长。1981年9月,学校开设了木工、电工、财会3个职业班。1985年,矿校分为小学、中学2个级部,小学部有16个教学班,学生750人;中学部有16个教学班,其中初中10个班,学生550人,高中6个班,学生265人。全校共有教职工76人,其中小学专职教师36人,中学专职教师40人。共有女教师26人,党员25人,团员15人。学校设党支部、团总支、少先队、工会、女工委员会等组织。实行校长负责制,设中学部教导处、小学部教导处、总务处。学校有办公楼1座,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教学楼3座,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占地13.6亩。各科室、教学设备齐全,为八一矿区文明单位。1987年,为解决“农转非"矿工子女就学,据局煤字第108号文件,矿务局建筑公司学校划入,称八一矿二校,占地25亩,小学1085人,23个班,教师54人;中学675人,12个班,教师47人;高中200人,5个班,教师20人。中小学教育经费由矿财务部门根据学校财务计划划拨。1991年9月,髙中部撤销。1999年9月,更名为“八一煤电化公司学校”。2002年9月,八一矿第二学校合并到一校,形成南北2个校区,在校学生1076人。2006年6月,八一矿学校被枣庄市评为“市级规范化学校”。2008年12月,根据山东省2004第43号文,整建制移交滕州市教育局直属管理,更名为“滕州市八一矿区学校”。2009年9月,学校初中部撤销。2013年7月,学校改大门朝西。至2017年底,全校有教学班15个,在校学生581人,教职工99人,其中高级教师16人,一级教师55人,女教师49人,党员21人。
  八一矿区学校,校园布局合理,绿化环境优美。建有校园宽带网、标准型微机室、科学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实现班班通多媒体,班级、办公室配备空调。
  莱村建筑工程公司学校
  1961年秋,在建井七十二处宿舍区,莱村煤矿西设小学一、二年级1个复式班,在莱村煤矿三0八宿舍孤山前设小学三、四年级2个班,2处共有学生120人,教师5人。1963年,建井七十二处搬迁后,学校交由莱村煤矿接办,有5个教学班,学生200人,名为“莱村煤矿小学”。
  1966年4月,始建莱村矿职工子弟中学,校址在莱村煤矿北、铁路西侧。是年7月,招收2个初中班,学生108人,教职工27人。1968年初中发展到7个班,学生300人。1970年增设2个高中班,学生62人。1981年莱村矿停办,矿址交莱村建筑工程公司,同时学校也由莱村建筑公司接管。是年学校有初中班6个,学生189人;高中班2个,学生44人,共有教职工32人,其中专职教师26人。
  1983年秋,中、小学统一领导,小学有6个教学班,学生200人,教师13人。同年,撤掉高中班。1985年,建教学楼1座,总面积2132平方米,操场5000平方米。孟凡玉任校长,程建东任教导主任。1988年莱村建筑公司学校合并至八一矿二校。
  续表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