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中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2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中学教育
分类号: G63
页数: 12
页码: 528-539
摘要: 官桥镇中学教育及中学教育机构主要工作介绍。
关键词: 中学教育 中等教育

内容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官桥境内始有中学教育。1958年春,滕县在官桥建立第五中学,是年招收初中4个班,学生208人。同年在前掌大成立工读师范学校1处,招两个初师班,学生110人,教师5人,1960年停办。1958年6月在官桥村北歇马亭建官桥“红专大学”,2个班,学生120人,教师6人,1959年改为官桥农业中学。1964年轩辕庄成立农业中学,2个班,教师4人。1969年8月教育大发展,官桥、苏疃、时店、善庄、前掌大、大韩村、轩辕庄、后公桥、管庄联校、东洪林、西郑庄、东王公、渠村等14处完、高小附设初中班,亦称“戴帽”中学,1978年附设初中的小学曾达到20处。1974年,坝上、史庄、掌大等村相继成立农业中学,后将4处农中改称“吕坡式” 农中,实行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每处农中均有试验田,半天劳动半天上课,大搞农业生产技术试验。1976年,轩辕庄、史庄、坝上、前掌大4处农业中学撤销。1978年,将14处“戴帽”初中合并为10处。至1983年,逐步取消了小学附设的初中班,创办了4处联办中学,即:官桥联中、管庄联中、苏疃联中、公桥联中,计16个班,在校学生67S人。至1989年,全镇有4处联办中学和1处官桥农中,共5处中学,在校学生1027人。1994年,为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按1.5万至2万辖区人口设罝1处规模为12至24个班的初级中学,使小学毕业生达到98%升学率的规定,对规模较小的官桥联中、管庄联中、公孙桥联中进行了合并,对苏疃中学进行了扩建,全镇中学3处,即:官桥中心中学、官桥二中、官桥三中(原苏疃联中)。官桥二中始建于1992年春,校址在原官桥镇轩辕车站毛纺厂,1994年8月正式使用,占地55亩,建筑面积6870平方米,设计规模24个教学班,校长姜德训。
  根据《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规定,官桥镇首先实现了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即八年的义务教育。1995年至1998年底,经过,3年的努力,全镇基本普及了初级中学(三年)义务教育。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达98.7%,校舍及内部设施基本达到省规定标准。控制中学生流失是保证九年义务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镇政府下发了《关于禁止使用童工的通知》,建立了辍学报告制度,严格控制学生随意退学,成立了《官桥镇教育发展基金会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采取救助和减免杂费的措施,从而有效的控制了学生的辍学。1999年底,全镇3处中学在校学生3436人,59个教学班。中学生巩固率99.05%,毕业率99.1%,17周岁少年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5.7%。
  2004年,全镇中学在校生进入高峰期,各中学校舍一度非常紧张,班额较大。2007一2008年,中学生源锐减。2008年8月,官桥三中师生合并到官桥中心中学;2010年9月,将官桥二中全体师生并入到官桥中心中学;全镇初级中学由3处合为1处。至此,校名始称官桥中学,官桥完成中学设点布局调整。因农村家庭多迁城内居住或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小学毕业生选择转入市直中学或私立中学就读者居多,在农村中学就读者渐少。2017年底,官桥中学有教师135人,16个教学班,在校生489人。
  官桥农业中学(1958一1986)
  校名沿革
  官桥农业中学简称官桥农中,始创于1958年6月,最初名为“官桥红专大学”,位于官桥镇官桥村北,校址原是“南北古驿歇马亭,泰山行官一古庙”,故称“北庙学校”。这里原有1座四合院的旧寺庙,庙名泰山行宫,庙院中有3棵古柏,寺庙由于年久失修,大殿已倒塌,东西廊房破烂欲坠,唯3间“善门”较为完整,师生搬走残破塑像,垒砌土台,在仅有的3处庙房里上课,在茅棚草庵里住宿。
  1959年8月,改名为“官桥公社农业中学”。1969年,官桥农业中学一度与滕县五中合办,改名官桥“五七”中学,1980年两校分开。1985年8月,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在校内设滕县官桥农业技术中学。1987年,按省统一规定改名为滕县官桥职业高中。1988年8月,更名为官桥中心中学,与原职业高中合二为一。2009年8月,滕州市教育局对乡镇中心中学统一更名,官桥中心中学更名为“滕州市官桥镇官桥中学”。
  办学历程
  初建时,学校占地总面积76亩,其中校园25亩,农场51亩。当时在原“红专大学”的基础上招收2个初中班,82名学生,实行半耕半读,学制3年。开设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和体育等基础课,多是使用省编普通中学教材。专业课设有农作物栽培和植物保护等,使用校内自编的乡土教材。学生学业期满时,基础学科能达到初中毕业文化水平,并能掌握初级农业生产技术,部分学生能升学深造,多数学生回队就业。官桥农业中学从建校初就坚持走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道路,坚持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方向,采取长、短期相结合的办学形式,建立了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教学体制,为农村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文化、有技术、爱劳动的新型农民。同时也为农村传递科学信息,辐射农业技术,培育大量的优良品种.为本地农业生产和乡镇企业的振兴、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了解决办学经费,全校师生在原有的20亩薄地的基础上平坟开荒,拓建近50亩的农场,师生扯犁拉耙,肩挑手抬,把荒地变成良田。庙西农场土质硬薄,耕作非常困难,为了种好试验田,学生把地搞过两次深翻,并利用人粪尿造土肥、沤绿肥、积圈肥、攒灰肥,加上连年秸秆还田,土质得到改良。学校打了2眼机井,配套灌溉机械,农用机具齐全,旱涝均能保收,亩产近双千斤。
  为了扩大收益,改善办学条件,农中相继开展多种勤工俭学活动。曾去柴胡店果园剪枝,去火车站和铁路维修队包活干,拉板车搞运输,用小磨加工过面粉,脱坯烧窑,开山起石,拉炭烧焦,预制过机井管、水泥电线杆。靠勤工俭学的收入,于1960年建起3间标准教室,继而发展到4个教学班,购置了部分教学仪器,初步改善了教学条件;到1965年扩大到5个教学班,有学生250人,教职工21人,学校初具规模。
  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农中的教学和生产,农场减产,生产项目中断,学校发展停滞。1976年建良种推广站,而后扩大为农业咨询服务站,每年兑换玉米、小麦优良品种近10万斤,还经营农药和农作物刺激素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发展得以恢复,农中勤工俭学的路子越走越宽,1978年办起化工厂,生产瓶口胶套、乙醚、木工乳胶等,后又不断扩大生产,到1983年底,学校化工厂建厂房20间,买汽车丨部,固定资产3万元。1985年又添置2万元的化工设备,开始生产树脂胶。到1986年,官桥农中靠勤工俭学的收入扩建校院25亩,新建平房146间,建教学楼30间,总建筑面积达4600平方米,添置课桌凳250套,床200张,购买图书、教学仪器和多种体育器材,学校各个功能教室设施配套齐全,成为滕南一处有名的中学。
  官桥农中坚持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培养适用农村的劳动人才的办学思想。以办初、高中为主,兼办短期职业培训班,培训时间长短不一,长则一年、半年,短则一月或几天。建校初期办初中,1964年农中办第一期农技班,以后又在农技站、卫生院、兽医站等单位的协助下,相继开办了农技员、农机手、电工、乡村医生、会计、木工、缝纫、音乐、幼师、蘑菇等各类短期培训班,共办班52期,培训学员3700多人次。1971年办高中,1981年高中停办,又改办初中,1986年又招收高中班。
  教科研成果
  自建校至1986年,共办初中班12期,22个教学班,培养学生1428名;共办高中8期,15个教学班,培养学生810名。1983年至1986年,共有21名高中毕业生考入农林技校,29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47人考入普通高中,其余大部分学生回到农村,在农业建设中充当主力军。1984年队改村时,全镇新选51名村长中,有农中毕业生27人,镇经联社51名成员中,有农中毕业生26名。为官桥镇培养初、高级技术员242名,农机手31名,电工25名,另外还有会计、兽医、农民业余技术教师、法制辅导员等。
  官桥农中自创办以来逐步形成教学、生产、科研相结合的教学体制,不断提高专业课的教学质量,使学校出人才、出产品、出科研成果。为使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农中在校内开辟实习车间,或跟校外厂矿挂钩,给学生创造实习条件。校内农场里有试验田、育种苗圃和高产田,让学生学习农作物栽培、植物保护、遗传育种等,随时到农场里进行实践操作。1982年,学校购买木工器械、20台缝纫机,同年招收木工、缝纫学员。举办机电学习班,不仅在校内开辟修理车间,还跟八一、机厂、镇农机站挂钩,让学生实习电气维修和拖拉机驾驶技术。
  农中把农场作为重要课堂。当年曾承担多项科研项目:有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的作物研究所负责组织的“全国小麦生态研究”;有省种子公司和省农业科学院主持的“山东省冬小麦联合区域试验”和“小麦新品种的生产试验”;还承担了市、县组织的多个试验项目。学校自己研究的课题有:1.冬小麦的育种。在育种圃里进行“单倍体育种”“辐射育种”和“杂交育种”试验。2.冬小麦攻关试验。3.玉米杂交育种的高产实验。1983年至1986年,官桥农中向中国农科院小麦生态研究组提供了两万多个科学数据。1984年8月官桥农中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中国农科院在北京香山召开的“小麦生态研究”学术会议。农中培育出的“滕官75一1”“滕官75一3”“滕官75一7”三个小麦品种,在全省中肥水地区推广。1978年“单倍体育种”试验成功,填补了枣庄市的空白,培育出的“花一4”小麦品系,1984年参加枣庄市“小麦区域高肥”组的试验;杂交培育的 “78一8” “官农345”,参加枣庄市小麦区域试验。
  官桥农中常年坚持小麦和玉米的品比、播种期、密度、肥、水试验,根据不同品种的反应总结出丰产经验,及时推广给农民群众。发现适合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便及时繁育推广。建校以来,先后繁育“泰山一号”“辐六三”“济南十三”“鲁麦1”“鲁麦3”“鲁麦5”等十几个小麦优良品种,曾6次更新过全镇的小麦品种,每更换1次,便可增产1至2成。在“品比”试验中,发现玉米优良品种,便协助育种点及时配制,先后配制“中单二”“鲁玉三”“丹玉十一”和“掖单二”。农中建立了良种站,负责推广和收购,群众到农中兑换种子,可领取《新品种栽培技术》,及时推广农业科技。
  官桥农中办学方向对头,路子新颖,成绩显著,贏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称赞,曾多次受到中央、省、市、县、镇各级政府的表彰,同时出现一批先进模范人物。I960年5月,官桥农中校长时维敬出席“山东省半耕半读经验交流会”和“全国文教群英会”。同年山东省济宁地区在官桥农中S开农业中学现场会。1965年参加山东省在肥城召开的“农业中学经验交流会”。1983年,枣庄市教育局、财政局、经委、计委授予官桥农中“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称号。自1983年以来,连年被滕县人民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滕县教育局授予农中“文明学校”称号。1984年8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北京香山召开的“小麦生态研究”学术会议,官桥农中的时维敬校长被特邀参加。1985年全国少年“创造杯”竞赛活动.农中的《看不见的新农药》获得最佳奖。并派学生代表倪文文参加全国少年夏令营活动。1986年,官桥农中被评为“省级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官桥农中的办学经验,在中央电台、省电台和《大众日报》均做过宣传报道,外省、外校人员多次来校参观、学习、访问。
  官桥镇中学(1986一2018)
  官桥中学,即原官桥农中。地处滕州南部,薛故城北,东临丰山,西靠滕官公路,南接344省道。学校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属中等规模农村乡镇初级中学。学校占地4462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860平方米。
  20世纪80年代学校校舍简陋,办学条件较差。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1991年5月,投资81万元,建起可容纳24个教学班的标准教学楼,基本满足学生学习和教师办公使用。1993年3月,为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多方筹措资金27万元,建948平方米试验办公楼1座,保障学生正常开展分组实验和行政办公使用。1996年,为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学校维修校舍66间,建起围墙369米,投资充实内部设施,为实现“普九”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年底,顺利通过了山东省政府对“普九”工作的检査验收。2004年11月,学校投资21万元建面积876平方米的教工宿舍,解决了教职工居住困难。2008年以来,学校设施不断完善。2008年11月,为解决学生住宿难问题,投资88万元,建起1600平方米标准学生宿舍楼。每层设有卫生间、洗刷间。2009年7月,学校投资28万元新建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的水冲厕所,结束了50多年的旱厕历史。2010年10月,又投资134.6万元建餐厅1座,解决师生800余人的就餐问题。2012年10月,学校新建综合实验楼3050平方米,达到省实验均衡县的标准,实验楼各功能室齐全:音乐室、美术室、劳技室、微机室、舞蹈室、心理咨询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等。并建立了校园网,每个教室均配置多媒体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保障。2013年8月,学校改建学校大门和传达室,校门设计气派雄伟,简洁美观。2016年春,学校建女生宿舍楼。
  2008年,学校成立安全管理办公室,有专职安保人员,配备了各种安保器械,学校安装校园监控系统,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可靠的学习生活环境。
  1988年8月,官桥中心中学成立时共有教职工37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本科学历1人,专科学历9人,中专及高中学历17人。1996年,学校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学历合格率98.2%,高级教师4人,一级教师15人,二级教师68人。2006年9月,全校教职工86人,这一时期教师新老更替较快,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平均年龄29岁左右。男教师47人,女教师39人,中共党员16人。到2010年9月,由于原官桥三中、官桥二中先后撤并合校到官桥中学,教职工人数达到144人,其中本科(含后续学历)142人,专任教师78人,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52人,二级教师81人。教职工中有中共党员34人,占教职工总数的23.9%。至2017年底,共有教职工135人,其中女教师72人。高级教师12人,一级教师58人,二级教师75人。学历达标、率100%,中共党员36人。在校生513人,其中女生244人,16个教学班。
  学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每年选调或接收优秀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学校重视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师德建设,采取多种渠道、多形式、多层次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毎年开学初,学校组织教师举行师德宣言、师德承诺签字活动;开展师德演讲竞赛活动;每年进行“三十”佳(十佳师德标兵、十佳青年教师、十佳班主任) 评选活动;组织法律知识讲座,举办法制教育竞赛;不断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教育工作评价制度,落实优级优岗、优劳优酬激励机制。学校支持教师参加学历培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并制定多种奖励措施鼓励教师参加脱产进修、卫电高师、函授、电大、自学考试等形式的培训,领导干部须参加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
  至2017年,在学校教学岗位上涌现大批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名,山东省优秀教师1名,枣庄市优秀教师12名,滕州市明星教师4人,滕州市优秀教师、骨干教师70余人。官桥中学1997年被评为“車庄市规范化学校”;1998年评为枣庄市“德育工作规范化学校”;2008年评为“枣庄市教育工作示范学校”;2015年评为“枣庄市优质教学资源评选活动先进单位”“卑庄市红旗团委”。
  滕州市第五中学
  滕县第五中学创建于1958年春,位于官桥村西。1969年称滕县官桥“五七”中学,1972年改为滕县官桥中学,1978年恢复原名滕县第五中学,1988年5月改称今名。正科级单位,隶属于滕州市教育局,党组织关系隶属于官桥镇党委。
  1958年3月4日,由县文化科的孔祥同和滕县二中职员张兆谦2人领受建校任务,山东省拨款4万元,购地98亩,建教室2排,教师学生宿舍各2排,伙房1排和传达室1间。暑假后招收初中新生4个班,208人,时有教职工20人。1959年招收4个初中班,学生208人。学校路北是农场,学生边劳动边上课,学校组织学生拉沙运土建校,到东部山区割草变卖,自筹伙食费。
  1960年,招2个高中班,学生88人,4个初中班,208人,办成完全中学。1961年,又招了1个高中班34人,2个初中班112人。是年,第一届初中毕业208人。1961年暑假后,初、高中共有13个班,在校学生621人,共有教职工48人,其中初中教师21人,高中教师5人,职员13人,工人9人,其中女教职工6人。教职工中党员5人,团员16人,同年建党支部,吴克华任支部书记。五中建校后,体育场地较小,只有250米的跑道,后把操场移到学校东边。1962年,没招高中班,只招了2个初中班,教职工由原来的48人精简为42人。同年,分配8名大学生到校任教。1963年,五中首届高中毕业生87人毕业,木石公社的李朝中考上山东大学数学系。1963年把第二届一个高中班44人合并到滕县一中,1965年又招收了一个工读高中班,45人,学制二年。在这期间师生烧石灰建起学校院墙。1977年,招收3个高中班,全校共有学生336人,教职工28人。1978一1981年,每年招收二年制的高中班,每届学生200人。这个时期党支部和官桥农中分开,吸收5名教师入党,1978年,县教育局举行模拟髙考,滕县五中的物理学科的成绩居全县第4名。1978年学校操场被公社农具厂占用,官桥大队在学校墙西面划拨土地作为学校操场。1980年,在张传章校长主持下,拆除原来的3排危房教室,重建3排教室,同时建家属宿舍。1981年底,学校勤工俭学办起了经销店和饭店,承包给本校职工经营。1981年暑假后,全县学校布局调整,五中被批准为滕南唯一一所完全高中,学制由二年改为三年,学校规模为12个班编制,从初一到高三毎届2个班,髙中招生范围为滕南各乡镇,同年成立五中团委,张士光任团委书记。自1981年以后,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1982年升入大学37人,1983年无毕业班,1984年升入大学58人,1985年升入大学44人,在农村普通高中同类学校中居前列。学校注重规章制度的建设,形成“作风严谨、学习勤奋、行为文明、校容整洁”的校风。1984年至1986年连续3年被滕县县委、县政府评为“文明学校”。在阎宪文校长主持工作期间,拆旧盖新,建教师宿舍27间,伙房10间、女生宿舍10间、教学实验楼1座20间、5个家属院12间。1984年孟庆江任校长,继续改造学校危房,重建家属院15户,女生宿舍12间,教师宿舍2排19间,建图书室、阅览室、资料室、游艺室、会议室,解决了学校多年没有阅览室和学生、教职工的住房紧张问题。1986年,五中有1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79人,其中女生274人,住校生683人,非农业学生141人,教职工76人(其中教师48人、职员15人、工人13人)。校舍242间,仪器1036套,图书2500册。滕县五中的体育工作名列县较前名次,屡次在市、县运动会中取得优异成绩。1961年,学生时钧才、魏以真、庞仰兰、黄孝启等人参加山东省中学生运动会。跳高运动员倪峰,1986年在省运动会上跳过1.97米,获少年组第三名,输送到省体工队专门培养。建校60年间为省、市县体育队输送大置的体育人才。1985年,被枣庄市政府授予“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1990年校改,学校建设力度较大,先后建起了男生宿舍楼1幢,教工宿舍楼2幛,新建了花园、假山、长廊、凉亭和雕塑等景点、绿化面积的达1万平方米。学校教职工78人,中青年教师占70%,具有本科学历的占80%。1991年,学校停止招收初中班。21世纪初,教职工达到130多人,其中中青年教师占90%,具有本科学历的占90%。2010年起,随着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职工人数不断增加。至2017年,有山东雀特级教师1人,枣庄市特级教师1人,率庄名师2人,滕州名师2人,学历达标率100%,硕士研究生占10%。
  2011年,经滕州市政府和教育局的批准,把五中原来的校外操场和官桥中心小学校址进行置换,在原中心小学校园建成有300米塑胶跑道的运动场,并新建排球场、篮球场、足球场,购置了大量的体育器材。学校先后建起标准的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礼堂、阶梯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功能室和2000多平方米的学生餐厅。把校园文化同官桥历史文化相融合,校内建固本桥,把校园和运动场连接起来。为把学校提出的诚融文化显性化,建诚容门,校园各功能区分布合理,文化育人氛围浓郁。
  20世纪80~90年代,学校每年的本科升学率都在8%左右,处在农村同类学校之首。先后有20多位同学考入西安交大、山东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哈工大、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
  进入21世纪后,学校调整备考策略,注重艺体科教学,取得丰硕成果,本科上线率远超同类学校。其中学生张华、戚振飞因艺术特长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被清华大学录取。2013届学生关继茹荣获“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之星”称号,2014届学生王超强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学生”,2016届学生朱家正设计的《火箭助推器与遥感测绘》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大赛中获得金奖。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新课程写作示范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中小学特色课程培育示范校、山东省创新教育实验基地、山东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