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2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10
页码: 519-528
摘要: 官桥镇小学教育事业及教育机构介绍。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初等教育

内容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民政府倡办小学,原学堂改称学校。1911年6月,史庄孙贵恒在县城办劝学所。官桥小学教育始于1913年(民国二年),是年,轩辕庄首办初级小学1处,2个班,学生60人,教师2人,创办人张永朴、张继善。1914年(民国三年),大康留村任声昂创办初级小学1处,1个班,学生30余人。1915年(民国四年),东郑庄创办初级小学1处,2个班,学生70余人,筹办人马孝廉。相继东康留村、官桥村、前掌大村、时店等村亦办起了初级小学。1931年,官桥村人孙景隆创建官桥中心小学前身薛北小学,校址在村内狄家胡同巷口南,聘用孙开第为校长,设2个初级班,学生50人,教员2人。至1935年,官桥境内共有初级小学7处,14个班,学生243人,教师16人。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大部分私垫逐步被学校所代替,小学教育呈全面发展趋势。1943年,东公孙桥村杨传云在自家住宅筹办初级小学1处。1938年秋,官桥天主堂教会协助办起高级小学1处 (即官桥明德小学,官桥街北首天主教堂内),5个班,教师7人;1939年春,官桥乡办高级小学1处,教师6人。这时期,共有初级小学10处,高级小学2处,教师32人,学生880人。
  1938年3月,□军侵占滕县城,学校基本停办。人们为了让孩子学点文化,又自发地办起了私塾。不久,日伪政府在原来学校基础上也办起了学校。此时是私塾、学堂、学校并存的局面。1948年冬季,国内局势渐稳,政府加强师资培训,小学教育逐渐恢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官桥小学教育恢复发展很快。1953年,有小学15处,其中高级小学5处,教师72人,在校学生2388人。自1958年始,公办小学发展迅速。20世纪60年代,全公社有公办小学19处,其中初级小学10处,高级小学9处(设在官桥、掌大、轩辕庄、大韩村、北辛、马庄、时店、善庄、东洪林等村),在校学生6821人,部分学校办半工半读小学,其中工读小学5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70%。1966年上半年,有各类小学73处,在校学生5938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小学教育受到严重破坏,尤其1%8年推行嘉祥县两名小学教师“关于公办小学下放大队来办,公办教师全部回原籍任教,生产队供口粮记工分”的建议,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各类小学陷入混乱之中,学龄儿童入学率大大降低,教育质量下滑。20世纪70年代初期,官桥公社根据上级要求,拨乱反正使小学教育重新走向正规。1970年提倡村村办小学,1973年5月有小学S1处,几乎村村有学校,在校学生7876人。至1976年,小学有44处,在校学生9560人。1978年,有小学42处,在校学生9588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小学教育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1984年,结合学校“改貌”,逐步调整学校布局,减少学校处数,扩大学校规模,整合教育资源,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设施,全镇小学合并为22处,即:官桥、掌大、史庄、康太、管庄、轩辕庄、北辛、坝上、洪林、良里、王公、莱村、东公桥、大韩、北韩、西郑庄、东郑庄、善庄、苏疃、马庄、渠村、时店学校。198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8%,凡够入学年龄的儿童全部入学,全面实现小学五年制教育的普及。1989年,有小学22处,在校学生6624人。
  20世纪90年代,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大兴捐资助学之风,扩建学校场地,新建改建校舍,充实内部教学设施。1993年,新成立西郑庄学区小学,同时把东郑庄小学合并到西郑学区小学。至此全镇有学区7个,小学21处,即掌大学区包括前掌大小学、康太小学、史庄小学;管庄学区包括管庄小学、轩辕庄小学、北辛小学;坝上学区包括坝上小学、洪林小学、王公小学、望良小学;莱村学区包括莱村小学、公桥小学、大韩小学、北韩小学;西郑学区包括西郑小学、善庄小学;苏疃学区包括苏疃小学、渠村小学、马庄小学、时店小学;中心小学为一个学区。1996年,顺利地通过了“普九”验收。1999年,全镇有小学21处,226个班,在校学生9275人。
  进入新世纪,生源迎来历史峰值后逐年开始下降,为整合教育资源,对个别规模较小的学校逐步开始撤并,先后撤并的学校有:2001年9月,撤史庄小学至康太小学,同年撤望良小学至洪林小学。2002年9月,撤北韩小学至大韩小学,撤马庄小学到苏疃小学。至2002年底,全镇有小学17处。2006年秋,轩庄小学属中心小学管理。2007年秋,渠村小学并入中心小学。根据《滕州市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从2008年开始了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2008年,公桥小学并入大韩小学。2009年,莱村小学并入大韩小学,时店小学并入苏疃小学,康太小学并入中心小学。2010年,在原官桥二中校址建轩辕小学,同时把管庄、北辛、大韩、坝上、洪林等5处小学合并到轩辕小学,设洪林、大韩2个教学点,2013年9月,洪林教学点并入轩辕小学。2014年秋,掌大小学合并到中心小学。至此,官桥镇完成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保留6处小学,即:中心小学、轩辕小学、王公小学、西郑小学、善庄小学、苏曈小学。教学点1处,即大韩村教学点。学校通过布局调整,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质量。
  学制及课程设置
  民国初小学课程均实行“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小设国文(后改国语)、算术、习字、唱歌、手工、体育等科目。1931年,设国语算术、常识、唱歌、体育等科;高小设国文、算术、地理、历史、公民、卫生、写字等科。日伪时期,仍沿用“四二制”,初小设国语、算术、常识、唱歌、手工、习字、体育等科。1947年秋到1948年夏,国民政府仍遵循“三民主义”教育宗旨,在课本中列有“三民主义、主权宪法”条文,以礼、义、廉、耻作为校训,并把“四维”“八德”归纳为十二条。
  新中国成立后,小学仍实行“四二制”,秋季始业,使用省编教材。19S2年开始,曾推行小学五年一贯制,后暂缓实行,仍实行六年制。1958年,小学教育发展很快,同时过分强调劳动,忽视课堂教学,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育质量下降。1%1年开始调整,使教育逐步纳入正规。1968年,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办,全部实行五年制,使用全国统编教材。四、五年级设常识课。1970年改为春季始业,1973年又改为秋季始业至今。
  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实行草案)》,小学全年教学时间为37周,课程设置有: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体育、音乐、美术(1_4年级);五年级增加地理、历史、劳动,毎节课时40分钟。1992年8月,官桥镇小学开始执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实行)》,小学全年上课34周,周课时总tt为:一年级30节,二年级M节,三年级32节,四至六年级33节,每周上五天半课。1995年秋,开始执行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实行每周40小时工作制后调整全日制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的意见》,小学教学实行每周5天制,教时为26课时,周活动总量为30课时以下。1997年春季,增加地方课和活动课。1999年12月,遵照国家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一、二年级无家庭作业。三、四年级可留30分钟作业,五、六年级可布置1小时的家庭作业。五、六年级全日制小学课程将一、二年级思想品德与社会,自然改为科学,设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外语。2001年,小学五年制改为六年制教学。2003年以后,增设了信息、安全、校本等课程。小学课程的设罝体现了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三大特点。适应少年儿童各个发展阶段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的发展。教材1956年,使用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这一套教材理论性强,特别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1958年,“大跃进”引发了“教育大革命”,缩短学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课,出现了多种学科的改革试验。教材内容杂乱,教育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教育受到重大冲击,经历了一场灾难,教材大多是地方教材。1976年后,重新制订了全国统一要求的“三教”,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使学校教育进一步规范化。1986年至1993年春,使用全国通编教材。期间,曾使用省编全套小学劳动课教材。2001年至2003年,六年级学生语文和数学使用枣庄市编过渡教材。2003年秋,开始使用新课改实验教材,使用苏教版和青教版教材,自2017年秋季起,开始使用部编教材。
  教学点和管理体制设置
  上世纪80年代,全镇22处小学,设置6个学区,分别是中心小学;掌大学区包括康太小学、史庄小学;管庄学区包括轩辕庄小学、北辛小学;坝上学区包括洪林小学、王公小学、良里小学;莱村学区包括公桥小学、大韩小学、北韩小学;苏疃学区包括渠村小学、马庄小学、时店小学、西郑小学、东郑小学、善庄小学。1993年,增设西郑学区,把东郑小学并入西郑小学,辖善庄小学。此时,全镇21处小学。中心小学设正、副校长各1名,正、副教导主任各1名,其余各学区设学区校长1名、教导主任1名、大队辅导员〗名,总务主任1名。至2016年,全镇小学经过布局调整,保留6处,即:中心小学、轩辕小学、王公小学、西郑小学、善庄小学、苏疃小学,不再设置学区,直接属镇教委管理。
  学校安全保卫工作
  官桥镇教委十分重视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努力打造平安和谐校园。于2007年3月成立官桥镇学校安全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督査全镇教育的安全工作。2010年起,全镇各中小学幼儿园配置了安全保卫人员2名,负责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安保人员经常参加安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统一着装。各校、园配备了各种安保器械,包括:钢盔、防割手套、电赘棍、催泪瓦斯、钢叉、强光手电、防暴盾等。各学校还安装了红外线报繁系统和监控系统。官桥中学、中心小学创建成枣庄市级平安和谐校园,轩辕小学、中心幼儿园、苏曈小学、善庄小学先后创建成滕州市平安和谐校园。
  官桥镇中心小学
  官桥镇中心小学创建于1931年(民国廿年),原名为薛北小学,由官桥村人孙景隆创办,校长孙开第,校址在狄家胡同巷口南,2个初级班,学生50人,费以清、孙利遇2人为教员,经费由地方自筹。课程设有国语、算数、公民、美工、体操、写字等。至1937年,发展到4个班,学生120人。是年秋,抗日战争开始,学校停办,历时6年。1938年秋,由地方绅士孙桂真出面联合天主教堂的神甫,创办了私立明德小学,校址设在村北首天主教堂内,教室、教具等设施多由教会供给。到1944年,有5个班(初小3个班,高小2个班),学生190人,教师有王永良、堵洪运、李正瑞等6人。1939年春,由官桥乡创办另一处小学一一官桥乡办小学,校址设在村内东西街路北孙家大院内,经费由乡公所拨付。时有4个班,2个初级班,2个髙级班,学生120人,教师5人,至1947年,因战争两校同时停办。1948年官桥解放,10月官桥小学复学,校址设在原乡办小学内,有6个教学班,186名学生,教师8人。1949年秋,滕县文教科任命王慎敏为官桥中心校长,从此,官桥小学为中心学校,领导全区小学,校址仍设在村内东西街路北,有7个班,学生340人,教职工9人。1951年,全区小学有东公桥、东康留、轩辕庄、大韩村、莱村、北辛、东洪林、王公、谷山、木石、化石沟等11处小学(时店、马庄、西郑庄、善庄4处小学属十一区,前掌大小学属薛城县六区)。学校教室系没收地主民房,课桌多为条几和三联桌,教学设备简陋。1952年底,校址被军队康复医院借用,4个高级班迁至东公桥村,低级班迁至官桥天主堂内上课。1953年底,4个高级班由东公桥迁至西王庄上课,1954年秋由西王庄迁至太平庄。19S5年康复医院从官桥村迁走,低、中、髙8个班均迁回官桥村原校址上课,进而校址向东与北扩展,计占地面积12亩,校舍30余间,同时学校更名为滕县官桥人民公社中心小学(注:存有一个此名公章,日期为1958年9月文件,疑为1955年迁回原校址时更名)。
  1984年,在官桥村西南建官桥中心小学新校,新建教学楼,教室66间,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18个教学班。是年秋,学生迁入新校上课,同年车站小学、西王庄小学并入。1988年4月,更名为“滕州市官桥镇中心小学”,1990年学校对教学楼和操场进行了扩建。1996年学校二次扩建,扩地28.5亩,总建筑面积4580平方米。1999年有24个教学班,学生达1259人,教职工54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学历达标率100%。2009年康太小学并入,2013年前掌大小学并入。2011年,中心小学与滕州市第五中学的操场进行置换,滕州市财政拨款1200万元建新校,2014年2月建成并完成学校的搬迁,同时在校园北部建有镇中心幼儿园教学办公综合楼1栋。官桥镇中心小学占地19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98平方米,建综合楼1栋,建筑面积6278平方米,普通教室24间,行政办公室15间,学校设置党支部、校长室、少工委、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会计室、安全办等科室。设综合电教室、图书室、阅览室、科学实验室、科技活动室、信息技术教室、仪器室、音美器材室、心理咨询室、卫生室、会议室等功能室。学生食堂1025平方米,可容1000名学生同时就餐。学校整体布局分区合理、规范。学校有24个班,学生968人,教职工86人,专任教师51人,中共党员M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2人,本科学历72人,专科学历12人;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11人,二级教师38人。
  官桥镇中心小学先后荣获国家、省、市教育教学奖励286次。教师在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42篇,40篇教学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位教师的教育科研课题获省级一等奖,各种比(竞)赛获市级以上奖励898人次,210多名学生作品(节目)在国家、省级比赛中获奖。中心校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课题实验学校,荣获全国青少年学生法制知识网络大赛优秀组织奖,2008年3月被命名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2008年12月创建山东省少先队工作规范化学校,2009年被评为枣庄市平安和谐校园。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