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社学与私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5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社学与私塾
分类号: G522.7
页数: 4
页码: 512-515
摘要: 据有关史料记载,社学为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始创于元代,元制50家为1社,每社设社学1处,择通晓经书者为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私塾是我国封建社会民间办学的主要形式,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私塾一般设在家中,称“家馆”,也称“家塾”。
关键词: 社学 私塾

内容

第二节社学与私塾
  据有关史料记载,社学为元、明、清三代的地方小学,始创于元代,元制50家为1社,每社设社学1处,择通晓经书者为师,施引教化,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孝经》《小学》《大学》《论语》《孟子>,并以教劝农桑为主要任务。清初令各直省的府、州、县置社学,每乡置社学1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宜谨厚”者充之。凡近乡子弟,年12岁以上、20岁以下有志学文者,皆可入学肄业,入学者得免差役。明清两代,社学成为乡村公众办学的形式,带有义学性质,多设于当地文庙。当时,官桥境内即有社学,明代沿袭元制,正统年间(1436一1450年),实行乡、社制,滕县时有9乡87社,那时官桥名为礼教乡康留社,清因明制,清康熙年间县令任巩定保甲法,按八卦名分八方统七十二保(即社),光绪年间官桥为巽七保、孝七保,每保(社〉有社学,后私垫逐步出现,社学渐被取代。
  私垫是我国封建社会民间办学的主要形式,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私塾一般设在家中,称“家馆”,也称“家塾”。由几家集资请师设馆,称“公延馆”,1处私垫一般只有1位垫师,五六个或十几个学生,学生多为士绅、富户子女。塾师会因材施教,个别授课,没有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固定的学习年限。辛亥革命后境内私塾渐少,民国初期县政府和教育部门努力兴办新型学校,称“洋学”,力图改良或取缔私塾,但守旧思想和顽固势力颇大,在农村私塾依然有不少,随着办学人士及广大群众对办“洋学”的认识逐步提高,学校日趋兴起,部分私塾合并到短期小学或普通小学。抗战时期,多数学校和私垫停办,后又恢复。1945年官桥地区私垫逐渐被学校所取代。据调査,清末民初官桥境内有私垫16处,塾师18人,学生约130人。
  一、私热的分类
   (一)散馆垫师自己设学招生,称散馆,也称门馆,毎年向学生收取一定的束脩(学费)。
  (二)公延馆由几家共同延师设塾,称公延馆,全年应交束脩由各家共出,塾师饮食和居住由各家轮流承担,饮食由塾师自理者,束脩则略高些。
  (三)家馆城乡士绅、富户为子弟延师设馆于家中,谓之家馆,亦称家塾,束脩由其一家承担,垫师的饮食亦由其供应。可以吸收旁门近支和亲戚的子弟入垫学文。
  二、塾师垫师是由富户士绅牵头,联合各学生家长,推荐有威望且有才学的老学究、秀才、贡生等担任,也有不少有才学人自当塾师,自办私塾。一般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开学叫“开馆”,至翌年八月十五日放学,亦叫“解馆”。塾师每年可得束脩(工资)500至1000千克小麦或其他粮食。毎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等节日以折款或实物付给,折款每个学生每年5吊到15吊钱,逢年过节学生家长还买礼品送给塾师,或者宴请,以示敬意,并希望塾师教好自己的子女。一般农历正月十六开学,清明放假3天“踏青”,农忙时放假几天,其他时间一律学习,无论冬夏,黎明即起。
  三、课程设置私垫学校按课程分启蒙馆和经馆,合二为一的较多。
  1.启蒙馆初入学的门生先读启蒙课本以识字为主,教材浅。初学《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习用杂字>《治家格言》《幼学琼林》,再学《中庸》《大学》《论语》《孟子》等课程,启蒙馆塾师只教学生识字读书,多不予讲解,直至学生背熟课文。
  2.经馆即读经书课本,经馆的垫师学问高,面对科举考试的大学生,给学生讲解《诗经》《尚书》《周礼》《易经》《春秋》《左传》等,指导学生读名家馆阁之陚、《昭明文选》及名家骈文、古文等,有的私塾增加《论说文苑》《尺牍》及珠算等课程。
  四、教学内容
  1.启蒙馆除教学生读书、识字外,重视习毛笔字,塾师讲执笔、姿势、笔画、间架结构等,先“描红”、写“仿影”、再“跳格”(影写一字再仿写一遍)、“临帖”,稍有基础再写大字(楷),后学写小字(楷)。
  2.经馆主要教学生读、背、诵“四书”“五经”,讲礼仪、学史实,让门生掌握丰富的词汇、典句后,指导写论文、八股文,讲解对仗、工稳。“会文期”,由垫师命题,仿八股文格式作文,塾师批改,一般采取循序渐进的教法,从“破题” “承题”开始,依次练习,达到会写满篇的“八股文”,以应科考,此外学生还要练习联诗和作对。
  五、教学方法
  1.启蒙馆主要是注入式教学,每天逐人传授,因材施教,强调死记硬背,每天3次新授(新授1次为1号),大都不解其意。学生每天晨读后必须携书到塾师面前背诵头一天所读的生书,再从头逐课分段背塾书,早饭后写大仿或小楷,再念3段新书。在熟练地背诵以后,再回过头来“开讲”,多从《论语》讲起。私垫的学规甚严,垫师可对学生实行体罚,用“戒尺”打手心或罚跪。体罚时往往打学生的左手心,据情节的轻重,打若干戒尺。
  2.经馆教学方式同启蒙馆,垫师因人施教,选读“四书”“五经”的文章。会文期写的文章经塾师批改,择定优劣,范文传阅,主要为童试、乡试做准备。
  六.私塾改良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伪政府提出私垫改良,教学方式、方法、内容都有较大改变,当堂教学,约束不太严,有课外活动。
  附:清代科举制度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分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其立法之苛,科律之繁,远超过明代。县试每年举行1次,录取者为童生,童生第一名为案首。府考在兖州府举行,凡隶属州、府、县的童生均可应考,录取者为府学生员,俗称秀才。乡试3年举行1次,全省秀才在省城参加考试,录取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正额叫举人,副额叫副榜。会试于乡试后次年春天在北京贡院举行,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叫会元。廷试又叫殿试,在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取得贡士资格的人参加,殿试一甲三名,賜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均賜进士出身,三甲均賜同进士出身,除科甲出身外,还有用钱捐的功名叫监生,捐贡亦称贡生,称捐班出身。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