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兵组织与预备役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48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兵组织与预备役建设
分类号: E158
页数: 2
页码: 467-468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民兵组织与预备役建设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民兵组织 预备役部队

内容

“七七”事变后,为抵抗日本侵略军,滕县各级共产党组织遵照上级指示,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臼群众武装,实行全民抗战。民兵组织先后称“农民抗日协会”“救国会”“人民武装抗敌自卫团” “人民武装自卫团"。解放战争时期,民兵组织称“子弟兵团” “联防大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民兵,民兵即预备役,基本组织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195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1952年12月,中共中央、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决定在全国实行普通民兵制,改变过去一直实行的自愿参加民兵的组织原则。规定凡年满18—40岁,身体无残疾或无精神病的男性青壮年,在自愿的基础上,普遍吸收到民兵组织中,超过40岁者,动员其出队。18—30岁编入基干民兵,其余编为普通民兵。乡村设民兵队部,配民兵队长,隶属区武装部。1951年8月,滕县县委决定,村支部书记兼民兵指导员,公安员兼民兵副队长,团支部书记兼民兵副指导员。民兵组织官桥民兵组织始建于1946年,时有北辛、坝上、韩村、轩辕庄、洪林、望河、前管庄、后管庄、康留、莱村民兵队,乡设联防。1949年后,全区57个村普遍建立起民兵连,设正副队长各1人。1958年大办民兵师,官桥红专人民公社为滕县二十二团,设团长、政委。后改团为营、公社书记任教导员,社长任营长,下属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建连、排。1984年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组建民兵连,镇为营级,设营教导员(党委书记兼任)、营长(武装部长兼任)。1986年,官桥镇正式组建民兵连51个,民兵4534人,其中基干民兵377人,普通民兵4157人。1987年,民兵整组后为4004人,其中基干民兵400人,普通民兵3604人。预备役建设1986年,全镇服预备役的退伍军人380名,其中18—28周岁有技术的为一类预备役,人员118名,29—35周岁有技术的为二类预备役,人员63名;18—28周岁无技术的为一类普通预备役,人员89名。超出28周岁无论技术兵或普通兵均转为二类。超出35周岁无论技术兵或普通兵一律退出预备役组织,参加普通民兵。1987年,为加强地方预备役建设,使人员落实与专业名称相符,全部按年龄分为一类预备役和二类预备役,服役条件必须是退伍、转业军人,只要身体合格均编为预备役。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