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民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484
颗粒名称: 第四章 民兵
分类号: E158
页数: 5
页码: 467-471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民兵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民兵 预备役部队

内容

第一节民兵组织与预备役建设 “七七”事变后,为抵抗日本侵略军,滕县各级共产党组织遵照上级指示,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臼群众武装,实行全民抗战。民兵组织先后称“农民抗日协会”“救国会”“人民武装抗敌自卫团” “人民武装自卫团"。解放战争时期,民兵组织称“子弟兵团” “联防大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民兵,民兵即预备役,基本组织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195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1952年12月,中共中央、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决定在全国实行普通民兵制,改变过去一直实行的自愿参加民兵的组织原则。规定凡年满18—40岁,身体无残疾或无精神病的男性青壮年,在自愿的基础上,普遍吸收到民兵组织中,超过40岁者,动员其出队。18—30岁编入基干民兵,其余编为普通民兵。乡村设民兵队部,配民兵队长,隶属区武装部。1951年8月,滕县县委决定,村支部书记兼民兵指导员,公安员兼民兵副队长,团支部书记兼民兵副指导员。民兵组织官桥民兵组织始建于1946年,时有北辛、坝上、韩村、轩辕庄、洪林、望河、前管庄、后管庄、康留、莱村民兵队,乡设联防。1949年后,全区57个村普遍建立起民兵连,设正副队长各1人。1958年大办民兵师,官桥红专人民公社为滕县二十二团,设团长、政委。后改团为营、公社书记任教导员,社长任营长,下属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建连、排。1984年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组建民兵连,镇为营级,设营教导员(党委书记兼任)、营长(武装部长兼任)。1986年,官桥镇正式组建民兵连51个,民兵4534人,其中基干民兵377人,普通民兵4157人。1987年,民兵整组后为4004人,其中基干民兵400人,普通民兵3604人。预备役建设1986年,全镇服预备役的退伍军人380名,其中18—28周岁有技术的为一类预备役,人员118名,29—35周岁有技术的为二类预备役,人员63名;18—28周岁无技术的为一类普通预备役,人员89名。超出28周岁无论技术兵或普通兵均转为二类。超出35周岁无论技术兵或普通兵一律退出预备役组织,参加普通民兵。1987年,为加强地方预备役建设,使人员落实与专业名称相符,全部按年龄分为一类预备役和二类预备役,服役条件必须是退伍、转业军人,只要身体合格均编为预备役。第二节民兵武器装备1946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区民兵装备主要有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只有少量的步枪、手榴弹,多是老套筒、汉阳造、巩县造、金钩、土五烟等,分散掌握在各村民兵干部及农会干部手中。1949年后武器上缴。1960年后,实行大集中、小分散的方法,将枪支集中在较大的民兵点保管。1973年建武装民兵连,官桥人民公社设官桥、车站、西康留、狄庄、前掌大、苏疃、善庄、保楼、渠村、坝上、大韩村、莱村、轩辕庄、公桥等16处枪点,配备步枪.机枪、冲锋枪、子弹等。各枪点都配有军械员,建立了武器管理制度,武器管理达到“四无四全、六不准”要求,公社武装部队各枪点定期检査,并由滕县农业机械制造厂组建了民兵武器维修队,负责全县民兵武器的维修。1982年,撤销枪点,枪械全部集中于公社武装部武器库,由武装部统一管理。1986年民兵武器装备全部收归县人民武装部管理。
  第三节民兵训练加强民兵军事训练,是提高民兵军事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完成参战之前、战备执勤、急、难、险、重等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对敌斗争、保卫祖国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民兵训练不同于正规部队,在训练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抗□战争时期的民兵训练大都是利用每天早、晚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解放战争时期民兵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射击、投弹、爆破、打游击战等,以村为单位训练或到县里参加轮训。建国以后,民兵训练以“劳武结合、以劳为主、军政并重、不脱离生产”为原则,民兵一手拿锄、一手拿枪,一边生产、.一边练武,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年的农闲季节。1958年冬,大办民兵师,民兵训练范围扩大,训练人员、时间、内容大幅度增加。并结合木石露天煤矿、岩马水库等施工场地组织民兵训练,继而民兵训练掀起高潮。民兵训练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方法进行,大忙少训、小忙多训。1959—1961年,因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民兵训练停止。1962年下半年,又恢复民兵训练,训练对象主要是人民公社、厂矿、机关单位的专职干部。训练内容主要是民兵工作条例、民兵工作方针、政策和民兵技术、战术基础科目。1963—1965年,全国掀起民兵大比武热潮。1964年10月,张庆环参加省比武大赛,成绩出众,省军区奖给步枪1支。1966年,生产大队(村)民兵连,采取1个枪点带2个排训练,训练内容为“六会”,即:会射击、会投弹、会利用地形地物、会防空、会站岗放哨、会游泳。1970年以后,毎年冬、春之际,公社武装部召集各连民兵进行训练,其内容是:进行战备教育,民兵组织的基本知识,武器的构造、分解结合,战斗性能及故障排除,火药原理,战地爆破,打坦克,投掷手榴弹等。进行战术训练,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队列训练。训练方法,公社武装部训练连、排干部、武装民兵;大队民兵连训练基干民兵。民兵训练按照公社规定时间统一进行。通过训练掌握较好的军事技能、熟悉手中武器,会利用地形、地物等作战技术。1977年以后,公社组织实弹演习和打靶各两次。参与打靶的民兵命中率较高。1985年冬季,参加滕县统一演练,官桥镇荣获“八二” 无后坐力炮科目全优,获锦旗一面。此后每年都选拔一批民兵参加市(县)的集中训练。为搞好民兵“三落实”,每年冬季进行一次整训。其内容是:检査“三落实”情况,检查争先创优情况,评比表彰先进,修订制度,进行性质、任务及两个文明教育,搞好干部选配,做好民兵出入队工作。1986年,改各乡镇分散训练为集中训练。官桥镇人民政府武装部由王吉德、姜立明带队一行36人在上营武备库参训1个月,课目为八二迫击炮的性能、组织和使用,军事理论射击考核。经评比,官桥镇民兵训练成绩总分为全县第一名,荣获锦旗1面。第四节民兵活动民兵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1946—1948年配合主力部队、县大队、区中队打击敌人,保卫胜利果实,维护地方治安,锄奸反霸,支前和生产。在支援淮海战役中,官桥区民兵担架队有171副,由855人组成,分3批随军开赴前线,进行战地抢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民兵发挥突击带头作用。1958年以来,各大队均有以民兵为主体的生产、科研组织,如时店、苏疃、北辛打井队;善庄采石队;西郑庄、前掌大、官桥果园专业、良种实验队等,总计全公社科技队48个,专业队31个。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到严重自然灾害和遇有危险的关键时刻,民兵总是挺身而出,站在抢险救灾的最前沿,用鲜血和汗水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57年7月6日至24日,官桥境内连降暴雨,西部雨水成灾,官桥、张汪2个乡组织近600名民兵拦水筑坝,转移受灾群众,堵住小苏河决口,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93年8月4日至5日,滕州市普降暴雨,平均降雨量为210毫米,官桥镇最大降雨置达到410毫米,受灾严重的前、后公桥村,村民房墙倒屋塌,官桥民兵立即出动,全力投入救灾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8月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春亭到官桥镇察看灾情,对抗灾自救工作给予肯定。自2000年以来,官桥镇民兵在各行各业中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他们中有从事运输业的,有搞建筑业的,有搞商品经营的,有搞农业科技养殖的。据统计,全镇有科技户482家,专业户280家,示范户36家。在维护社会治安、节日值勤、遵规守法、帮助困难户、优抚烈军属工作中,广大民兵尽心尽力,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官桥镇51个民兵连普遍建起了“民兵之家”,设备完善、活动正常,有专题、有内容。受到枣庄市表彰的有官桥民兵连、前莱村民兵连等。第五节国营单位民兵团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营单位组建民兵团3个,隶属市武装部领导。官桥机人民兵团官桥煤机厂武装部建于1972年9月,设部长1人。1960年成立民兵营,下属5个连,其中2个基干民兵连。计有普通民兵293人,基干民兵257人。1964年,民兵营改建为民兵第五连,属八一煤矿民兵团领导。1972年民兵整顿,机厂恢复民兵营。1976年2月20曰,改称为民兵团。1983年整顿后,团下设1个基干民兵连,4个普通民兵连,3个独立排。1984年,成立武装保卫科。煤机厂民兵团经常组织民兵训练,主要训练科目有:射击、投弹、刺杀;利用地形、地物等开展作战技术训练及熟悉枪械构造和保养,并开展小型民兵比武活动。1971年,为了提高民兵的军事素质和野战能力,参加了矿务局组织的拉练演习,全年参加野营拉练5次计520人次。1973年至1981年,开展了射击、投弹、“三打”“三防”、爆破、战术等军事训练活动,参加训练的有700多人次。1982年至1985年,均超额完成局武装部下达的步兵训练任务,先后合格入伍者60余人。枣庄矿务W建筑公司第二工程处民兵团1981年,公司成立武装部,设部长、干事、管理员计3人。组建公司民兵团1个,下辖8个民兵连,民兵总数为650人(包括基干民兵40人),康荣禄、齐霞云任正副团长;刘俊卿、陈岱海任正副政委;徐道宽、汪允才任正副参谋长。任命基干民兵、普通民兵正副指导员,正、副连长30人。1985年根据省、市、局人武部指示精神,调整建筑公司第二工程处民兵组织为1个团,下辖基干民兵1个连,共19个排,64个班(包括2个炮班),民兵总数为576人,其中基干民兵57人。1983年4月,公司有11人参加枣庄矿务局在薛城组织的军事训练,主要练习射击、投弹、爆破、战术四大课目,成绩在11个参练单位中名列前茅。1984年2月,训练考核名列第三。1985年“三七”高炮训练,12人参加,为时1个月,考核名列第四。1981年至1984年,参军8人,其中石兴中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八一煤矿民兵团八一煤矿于1963年12月组建武装部,配部长1人,干事1人。1964年3月,组建民兵团,矿党委领导兼任团长、政委参谋长。官桥机厂、官桥医院、机电科设营,十一列车发电站基层车间、工区设连排。营连职由各总支书记和行政副职担任。1970年,根据民兵条例进行整顿。任务是健全组织,调整干部。普通民兵在原生产组织的基础上进行连、排、班编制,以生产为主,参加少量的军事训练;基干民兵跨单位编制,完成规定的军事课目,执行应急任务,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了落实毛泽东主席“全民皆兵”的指示,进行了现有武器的射击、投弹、刺杀、爆破训练。1970年5月,采取了“三抓一建,目P: 抓复员退伍军人骨干,向民兵传授武备知识;抓党员为骨千,起先锋模范作用;抓活教材,以具体事例教育全体民兵。1971年3月,组织野营拉练领导小组,书记任组长,武装部长任指挥,下设训练组、设营组、政治宣传组和后勤保障组,活动历时30天,行程800余里,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军事素质。1981—1983年,武装部组织73人分3批参加了市局统训,课目由单一的步兵知识扩大到现代战争的基础知识和以城市为重点的高炮训练。1971年在局军事比武中获个人冲锋枪速射两个第一名,集体第三名。1982至1983年在单位集体训练中获局第一、第三名各1次。八一煤矿民兵团为市、局西部矿区武器重点配备单位,在常规保管中从未发生过事故,1982年获全局武装评比第三名。兵役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1964—1976年,为矿武装部统一安排;1977—1985年,为地方政府统一安排。1964—1985年,八一煤矿应征步兵、海军、空军地勤132人,空军飞行员1人。国营单位除建立的三个民兵团之外,还建有枣庄矿务局救护大队八一中队和莱村消防中队。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