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军事政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467
颗粒名称: 第七编 军事政法
分类号: E0;D912.1
页数: 32
页码: 453-484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军事政法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军事 政法

内容

第一章驻军与地方武装官桥辖区西瀕微山湖,东依群山,境内铁路、公路、古驿道纵贯南北,战争年代各派兵力短期驻扎不断,再加之地方匪患猖獗,官府派兵围剿时有驻军。1840—2017年,包括民间武装及日、伪武装,较长时间的驻军先后有五部。第一节驻军北洋政府军队清末,太平军、捻军相继进入滕县境内,清政府先后派兵镇压,双方混战10余年。官桥境内过兵、驻兵司空见惯。1S53年(清咸丰三年)7月,太平军名将林凤祥率部北上,过官桥境直趋天津,曾在官桥小驻。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5月初,亲王僧格林沁率官兵驻守滕县,以阻捻军北进。6月,太平军余部与捻军联合,在太平天国尊王赖文光率领下,在官桥境内驻扎休整。后设计采用游击战术多股出击,最终将僧格林沁八千轻骑围歼于曹州(今菏泽 >。这支军旅驻扎稍长。同年秋,捻军过官桥境小驻北上。1S"年(清光绪二十五年),义和团兴起,官桥境内出现以“道会门”名义的秘密结社,如“培贤道、一贯道、九宫道、红枪会”等,习拳练武风靡一时。这些地方兵勇曾较长时间存留。
  1910年(清宣统二年),兖州道前路巡防1个排,下辖3个棚计30人,驻扎官桥街(村),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催收粮款,直到1912年(民国元年)由地方民团接防。1912年(民国元年)官桥进驻保安团。该团有100多人,隶属孝七保统辖,负责维持地方治安。后随政区变迁,分编为官桥乡保安团和韩村乡保安团。各团统乡丁20名左右,下属每保保丁3人,均配有长枪,直到抗日战争爆发。辛亥革命后,以袁世凯为首组建北洋军阀政府。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组建革命军,对北洋军阀展开攻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这期间,全国政局动荡,滕县境内军阀互相争斗占据地盘。这些军阀在官桥境内有军队路过或短期驻扎。八路军武工队1938年3月,日军占领滕县城。抗日武装在官桥境内开始萌发,地下党的组织开展活动。最初,中共地下党员张光中、丛林、陶洪仁奉党组织指示,在北辛开设“乾德堂药店”作为联络点,后郭子化在北辛以“坐堂”行医为名,开展地下工作并秘密发动群众,成立抗日武装小组,武器是大刀长矛。到1941年时,武工队兴起,活动在官桥、羊庄一带,他们作战灵活,昼伏夜出,打击小股敌人。W43年秋,鲁南军区武装工作队第三组由渠维英带队,在临城至官桥一带活动,成员有丁一、王守银、岳岱衡、任振甲、郭英、张富义等,他们坚持开展游击斗争,打击了敌人,锻炼了队伍,坚定了老百姓抗日信念。这支武装工作队就以官桥区为依托作为根据地,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军队1945年8月,国民党十九集团军陈大庆部三十三师3个营驻扎在官桥车站,十九集团军廖团驻扎在官桥村,三十六师何志彬部保安六团驻扎在西王庄村,国民党新编二师康乐三部驻扎在车站村和张汪镇孟仓村。此外,加上从阎村战斗中溃逃而来的申宪武残余部,合计2000余人集结在这一带驻扎。这部武装于 I945年11月27日在官桥车站围歼战中被八路军消灭。
  附:日伪军队1938年3月至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1个中队相当1个连的兵力驻扎官桥车站,中队长赖意,继任者有金子、村田、三奇、玲木、景升等;伪军1个中队105人,中队长李昭金,继任者有崔玉盘、徐士秉、李孝振等,后改称兖州道滕县警备队官桥中队。日、伪军共配有步枪100余支,轻机枪1挺,迫击炮、手炮各1门,军马20匹,其任务是维护铁路交通安全,打击敌占区人民抗日武装。
  第二节解放军后勤仓库驻守官兵七九O仓库,组建于1948年12月,当时驻徐州市。1953年编为华东“三野”军需仓库,1954年被总后勤部统一编为七九〇仓库,隶属济南军区后勤部。1968年2月在滕县官桥扩建新库。1979年8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55313部队,隶属济南军区后勤部第十一分部管理。驻守在七九〇仓库的全体官兵,以“团结一致、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拥政爱民”而闻名全军,屡受上级表彰。建库以来,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涌现出淮海战役一等功臣,有5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全军红色管家人” “全国劳动模范”,有受到江泽民主席接见的“优秀基层党委书记”。1961年3月,总后勤部在七九O仓库召开后勤工作现场会,被树为后勤战线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一面红旗,全体干部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是年10月,教导员张世昌代表军库连续5次参加国庆观礼,其中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63年3月,济南军区表彰七九〇仓库为“勤俭节约,为国家着想,全心全意为部队服务”集体,记二等功1次;同年5月31日,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为军库题词:“学习七九O仓库勤劳俭朴、克己为人,处处为国家着想的集体主义精神”。是年底,全体干部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1964年1月,被军区树为“爱库如家、廉洁奉公”的标兵,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是年2月,军区政治部发出“向七九〇学习”的号召。1974年中央电视台采访拍摄有“艰苦奋斗,勤俭建库” 专题录像。1979年12月,在军区后勤部召开的“两化”建设会议上,七九〇仓库被誉为“为加速仓库革命化、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先进单位。1980年2月研制成功的“温湿度遥测仪”、1981年8月革新的“电测数字体温计”被军区评为四等奖。1983年5月,军区后勤政治部以 “建库35周年无政治事故”给予表彰,是年10月被三总部树为“全军后方仓库先进单位”。1987年12月清仓利库工作及1988年4月业务管理评比在全军区荣获两个第一名,获奖金4万元。1989年,仓库党委被中央组织部、总政治部分别表彰为全国、全军先进基层党组织。官桥驻军仓库凝聚形成的“艰苦奋斗的铁榔头,勇于担当的铁肩膀,精打细算的铁算盘,严于律己的铁尺子” “四铁”精神,鼓舞激励着一代代仓库官兵创业兴库,矢志强军。1992年12月,济南军区后勤部第十一分部缩编为薛城办寧处,滕州军需仓库隶属薛城办事处。1994年4月,撤销薛城办事处。2016年划归沈阳联勤保障中心,现隶属32666部队。姓名任职时间备注马振河1961.12---1965.2张世昌1965.2---1970.3尹传考1970.3---1978.11杨玉良1979.1---1979.8岳青斋1979.8---1981.5王宗信1981.11---1983.10张清修1983.11---1986.9刘乃良1986.10---1989.2孙福臣1989.2---1995.2ffl寅秋1995.2---1996.3张岩1996.3---1999.3相云修1999.4---2003.5张继成2003.5---2007.4王化春2007.4---2009.1酱安倜2009.1---2011.3王树广2011.3---2014.1杜继铁2014.1---2017.1王新志2017.1第三节地方武装清末,战乱频繁,多数村建立民团自卫。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战祸不断,为防兵匪之患,官桥境内较富裕的大户,为保家护院自建武装。1928年(民国十七年〉国民党军队(时称中央军)进驻滕县,区建保安队,联村建保安分队,实行联防制。“七七事变”以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时局动乱,地方武装纷纷兴起。联虫会1列8年(民国七年)至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政局动荡,土匪蜂起,司令多如牛毛,喊元、架票、派款等,连中小农户也不放过。为了自卫,多数村庄自发组织壮丁巡逻守夜,建立“联庄会”。以土枪、土抬炮、石灰罐为守卫武器,其任务是看家守院。当时民谣有:“我们老百姓,听说贼来到,赶快放鞭炮。贼来到,先吃饭,再乱窜,临走把牛牵……”。北辛、后掌大、官桥、东公桥、史庄、轩辕庄等村均筑寨墙设岗楼,入更即打梆子、敲铜锣巡逻。乡民学会1936年,政府倡办“乡民学会”,也称乡民训练“卖学兵”,实为抗日筹备兵源。当时,官桥、掌大、康留等西部几个村庄乡民受训于薛故城里尤楼天齐庙。尤楼乡民学校校长王思浩,教官高俊仁。训练项目有武器常识、操练、兼以巡防。以“国难当头,匹夫有责” 作为政治教材。东部、东南部乡民在羊庄会馆受训。人员按地亩摊派,殷实富户有贿赂当局免役或花钱买学兵顶替的现象。1937年底停办。
  附:土匪武装1918年(民国七年),白脸张三“拉杆子”,啸聚百人,曾在前管庄扯旗招兵,四方扰民,远及湖西,东到山里,持续10余年,后期被歼,余众自散。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刘小二(刘陵彬)以抗日名义、几十支枪为基础,建立了三百余人的土匪队伍,抢粮架票,短山栽路。后投靠于申宪武部,八路军打阎村时被全歼。
  附:还乡团1947年9月,滕县还乡团费传杭部率羊庄突击队约50余人驻扎史庄村。枪支杂乱,服装不一,群众称之为“烂煎饼队”。头目有周金贵、李永贤等。成员多为土城、羊庄、磕井、赵庄、轩辕庄、坝上、良里、望河等村地痞流氓。后被地方人民武装消灭。第四节人民武装部官桥区境在抗日战争之前没有武装机构。1939年8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从豫西抵达邹、滕。1940年2月,中共党员曹中兴(原686团政委)受命来滕县组建二区,同时建立了区中队,队长王占魁。1945年官桥划为滕县五区,设武工队,队长罗士瑞,负责地方治安、反奸除霸、保卫人民政权、指导联防工作。1949年10月,建立官桥五区人民武装部。1950年11月,改称官桥区武装部。1954年10月,撤销区武装部,设武装助理员。1958年9月,成立官桥人民公社武装部。1966年5月,又改称官桥区武装部,后又称官桥公社武装部。1984年4月,改称官桥镇人民武装部,配部长1人,干亊1一2人,民兵教导员由镇党委书记兼任。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本区域的民兵组织建设、政治教育、军肀训练、武器装备管理,组织带领民兵战备执勤,配合公安部门维护社会治安;发动和组织民兵参加“三个文明”建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战时组织带领民兵参军、参战,支援前线。负责本区域的征兵和预备役士兵、预备役军官登记、统计工作。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国民经济潜力调查,做好相关的动员准备工作;协同预备役部队(分队)落实参训人员;做好兵员管理、动员集结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国防教育,做好退伍军人的安罝和烈军属的优抚工作;协助军队做好本区域的军枣设施保护工作;完成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军事机关交给的其它工作任务。基层武装部不列入人民军队序列。官桥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营单位建民兵团3个,隶属市武装部领导。1958年,以生产大队(村)为单位建立基干民兵营。以生产小队 (生产组)为单位编民兵连。1961年,改为以人民公社为单位编野战民兵营,以生产大队(村)为单位编民兵连,好小队(生产组)编民胤配专职民兵连长,大队(村)支部书记兼任指导员。1982年初,改为以公社为单位编基干民兵营,武装部长担任营长,党委书记担任教导员。1997年,官桥镇人民武装部根据《滕州市兵应急分队建设暂行规定》,组建30人的民兵应急分队。
  主要任务是做好战备工作,随时准备参战支前;协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守护重要目标,保卫国家和集体财产安全,预防制止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参与制止社会动乱;执行当地党委、政府交给的急难险重任务。民兵应急分队服从各级地方党委和武装部的双重领导和指挥,参与维护社会治安。2016年,官桥镇编基干民兵步兵连、民兵应急排、民兵铁路护路分队、民兵应急分队各一支队伍。姓名职务任职时间苏秉新部长1949.10---1951.6(无正职)张奉文部长1953.3---1954.2张文义助理员1954.3---1954.9杨常柱部长1954.10---1965.1刘振绍部长1965.1---1970.12赵奋部长1971.1---1975.1高昌渠部长1975.12---1976.11(无正职)朱佃绪部长1978.11---1990.2王吉德部长1990.2---1994.10姜立明部长1994.10---2001.3王守光部长2001.3---2001.12张兆登部长2001.12---2007.11(无正职)孟凡哲部长2008.1---2011.12宋可修部长2011.12---2016.5吕士曦部长2016.5---2018.11张华部长2018.11---1949一2017年官桥武装部历任部长更迭表表7-3第二章战事官桥地处交通要冲,地理位a优越,西临微山湖畔,东接群山丘岭,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1W5年到1948年,先后在官桥境域内发生过大小战斗15次。从性质上区分主要有军阀混战、异族侵略和反侵略战争、民族解放战争。第一节民国初期的军阀混战袁世凯称帝败亡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个派系,他们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进行了大规模的割据战。丨925夏,正逢麦收时节,直鲁联军孙传芳与奉军张宗昌部在官桥与柴胡店之间(今十字河处)交战。当时,直鲁联军孙传芳部教导第三师1个团和1个炮队驻扎在柴胡店镇小石楼村。一天下午4时左右,奉军张宗昌部从东部龙山顶向联军驻地小石楼一带发炮,联军炮队亦用大炮还击。傍晚,分东西两路向联军进攻,战线东西长20余里,东路从北辛、坝上、龙山头沿老薛河直奔小石楼,西路沿津浦铁路两侧向南进攻。拉锯战持续2日,奉军从官桥败退,过渠村时抢夺老百姓收麦的牛车运送伤兵员,渠村油坊大管事李效古发动联庄会(红枪会 >成员拿起土枪土炮向畋军追赶,在马庄砍死1个军官。后败军派1连兵力回头报复,枪杀了渠村百姓7人。1928年(民PI十七年)4月,南北军(蒋、宋、阎、李四系称南军即国民革命军,奉系张宗昌部称北军即奉军)作战,南军讨伐北军,交战地点在官桥中、东部,南到刘村一带,双方投入兵力各为1个师左右,激战一上午,奉军败退,东从前管庄河口西到今史庄大桥以西,遍地丢满兵器。
  第二节郑庄桥、岗头山抗日阻击战 I938年(民国二十七年)农历二月二十五日,川军邓锡侯部在郑庄桥(村西小苏河上)设防,投入兵力约1个团,以阻击南下参加徐州会战的口军。战线西起津浦铁路,东到东郑庄村东彭山口。当日一早,攻打完滕县城的一队曰军沿官道来至渠村东大路,企图越过郑庄桥南进,当进入川军伏击圈时被川军部队迎头痛击。双方激战1天,川军死守桥头,日军未能突破防线,遂改由大山口(北官庄村东)经北韩村抄侧路南下。26口,川军在官桥北丰山顶阻击日军小股部队,打死日军10余人,战马4匹。川军数十战士和1个班长阵亡。是日下午,川军撤出防地后,1个排在后掌大村北岗头山附近与日军遭遇,激战2个小时,川军弹尽援绝,展开肉搏战约1小时,格杀日军100余人,全排官兵壮烈牺牲。1938年4月,李乐平〔于公、渠玉柏率领组建的抗曰义勇队,从羊庄出发至官桥南二里处的岗头山,伏击了日军运输队,打响了滕县人民抗日武装对日军作战的第一枪。此战前,义勇队经过侦察发现,在岗头山西的古官道上,经常有日军的车队通过,于是决定在岗头山打伏击。_天拂晓前,义勇队进入公路东侧的山坡埋伏,在山下公路上埋设了土造地雷。上午8点多钟,从滕县城里出动的日军武装押运汽车3辆进入了伏击圈,随着地雷的爆炸,义勇队队员一起开火,打得日军措手不及。当日军后面的汽车赶到集结兵力反扑时,队员们已安全转移。此战炸毁日军汽车1辆,打死13人。这次伏击战时值台儿庄会战期间,配合了国民党正面部队的对日作战。第三节官桥车站夜袭战 “七七”事变后,韩复榘部不战而退,过官桥境时抢劫财物,民怨鼎沸。1938年3月16日,日军攻占滕县城后南下,官桥地区沦陷,人民四出逃反,所有学校停课。为了保家卫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许多村建起抗日义勇队,在津浦铁路沿线袭击日军,在官桥车站一带就发生了4次夜袭日军的战斗。1939年春天的一个夜晚,刘泗田(今木石镇木石村人)带领义勇队10余名战士,手握大刀摸到了官桥车站据点,砍杀了酣睡中的日军12人,刘泗田等全胜而返。1943年7月1日,南沙河车站站长李相富 (八路军情报员)在值班时获悉,7月2曰零时有一军列从官桥车站通过,他及时将情报告知丁一(魯南军区武装工作队侦察科长>。丁 —得到情报后,即让官桥车站的情报员刘善堂实施撞车计划。刘善堂依照组织安排,及时通知扳道员李心玺、行李员邓连儒及工友王长清。7月2日零时,3人紧密配合,把道岔扳成使南北方向的两列火车运行在同一条轨道上,造成了急行快车与货车在阎王桥轰然相撞事件。这次撞车造成包括日军顾问、新民会会长等在内近百人死亡。1943年秋,八路军游击队夜袭磨庄道房。南沙河车站与官桥车站之间有个紧靠铁路的磨庄村。日军为控制这一地段,确保铁路畅通,便在磨庄靠铁路处修筑了碉堡,安设了据点,对过往铁路道口的人员进行盘查,特别是夜间巡逻更严。1943年秋,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敌工股长杨斯德(今南沙河镇杨杭村人),率领特务二大队对该据点进行袭击。行动之前,二大队进行了分工:杨斯德带1个组狙击磨庄据点之敌;刘祥汉带1个组袭击巡逻队。午夜时分,在当地向导引导下,接近日军巡逻队,刘祥汉等人趁机扑向敌人,砍杀值班日军2名,俘虏伪军10多人,缴获长短枪10余支。这次战斗虽然不大,却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1944年秋,日军铁甲列车巡逻铁路线,一到夜晚,如哪里有灯火、有狗叫,便用机枪扫、高射炮轰,沿线百姓多人死于非命。驻扎在临城南的武工队队长张西池和政委孙慎言经过研究,决定炸掉铁甲车,为民除害。10月2日(农驻守官桥之敌是国民党第十九集团军陈大庆的历八月十六日)晚9时,武工队员在张西池的新编二师康乐三部,下属3个团;五团驻守孟带领下,抬着自制地雷在渠村以西埋进铁路路家仓(今属张汪镇>,四团、六团守备官桥车基内。11时左右,1列铁甲车由北向南开来,站村。官桥车站分东西2个好子,铁路贯穿其中,进入雷区后,小组长张成山一声令下,铁路上国民党暂编二师师部和1个团及炮兵连分驻东发出一声巨响,2节铁轨数根枕木及装甲车厢西圩子。此外,还有从阎村战斗中溃逃而来的被炸毁。申宪武部残余,共计2000余人。第四节北辛伪乡公所奔袭战集中兵力由能北.分两口吃掉敌人,作战方 P42年4月,官桥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在西案具体是:李荆山政委带领二十四团,首先围洪林建立。同年秋天,日军为加强其血腥统治,歼孟家仓的敌五团。陈士法团长率二十三团,利用各区和乡保中建立的“剿共”伪保安队,包围监视驻守官桥的敌四、六团,待孟家仓之一面推行保甲连坐制,一面大修碉堡据点,镇敌消灭后即刻发起攻击,二十三团协同二十二压抗日军民。1944年农历正月十五,鲁南军区团作战,并抽出1个营置官桥以北,阻滕县之八路军老三团和独立营向盘踞在羊庄、石楼、敌南援。
  北辛的伪顽军发起攻击。北辛有伪军2个中队11月25日,各部队冒雨向官桥车站之敌共120人。鲁南军区三团和独立营统一由团长发起攻击。敌人依托深沟高围,负隅顽抗。八王吉文率领,命四连攻击北辛之敌。晚8点,路军二十四团二营八连在火力掩护下连续爆四连以神速动作控制北辛大庙后院,占领1座破,炸开鹿砦、铁丝网、围墙,突入东圩内,炮楼,很快又将敌西面炮楼炸开,进逼北楼,五连随后跟进,向两側发展,将敌人困缩在1经过2小时激战,全歼守敌。同时,击毙滕县“剿小院内。全歼守敌后,乘胜逼近车站之日军。
  共司令”周茂胜,伪乡长张永汶、劣绅周福常、三营同时将西坏子敌防御工事炸毁,迅速突入,周忠会被俘,缴获枪支100余支,北辛乡公所敌人被分割于东北、西北两炮楼内。是日夜,被彻底端掉。第二十四团攻入孟家仓。26日黄昏,第二十三十团向敌炮楼发起攻击,激战数小时全歼守敌。第五节官桥车站围歼战官桥车站的日军在二十二团一、二营的军事威1科5年11月11日,鲁南八师兵移临城发逼和政治攻势下,于27日晨被迫缴械投降。
  起柏山战斗,官桥善庄村战士陈金河壮烈牺牲。经过2昼夜激战,全歼国民党新编二师师长康部队经过短期休整,津浦前线指挥部命令八师乐三以下2000余人,缴山炮2门,炮弹1000发起官桥战斗,拔掉国民党军队在临(城)滕余发,轻重机枪30余挺,步枪2000余支,各(县)之间的据点。11月25—27日,鲁南八种子弹15万余发,其他战利品一宗。官桥战师在王麓水师长率领下,对官桥之敌发动攻击。斗的胜利,打破了敌人从津浦铁路运兵北进的战略计划,为解放滕县城奠定了基础。
  第六节解放战争时期对敌围剿战夜袭辩迮保公所1948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夜,滕县武工队夜袭了善庄伪保公所。保公所设在善庄观音庙内,保内长期驻守人员8人,配有长枪5支,保公所负责收缴杨杭、东西官庄、前后善庄以及古石村钱粮款项,保公所对大户人家另眼相看,对贫穷小户任意摊派。这一带村庄半靠山区,地广人稀,盗贼匪患成灾,百姓怨声载道。这天夜晚11时左右,人们闹完元宵正在酣睡,武工队张志学等9人,乘保内人员熟睡之机,一举端掉了保公所,缴获长枪3支,对保内人员移交区委处置。东王庄沙梯子阻击战1948年春,国民党十九集团军陈大庆部七十七师(番号“泸献”),兵力约1个团。之前,闽民党纠集10万余兵力合围抱犊崮山区,将鲁南党政军机关人员围困在云涧峪一带。县委书记崔晓东领导武工队开展游击战与敌人周旋。国民党七十七师驻陶庄,目的是联合望河庄、羊庄的匪徒东进进犯解放区。鲁南军区第二分区独立营营长任振甲,率军在东王庄(今官桥镇王园村)沙梯子处阻击这股部队。任营长和战士们利用婉蜒的沙梯子作掩体进行战斗,激战2小时,国民党军溃退。毙、伤敌军134人,俘敌52人,缴获长短枪55支,子弹8000余发、炮弹74发,有力配合了山区军民的作战。第二次解放官桥车站1948年5月,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发起津浦路中段战役。鲁南部队占领两下店、界河、官桥等十处据点,破坏临城至滕县、临城至韩庄间铁路。驻守在官桥车站的陈大庆1个营大部被歼,约1个连左右的散兵向西南湖区濟逃。这一仗是在第二次解放滕县城前夕,扫除了滕南地区国民党军队残余,有力配合了华东野战军攻打滕县城战役。魏楼截击战1948年7月2日,滕县城宣告解放,国民党残余部队沿津浦线溃逃。时任鲁南军分区二营(后称独立营 >营长任振甲率部在滕县、临城一带,先是奉命在铁道沿线阻敌北上,后是截击从滕县城溃逃之敌。任振甲率部100余人,由刘村、大官庄一带以撒网形式奔赴铁路,南从魏楼北至磨庄,以铁路线为依托,形成10公里的战线,截击出城之敌人。溃敌向西南微山湖方向奔逃,辎重、衣物丢弃甚多。至此,滕县南部官桥全境解放。第七节策反“会道门” 最早的“会道门”(也称“道会门”),最早产生于元末明初,大多数兴起于清末和民国初年,个别的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建立的。抗日战争时期,滕县境内反动“会道门”勾结日寇,许多道首还直接为日本特务机关搜集军事情报,成为侵华日军的耳目。1939年春,中共山东分局按照党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方针,决定把“会道门”中带有武装性质的团体争取过来,使之变为革命的武装力量,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革命的危害。据此,中共鲁南特委成立了会道门工作科,丁一任科长。丁一化名李寿亭,身份是东洋木场经理。丁一来到滕南后,落脚于官桥街王庆丰家。为了迅速打开局面,他以“生意人”面目出现,访友叙旧广交朋友,乐善好施为群众办事。经组织批准他还与官桥伪乡长、伪聱备队长、伪自卫团长等地方头面人物“大结义”,为此后开展地下工作打下基础。立住脚跟后,他着手建立地下情报网,根据过去做“会道门”工作时建立的人际关系,经过慎重考察,从中筛选出10余名出身好、政治上可信赖、愿意为共产党办事的人员为情报员(亦称“敌工员”)。在此基础上,陆续建起10多处情报站:官桥情报站,站长王庆德;南岗情报站,站长高庆森;南沙河情报站,站长王长山。还将南沙河车站的李相當、在滕县城做生意的徐永徳、官桥车站的刘善堂等发展为情报员,同时还把官桥的王庆丰之子王成连(“把兄弟”中的老八)发展成交通员。培贤道(当地群众称“赔钱道”),道首王守银,滕县西仓(今属枣庄市薛城区)人,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战前为反抗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其兄王守金发动组织了培贤道,后来王守银继兄之志掌管了培贤道。初以西仓为中心,北至大小韩村一带,有10多个村庄。后以官桥为中心,王庆丰、王庆德为首领。西边以西磨庄为中心,王书谭为首领。其口号为“防匪保家”,故很受群众拥护。1939年下半年,鲁南区党委派丁一来滕东做王守银工作。为了直接同培贤道建立联系,丁一以“罡风八方道”道长名义与王守银相见。两人一见如故,观点一致。当谈到日本侵华时,王守银说他们是魔王;谈到国民党时,他说他们是魔鬼;又说如果蒋介石是真主,那不又出个殷纣王吗?通过王守银,丁一又结识了各个香坛负责人王庆丰、王书谭等人,最终各道接受了 “万道归宗”的道理。经过努力,培贤道终于被争取过来,其中100多人摆脱了会道门的控制,携带武器投入了革命队伍,编入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六团,王守银任连长,并且在官桥一带成立了地下游击队,坚持对敌斗争。后来组织上送王守银到延安“抗大”学习,1943年转到地方工作,任滕县六区区长。第三章兵役兵役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它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而变化。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兵役制度。在兵员招募与征集上,旧政府与人民政府执行着两种不同的政策与法规。第一节旧兵役募兵制清末至民国初年,实行募兵制,由军官直接招募,招募时由官府或部队在城市集镇等公共场所设立招兵处,张贴布告,挑挂招募旗帜。应募者多为贫困农民或游手好闲者,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入家的青壮年,投军混饭吃。入伍手续简单,一般是登记姓名、箱贯,有一人介绍或出具一张铺保即可,地方、部队任意招募。抽丁抓丁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6月19日,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兵役法》。规定兵役分两种:国民兵役和常备兵役。常备兵役征集20至25岁的男子,服役3年。18岁至45岁的男子不服常备兵役时,服国民兵役。由于受“好儿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习俗观念的影响,兵役法在本地没有得到实行,且应招者寥寥无几,后来便采取了“按丁抽兵制” “三丁抽一”或“二丁抽_”。伪区乡公所按各村土地、人丁摊派。伪第七区公所、官桥警备队则配合日军出动人马下乡抓苦力填充队伍。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滕县城,为了扩充实力,填补军队空额,县政府按地亩摊派壮丁,进行征兵。实行“抽签摊派制”,按号次由壮丁抽签,谁抽到签谁当兵。但富裕人家不愿应征,常花钱雇人顶替,称为“买壮丁”。买主和卖主事前签订生死文书,有中人作保。后国民党因兵源不足,大量扩军,一段时间内,除向各乡派名额征兵外,代之以不择手段地围集、包村、截路和夜摸“抓丁”和“拉丁”,尤其是对1946年当过村干部和民兵的人进行捉拿。抓丁数量以1947年为最多,被抓壮丁都是绳捆索绑、持枪押送。人民群众对当时兵役制度恨之入骨,为此用各种办法对抗逃避兵役。收买招纳日军占领滕县后,大肆扩充军队,或收买不务正业的地痞无赖之流,或招纳股匪武装,或接受投降叛变的零散部队,或从以地主武装为骨干的保安队中抽调人员向正规的部队输送,穿上日军服装,即为“伪军”,成为老百姓眼中的“二鬼子”。第二节新兵役自愿兵役制1科6年至19S4年,人民政府实行了与历代兵役制度有本质区别的志愿兵役制。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地方政府开大会欢送入伍,锣鼓喧天。入伍时披红戴花,坐轿,骑马,乡村干部亲自率众列队欢送,非常荣耀。1946年官桥区一次批准65人参军,场面非常热烈,区指导员祁跃华、区长王宝石亲自牵马,会场彩旗招展,鞭炮齐鸣。“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一人入伍,全村光荣”等标语口号传遍全区。I948年一次批准78人参军;1950年一次批准176人参军。1950年大参军时欢送会场设在大韩村。当时有后公桥村杨家喜送子参军、轩辕庄马黄氏送郎参军、西公桥村刘美兰送郎参军的动人场面。义务兵役制1955年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使义务兵役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义务兵役制强调,依照法律服兵役是毎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并规定了征集年龄和服役期限等。征兵期间,党和政府首先进行发动适龄青年自愿报名,经过目测,根据“三通(本人通、家庭通、单位通)四满意(本人、家庭、干部、接兵单位>”的原则,严格掌握“政治表现好、身体健康、年龄适当”三个条件和一系列严格的组织手续,最后由县(市)征兵办公室批准,方可入伍。备役制度1956年2月,境内开始实行预备役登记。预备役建设是按照战时动员的要求预编起来的武装组织,其任务是平时主要搞好生产,同时参加预备役军政训练,做好各项战备工作,并随时准备转为现役部队参军作战。第四章民兵第一节民兵组织与预备役建设 “七七”事变后,为抵抗日本侵略军,滕县各级共产党组织遵照上级指示,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组织抗臼群众武装,实行全民抗战。民兵组织先后称“农民抗日协会”“救国会”“人民武装抗敌自卫团” “人民武装自卫团"。解放战争时期,民兵组织称“子弟兵团” “联防大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民兵,民兵即预备役,基本组织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195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关于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1952年12月,中共中央、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决定在全国实行普通民兵制,改变过去一直实行的自愿参加民兵的组织原则。规定凡年满18—40岁,身体无残疾或无精神病的男性青壮年,在自愿的基础上,普遍吸收到民兵组织中,超过40岁者,动员其出队。18—30岁编入基干民兵,其余编为普通民兵。乡村设民兵队部,配民兵队长,隶属区武装部。1951年8月,滕县县委决定,村支部书记兼民兵指导员,公安员兼民兵副队长,团支部书记兼民兵副指导员。民兵组织官桥民兵组织始建于1946年,时有北辛、坝上、韩村、轩辕庄、洪林、望河、前管庄、后管庄、康留、莱村民兵队,乡设联防。1949年后,全区57个村普遍建立起民兵连,设正副队长各1人。1958年大办民兵师,官桥红专人民公社为滕县二十二团,设团长、政委。后改团为营、公社书记任教导员,社长任营长,下属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建连、排。1984年以村民委员会为单位组建民兵连,镇为营级,设营教导员(党委书记兼任)、营长(武装部长兼任)。1986年,官桥镇正式组建民兵连51个,民兵4534人,其中基干民兵377人,普通民兵4157人。1987年,民兵整组后为4004人,其中基干民兵400人,普通民兵3604人。预备役建设1986年,全镇服预备役的退伍军人380名,其中18—28周岁有技术的为一类预备役,人员118名,29—35周岁有技术的为二类预备役,人员63名;18—28周岁无技术的为一类普通预备役,人员89名。超出28周岁无论技术兵或普通兵均转为二类。超出35周岁无论技术兵或普通兵一律退出预备役组织,参加普通民兵。1987年,为加强地方预备役建设,使人员落实与专业名称相符,全部按年龄分为一类预备役和二类预备役,服役条件必须是退伍、转业军人,只要身体合格均编为预备役。第二节民兵武器装备1946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区民兵装备主要有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只有少量的步枪、手榴弹,多是老套筒、汉阳造、巩县造、金钩、土五烟等,分散掌握在各村民兵干部及农会干部手中。1949年后武器上缴。1960年后,实行大集中、小分散的方法,将枪支集中在较大的民兵点保管。1973年建武装民兵连,官桥人民公社设官桥、车站、西康留、狄庄、前掌大、苏疃、善庄、保楼、渠村、坝上、大韩村、莱村、轩辕庄、公桥等16处枪点,配备步枪.机枪、冲锋枪、子弹等。各枪点都配有军械员,建立了武器管理制度,武器管理达到“四无四全、六不准”要求,公社武装部队各枪点定期检査,并由滕县农业机械制造厂组建了民兵武器维修队,负责全县民兵武器的维修。1982年,撤销枪点,枪械全部集中于公社武装部武器库,由武装部统一管理。1986年民兵武器装备全部收归县人民武装部管理。第三节民兵训练加强民兵军事训练,是提高民兵军事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完成参战之前、战备执勤、急、难、险、重等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对敌斗争、保卫祖国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民兵训练不同于正规部队,在训练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它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抗□战争时期的民兵训练大都是利用每天早、晚以村为单位组织实施。解放战争时期民兵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射击、投弹、爆破、打游击战等,以村为单位训练或到县里参加轮训。建国以后,民兵训练以“劳武结合、以劳为主、军政并重、不脱离生产”为原则,民兵一手拿锄、一手拿枪,一边生产、.一边练武,训练时间安排在每年的农闲季节。1958年冬,大办民兵师,民兵训练范围扩大,训练人员、时间、内容大幅度增加。并结合木石露天煤矿、岩马水库等施工场地组织民兵训练,继而民兵训练掀起高潮。民兵训练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方法进行,大忙少训、小忙多训。1959—1961年,因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民兵训练停止。1962年下半年,又恢复民兵训练,训练对象主要是人民公社、厂矿、机关单位的专职干部。训练内容主要是民兵工作条例、民兵工作方针、政策和民兵技术、战术基础科目。1963—1965年,全国掀起民兵大比武热潮。1964年10月,张庆环参加省比武大赛,成绩出众,省军区奖给步枪1支。1966年,生产大队(村)民兵连,采取1个枪点带2个排训练,训练内容为“六会”,即:会射击、会投弹、会利用地形地物、会防空、会站岗放哨、会游泳。1970年以后,毎年冬、春之际,公社武装部召集各连民兵进行训练,其内容是:进行战备教育,民兵组织的基本知识,武器的构造、分解结合,战斗性能及故障排除,火药原理,战地爆破,打坦克,投掷手榴弹等。进行战术训练,利用地形地物,进行队列训练。训练方法,公社武装部训练连、排干部、武装民兵;大队民兵连训练基干民兵。民兵训练按照公社规定时间统一进行。通过训练掌握较好的军事技能、熟悉手中武器,会利用地形、地物等作战技术。1977年以后,公社组织实弹演习和打靶各两次。参与打靶的民兵命中率较高。1985年冬季,参加滕县统一演练,官桥镇荣获“八二” 无后坐力炮科目全优,获锦旗一面。此后每年都选拔一批民兵参加市(县)的集中训练。为搞好民兵“三落实”,每年冬季进行一次整训。其内容是:检査“三落实”情况,检查争先创优情况,评比表彰先进,修订制度,进行性质、任务及两个文明教育,搞好干部选配,做好民兵出入队工作。1986年,改各乡镇分散训练为集中训练。官桥镇人民政府武装部由王吉德、姜立明带队一行36人在上营武备库参训1个月,课目为八二迫击炮的性能、组织和使用,军事理论射击考核。经评比,官桥镇民兵训练成绩总分为全县第一名,荣获锦旗1面。第四节民兵活动民兵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1946—1948年配合主力部队、县大队、区中队打击敌人,保卫胜利果实,维护地方治安,锄奸反霸,支前和生产。在支援淮海战役中,官桥区民兵担架队有171副,由855人组成,分3批随军开赴前线,进行战地抢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民兵发挥突击带头作用。1958年以来,各大队均有以民兵为主体的生产、科研组织,如时店、苏疃、北辛打井队;善庄采石队;西郑庄、前掌大、官桥果园专业、良种实验队等,总计全公社科技队48个,专业队31个。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到严重自然灾害和遇有危险的关键时刻,民兵总是挺身而出,站在抢险救灾的最前沿,用鲜血和汗水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57年7月6日至24日,官桥境内连降暴雨,西部雨水成灾,官桥、张汪2个乡组织近600名民兵拦水筑坝,转移受灾群众,堵住小苏河决口,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993年8月4日至5日,滕州市普降暴雨,平均降雨量为210毫米,官桥镇最大降雨置达到410毫米,受灾严重的前、后公桥村,村民房墙倒屋塌,官桥民兵立即出动,全力投入救灾工作,发挥了主力军作用。8月8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春亭到官桥镇察看灾情,对抗灾自救工作给予肯定。自2000年以来,官桥镇民兵在各行各业中充分发挥了骨干作用。他们中有从事运输业的,有搞建筑业的,有搞商品经营的,有搞农业科技养殖的。据统计,全镇有科技户482家,专业户280家,示范户36家。在维护社会治安、节日值勤、遵规守法、帮助困难户、优抚烈军属工作中,广大民兵尽心尽力,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官桥镇51个民兵连普遍建起了“民兵之家”,设备完善、活动正常,有专题、有内容。受到枣庄市表彰的有官桥民兵连、前莱村民兵连等。第五节国营单位民兵团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营单位组建民兵团3个,隶属市武装部领导。官桥机r民兵团官桥煤机厂武装部建于1972年9月,设部长1人。1960年成立民兵营,下属5个连,其中2个基干民兵连。计有普通民兵293人,基干民兵257人。1964年,民兵营改建为民兵第五连,属八一煤矿民兵团领导。1972年民兵整顿,机厂恢复民兵营。1976年2月20曰,改称为民兵团。1983年整顿后,团下设1个基干民兵连,4个普通民兵连,3个独立排。1984年,成立武装保卫科。煤机厂民兵团经常组织民兵训练,主要训练科目有:射击、投弹、刺杀;利用地形、地物等开展作战技术训练及熟悉枪械构造和保养,并开展小型民兵比武活动。1971年,为了提高民兵的军事素质和野战能力,参加了矿务局组织的拉练演习,全年参加野营拉练5次计520人次。1973年至1981年,开展了射击、投弹、“三打”“三防”、爆破、战术等军事训练活动,参加训练的有700多人次。1982年至1985年,均超额完成局武装部下达的步兵训练任务,先后合格入伍者60余人。枣庄矿务建筑公司第二工程处民兵团1981年,公司成立武装部,设部长、干事、管理员计3人。组建公司民兵团1个,下辖8个民兵连,民兵总数为650人(包括基干民兵40人),康荣禄、齐霞云任正副团长;刘俊卿、陈岱海任正副政委;徐道宽、汪允才任正副参谋长。任命基干民兵、普通民兵正副指导员,正、副连长30人。1985年根据省、市、局人武部指示精神,调整建筑公司第二工程处民兵组织为1个团,下辖基干民兵1个连,共19个排,64个班(包括2个炮班),民兵总数为576人,其中基干民兵57人。1983年4月,公司有11人参加枣庄矿务局在薛城组织的军事训练,主要练习射击、投弹、爆破、战术四大课目,成绩在11个参练单位中名列前茅。1984年2月,训练考核名列第三。1985年“三七”高炮训练,12人参加,为时1个月,考核名列第四。1981年至1984年,参军8人,其中石兴中考取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员。八一煤矿民兵团八一煤矿于1963年12月组建武装部,配部长1人,干事1人。1964年3月,组建民兵团,矿党委领导兼任团长、政委参谋长。官桥机厂、官桥医院、机电科设营,十一列车发电站基层车间、工区设连排。营连职由各总支书记和行政副职担任。1970年,根据民兵条例进行整顿。任务是健全组织,调整干部。普通民兵在原生产组织的基础上进行连、排、班编制,以生产为主,参加少量的军事训练;基干民兵跨单位编制,完成规定的军事课目,执行应急任务,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为了落实毛泽东主席“全民皆兵”的指示,进行了现有武器的射击、投弹、刺杀、爆破训练。1970年5月,采取了“三抓一建,目P: 抓复员退伍军人骨干,向民兵传授武备知识;抓党员为骨千,起先锋模范作用;抓活教材,以具体事例教育全体民兵。1971年3月,组织野营拉练领导小组,书记任组长,武装部长任指挥,下设训练组、设营组、政治宣传组和后勤保障组,活动历时30天,行程800余里,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军事素质。1981—1983年,武装部组织73人分3批参加了市局统训,课目由单一的步兵知识扩大到现代战争的基础知识和以城市为重点的高炮训练。1971年在局军事比武中获个人冲锋枪速射两个第一名,集体第三名。1982至1983年在单位集体训练中获局第一、第三名各1次。八一煤矿民兵团为市、局西部矿区武器重点配备单位,在常规保管中从未发生过事故,1982年获全局武装评比第三名。兵役情况可分为两个阶段:1964—1976年,为矿武装部统一安排;1977—1985年,为地方政府统一安排。1964—1985年,八一煤矿应征步兵、海军、空军地勤132人,空军飞行员1人。国营单位除建立的三个民兵团之外,还建有枣庄矿务局救护大队八一中队和莱村消防中队。第五章政法第一节人民公安机构设置官桥境内清末设有兖州镇前路巡防,民国初年设有保卫团,抗日战争时期设有第七区公所,没有专门机构。1946年人民政府辖区设公安员。新中国成立初期,官桥境区仍称滕县五区,区驻地在大韩村。1950年改设公安助理员,1952年设立公安特派员。1959年10月建官桥派出所,设在公社院内(官桥村老街内),由指导员和所长主持日常工作,下设民弊2人,特派员刘景顺。1977年随官桥公社机关迁至滕州五中对过、公社机关院内。官桥派出所院内设9间办公室,有所长1人,指导员1人,民警3人。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公安工作的需要,官桥派出所在20〇9年10月从镇政府院内迁至善国南路(官桥铁路道口南500米处),占地6600平方米,建3层办公楼,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设有法制室、110接处箬指挥室、户籍室、电子监控室、国保室、信息室、询问室、活体指纹采集室、调解室.候问室、高科技全流程监控录音、录像办案功能室等。人员始终保持在25人左右,其中正式民瞀1〇人左右,其余为联防队员。1974年3月,成立莱村矿区派出所,1982年8月撤销。治安笞坷清末至民国初年,由于国家积贫积弱,外有帝国主义入侵,内有军阀混战,政权不稳,匪患严重,社会治安秩序混乱。1945年底,滕县第一次解放,治安保卫工作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群众,除奸除猫,保卫民主政权。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主要开展打击反革命分子的破坏活动,取缔反动道会门组织,对地、富、反、坏四类分子进行监督评审改造,组织群众防盗、防火、防毒、防灾“五防”工作。W51年4月,配合县统一行动,在全区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及时处理刑事案件,禁止迷信、赌博活动,维护党和国家各项法令的推行。是年,全县统一进行大逮捕,对罪大恶极的恶》1’、地主、反革命分子,根据党的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分别对其采取“杀、关、管”的处理。之后加强对“四类分子”的监督和改造,定出守法公约,促使其加快思想改造,重新做人。1955年至1956年,集中进行第二次“镇反”运动。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公、检、法受到冲击和遭到破坏。1970年,开展“一打三反”运动,深挖历史反革命分子,打击贪污、盗窃、投机倒把分子。1977年,开展“一批两打”斗争。1978年10月,按照中央有关落实政策的文件精神,对全社518名 “四类分子”(地、富、反、坏)摘掉帽子。1983年9月,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和“从重从快、一网打尽”的精神,从1983年至1985年底全社共打击刑事犯罪分子195名,其中判刑96名,拘留90名,训诫9名,另有25名给予罚款处分。1989年以来,官桥派出所治安警力不断增强,职能范围扩大,在治安行政管理中本着保卫和服务于改革开放、服务于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坚持“保护合法、取缔非法、打击违法、方便群众”的方针,坚持依法管理、严格管理、细致管理、科学管理、文明管理的原则,认真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其他治安管理法规,加强社会秩序管理。适时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公共场所治安秩序的管理,加强对特种行业、枪支刀具、爆炸物品、危险物品管理。2001年以来,官桥派出所按照市局的统一部署,紧密联系公安工作实际,把握政策,强化控制,有效地维护政治稳定。2010年以来,官桥派出所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打击刑事犯罪,加大治安防范力度,确保社会治安稳定,有效地服务于经济建设。2017年2月10日,官桥镇发生大韩村特大盗墓案,公安部A级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员刘建涛落网,8月2日,在逃人员李超投案自首。官桥派出所会同滕州市公安局刑骛大队缴获青铜器、编钟等各类国家级文物200余件。矿社路社联防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驻地矿区的经济繁荣及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在官桥境内设立了矿社联防、路社联防、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安全生产监察中队。矿社联防1975年,八一煤矿、莱村矿、官桥机厂,同官桥人民公社派员组成联防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八一煤矿西生活区,时称“官桥区治安委员会”,主任孙凤雷,隶属派出所、八一矿保卫科领导。1988年1月增设滕州市公安局官桥派出所矿区民警值班室,其任务是维护矿区治安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路社联防1975年,官桥火车站、官桥人民公社联合组建路社联防办公室,主任孙凤雷,维护从时店至魏楼11公里线路安全。沿铁路东侧建护路房12处,配备护路员24名,毎房由沿线建房大队专人驻守。1978年时店村西发生跳车事件,护路员温宜轩、时耿文当即向官桥车站、南沙河车站发报,会同社路联防及时将摔伤旅客送往医院抢救,避免了一次人身死亡事件。遇有中央领导人及外宾专列过往,联防组织人员上路巡道。路社联防对绿化路线,扫除障碍,进行爱路护路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户箱筲理在清代,官桥区境没有正式的户籍管理机构。民国时期,对户籍人口亦无严格的管理。其中,日伪时期,实行不定期的清査户口,颁发良民证。1947年,国民党政府对辖区内居民进行过户口清查和人口登记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官桥区人民政府开始进行户口管理工作,对辖区内常住人口进行户口登记。1951年,区政府建立生死登记簿;1955年,区下辖各乡、村均建立了户口簿和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登记簿。1953年7月,官桥区境内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査,对农业及非农业户口进行清査登记、建立户籍档案。1964年7月1日,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査,对居住人口设立登记卡,一式两份,分别由公社、大队管理。1982年7月,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査,对农村和城镇户口重新整顿换卡,按生产大、小队及单位,按民族、文化、年龄、职业、性别分项归档统计。户箱管理工作纳入正常化、制度化。1988年3月,全镇开始办理第一代身份证,并有专人负责。1990年7月,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査时,按户填报项目为6项。1991年,对辖区内农村户口实行城市管理,实行村方位图、门牌号、户口本、家庭档案“四统一体”的管理方式,即一村一图一簿,一户一本一档。1992年,全镇人口基本信息实行微机化管理,提高了户籍管理的工作效率。2000年11月,进行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家庭户和集体户为单位登记。是年,官桥派出所完成户箱管理微机的更新换代,并对辖区暂住人口、重点人口进行微机录入工作,完善人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2004年6月,官桥派出所户籍科根据山东省公安厅部署,“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按照常住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2005年7月,办理第二代身份证。
  在暂住户口管理上,派出所设立了暂住人口管理站,定期对暂住人口、出租房屋进行集中清理整顿。2010年11月,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是普查官桥镇辖区内人口在数量、结构、分布和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变化情况。2011年对暂住人口实行信息化管理。特种行业管理为加强特种行业的治安管理,保证从业单位的合法经营.打击非法行为,维护社会治安,官桥派出所结合本辖区实际,对废旧物品收购站、旅店、印刷、复印打字、刻章、网吧游戏厅等场所加强管理,堵塞犯罪漏洞。1.废旧物品收购业是盗窃分子销赃的最佳场所。因此,对此类工商户加强监管,建立了“废旧金属物品收昀登记档案”,并定期检査,严防其从事不法活动。2.旅店是流动人口管理的重要部位。因此,对此类工商户严格建档立卡,签订《公共场所特种行业治安管理责任书》,同时对暂住、流动人口、“租赁私房”进行系统管理。3.对爆炸物品严格管理。对烟花爆竹经营户实行持证经营,严格检査,落实各种安全防范措施。1991年以来,对辖区内枪支、弹药、管制刀具等多次清理、登记和收缴。4.对印刷、刻字业、网吧等进行登记管理,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上岗,协同文化部门定期检査,对网吧,设立义务监督员,同时出台了严禁未成年人上网的规定和管理措施。自行车管拽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到70年代少数家庭有自行车。1978年改革开放后,自行车增多,特别是2000年左右达到最髙峰,平均每户两辆左右。因此,自行车被盗或错骑案件时常发生,有的年份被盗案件多达近百起。1978年成立“三车"(自行车、地排车、三轮车)管理站,由工商行政管理所负责登记、填发执照。1979年又将“三车管理站”改为“自行车管理站”,由官桥派出所负责,加强对自行车的管理。1979年底开始换发牌证、砸钢印号码、验证。以后一年一度的验证、发验条,毎7年换发一次新车牌。1985年1月,实行自行车保险制度,其保险方法是:交保险费1元,自行车被盗以后,由保险公司赔偿100元。同时严厉打击偷盗自行车的犯罪分子,维护车主的利益和社会秩序。2002年8月,自行车管理站撤销。官桥派出所获得荣誉:2009年,获评“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先进集体”;2013年,被评为枣庄市“十佳巡防联系点”;2014年,获评枣庄市精神文明单位;¥庄市十佳基层所队;2015年,获率庄市紅委关心下一代絲集娜号。
  姓名职务任职时间姓名职务任职时间酋文德公安员1949---1951周存安公安员1952---1957刘景顺特派员1958_1959刘金海所长1959---1978孟继友指导员1959---1978孙凤雷所长1978---1984徐玉苓指导员1978---1984雷广恩所长1984.10---1985.12孙凤雷指导员1984---1990.10张殿新所长1990.11---1993.11刘信君指导员1990.8---1993.11张殿新所长1990.11---1993.11刘信军指导员1990.8---1993.11郑友峰所长1993.11---1995.2张贻稳指导员1993.11---1995.7张厚银所长1995.7_1998.8侯成金指导员1995.7---1996.3俞伯武所长1998.8---2000.10潘述汉指导员1996.3---1998.8马新民所长2000.10---2003.1马玉髙指导员1998.8---2003.1郑杰所长2003.1---2008.5马玉高指导员2003.1---2005.10王克勤所长2008.5---2012.12魏允秀指导员2005---2012.12秦猛所长2012.12---陈家田指导员2012.12---第二节救护与消防枣庄矿务局救护大队八中队枣庄矿务局救护大队八一中队建于1960年7月,原称官桥矿务局救护队,服务于魏庄、孤山、莱村、八一、刘村煤矿及木石(地方)煤矿的安全生产。初建队时由于救护队离服务矿井较远,当矿井发生事故时一律骑自行车出发,直到1963年才配备1辆矿山救护车。1961—1972年,八一救护队服务6个煤矿的安全生产和抢险救灾工作。1972—1985年,由于地方煤矿的兴起,八一救护队务3个国营煤矿和1个地方煤矿7个小矿井的安全生产工作。1985年,救护队正1949—2017年官桥派出所负贵人更迭表表7—5式建制为3个战斗小队,指战员34名。救护队以救护为中心,参与多次重大救火任务。1966年10月22日,救护处理木石煤矿自燃起火事故。八一救护队先后接收新队员7批,在年龄素质方面得以不断更新,保证了救护队青春永驻。1979—1987年,连续9年被煤炭部命名为 “矿山救护甲级队”称号。书记朱长顺,队长霍清远。莱村消防队枣庄矿务局、枣庄市公安局报请山东省公安厅批准,于1965年10月组建枣庄矿务局消防中队莱村消防分队,编制2个班,定员17人,配消防车1部,隶属莱村煤矿保卫科,1979年归属八一煤矿保卫科,1981年1月1日,改由枣庄矿务局建筑工程公司保卫科管理,1986年晋升为中队编制。莱村消防队的任务是:企业消防兼社会服务。业务领导归属枣庄局公安处和消防大队,重点是加强辖区内15个重要部门的安全消防工作。中队长黄诚平、副队长杨运海。1992年枣庄市境内煤炭资源面临枯竭,八一煤矿、莱村煤矿相继分流,3个民兵团及八一救护队、莱村消防队也不复存在。第三节人民法庭滕州市人民法院官桥人民法庭位于官桥镇政府机关院内。该庭管辖官桥、柴胡店、张汪三个镇所属的约180个行政村和3个国营大型煤矿,3个地方小型煤矿以及国有机械厂,辖区面积为216.7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近30万人,主要负责辖区内民事、商业案件及部分案件的审理、执行工作。机构设咒官桥人民法庭始建于1958年9月,庭设官桥村街北部,有旧瓦房3间,设审判员1人,隶属于滕县法院派出庭。1962年5月,官桥法庭是滕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宣布保留的派出庭之一,负责受理宫桥、张汪、柴胡店3个公社的民事诉讼,用法律程序疏通和调解公民与公民之间、法人与法人之间的关系,协助政府做好社会综合治理,促进安定团结,促进生产、保障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庭被撤销。“文化大革命” 运动后期的1973年3月,官桥人民法庭重新恢复办公。办公用房仍沿用撤前的旧瓦房3间,设庭长1人,书记员1人,管辖当时官桥、柴胡店、张汪3个人民公社的有关案件。1982年3月柴胡店、张汪分别设立法庭后,官桥人民法庭管辖范围缩小,仅管辖官桥一个镇范围内的有关案件。1985年法庭迁至官桥锁政府院内办公。1990年办公用房增加到瓦房6间。按照上级的要求,1998年8月滕州市人民法院对法庭建制进行调整、撤并,柴胡店人民法庭撤销与官桥人民法庭合并,官桥人民法庭辖区范围调整为官桥、柴胡店2个镇。2000年法庭办公用房为官桥镇政府对过的1幢2层17间楼房,建筑面积420平方米,包括办公室、接访室、值班室和大、中、小型审判庭各1个,庭内配备两辆执法执勤用车,微机等现代化工具和办公设施。2006年3月,滕州市人民法院对部分法庭建制进行调整、撤并,官桥人民法庭辖区范围调整为官桥、柴胡店、张汪3个镇。2009年官桥人民法庭迁入新址(宫桥镇政府院内)办公,面积约700平方米,法庭建设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因审判场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时间较早,设施老化,2016年6月,官桥人民法庭对审判法庭等场所进行了改建、修绪,增建了诉讼服务中心和诉调对接中心,进一步方便了人民群众咨询、诉讼。民事审判官桥人民法庭在正式成立之前,就有类似法庭的机构,但无确切名称。1953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务院发出《关于贯彻婚姻法指示》,2月18日中央又发出《关于贯彻婚姻法运动的补充指示》,中央、华东军政委员会指示抓好婚姻法的宣传工作,确定是年3至4月为“贯彻婚姻法运动月”,具体实施单位即为法庭雏形。农业合作化后,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要求退社,拆散集体方面的闹事现象不断发生。为保证麦收期间有个安全良好的秩序,于19S7年5月25日成立“官桥麦收法庭”,庭长潘俊岭。官桥麦收法庭除宣传法制外,并审理有关农业社和麦收秩序的纠纷案件,麦收法庭于当年11月20日撤庭。官桥人民法庭建庭数十年来,坚持《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的审判程序,贯彻“便利群众诉讼,便利法庭审判”的“两便”原则和“依靠群众、调查研究、着重调解、就地解决”的方针,力争达到“多办事、办好事”的要求,凡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件都开庭审理,公开审判,通过实例,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制观念。如1965年1月16日在莱村煤矿召开了官桥、羊庄、木石、柴胡店、南沙河5个公社及莱村、八一、魏庄、木石四个煤矿干部、职工、社员3400人的大会,对57名盗窃集团中的4名首犯进行审判。与此同时,配合司法行政机关,对村级调解委员会的业务指导,把大量民间纠纷解决在基层,尽量预防和减少纠纷案件的发生。对有可能矛盾激化的民事诉讼案件,做到优先审理,在深入做好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达到尽快解决。发现矛盾正在激化的民间纠纷,做到不推不拖,妥善处理,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经济审判随着党中央“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 政策的落实和经济合同的普遍实行,经济纠纷案件不断上升,官桥人民法庭收案范围有:① 受理法人与法人之间、法人与个体经营户、专业户以及农民之间的经济纠纷案件;②受理农村农业承包合同纠纷案件;③法人在自然流通领域因侵权行为发生的损害赔偿案件;④经济纠纷案件的当事人,不服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理决定,起诉法庭要求依靠审理的行政案件。1990—2011年官桥人民法庭审结涉及婚姻家庭、民事权益、经济合同等案件数目表表7-6__________ 时限件数时限件数1990---2007年76412012年5642008年6172013年8892009年6382014年6162010年7612015年4802011年749注:平均每年审结449.5件。年度荣誉称号授予机关级别1982---1991年先进集体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2001年先进集体車庄市中级人民法院2004年12月集体三等功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2004年12月集体二等功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09年2月集体三等功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2010年2月集体二等功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年3月集体三等功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年9月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1960—2017年官桥人民法庭历任庭长、副庭长更迭表表7-8姓名职务任职时间姓名职务任职时间李树瑞庭长1960.3---1981.8李忠良副庭长1980.2---1982.3张增民庭长1985.5---1991.3王怀才副庭长1980.9---1982.3王信安庭长1993.12---1998.9张增民副庭长1980.3---1985.3朱建平庭长1998.11---2002.2张廷海副庭长1988.10---1995.5杜健庭长2002.3---2005.6甄志太副庭长1991.3---1993.12史杰庭长2005.6---2010.6王信安教导员1998.9---1999.7张琦庭长2010.6---2013.3邢启富副庭长1995.5---1996.4李岩庭长2013.4---王奉潮副庭长1996.11---2000.4王奉潮教导员2000.4---2002.2史杰副庭长1998.11---2000.6刘书强副庭长2000.8---2002.2柴同军副庭长2001.5---2003.7吕思永副教导员2003.4---2008.7杜以标副庭长2005.6---2010.6柏孝海副庭长2006.3---2013.3李璇硕副庭长2013.4---官桥法庭诉调对接站官桥法庭诉调对接站成立于2016年11月,是一个集诉讼服务、立案登记、诉调对接、涉诉信访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聘请了滕州市人民法院陪审员王新宇、官桥法律服务所办公室主任倪士国为专职调解员。对接站自成立以来至2017年12月底调解各种民事案件166起,其中报送枣庄市特大案件16起。有效地化解了各种矛盾的发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收到了良好地社会效果。第四节人民检察1994年7月,滕州市根据《最高检察院关于在乡镇设立检察室的规定》,在全市9个乡镇(西岗、洪绪、南沙河、木石、官桥、东沙河、东郭、界河、姜屯)设立检察室,为市人民检察院派驻机构。官桥检察室于1998年2月挂牌成立,办公地点设在镇政府院内,有办公室2间,工作人员3人,主要负责南沙河、柴胡店、官桥3镇的检察工作。2006年3月,全市乡镇检察室减至5个,木石检察室负责木石、官桥、羊庄、张汪、柴胡店4个镇检察工作。乡镇检察室基本工作格局为“一室三区四点”,即依托检察室,设立检察服务区、业务工作区、职务犯罪预防区和民生检察联系点、群众工作联系点、社区矫正检察联系点、预防职务犯罪厂、矿、镇、村联系点。官桥检察室自派驻以来通过有效地开展工作,使人民检察与镇党委、政府加强了联系,与人民群众架设了沟通的桥梁,通过开展各类法制宣传,认真办理群众诉求,定期开展下访巡访。特别是通过图片、影视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的廉政教育,从根源上有效地遏制了社会腐败现象,减少了基层干部贪污贿略、渎职侵权等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1994一2006年官桥检察室负责人更迭表表7-9时间主任副主任备注1994---1996冯杰(兼)谷传忠1998---2001.2马建军神裕检察室设在宫桥镇政府2001.2---2001.8马建军何荣臣2001.8---2004.2神裕何荣臣2004.2---2005.3刘金泉主持工作2005.3---2006.3刘金泉2006.3---2008.6陈荣义(兼)贾伯峰检察室设木石镇注:2006年3月全市设立5个检察室,木石检察室负责木石、官桥、羊庄、张汪、柴胡店四个镇。第五节司法行政机构设汽1979年以前,官桥未设置司法部门,司法工作由民政助理员兼管。1979年下半年,官桥公社建立了司法办公室,闫广和任第一任司法助理员。司法助理员的主要职责是人民调解和普法宣传。1985年9月,改称法律服务站,闫广和任站长。配专职工作人员和兼职司法调解员。法律服务站主要开展四项业务活动,即:普法、调解、见证、法律咨询;后来又增加了安H帮教、社区矫正、合同监管、农村项目竞标等业务。1990年成立司法所,隶属于滕州市司法局和官桥镇双重领导。2002年,官桥镇司法所搬迁至现官桥镇政府办公,配备了必要的办公设备。2005年1月1日,官桥司法所由滕州司法局收编。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现已拥有办公用房7间,设有镇调解中心、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委员会、普法办公室、社区矫正办公室、档案室等。司法所现有在编干警7人,法律服务人员2人,全部具有法律专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3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普法宣传普法宣传的主要任务是普及法律常识,使全镇公民学法、知法、守法、懂法。自觉维护社会治安,抵制违法行为,防患于来然。为了抓好普法教育,公社自1983年以来结合严打整治活动,深入细致地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宣传栏、法律夜校、会议、网络等形式,广泛宣传《宪法》《刑法》《婚姻法》《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合同法》等法律法规。1983—1984年,滕县人民政府、枣庄市人民政府2次在官桥召开现场会。1985年,山东电视台、滕县电视台在官桥村及车站村拍摄法制专题向全省作宣传。1985年底,司法助理员闫广和出席了全国司法系统“双先”代表会,1985年1月27日《山东法制报》、1986年1月3日《枣庄日报》、1986年9月6日《中国法制报》作了专题报道。之后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总结验收和“七五” 普法,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理。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农村基层干部、青少年等重点对象普法,狠抓重点单位行业普法教育与依法治理,继续开展重点节假日和重点法律法规宣传;创新普法教育形式,提高普法依法治理效果,突出抓好 “法律六进”,坚持送法律进乡村,以开展法治副主任和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为载体,推进依法治理深入开展。坚持毎年多次到学校开展法制讲座,加大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力度。1986年来,发动全镇各村、各单位制作黑板报3500余期,宣传栏1200余期,开办广播讲座100余次,兴办农民学法夜校34处,送法到户7000余户。开展法制宣传400场次,发放法律法规宣传资料35万册,举办各类法律知识培训班50余期,展出图片挂图及横幅2800余幅次,在全镇营造了浓厚的法制舆论宣传氛围。人民调解在人民调解工作上,健全了各级调解组织,不断加强对调解队伍的管理和培训,明确职责、任务、目标。坚持每周一排査,每月一总结,重点解决好邻里纠纷、婚姻纠纷、赡养老人、打架斗殴、千部作风、政策落实等问题,发现纠纷及时调处的方法,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建设,依托现有的官桥镇社会矛盾排查调处领导小组,按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职能定位,组建“官桥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与镇综治中心门两牌”,担负全镇矛盾纠纷的排查预鹜、分析研判、分流调度、调处化解、督办考核等职责,协调指导部门和社会各方资源,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加强矛盾化解工作信息化建设,实现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网上调解“一站式”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便捷、高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新要求。发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优势,健全完善信息发布、信息沟通、信息查询渠道,推动社情民意在网上了解、矛盾纠纷在网上解决、正能量在网上聚合。组建调解专家库平台。充分发挥各领域专家的资源优势,建立“官桥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专家库”,专家库专家采取个人自愿、单位推荐和组织审核的方式,主要从相关领域或在职、离退休人员中选聘。在抓好调解工作和普法宣传的同时,还重点抓好了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加强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确保不脱管、不漏管、无重新犯罪现象的发生。对于刑释解教人员加大帮教力度,确保辖区内人员帮教到位,回归社会后能够自力更生,取得一技之长,安定生活。通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加强对法律服务市场的培育和管理,调整法律服务结构,优化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坚持服务于民,推行一系列优质服务制度和措施,促进了法律服务制度和措施,促进了法律服务工作健康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法律服务队伍的满意度大幅提升。2011年1月,官桥法律服务所被枣庄市司法局评为“优秀法律服务单位”;2012年1月,被枣庄市司法局评为“全市基层法律服务先进单位”;2014年6月,官桥司法所维权站被枣庄市综治办、妇联评为“优秀妇女儿童维权示范站”。职务姓名任职时间备注司法助理员闫广和1985---1987司法所长孔祥运1987---1990司法所长张作建1990---1997司法所长莴庆瑞1997---2001司法所长梁玉奎2001---2005司法所长李景端2005---2008司法所长党贺2008---2015司法所长魏士润2015---2017司法所长谭力2017---1985—2017年官桥司法所历任负责人一览表表7-10民事调解和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有较长的历史,早在封建王朝时期曾在民间广泛实行。民间发生纠纷,召集邻里亲友从中说和,使其平息。1952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人民调解委员会暂行组织通则》,完善了制度。《通则》规定在城乡普遍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它是群众性的调解组织。任务是调解民间纠纷,其优点是:不花钱,不伤感情,不误工夫,使大量民间纠纷解决在基层,减少诉讼,为法制工作第一防线。1946年区设调解委员会,1954年对基层调解人员进行业务培训。1%7年区、乡民政调解委员会为县院直接指导下的基层组织,1958年生产大队建立民间调解小组,1959年整建后,公社设调解处理领导小组(公社副书记任组长),大队建立调解委员会,小队设调解小组。1962年县法院对全县调解主任进行培训。“文化大革命”期间公检法司均受冲击,调解工作停止。1974年7月20日学习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用党的基本路线调解民事纠纷经验》,是年调解委员会恢复正常工作。1975年12月开展法制宣传,1978年官桥大队调解主任孙景杭出席济宁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的法院系统先进代表会议。1980年调解委员会属司法局领导,其任务是:调解人民内部纠纷,加强爱国守法教育,增强人民团结,发展生产和国家建设。每年三夏三秋和春季公社召开调解人员会议,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在调解中对当事人持关心爱护的态度,用疏导的方法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发觉悟,自觉和解”。有针对性运用有关法律条文和政策规定,对当事人进行感化工作。1%5年11月29—30日,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经济审判工作现场会,庭长张增民作了民事调解工作经验介绍。凋解人员通过实际工作,以锦言汇集的形式总结出以下经验和体会。民间官司民间断,减少诉讼省时间。调解工作责任大,千家万户需要它。调解千家事,温暖万人心。坚持原则立场,打通双方思想。不怕乱如麻,就怕不调査。要知根根叉叉,先做深入调査。泥人经不起雨打,假话经不起调査。多做宣传,防微杜渐;小事不管,必酿大患。调査工作要做细,对症下药莫着急。1985年11月官桥设法律服务站,站长由司法助理员兼任。1990年8月官桥镇司法服务站更名为“滕州市官桥法律服务所”,司法所在全镇各村(居)、企事业单位及镇机关设有调解委员会73个,有专职调解员203人,为提高调解人员的业务水平,每年都举办调解人员的培切班。调解人员基本上达到了组织、思想、工作、报酬 “四落实”。同时,各基层调解委员会全部实行了责任制,达到了 “三化”标准,由此,大置的民事纠纷在基层得到及时、合理的调解,2010年至2017年来,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80余起,其中重大社会矛盾100余起,有效地预防了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促进了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为辖区内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第六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999年12月,官桥镇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1996年成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2006年底,官桥镇综合治理办公室升格为副科级单位,由一名副科级干部担任专职副主任,配备工作人员2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的设立,主要是协调公检、法、司以及其他职能部门,共同解决辖区内突出的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预瞀、应急、责任追究三大机制;协同派出所、司法所指导村级治保会,调委会和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的工作;开展治安后进村帮包工作;组织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建达标、活动。2006年以来,官桥镇综合自理在工作实施中,落实“谁主管,谁责任”的原则,抓“严打” 整治,强化专项斗争,落实“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大治本”的方针,落实防火、防盗、防破坏、防灾害事故责任制,抓违法失足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等。2007年,官桥镇被评为“枣庄市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滕州市自2006年设立乡镇综治办副科级专职副主任,官桥镇历届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名单:孟凡哲:2006年11月一2008年3月;严勤忠:2008年3月_2011年12月;朱思涛:2011年12月一2013年3月;赵士昊:2013年3月一2016年3月;张晓新:2016年3月一。第七节信访案件处理1978年成立官桥公社信访领导小组,负责处理来信来访工作。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实事求是党的优良作风,对历次政治运动中处理的案件进行了复査,对冤、假、错案全部进行了纠正,给原公社老干部景建忠、王泽清、杨传福等人恢复了职务。1985年后,不断强化信访队伍建设,健全基层信访网络。在全镇相继组织开展了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化解等一系列信访稳定村民自治活动。1999年10月,官桥镇党委、政府成立了信访接待室,于2001年改称信访办公室。镇党委、政府不断强化对信访工作的认识,把信访列入议事日程,健全了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制度,明确了领导干部接访。针对接访中反应的信访问题,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贵”的原则实行了定领导、定案件、定解决日期的“三定”办法及时处理和化解。2001年以来,镇信访办公室在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上级有关信访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坚持贯彻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和《信访条例》,不断开展以矛盾纠纷排査化解活动为重点,以规范信访秩序.加大督查力度.解决合理诉求为出发点,以加强信访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为目标,逐步健全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妥善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干部违法乱纪、作风粗暴、宅基地纠纷、企业占地拆迁赔偿不合理及有关部门乱收费、乱罚款等信访问题。至2017年年底累计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1173起,其中接待群众来访896起、1284人次。在接待的群众来访中,集体上访58起348人次,越级上访46起,省、枣庄和滕州市要査结果的信访案件56件,均按期查结上报,到期结案率100%。镇党委、政府领导批阅来信285件。连续多年被省、枣庄和滕州市评为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人物

袁世凯
相关人物
刘陵彬
相关人物
王占魁
相关人物
陈岱海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
滕州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