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财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44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财政
分类号: F810
页数: 3
页码: 432-434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财政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财政理论 财政学

内容

第一节财政体制清时,所有财政政策的制订,岁入岁出款项的划分,地方财税征免、解交、存留的数额,都由中央统一额定,地方无权自定。县乡不是独立财政,无权预决算。民国初年,军阀混战,财政体系极为混乱,谁占谁收,谁收谁支。1930年,县开始编制财政预决算,因财政不独立,仍从属省财政。1934年,国民党政府以减轻地方负担为名,废除苛捐杂税,说是废除,而每年的税捐都高于往年。1939年至1945年,抗日民主政府期间,实行的是自筹自给分散管理的财政。当地抗曰游击队伍吃、穿及军火供应,主要依靠募捐和摊派。后随着抗日民主政权的巩固发展,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财政收支逐步走上正规。1945年至1948年,区设粮差,当地被国民党军占领,在此期间,国民党政府不断增加税种,并大幅度提高税率,时开征的各种税附加捐达20余种。1946年区公所设有财政助理员1人。1952年,地方财政收入全部上交专署,支出由专署拨给。1953年开始,国家实行中央、省、县
  三级预算管理体制,区(乡)行政经费、干部补助费、公杂费及小学经费均列入县级预算范围,统一直拨,收不抵支的部分由省调剂补充。1958年官桥人民公社成立,建立财政部,有工作人员2人。1962年,设财粮助理员1人。1972年,官桥税务所兼做农财工作。1974年至1975年,实行“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支出预算包干使用,节约不缴,超支不补。1976年至1979年,恢复“总额分成”一年不变的管理体制。1980年,公社建财政组,亦称农财组,实行“总额分成、分级包干、节约留用、超支不补”的财政体制。1981年,农财组有工作人员2人,其主要任务是全年粮食征购,农业税收及支农周转金的投放和回收。1986年4月1日,官桥镇正式成立财政所,由5人组成。实行“定额上解,超支分成”的财政管理体制。官桥财政所于1987年在农业银行官桥办事处建立金库,每月12、25日结账报解,镇留49.4%,交市财政50.6%。1988年,进行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实行“收支挂钩,比例分成,超收奖励分成”的体制。至1994年划分税种,实行“分税制”,乡镇财政收支体制至今没有变化。第二节财政收支民国时期,县财政收入主要有田賦的附费,杂捐的附费。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以农业税和私营工商户税收为主。1953年以后,财政收入逐渐增长。十年动乱期间,经济工作几乎陷于瘫痪状态,财政工作受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当地经济得到迅速恢复,财政收入有明显增加。1985年产值2049.97万元,利润651.28万元,是年,全镇总收入额为4339.8万元,农民所得2700.86万元,人均540元。1986年,全镇财政收入118.7万元。1990年,全镇财政收入实现206.6万元。2000年,财政收入实现886.4万元,是1986年的8倍。2010年,财政收入实现7183.5万元。2013年,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2017年,财政收入实现14782.6万元,为2000年的16.6倍。1%2年至1970年,财政支出情况无史料可查。20世纪70年代初始,财政支出的主要项目有支援农业支出,社会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社会优抚和救济支出及行政事业费支出等。自1980年乡镇财政实行“分灶吃饭”后当地财力逐年增强,财政支出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1986年,财政支出为117.2万元。1986年至1990年,全镇财政支出贯彻“厉行节约,量入为出”的原则,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各项事业建设中去,平均每年安排支农周转资金24万元,用于发展教育、科学、卫生、文化事业的资金逐年增多。1990年,全镇财政支出198.3万元。1992年,开始向高产、高效农业倾斜,创办高科技蔬菜基地,发展冬暖大棚高产粮田共投资14.5万元。2000年,全镇财政支出886.4万元。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2002年取消镇统筹费、屠宰税,统一规定了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调整了农业税和特产税。2010年,全镇财政支出7180万元。2011年后,预算内资金大都投资于经济建设和小城镇建设事业中,2017年底全镇财政支出达14782万元。第三节财政管理1980年前,公社经费采用实报实销的报账制形式,公社财政不编制财政预算。此后,遵照“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积极可靠,留有余地” 的原则,财政所及时、据实编制每年的财政预算草案,报市财政局审核,由本级政府平衡,提请镇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由财政所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由市财政部门和镇人民政府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査,根据财政收支完成情况,采取相应的增收节支措施。年终,编制财政决算,报请人民代表大会审査通过。为加强预算执行,建立定期分析、报告制度,提高对预算执行的驾驭能力,确保预算的圆满完成。行政事业财务管理按照“量力而行,置财办事”的原则。对有收入的事业单位列为第二预算单位,实行“全额管理,差额或定额补助” 的办法,实行统筹管理,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到建设方面。对公务费认真执行“定员、定额” 的管理办法。对会议费,修缮费,小车维修费等支出,严格按照预算执行。需追加预算时,一律由单位写出申请,经分管财政的政府领导审批后方可追加,同时对每一项开支都严格把关,分类、分级审批签字报销。1980年开始,公社先后对社办企业实行了企业基金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等改革措施,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各单位根据国家规定自行提取,自行使用,不纳入财政预算的资金迅速扩大。为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保持社会财富的综合平衡。自1986年起,将镇财政按规定上收的各项附加收入,行政事业单位按规定自收自支不纳入预算资金作为部门的专项资金,各项集资按规定对农民的提留,计划外生育费等作为预算外资金由财政所统一管理。自取消农民统筹费后,此项预算外资金也不存在。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