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集市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444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集市贸易
分类号: F724.3
页数: 2
页码: 424-425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集市贸易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集市贸易 贸易经济

内容

官桥地区自古就通过集市贸易,进行物资交流。官桥街是农民进行集市贸易的中心地区,官桥大集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隋朝以前就有相当规模的交易市场,除每旬四、九(农历〉 逢大集外,每旬二、七(农历)逢小集(早市),逢集日售有粮食、牲口、家畜、家禽、木料、石料、家具、车辆、五金杂货、大小百货、鞋帽布匹、花鸟虫鱼等,商品齐全,交易额高。另外境内还有北辛、苏睦2处集市,北辛每旬二、七、五、十为逢集日,苏疃每旬三、六、九为逢集日,主要销售农副产品。20世纪60年代又增设八一矿区集贸市场和三O八早市,90年代增设洪林早市,销售商品主要面向采石场。官桥毎年春秋两季逢古会,会期分别在农历四月初三和十月初三,还有大山口(善庄山口)会和歇马亭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集市贸易加以保护,因此集市□趋繁荣,每逢集会之曰,人群涌动,热闹非凡,上市物品种类齐全,购销两旺。国家对粮、油、棉、烟实行双统,按照政策在品种、秩序、地点、对象、数量.价格等方面加以管理。1949至1955年区公所成立市管组织,工作人员由税务所、粮食管理所、供销社等部门组成,专人参与市场管理活动。1956年建交易所,具体管理市场,保护集市贸易秩序。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由于集中人力大办工业、大办农业,造成集市管理工作无人过问,从而影响副业生产,市场产品匮乏,供求矛盾加剧,价格升高,市场秩序混乱。1959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农业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国家物资奇缺,商品货源不足,集市贸易受到很大影响,物价上涨,黑市投机者猖獗,集市贸易十分萧条,导致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非常艰难。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人、农民忙于搞运动,集市贸易松弛,同时把集市贸易作为资本茶、日用百货等也都搬上集市,品种丰富齐全,货源充足,质量高,价格稳定,几乎没有淡旺季之分。官桥集地址几经变迁,最初集址在官桥街(太平庄村头至官桥街北头)和现育才路上,1980年后,市场繁荣,商贩增多,买卖摊点逐渐迁移到镇府前路,2000年后府前路又多主义道路来堵塞,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掉,因而集市贸易处于瘫痪停顿状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富民政策,集市贸易日趋活跃,市场管理机构加强,开放粮油市场,肉类、禽蛋、蔬菜、布衣类等上市量日渐增多,烟洒糖次加宽修建,路两旁店铺鱗次栉比,商业异常繁华。2018年秋季,官桥集集址又迁镇政府后面东西路上。20世纪80年代建起官桥车站商业街,2004年建金三角集贸市场,官桥小集迁入。2011年后,在官桥镇驻地相继建起贵诚、金桥、华联、八一矿区等5处大型超市。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