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个体商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44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个体商业
分类号: F717.3
页数: 2
页码: 417-418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个体商业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个体商业 私营企业

内容

官桥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善于经商,从明代中叶至清代、民国,商业市面已具规模,市场日趋活跃,主要集中在官桥、北辛、苏疃等几个大的村庄。1949年前的商业全部是个体私营性质,可分为两类,一是坐商,经营京广杂货、绸锻布匹、中西医药、槽油作坊、饭食汤锅、剪裁缝纫、澡堂理发、车行旅店、贸易货栈、粮行炭场、手工业铺等;二是行商,有布摊、文具摊、水产摊、杂货摊以及肩担小贩等。行商逢集应市,固定摊点百余家,多为自营自销,经营能力有限。20世纪50年代前的商号多为地主兼营,他们可操纵物价、垄断市场,牛行、粮市、短工市最为明显,其手段是赊账揽账、买空卖空、贱买贵卖、翻腕子、扒筐沿,从中牟利,因而不少农民深受剥削之苦。旧市场由行头.地宿把持,坐商信息灵通,货足利厚,小商本小利薄,备受排挤。1938年日伪侵占官桥,后实行严密封锁,城乡物资交流中断,市场萧条。1947年国民党、还乡团盘踞,苛捐杂费多如牛毛,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行商资财没有保障,坐商则闭门歇业,加之抢劫事件时有发生,商家纷纷外逃,致使市场冷落,物资匮乏。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个体商户采取不准破坏,不准乱没收,不准乱封门等措施,维护了私营商业,私营商业有所发展。20世纪50年代官桥镇区内的个体商业户有79家,食品23家,杂货业18家,屠宰业9家,广货6家,饭店7家,药铺10家,旅店6家,从业人员164人,资本总额约8万元,营业额30万元左右。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私营经济,致使市场物资供应紧缺,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加强对社会主义商业的引导,购销基本平衡,逐步改革了流通体制,实行国营、集体、个体等多渠道经营方式,当地个体经济开始恢复,个体商业店铺逐渐发展并遍及全镇各个村庄,到1985年底,全镇发展个体有证商业980户,其中烟酒糖茶业233户,服务业86户,屠宰34户,熟肉案19户,油炸业35户,其他142户,从业人员达2236人,资本总额达40.2万元,总营业额约170万元。经济联合体70家,其中国营19家,集体21家,单位15家,校办4家,村办11家。1994年,国家进一步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取消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商业市场更加活跃,在传统行业得到更快发展的同时,并出现新的行业,比如物流、电子商务、车行等。到2017年,官桥镇辖区内共有商业街4条,商业综合市场5个,大中小型超市260多个。主要有土产、布匹、鞋袜、日用百货、烟酒糖茶、食品、肉类、服装、饭店、五金交电、照相、修配、书箱、酿造、刻字、洗澡、宾馆、干杂货、音像、美容、中西医药、通讯器材、文具、喜庆用品、首饰、屠宰、缝纫、油炸、榨油、印染、铁业、制鞋、饮料、电子、家具、装裱、车行、物流快递、打字复印、装修、印刷、水果、花卉、生日蛋糕、建材、水产、粮油等近100个行业,经营商户达1078家,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官桥镇木材交易市场官桥镇木材交易市场位于太平庄村西首,古路大官道上。这里原是官桥大集的木料市,以经营家材木和木制生产工具、农用家具为主。1995年,太平庄村对市场进行扩建整修;1998年,为扩大经营规模,官桥镇党委政府对市场进行第二次规划扩建,并更名为“官桥镇木材交易市场”。新扩建的木材市场占地100多亩,设有经营摊位180多个,分为存储、加工、销售3个功能区,北部为东北木销售区,经营品种主要有红松、白松、落叶松、椴木等;中部为本地家材木销售区,经营品种主要有梧桐、杨木、槐木和其他杂木等;南部为板材加工区,共6家。市场内设有木材市场管理办公室,成立有装卸队、运输队、锯业队等,就业人员300多人,木材远销江苏、临沂、济宁等地区,曰交易额达200余万元,成为鲁南地区较大的木材交易中心。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