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商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439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商贸
分类号: F713.3
页数: 16
页码: 416-431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商贸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商贸 商品贸易

内容

第一节概览官桥境内有古官道,京沪铁路穿境而过,西邻京杭大运河,东部京台高公路、京沪高铁建成贯通南北,344、345省道域内交汇,市镇内外交通网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自古就有“九省通衝”之称,为官桥区的商贸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官桥街乃是滕州、微山、薛城、山亭等方圆近百里内重要的集镇之一。官桥居民早懂经商之道,据考,此地在隋以前就是手工、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清末民初有店铺31家,每逢大集、春秋季古庙会时牲口市、猪羊市、杂货市、铁业市、家具市、木料市、石料市、鸟市、柴草市、粮市等十几个行业,市场活跃,贸易发达。另有车马旅店7家,铺房80余间;肉架5家;染坊4家;鞋铺3家;木匠铺3家。1949年,官桥区成立供销合作社,形成集体和个体工商业并存的局面。1955年,开始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区有60个私营商户加入了供销社。另有部分不愿加入供销社的私营商业户,不久便相继停业。1964年,对个体商贩一律取缔。为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官桥镇供销社于1965年在乡村设立了5个中心店,42个“双代”(代购、代销)店。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集市、商户受到打击,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而割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富民政策,仍为计划经济,允许并鼓励集体、个体办商业。铁路、高速公路、省道、县道穿境而过,交通发达,三座煤矿坐落官桥境内,镇境外来人口增加,逐渐成为鲁南商业物品交易的集散地。村庄物质交流会和集市不断增加,商贸业得到较大发展。到1985年底,除八一矿商业公司所辖莱村、谷山、八一3处国营商业,官桥供销社及下属5个中心店、42处代销点外,兴办集体商业59个,联户商业11个,个体商业980个。1994年后,实行市场经济,货源流通渠道畅通,被个人承包后的商业与其他个体私营门市部基本上占据整个商业市场。境内供销社等国营、集体办的商业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后,乡村“双代”点变成门市部,2004年,乡村出现了政府帮抉的农村综合服务社,主营百货。到2005年后,官桥村、坝上村、北辛村、大韩村、苏疃村、后善庄相继建起了百货超市,大村甚至有3至5家小百货店、小超市及专卖店,特别是官桥镇驻地、金三角商贸区、八一矿区、308生活区、洪林集贸市场等商业街,店铺林立,百货齐全,市场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第二节个体商业官桥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善于经商,从明代中叶至清代、民国,商业市面已具规模,市场日趋活跃,主要集中在官桥、北辛、苏疃等几个大的村庄。1949年前的商业全部是个体私营性质,可分为两类,一是坐商,经营京广杂货、绸锻布匹、中西医药、槽油作坊、饭食汤锅、剪裁缝纫、澡堂理发、车行旅店、贸易货栈、粮行炭场、手工业铺等;二是行商,有布摊、文具摊、水产摊、杂货摊以及肩担小贩等。行商逢集应市,固定摊点百余家,多为自营自销,经营能力有限。20世纪50年代前的商号多为地主兼营,他们可操纵物价、垄断市场,牛行、粮市、短工市最为明显,其手段是赊账揽账、买空卖空、贱买贵卖、翻腕子、扒筐沿,从中牟利,因而不少农民深受剥削之苦。旧市场由行头.地宿把持,坐商信息灵通,货足利厚,小商本小利薄,备受排挤。1938年日伪侵占官桥,后实行严密封锁,城乡物资交流中断,市场萧条。1947年国民党、还乡团盘踞,苛捐杂费多如牛毛,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行商资财没有保障,坐商则闭门歇业,加之抢劫事件时有发生,商家纷纷外逃,致使市场冷落,物资匮乏。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对个体商户采取不准破坏,不准乱没收,不准乱封门等措施,维护了私营商业,私营商业有所发展。20世纪50年代官桥镇区内的个体商业户有79家,食品23家,杂货业18家,屠宰业9家,广货6家,饭店7家,药铺10家,旅店6家,从业人员164人,资本总额约8万元,营业额30万元左右。
  “文化大革命”期间取消私营经济,致使市场物资供应紧缺,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很大影响。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加强对社会主义商业的引导,购销基本平衡,逐步改革了流通体制,实行国营、集体、个体等多渠道经营方式,当地个体经济开始恢复,个体商业店铺逐渐发展并遍及全镇各个村庄,到1985年底,全镇发展个体有证商业980户,其中烟酒糖茶业233户,服务业86户,屠宰34户,熟肉案19户,油炸业35户,其他142户,从业人员达2236人,资本总额达40.2万元,总营业额约170万元。经济联合体70家,其中国营19家,集体21家,单位15家,校办4家,村办11家。1994年,国家进一步鼓励个体经济的发展,取消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商业市场更加活跃,在传统行业得到更快发展的同时,并出现新的行业,比如物流、电子商务、车行等。到2017年,官桥镇辖区内共有商业街4条,商业综合市场5个,大中小型超市260多个。主要有土产、布匹、鞋袜、日用百货、烟酒糖茶、食品、肉类、服装、饭店、五金交电、照相、修配、书箱、酿造、刻字、洗澡、宾馆、干杂货、音像、美容、中西医药、通讯器材、文具、喜庆用品、首饰、屠宰、缝纫、油炸、榨油、印染、铁业、制鞋、饮料、电子、家具、装裱、车行、物流快递、打字复印、装修、印刷、水果、花卉、生日蛋糕、建材、水产、粮油等近100个行业,经营商户达1078家,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官桥镇木材交易市场官桥镇木材交易市场位于太平庄村西首,古路大官道上。这里原是官桥大集的木料市,以经营家材木和木制生产工具、农用家具为主。1995年,太平庄村对市场进行扩建整修;1998年,为扩大经营规模,官桥镇党委政府对市场进行第二次规划扩建,并更名为“官桥镇木材交易市场”。新扩建的木材市场占地100多亩,设有经营摊位180多个,分为存储、加工、销售3个功能区,北部为东北木销售区,经营品种主要有红松、白松、落叶松、椴木等;中部为本地家材木销售区,经营品种主要有梧桐、杨木、槐木和其他杂木等;南部为板材加工区,共6家。市场内设有木材市场管理办公室,成立有装卸队、运输队、锯业队等,就业人员300多人,木材远销江苏、临沂、济宁等地区,曰交易额达200余万元,成为鲁南地区较大的木材交易中心。第三节集体商业官桥供销合作社官桥供销合作社创建于1949年4月,隶属滕县供销合作社总社,1958—1962年称官桥商店,在性质上由集体转为全民,1978年恢复原来的集体性质,仍称官桥供销社,辖22个单位。供销社经营范围:批发零售日用百货、农资土产杂品、烟酒糖茶、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设人秘、会计、业务3个股,基层社有仓库、批发部、采购站、旅社、饭店、副食加工厂、木料场、煤化组各1处,驻地设零售门市部7处,下设坝上、韩村、善庄、苏疃、车站5个中心店,42处代销代购店。1985年为改善工作条件,在镇驻地西侧新建两层综合性服务供销大楼,建筑面积980平方米。同年底拥有职工145人(干部13人,职工104人,亦工亦农28人 ),其中党员18人,团员41人,工会会员104人。基层社占地8.8万平方米,房舍452间,使用面积1.064万平方米,汽车两部,加工动力机械6台,全部流动资金97万元(其中自有资金96万元),固定资产41万元。1987年,供销社投资400余万元,在原来面粉加工小作坊的基础上建成1处现代化的标准中型面粉加工厂。1993年在供销大楼南200米处、木曲路西侧建加油站1座。供销社发展情况可分为四个时期:1949年4月至1957年12月为官桥供销合作社初创时期。当时一无资金,二无设备,人力单薄,初建时只有6人(主任1人,会计1人,业务人员4人),4间营业室,8间简陋的敞篷,另有5间草房,全部商品占有资金仅几百元。其来源全靠群众入股,初时只660股,每股0.55元,总计363元。衡具、量器多属借用,经营商品主要是食盐、煤油、香烟、火柴和一部分粮食.十几种品种。运输靠肩担,后发展到手推车、地排车等。1955年7月一1956年3月,社会上一些私营商贩、摊点向官桥供销合作社过渡60多家,过渡资产总额494元。1956年6月经国家扶持,建起副食品加工厂。1957年至1977年为供销社发展壮大时期。虽然通过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但部分坐商仍有社会基础,在经济领域里开展了激烈的斗争,经过说服、教育、团结的方法,全面实行了公私合营。1956年柴胡店、木石为官桥供销社的中心店(1962年7月分开)。1951年至1963年粮食管理所、食品供应所、交易所、黄烟收购站均属官桥供销社管理(1963年归属系统领导),供销社业务量空前壮大。1971年后,加工业务逐渐扩大,官桥供销社有了较快发展。1978年至1998年是官桥供销社振兴改革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按经济自然发展规律,调节城乡产业结构,农村开始以生产结构为中心的全面改革,推行土地承包生产责任制,对农村供销社产生了极大影响。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商品化,商品交换规模日益扩大。恢复供销合作社性质,增加民办股份,实行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扩大经营领域和服务范围,克服官商作风。1983年6月集中时间抽出30人组成9个扩股小组,对全社原有供销社社员2464户,3666股,股金5171元,逐户进行清理,落实股数,兑现分红2585元,新扩12370股,股金24740元。1983年7月24日,召开了第五届供销社社员代表大会,通过了种衍超作的《供销社工作报告》、王新坡作的《供销社财务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新的领导机构。同年开始,对企业进行综合治理,在内部推行经济承包和岗位责任制。1984年12月,利用收棉季节又扩2479股,股金49380元,通过扩股全社共有18505股,社员股金79291元,增加了自有流动资金。1986年,投资兴建官桥供销大楼,1987年10开始营业,大楼坐落在木曲路东,府前路北,南和官桥镇影剧院、文化大楼相呼应,建成营业面积980平方米,1988年改称官桥供销大楼,有职工20人。主要经营针织、布匹、鞋帽、成衣、五金、家电、文体、副食品、大小百货。1998年至2〇17年是市场经济多元化发展时期。国家实行全面开放的经济政策,市场竞争激烈,变独家经营为多家经营,使供销社在业务上面临着强烈冲击的被动局面,推行承包责任制,提髙竞争力,供销社体制改革势在必行。2004年,官桥供销社经改制称供销超市,售货及管理人员自行聘用,原供销社职工只留3人,其余皆自谋职业,待到退休年龄办理退休手续。2011年,供销社加大农村现代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在滕州五中学校对过建金桥超市,经营面积达2000平方米。2015年,官桥供销社按照国务院指示精神,立足于服务“三农”,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行土地流转,开展大田作物托管等业务。官桥供销合作社建社初期只有业务机构,主管人为主任,财务由会计负责,并兼营业。1956年3月组建党支部,黄有珊任书记,党员7人,到1985年底发展到24人。同时建立团支部,张家美任书记,团员6人。1985年7月建工会,倪玉河任主席,会员180人。党、团、工会的组建,使官桥供销社有了强大的政治骨架。1983年7月24日召开了五届社员代表大会,组成了新的领导机构,全面推行承包责任制。官桥供销社的经营,始终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的方针。从1982年起,在经营上向生产型发展,由坐等购销变开发扶持,增加商品基地,开拓了货源。始终将农民买卖难的问题作为主要课目来抓,紧紧围绕购销、酿造、支农三个方面开展业务。官桥供销合作社在创建、发展、改造中开展购销业务,坚持面向群众,掌握适销对路,勤进快销。20世纪50年代限于资金设备短缺,只经营些生活资料,诸如油、盐、酱、醋、香烟、布匹、小百货、收购的部分农副产品。销售物资多在县内采购,到80年代,随着群众购买力提高,中低档和高档商品需求量增加,采购业务发展到南京、上海、杭州、蚌埠;省内的济南、青岛、济宁等地,渠道多、范围广、品种全,年进销总额在400万一700万元。经营商品种类由原来的十几种增加到2017年的6000多种。官桥供销社党支部一直将支农工作放在首位,并将采购的农副产品跟开拓商品货源联系起来。从生产入手,在支农方面做到了“三早”(早计划、早抓货源、早供应),下乡送货,服务到村、到田。1974年秋,官桥公社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官桥供销社全力以赴,满足各种物质供应。供销社收购站采取正常收购与下乡收购、突击收购相结合,在开展宣传的基础上,结合节曰卫生运动,下到村、户、厂、矿大搞回收工作。回收范围广,如铁、铜、铝、锡、塑料类,鞋底、碎纸等达50多个种类。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取信于民,上级指令性任务年平均在5万元左右,每次都是提前超额完成。为保证价格政策实施,1958年起配专职物价管理人员1名,对商品实行一货一卡制。供销社食品加工厂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食品酿造经营仅十几个品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只靠购进售出远远不能满足群众需要,从1956年6月开始建副食品加工厂,初建时3个车间,15间厂房,只能生产一般糕点、酱油、食醋、酱菜,加工量小,仅能自产自销。1971年,在县社“供销社大办前店后厂”的指示下,扩大加工业务,1979年3月,加工厂从官桥街里迁到镇政府西部新厂院内,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速。1983年8月供销社员工在省市县三级业务比赛会上获心算第一名,同年12月,商业部举行全国珠算比赛,又以单项280分成绩夺得第四名。1985年,官桥供销社被县委、县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八一矿商业公司国营八一矿区商业公司建于1958年8月,当时为了支援官桥露天煤矿建设,做好18万劳动大军的生产、生活资料的供应,滕县县委决定成立官桥露天煤矿物资供应处,县长程竹泉兼任处长,下设行政、财务、生活3个组,在临时搭建的24间草房里,指挥供应。同年11月,县委财贸部批准设立官桥露天煤矿采购供应站,内设人事、业务、会计、物件4个办公室,调集924名商业职工(包括官桥、木石、羊庄供销人员,1959年10月回本单位 ),建32个商店,47个供应点,64个流动组,17个饭店,49名补鞋工人,143名理发员,基本上满足了建设工人的生产、生活的物资供应的需要。1959年10月,滕县县委根据官桥露天煤矿的具体情况,将采购供应站改为矿区综合商店。1960年3月建加工厂,下设刘村、官桥、魏庄、谷山、轩辕、八一矿6个门市部,属滕县商业局管辖。1961年5月,八一矿区综合商店迁矿区西首,设人事、业务、会计3个股,独立核算,拥有职工205人,从木石到刘村下设7个门市部,矿区里面4个小卖部,网点分散,辐射面积达100多平方千米,商店积极开辟货源,花色品种多样,坚持送货到矿,常年担负着矿职工、职工家属以及周边群众11万人的物资供应。1966年12月八一矿区综合商店与滕县百货公司合并,1976年5月,将饭店、理发店、家具店全部交滕县服务公司管理。1983年11月,八一矿区综合商店改称八一矿区商业公司,时任经理赵洪宕、赵传楷。丨985年,调入商品总额505万元,销售额550万元,毛利率11.08%,利润总额9万元。1986年,为了增强经营机制,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八一商业公司进行了组织、网点、人员诸方面的调整。增设购售经理部,滕州市商业装簧设备厂,在第一批发部的基础上,增设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批发部。1986年下半年投资4万元将原杂品门市部拆建家具店;八一百货大楼扩建营业面积100平方米。1987年,在滕县城里租赁3500平方米营业大楼,将经营范围由矿区伸往城市。1988年6月,
  八一商业公司再度调整,分为3个商店,即
  八一批发商店、八一零售商店、滕州市商业大楼,食品加工年配制能力达40万千克以上。1986年经营总额760万元,完成利税33万元,到1988年底经营花色在1万种以上,经营总额1380万元,完成利税38万元。高档商品有彩色电视机、名优洗衣机、电冰箱、丝绸毛呢、组合家具,低档小到针头线脑。经营商品价格上高达数千元,低到几分钱。批零兼顾,童叟无欺,以服务为宗旨,坚持顾客至上,信誉第一,连年超额完成指令性任务。1987年,枣庄市烟草公司专卖局设卷烟批发点和卷烟市场监督检査站,授权八一商业公司监督检査矿区卷烟市场,对假伪劣品泛滥和哄抬烟价起到了抑制作用。至1988年底,全公司职工260人,其中经济师3人,会计师1人,助师12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集体商业受到冲击,20世纪90年代商业公司收益降低,商业公司柜组承包给个人经营。第四节物资供应官桥贸易公司官桥贸易公司建于1979年11月17日,时称官桥贸易货栈,办公地点设在供销社旅社内,后迁至车站村旅社,1982年增配外勤办事员,1984年3月征用西王庄土地2亩,建办公室5间,至此有了固定地点。公司定员12人。官桥贸易公司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搞活”先后制定了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公司以服务为宗旨,为买卖双方牵线搭桥,联系业务开展贸易活动。1979—1981年属初创阶段,只经营土产杂品,没有上交利润能力。1982年,贸易量增加,除上交利税0.5万元外,还积累了基建资金,固定资产净值达4万元。1986年,法人代表杜庆年,投资0.9万元开设烟酒糖茶门市部,面向农村,广开服务项目,经济效益稳步上升。1987年7月,新建平房5间,固定资产净值17万元,完成总产值24.6万元,销售利润1.07万元,上交税金0.67万元。1997年,由邓贞生承包。至2005年,因市场经济的影响停止经营。滕县果品公司官桥批发部滕县果品公司官桥镇批发部,1964年前属县土产公司领导。1%5年成立滕县蔬菜果品公司官桥果品收购组,占地20亩,库房15间,20米X7米货位4个,具备收、运、储的序列能力。1980年由官桥公社林业站、官桥供销社采购站、官桥果品收购组3家成立果树生产技术指导小组,潘凤银任组长,由5人组成领导班子。任务是一面抓生产,一面抓收购。1965年前平均果品收购量500万千克,1966—1979年平均年收购650万千克。最多年份收购苹果、梨等水果850万千克(1968大年),最低年购500万千克(1976小年)。调往全国20多个省市,最多日发货28车。常备条筐20万套。1980年起,除直接经办少量的议购议销外,主要是介绍业务,对买卖双方起贸易介绍作用。1983年5月1日,由李生元牵头承包,成立官桥果品批发部,定员4人。承包后,主要业务是生产、收昀、调拨批发。经营干鲜果品,调味、烟洒糖茶、食盐等。不独立核算,采取公司进货报账制。平均年经营额100万元。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滕州市果品公司官桥批发部经营逐渐走向萧条,于1987年撤掉。滕县上产杂品公司#桥储运坦滕县土产杂品公司官桥储运组,原系薛城县县社下属单位,1953年冬由丁作法组建,在车站村南铁路东侧购场地8亩,主要业务是运发苇席。1954年春孟锡安接任,置地10亩,建办公室6间,配员5人,除接运编外,负责供应张汪、欢城、鲍沟、西岗四区的食盐。1954—1955年向东北发苇席百万领。1956年划归滕县,李茂昌负责,苇席存量达70万领。每月接运食盐200余吨。办理官桥、张汪、欢城、鲍沟、西岗、柴胡店等6个区的黄烟、废旧杂品、鲜果、棉麻、苇席的收购接运业务。到1958年固定员工18人,货场扩大为50亩。1971年任士君接任,配员7人。由于1954年黄烟归口,1958年鲜果归口,1971年棉麻归口,业务量减少,货场渐次划出,主要收运苇席、玉米。1964—1985年,只经营苇编。据统计,1979年最高量月到40节600吨,最高日到量16车240吨,同时经营少量等外木材。储运组始终实行公司核算。官桥储运钽的另一业务是为山东省救灾办公室代收防讯物资,常年储存草袋100万条,按指令颁发,范围为官桥、柴胡店、张汪3镇。储运组几经调整,到1988年底货场占地为20亩,3.5米x40米货位20个。储量能力40万吨,建有70立方米消防池3个,深井1眼。滕州市土产杂品公司官桥镇储运组功能渐失,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撤掉。官桥储运组主任:任士君。微山县上产杂品公司官桥转运站微山县土产杂品公司官桥转运站建于1967年8月,属地方国营。初时借用滕县储运组南半院为营业地点。1979年4月征地11.25亩建仓库4间、水塔1座、办公室、瞥卫室、宿舍7间、4米x4〇米货台8个,并配备了消防用具。转运站主要业务是仓储和运输。农村产品的收购以南四湖苇制品为主,发往华北、东北诸省,并代存防汛物资。1976年唐山地震时,先后向灾区调运苇席1M余车计90万领,受到国务院抗震救灾办公室的嘉奖,荣获锦旗1面。微山县土产杂品公司官桥镇转运站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裁撤。站长:周华(1967_1970); 陈孝增(1970—1973); 吴传民(1973—1977); 马正全(1977_1979); 李连桥(1979—1981); 刘云灿(1981—1985); 张吉珍(1985.4—裁撤)。官桥物资供应站官桥物质供应站,建于1978年5月,属滕县物资局领导,为滕县物资贸易中心设在滕县南郊几个乡镇的基层服务单位。主要经营农机具、农机配件、钢材、化肥、五金交电等。1978—1979年年经营额20万元,1979—1980年年经营额《万元,1981—1984年年经营总额28〇万元,1985年经营额125万元。官桥服务站的设置不但为社队、农户购买机具、线材提供方便,且大型机具有专车送货,还可办理预购代购业务,属经营服务型商业。到1985年底有职工8人,1998年因官桥小城镇建设,物资供应站营业厅拆除。官桥物资供应站历任负责人:王诗华、孔祥俊、蒋道宪、刘庆文、孔令忠、张历金。第五节集市贸易官桥地区自古就通过集市贸易,进行物资交流。官桥街是农民进行集市贸易的中心地区,官桥大集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隋朝以前就有相当规模的交易市场,除每旬四、九(农历〉 逢大集外,每旬二、七(农历)逢小集(早市),逢集日售有粮食、牲口、家畜、家禽、木料、石料、家具、车辆、五金杂货、大小百货、鞋帽布匹、花鸟虫鱼等,商品齐全,交易额高。另外境内还有北辛、苏睦2处集市,北辛每旬二、七、五、十为逢集日,苏疃每旬三、六、九为逢集日,主要销售农副产品。20世纪60年代又增设八一矿区集贸市场和三O八早市,90年代增设洪林早市,销售商品主要面向采石场。官桥毎年春秋两季逢古会,会期分别在农历四月初三和十月初三,还有大山口(善庄山口)会和歇马亭会。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农村集市贸易加以保护,因此集市□趋繁荣,每逢集会之曰,人群涌动,热闹非凡,上市物品种类齐全,购销两旺。国家对粮、油、棉、烟实行双统,按照政策在品种、秩序、地点、对象、数量.价格等方面加以管理。1949至1955年区公所成立市管组织,工作人员由税务所、粮食管理所、供销社等部门组成,专人参与市场管理活动。1956年建交易所,具体管理市场,保护集市贸易秩序。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由于集中人力大办工业、大办农业,造成集市管理工作无人过问,从而影响副业生产,市场产品匮乏,供求矛盾加剧,价格升高,市场秩序混乱。1959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农业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歉收,国家物资奇缺,商品货源不足,集市贸易受到很大影响,物价上涨,黑市投机者猖獗,集市贸易十分萧条,导致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非常艰难。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人、农民忙于搞运动,集市贸易松弛,同时把集市贸易作为资本茶、日用百货等也都搬上集市,品种丰富齐全,货源充足,质量高,价格稳定,几乎没有淡旺季之分。官桥集地址几经变迁,最初集址在官桥街(太平庄村头至官桥街北头)和现育才路上,1980年后,市场繁荣,商贩增多,买卖摊点逐渐迁移到镇府前路,2000年后府前路又多主义道路来堵塞,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掉,因而集市贸易处于瘫痪停顿状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富民政策,集市贸易日趋活跃,市场管理机构加强,开放粮油市场,肉类、禽蛋、蔬菜、布衣类等上市量日渐增多,烟洒糖次加宽修建,路两旁店铺鱗次栉比,商业异常繁华。2018年秋季,官桥集集址又迁镇政府后面东西路上。20世纪80年代建起官桥车站商业街,2004年建金三角集贸市场,官桥小集迁入。2011年后,在官桥镇驻地相继建起贵诚、金桥、华联、八一矿区等5处大型超市。第六节粮油购销官桥粮食管理现所官桥地处薛河冲击平原,盛产粮食,解放前农民自产自给自由买卖,集市斗户(行头)量升喝价。在民国年间,官桥车站有座商薛尧山等经营“同利公粮行”,专做粮食收运交易。当时农民除交纳田賦外,还要负担地方杂税。1946—1947年,为了支援前线,国家开始向村农户征集粮草(由村代收),区设财粮助理员,村设财粮委员,具体办理征收、供给、结算等事宜。1948—1950年,官桥区设粮库(即粮食管理所的前身)1953年组建官桥粮管所,下设木石、官桥、北辛粮站,总容量为250万千克。1951_1962年属宫桥供销社辖,1963年归属系统领导,是县粮食部门的基层单位。官桥粮食管理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粮管所自建立起,就担负着全区的征收、统购、统销、议购、议销,各种奖售,国代村储(包括社队、社办工企业45个单位〉,调运调剂等业务。在贯彻国家双统政策中,官桥粮食管理所配合有关部门,打击了投机倒把、套购粮油、囤积居奇等不法活动,稳定了市场价格,并掌握和提供了本地区每年粮食的产、购、销、储存等有关资料,便于行政领导机关分配和安排粮油生产,摆正三者关系的位置。特别是调剂余缺,良种引进方面,深受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1985年官桥粮食管理所,共有职工19人,设所长、站长、会计、出纳、防化、调运、营业、保管、炊事等职。平均年呑吐量为1350万千克,经过扩建,到1985年底仓储总容积2900万立方米,水泥场地4000平方米,露天货台750平方米。为了搞活经济,1983年开始上新项目,粮所实行多种经营的模式,购买电动挂面机、电动饲料粉碎机、馒头机1部、烤箱1部,并设有门市部2个,饭店1处。1988年粮所实行计划经济,分为营业站,负责计划供应;保管站,负责国家粮食储备和地方粮食储备的管理。1990年除担负以上职责外,还负责官桥全镇的“三提五统”工作。1993年前后粮所由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粮所增设经营站,职工人数达50人。2003年八一粮所巾粮食局直属转为官桥粮所管理,职工人数达到87人。2005年12月,粮所实行体制改革,粮食系统全员下岗,只留有所长、副所长、会计等7人为留守人员,作为改制的执行者和实施者,并于2006年4月成立了滕州市天宇官桥粮油购销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王欣,主要经营粮食购、销、存等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008年10月滕州市粮食局成立滕州市嘉禾粮油有限公司,原官桥粮所隶属市嘉禾粮油有限公司,并改称为滕州市嘉禾粮油有限公司官桥粮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每年向市嘉禾粮油有限公司上缴国有资产收益金。王欣为粮库主任。2014年4月至2017年底,官桥粮库有员工9人,经营方式不变,聘闫彦为官桥粮库主任。
  膝州市八一矿区锒店为了支援煤炭生产,滕县粮食局于1959年3月在八一建立矿区粮店,为县粮食局直属单位。八一粮店主要担负八一煤矿、官桥机厂及矿区各单位职工家属1万余人的粮油供应业务。粮店机构设有办公室、八一粮店、谷山粮店、议价公司、食品加工厂、副食品加工厂等6个部门,配主任1人,副主任2人,职工27人,临时工23人,党员7人。粮店原建库房2座,1986年建宿舍楼、议价经营楼,1987年建办公楼,截至1988年底,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配汽车1部,固定资产75万元,仓储董15万公斤。1986年由陈孔跃牵头与市粮食局签订为期3年的承包合同,并经公证处公证。承包内容包括:费用包干,议价经营。2003年,八一矿区粮店归属官桥镇粮所管理。八一粮店主要负责矿区6大单位的供给,工种定量8个。1986年供应1.27万人,1998年为1.4万人,其中职工0.58万人,月供应量45万千克,食油0.7万千克,经营额9.5万元。八一矿区粮店于1986年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88年被率庄市评为 “城镇供应规范化服务先进单位”。主任兼支部书记:陈孔跃(助理经济师)。官桥食品供应站官桥食品站建于1958年,厲官桥供销社兼营,1%3年归属县食品公司领导。主要经营生猪的收购、销售、调运业务。建有收购饲养车间、加工车间、仓库、门市部。从生猪的收购、检疫、麻电、宰杀、门市部销售,形成了一条龙的生产作业线,是初具规模半机械化的小型企业。建站初期生猪年收购量在二三百头左右,采用原始的屠宰、销售方法。60年代初,年收购量不过三四百头。中后期毛猪存栏量增加,当时收购多、销售少、调运停滞,食品站根据上级指示,采取当地销售的措施,建“三就点”(就地收购、就地宰杀、就地销售)20个,安排30余人走村串巷,降价销售,政府发给降价补贴,使业务单位不受损失,年销售量在千头以上。1970年贯彻毛泽东主席“大养其猪”的指示,全公社掀起养猪建圈高潮,出现了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养猪场,国家发给扶持金,食品站向社员发给预购定金。同时,国家、社队采取不同形式的奖励制度,诸如工分补助,粮食补助,按户拨给养猪田。社员出售生猪,国家奖励现粮,发布票券等,业务量以年10%的速度递增,确实出现了 “猪多、肥多、粮多” 的可喜局面。后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市场关闭,层层派购,食品站就地销售不得超过指定收购任务的20%。因此,一度执行职工凭票,单位限量的供应办法,社员吃肉更成问题,“门市窗前排长龙,哭喊拉叫买不成。”1978年后,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由集体群养变户户喂养,农民想方设法把粮食向商品转化,在词养上出现了“周期短、出栏快、重量大”的特点(过去平均每头70千克左右,后发展到平均170千克左右),同时跟兽医站联合引进、推广瘦肉型猪,深得饲养户、消费者的欢迎。由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个体经营户也随之增多。1986年,全镇有证个体屠宰户发展到36家,遍布5个集市。食品站为占领市场,获得信誉,坚持做到“优质卫生、价格合理、方便群众”,并实行内引外联,与安撇、江苏、湖北、河北等5省搞横向经济联合,进行议购、议销的交往。1987年,购进生猪2896头,直接销售981头,纯销售额91万元,利润0.11万元,上缴税金0.29万元。1996年,为落实国务院《定点屠宰管理条例》,官桥镇印发《关于加强生猪定点屠宰检疫管理的通知》,同时成立由分管副镇长为组长的领导工作小组。镇食品站严格执行定点屠宰的政策,严把产品质量关,做到“宰前检疫、宰后检验”确保肉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坚决杜绝私自宰杀,严禁病死、注水猪肉流入市场,让人民群众真正吃上放心肉。官桥食品站历任负责人:王全兰、钟士元、张开平、宋志宝、魏传江、孙开水。官桥面粉厂官桥面粉厂是官桥供销社投资兴建的一处现代化的标准中型面粉加工厂,生产“古薛牌” 面粉,于1988年建成投产,总投资400余万元。1992年又投资10万元改建2个圆仓,增添30万元机械设备,日产面粉40吨。I"5年,面粉厂再一次扩建,投资240万元,建5个圆仓,增加10台磨的生产设备,可日产面粉120吨。生产的面粉远销东北地区和俄罗斯等国家。1999年因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设备老化,原来2个圆仓停用。2004年9月,官桥镇面粉厂转租承包给私人生产经营。第七节烟草管理官桥黄烟收购站官桥地区种烟历史久远,过去一直是晾晒为主,加工成牛毛丝、杂拌供人们吸食。1940年从青州、莱芜引进烤烟技术。I942年前后,官桥、张汪等地出现大面积种植,所产烟叶多在滕县、夏镇出售。日伪时期滕县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烟草的收购、生产、调拨及市场管理。1949年后,种烟面积逐渐扩大,为了加强对烟草行业集中统一管理,成立烟草采购局。1955年滕县烟草采购局在官桥设黄烟收购点,负责官桥、张汪、鲍沟、柴胡店4个区的采购任务,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上.年收购量为55万千克。1957年收购站归属官桥供销社领导。1961—1965年种植面积3000亩左右,采购范围是官桥、张汪、柴胡店3个公社,年收购量多在50万千克以上,少则10万千克。1965年国家成立烟草工业总公司,官桥黄烟站从供销社分出,单独成立黄烟收购站,属滕县烟叶供应站领导。种植面积为5000—6000亩,收购M在150万千克以上,站内除20名正式职工外,尚有百余名季节性临时工,并建有黄烟复烤厂。1966年底,滕县烟站改名烟叶分站,业务属山东省棉、烟、麻公司领导,行政归滕县商业局代管。1966—1976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0亩左右,收购量在50万千克上下。1977—1978年,种植面积为5000亩,收购量达100万千克。1980年后,国家实行指导性计划生产为主,面积不稳定。1983年国家成立烟草总公司,对人、财、物、产、供、销、内外贸易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官桥烟站归属車庄烟草公司领导。1985年收购量为75万千克。1990年后烟站没有黄烟收购任务,不再收购黄烟。1994年烟站改为烟草批发部,负责官桥、柴胡店、张汪、鲍沟4个乡镇的烟草供应。至2000年,枣庄地区烟草由枣庄烟草专卖局统一供应,官桥烟草批发部改称为官桥烟草专卖管理所,负责官桥、张汪、柴胡店、鲍沟镇的烟草经营的监管和稽査。2013年稽查管理所合并到鲍沟管理所。官桥黄烟站历任负责人:张福多、李正衡、郭西泉、吕传清、孙凤凯、刘向法、王家刚、杨传林、种延庆、梁兆华、李玉存、徐德龄。第八节工商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所官桥工商所是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派出的主管市场经济秩序的机构,1949年10月设立,名为滕县五区市场交易管理所;1950年,更名为滕县官桥区市场交易管理所;1953年9月,更名为滕县五区市场交易管理所;1955年9月,更名为滕县官桥区市场交易管理所;1956年6月撤销;1957年6月,重新设立,名为滕县市场管理委员会官桥区市场交易管理所;1963年12月,更名为滕县市场管理委员会官桥市场管理所;1973年3月,更名为滕县官桥工商行政管理所;1986年4月,更名为滕县工商局官桥所;1988年5月,更名为滕州市工商局官桥所;1992年11月,更名为滕州市工商局官桥工商所。工商所地址坐落在滕州市官桥镇官桥村746号,占地面积2.27亩,房屋结构为2层18间,建筑面积430平方米。2002年11月机构改革后为副科级工商所,配备工商人员8名,个协工作人员1人,其他人员1人,其中所长1人,副所长2人。管辖区域:官桥镇行政区划内,自然村52个,人口6万余人;有官桥农贸市场、官桥驻地市场、三0八市场、八一市场、东洪村市场、苏喧市场等6处市场;国有(集体 )企业46家,私营企业312家,个体工商户2467户。2013年4月工商所原办公楼拆迁,租赁官桥邮政分局三楼办公。2018年10月更名为滕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桥市场监管所。官桥仲哉庭1988年8月,滕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经济仲裁委员会设立官桥仲裁庭,辖官桥、张汪、柴胡店、木石、羊庄等5个乡镇事务。
  庭长侯以行,仲裁员寇传林。1990年,官桥仲裁庭撤销。个体劳动者协会官桥区于1952年建工商联合会,私营工商者均入工商联,1956年公私合营,后解体。1明3年11月11日建官桥个体劳动者协会,在官桥工商所内办公,是个体工商业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的组织。协会实行“民办官助”,在工商行政管理所指导下工作,会员全是个体工商业户,入会者必须个人提出申请,工商行政管理所批准,报县工商局备案方可入会。协会的任务是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令,教育会员遵守国家法规,坚持社会主义经营方向,文明经商,礼貌待客,文明生产,优质服务,明码标价,公平交易,履行纳税义务,为社会主义服务。1986年官桥个体劳动者协会会长孙长远,副会长孟庆增,秘书杨家修。
  第九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官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成立于2011年,由镇民政科科长兼任所长。2014年9月,滕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设官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负责人孙延进。与官桥镇农技站、兽医站3个单位共用1个办公楼。设有询问室、快检室、办公室,有所长1人,工作人员3名。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人物

倪玉河
相关人物
黄有珊
相关人物
张家美
相关人物
杨家修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