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煤田分布与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40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煤田分布与开发
分类号: P618.11
页数: 2
页码: 358-359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煤田分布与开发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煤田分布 煤田开发

内容

官桥煤田为滕县三大煤田之一。官桥镇域内的煤田,地层为炭二迭系煤田,煤层总厚度11.7米,含18层,具有煤田阔、煤层厚、储量大的特点,并有铝土矿、锗矿贮存于煤层之中,占据滕南煤田的中心部位,南临薛城区,北抵木石村,是滕州地区最早发现和开发利用的煤田区。官桥煤田含煤面积40平方公里,总地质储量2亿吨,可采储Ml亿吨以上,资源相当丰富。官桥境内煤田开发较早,史传于元、明时期,17世纪中叶盛于一时。据《清•文献通考》三十一卷记载,乾隆五年(1740年),有人在滕县的官桥、木石一带采煤。当时采煤人受官府限制,按“每窑立一窑户,民地以地主为窑户,官地以领帖之人为窑户,照当税之例领帖办税”。还规定“凡有雇用人夫必用当地之人,对其地邻等备结,无许外方人等充冒致生事端”。因此,最初从事煤业的人,大多为本乡本地的农民,他们在自己的田地里或在古代遗留的旧窑内掘井挖炭,一般自由合伙,集资开窑。由于采煤设备简单,技术落后,只能挖一些较浅的煤层和露头煤。17世纪中叶,采煤业日益增多,官桥、木石、涝坡一带的煤田区相继被开发利用,同时在技术、工具、运输、提升等方面较前大有进步。据记载“有精于此道者能预知采若干尺有何石何土,若干尺有水有泥,需多少工方可得煤”。为便于通风由单井改为双井,运输由人背改为拖筐,提升由滑车改为畜力牵引,排水由木桶改为牛皮包。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后,连年灾荒,民间衣食困乏,煤业逐渐萧条,到清道光元年(1821年)彻底破产达50余年。后咸丰、光绪年间时有开发者,均以破产告终。民国二十四年,前莱村王耀高申请办矿,山东省建设厅批复“准于设权”,但仅为报请呈复而已。新中国成立后,从1957年起,国家对煤田进行了有计划的开发和利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期间,官桥煤田作为重点开发区,先后创建了国营八一、莱村、孤山、魏庄、刘村和露天矿6处大型煤矿;县建木石(后迁井亭)、管庄(后迁黄庄〉中型矿2处;官桥公社建小煤窑2处。到1985年底,官桥煤田大中小10处生产矿井,累计生产原煤3500万吨以上。煤炭是官桥发展实业、振兴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依仗这一优势镇办企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镇境内有煤炭铁路运输专用线,原煤通过铁路、公路运往四面八方。1991年,官桥南、北煤井合并,成立官桥煤矿。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煤炭价格影响,结合国家企业改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南北煤井均进行改制。1996年,南煤井租赁给枣庄市中区进行经营;1998年,北煤井交由滕州%属黄庄煤矿经营。21世纪初期,煤炭价格上涨,官桥境内先后建洗煤厂10余家,但随着市场煤价下降,多家洗煤厂关停并转,或升级为水煤浆。后期,镇两煤井先后停产关闭,洗煤厂全部停产。随后八一煤矿资源性枯竭,到2017年,官桥境内所有煤矿全部关停。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
滕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