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畜牧养殖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391
颗粒名称: 第七章 畜牧养殖业
分类号: F307.3
页数: 6
页码: 347-352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畜牧养殖业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畜牧 养殖业

内容

根据北辛遗址出土的骨、角、牙器(器形有镞、魚镖、鹿角锄、凿、匕、梭形器、针、锥、笄等,蚌器有镰、铲、镞和蚌饰等)和家猪型骨架分析,北辛先民除了狩猎和采集外,还词养猪、鸡等。据前掌大遗址发掘过程中获得的大量自然标本,说明商周时期,此地动物类有兔、狗、貉、熊、鳄鱼、马、猪、麋鹿、梅花鹿、黄牛、山羊等。新中国建立前,官桥境域内没有大规模的畜牧养殖业,各类牲畜的养殖大多为家庭散养。新中国建立后,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畜牧业发展,生产队里养殖牛、马、骡,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役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牲畜大多作价分散到农户喂养。通过大力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庭院经济,畜禽专业村、专业户不断涌现。20世纪80年代,提出“要致富、搞畜牧”“想发家,种养一齐抓”,鼓励群众搞养殖发家致富。1991年,养猪专业户1000家,养禽专业户400家,养兔专业户200余家。1994年,政府提出畜牧业要从庭院走向大田,信用社提供低息贷款,出现了大康留联户千头养猪场、北吴庄等养猪村10多个。至1995年,全镇各类养殖专业村15个,养牛专业户200余家,养兔专业户580余家,猪、禽、鱼等养殖专业户1500余家。进入21世纪,随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合同鸡、兔业务的开展,—些大型养殖场建成投产。2002年6月,倪楼村西建设占地2S亩的现代化养鸡场。2003年10月,渠村合同鸡养殖小区开工建设,当年建养殖小区27个,新建养殖大拥322个,发展合同鸡兔养殖114万只。2010年,全镇规模养殖户137家,牛1315头,猪期末存量7650头,出栏7314头,鸡期末存量19.6万只,出栏38.2只(其中博泰养殖公司20.8万只),羊存栏340只。第一节家畜养殖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培育出许多较为优良的家畜品种。家畜主要有牛、驴、马、骡、猪、羊、狗等品系,近100个品种。大牲畜大牲畜主要包括牛、马、驴、骡,饲养目的主要是役用。新中国成立前存养量很少,全镇不足500头(匹)。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迅速,1966年大牲畜1983头(匹),役畜13的头(匹)。1971年,达到1W5头(匹)。1刃5年,大牲畜共有2155头(匹),从农役用1807头 (匹>。1卵0年,大牲畜共有2〇46头(匹),农役1733头(匹)。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大牲畜归个人饲养,从农役与转向运输。1990年,大牲畜共有1420头(匹)。1"5年,大牲畜共有3400头(匹)。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趋提高,对大牲畜的饲养目的由役用型转向食用型,尤其是牛的品种也由原来的本地杂交改为鲁西南黄牛,镇内出现了不少饲养大户及饲养专业村,到1998年,存养M多达2300头 (主要是牛)。牛当地以牛为主,特征是毛色多为黄色,次为黑色,头大小适中,颈较细长,角形有“龙门” “八字”“顺风”等,肩峰不明显,腰背平直,腹大充实,蹄质坚硬,体型中等。1971年,牛增至1665头(匹),1975年达到2083头,1980年有牛1683头。1995年,养牛专业户200余家,牛存栏董3000头,年出栏肉牛1000头,牛肉220千克。大康留、西康留、前善庄、前掌大等村建有养牛场。马当地养马数《很少,1985年前不到50匹,最高为1990年前后,共有150余匹,主要用于运输畜力。后来机动车辆增加,马的役使逐渐退出。驴主要用于农田耕作及短程运输。当地驴多为灰色,体形较小,体高一般在1.25米左右。1967年,开始引进德州驴品种。1975年共有驴67头,占大牲畜的3%;1980年达到362头,占大牲畜的18%。由于驴在交通运输中起到较大作用,1990年存养量占大牲畜的67%。到1995年降至250头,占大牲畜比例下降到7%。随着动力运输机械的广泛应用,驴在交通运输中逐步淘汰。骡马和驴的种间杂种,主供役用。由公驴和母马所生的杂种为马骡,简称骡;由公马和母驴所生的杂种为驴骡。骡和驴骡生命力和抗病力强,饲料利用率高,体质结实,肢蹄强健,富持久力,易于驾驭,使役年限可长达20~30年,役用价值比马和驴都高。1990年全镇共有40头,后随着农耕生产和交通运输的现代化而淘汰。猪存栏量在1949年前全镇不到500头,而且多为华北型黑猪。1953年后养猪有了发展。1958年,公社在官桥村西南隅建养猪场1处(1962年停办)。1966年全社饲养量为4285头,品种多是改良后的“约克夏”“长白”“金华”等。1969年增加到1万多头。J970年,国家号召‘‘大养其猪”,同时公社提出“一人一猪” “一亩一猪”的口号,掀起养猪热潮。1975年,全社养猪18240头,集体养殖3849头,社员养殖14390头。1980年,养猪12847头,集体养殖65头,社员养殖12782头。1990年全镇共有猪1.85万只。1995年前后,镇党委、政府提出“科学饲养”“规模词养”思路,逐渐出现了很多养猪专业户,全镇存养量达到2.4万头,年出栏3万头,猪肉1350千克。同时,出现了不少养猪专业村,如吴庄、时村、时店、大康留等养猪专业村。进入21世纪,养猪进入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养殖,大韩村、史庄、前掌大、坝上等村建有标准化养殖场。
  羊当地羊有山羊、绵羊2个品系。当地绵羊属蒙古羊品系,其特点易管理、抗病力强,但毛产量较低,一般年产毛量3.5公斤左右。当地山羊多为白色,次为青色、黑色。由于配种改良,21世初,引波尔山羊,经杂交出现了斑点花山羊,四肢粗壮,个头大,肥胖,出肉率较高。1949年以前,全镇养羊不到2000只。1966年,有羊4370只。1975年,全社共有羊8179只,社员养殖8175只。1980年,共有羊10867只,其中山羊9373只,绵羊1494只。1990年,共有羊20000只,其中山羊17000只,绵羊3000只,年出栏16000只,羊肉130吨。1995年,养羊数遣达27000多只,年出羊肉700千克,羊毛30千克。专业户有北官庄村的张本山、张本海兄弟二人。2000年,官桥村养殖户在兽医站的帮助下,引进波尔山羊1组(一公二母)。进入21世纪,除农户散养外,东莱村、北辛、良里、坝上、后善庄、东公桥、北韩村、东郑庄、官桥村等20多个村涌现专业规模养羊户。第二节家禽及其他养殖鸡、鸭是官桥养殖的主要家禽。1949年前,全镇存量很少,散养于农村各家各户,但为数不多,均为当地鸡。新中国成立后,养鸡业有了发展。当地群众利用当地鸡就巢习性进行孵鸡养殖。1975年前后,引进“莱杭鸡”“九斤黄” “星杂288”。1980年,共有家禽42982只,以蛋鸡为主,而且大多是当地鸡,毎只年产蛋不足百个。1980年后,肉鸡发展较快。1984年,王园村王廷孝最早发展规模化家庭养鸡厂,一年创收3万元,被称为“王
  三万”。2002年6月,依托牧工商公司龙头企业优势,坚持专业化生产与基地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倪楼村党支部书记倪士建率先在倪楼村西建设标准化养殖场1处,占地面积22亩,建棚4座,单批存养量7万只,年出栏30多万只。随后,在志门、渠村、坝上、西郑庄、官桥村、前公桥、前掌大、东莱村等村庄建设养殖基地、养鸡场。21世纪10年代,因市场原因,肉鸡养殖利润低,养殖户逐步停养,蛋鸡养殖保持稳定发展。2016年,养殖鸡、鸭专业户18家,年末存量14.7万只,鸡8.1只,鸭6.6万只。2017年,因政策原因,多数养殖场因环境污染问题被撤除,养殖量锐减。兔20世纪80年代初,公社建起冷库,进行肉产品加工,从此开始饲养肉兔。1980年,共有存栏7468只,其中毛兔3305只。1986年,存养量有10万只。1990年,养兔量3万只,其中肉用兔2.5万只。1995年,兔15万只,肉用兔10万只。1997年,又在官桥镇建起大型“鲁浙养兔场”,占地51亩,设基础笼位25000个,良种母兔500只,公兔200只,品种兔1万只,年出售仔兔2万只以上。养兔专业户较突出的有大康留庞庆桂(女)、东磨庄张宝田、大韩村李广友等。进入21世纪,随着合同兔的饲养,先后建起了瑞琪、宏远、鹏程等多家养兔专业合作社,带动了后管庄、北辛、坝上、西康留等村养兔专业村,全镇每年出栏成兔达40万只。发展较好的是西康留村孙开鹏的滕州市鹛程兔业专业合作社。其他养蜂1970年春,轩辕庄村任士娥从泰安农学院引进意大利蜂2箱开始养殖。当时,因受极“左”路线影响,发展缓慢。1978年后发展较快,正式建养蜂场。至1980年为鼎盛时期,猛增到42箱,是年取蜜近2500千克,售价每千克2.4至2.8元,年收入6000余元。蜂的品种多系意大利蜂、意苏杂交蜂、少量黑蜂。蜂需要长途放养,任士娥夫妇每年二月下旬到云南、川南、广东等地放蜂,4月间到湖南、湖北、河南,5月返回原籍,6月到山东青岛,7月出关到抚顺、长白山,8、9月到蒙古自治区放养,9月下旬返回家乡越冬。
  1985年,有蜂20箱,毎年可取蜜1000余千克,每千克售价约2.4元,收入2000~3000元。至2010年,任士娥夫妇养蜂40余年。善庄村张吉平小规模养蜂。养鱼宫桥镇宜养鱼水面(坑、塘>53个,面积135.2亩。在20世纪70年代均已养过鱼,鱼种多以鲢、鳙、草、青、鲤较多,鱼成熟后均分给社员。集体养殖时,由于管理不善,到1984年养鱼水面只有18个,面积55.3亩,承包到户养殖。后期主要集中在八一矿塌陷区坑塘内。90年代中后期养殖量达到最高,后莱村还养殖甲鱼。21世纪以来,由于水面减少,效益低,无大面积养殖。北辛、西洪林不少农民,曾在西洪林西薛河底石板上建梁子数十个捕鱼,后建洪林大桥,捕鱼梁子被撤除。也有渔户常到微山湖用网捕鱼为一项经济收入。养貂1974年春,苏疃村刘宝东开始养紹,场地面积1.5亩,场房15间,养貂300只。
  1981年因缺词料下马。第三节畜牧业生产新中国建立初期,当地贯彻国家“关于保护和奖励繁殖牲畜及防重于治”的方针、政策,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从资金技术上扶持农民繁殖牲畜。1951年,起贯彻执行华东军政委员会《禁宰耕畜暂行条例》和台枣专署《关于保护和禁宰耕畜的通令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1955年合作化时期,大牲畜发展迅速。1958年贯彻“社繁社养、社繁队养、社繁户养”及“公私并举,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各有食堂的单位都建立了养猪场。1959年,政府号召农民大搞“十五养”,从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促进了羊、兔、禽、蜂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联产计酬责任制的推开,牲畜大多作价分散到农户喂养。1990年后,政府号召规模化养猪,对饲养专业户,实行“以奖代补”政策,使养猪迅速发展。W94年,政府提出畜牧业要从庭院走向大田,养殖用地不征收费用,信用社提供低息贷款抉持的优惠政策,随乏出现了大康留村以任泽湖为首的联户千头养猪场,吴庄专业养猪村,带动时村、时店、磨庄等10多村养猪;前掌大村李德跃养殖蛋鸡,中洪林、望河等村建养鸡棚20多个。鲁南牧工商在官桥设立肉兔收购站。至1995年,全镇各类养殖专业村15个,养牛专业户200余家,养兔专业户58〇余家,猪、禽、鱼等养殖专业户1500余家。2009年实施了一批新的养殖建设项目,官桥养殖场建设达到高峰。大康留村兽西黄牛养殖基地和斗鸡养殖场,占地面积20亩,投资500万元,建高标准钢架结构养殖牛棚4处,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黄牛饲养量1200头,斗鸡饲养量5000只,配套建设有4000立方米的两个青贮池;太平庄标准化野猪养殖场,占地面积10亩,投资200万元,当年存栏量124头,其中4头野公猪;史庄村十字河标准化生态养猪场,占地面积4亩,投资50万元的建设,饲养量250头,其中生态圈中的发酵床面积150平方米。实施了前公桥利民标准化蛋鸡改造项目,占地面积20亩,投资20万元,饲养量2.5万只,并通过两级市畜牧局审核验收。中韩村生态养猪场建设发酵床面积150平方米;前善庄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占地面积10亩,饲养量100头;前公桥规模化养猪场存栏量达200头;西康留种兔标准化养殖场,种兔远销其它省市;北辛彩色獭兔养殖场以及订单合同鸭养殖等。全镇新建改建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60多处,自然法养猪场3处,发酵床面积400平方米;建设青贮池8个,总容量13500立方米。为了避免环境污染,使畜禽废物处理合理,各类养殖场建有沼气池80多个,全镇畜禽饲养总量45万头 (只),累计畜牧业发展投资资金达5000万元。2016年底,养牛户3户,存栏205头;养猪户57户,9900余头,出栏1.2万头号;养羊51户,达5000多只;禽类14.7万只。2017年以来,因国家政策因素,加上市场需求下降,全镇养殖业不景气,养殖量锐减。猪存栏量不足5000头,蛋鸡6万余只。唯倪楼村养殖场进行了标准化升级改建,提升规模标准,每批次达14万只。第四节饲草饲料饲草当地饲草种类较多,概括起来可分为农作物产品、野生植被两大类。当地农作物副产品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谷子、花生、大豆、高粱等秸杆秧蔓,皆可作为家畜的主要饲料。上世纪60年代,全社作物秸秆秧荽极少。70年代,作物秸杆秧蔓产量不断增加。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作物副产品产量成倍增长。自实行联合收割机后,农作物副产品逐年减少。2012年,全镇农作物桔秆,基本上粉碎在田野里,农作物副产品只有秧蔓,也为数甚少。饲料当地饲料可分为精饲料、粗饲料和混合饲料。精饲料来源于粮食、饼类及鈇皮,主要种类有小麦、玉米、地瓜、高粱、黄豆等。粗饲料主要来源于各种加工副产品,官桥有着传统的豆腐、豆油、香油等制作工艺,其下脚料有豆腐淹、亘饼、油糁等。进入21世纪,养殖蛋鸡、育肥猪、养鱼又逐渐使用混合饲料。第五节疫病防治解放前,官桥无畜禽医疗机构,畜禽病疫流行无法医治,只能顺其自然束手无策。1957年1月,乡兽医站建立,大力开展畜禽治病防疫工作。官桥镇(公社)兽医站经济上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主要任务是负责官桥境内的畜禽传染病的调査、防治,普及畜禽疫病的防治基本知识,搞好配种繁殖及猪、牛的阉割。1984年,又将畜牧兽医工作站改为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站。建立.培训兽医队伍1958年开始,举办兽医培训班。至1985年,共培训兽医人员121人,传授畜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2017年,全镇村村有协管员,有力地加强了畜禽疫病的防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镇兽医站在禽疫病多发期,毎年进行2次猪瘟、猪丹毒、大牲畜破伤风疫苗预防注射,
  1次鸡瘟疫苗注射。治疗猪瘟、猪丹毒、猪气喘,大牲畜破伤风,牛流行性感冒、口蹄疫,年均治疗4000多头次,洽愈率达95%以上。1973年,牛口蹄疫的流行,兽医站发现早、行动快,由于及时治疗和预防注射,阻止了此病的蔓延。1980年,社内发现多例猪丹毒,由于采取了隔离、消毒、尸体处理等措施,也有效地阻止了此病的流行。随着兽医人员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畜禽的多发病、常见病都能及时预防和治疗。2003年3月,成立村级应急防疫队伍,每村选聘1名专职人员,负责定期对牲畜强制免疫防治。畜禽合作医疗1975—1978年,为了更好地发展畜禽医疗事业,保证畜禽疫病的防治,官桥公社牲畜实行了牲畜合作医疗。仔猪阉割镇兽医站年均阉割仔猪6500头,死亡率由1949年前的3.2%下降到0.1%,为了提高成活率,保证服务质量,兽医站规定:对因预防注射和阉割后3~5日内死亡的猪,兽医站负责免费治疗和50%的经济补偿。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