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林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384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林果业
分类号: F316.2
页数: 7
页码: 340-346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林果业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林业经济 林业

内容

官桥地形多样,有丘陵山地、平地,河流,气候湿润温和,适宜各种生物生长,具有发展林业的优越条件,很早即有种植传统。明清时期,主要为杨树、榆树、柳树、梧桐、槐树、楝子、樁树、楸树、桑树等。民国年间,白杨、家槐、刺槐较多。1949年以后,随着林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乡政府积极引进推广了国内外优良树种,主要有意大利果林4号、元白杨、圆槐、刺槐、侧柏,泡桐、雪松、黄杨、银杏、火炬树等。20世纪50年代种植杨树,60年代初种植泡桐(梧桐)。80年代后期,种植银杏、女贞、法桐。2017年,现有林木多是落叶阔树,常见树木近百种,主要有泡桐、杨树、柳树、刺槐、国槐、香椿、侧柏、黑松、火炬等。第一节树木种类当地树种类资源较为丰富。据明代县志记载:“竹木之品”有“竹、松、柏、梧、桐、桧、楸、桑、槐、樁、榆,杨、柳、橡、棠、楝、青杨、白杨等”;“果之品"有“桃、李、梅、杏、梨、柿、車、栗、櫻桃、葡萄、银杏、石榴、山楂、核桃等”。近百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林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过各种途径又成功地引进了许多国内外优良树种,进一步丰富了本地木本植物资源。乡上树种主要有刺槐、側柏、毛白杨、旱柳、臭椿、香椿、白榆、家槐、洋槐、揪树、柘树、合欢、梧桐、皂角等。引进树种有兰考泡桐、意大利杨、法桐、櫻花、柑桔、黄杨、大叶冬青、南天竹、棕桐、雪松、茶树、杜仲等,共有150多个树种,分42科94个属类。经济树种主要有山楂、核桃、花椒、枣树、石榴、银杏、柿树、苹果、杏、桃、葡萄、白蜡条、紫苏槐、桑等。庭院路旁观赏树种及花卉主要有瓜子黄杨、小叶女贞、杜仲、金丝柳、马褂木、七叶树、银杏、小龙柏、金叶女贞、红叶小蘖、海桐、白玉兰、广玉兰、五角枫、栀子、紫薇、木槿、无花果、紫藤、爬墙虎、含笑花、腊梅、木瓜、榆叶梅、月季、玫瑰、刺梅、佛手、杜鹃花、金钟花、丁香.迎春花、菊花等。古树木中最为出名的为大康留国槐(俗称唐槐,被列主要有国槐、侧柏、皂角树、枣树等。其为国家一级保护树木)。大康留唐槐位于官桥镇驻地东约1.5千米、大康留村东北角。古槐树高10余米,树干胸围S.2米,内已空,可容五人对坐。该树曾遭3次火灾,劫后余生,树冠现存南北两枝,犹如雄鹰展翅,又如巨龙探爪,每逢夏秋,树叶茂密,郁郁苍苍。据考证,此处原有古庙称天齐庙,庙前有1株古槐,传为唐代所植。1992年,村人集资立碑作记。在古槐北面,又重立元代礼部尚书任居敬、任择善祖茔碑2通,将古树落、古姓氏、古庙、古树合为一体,成为一景。第二节植树造林当地村民素有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早在清代、民国时期,北官庄、善庄、东西郑庄、北韩村等在罗汉山上种植树木。1950年2月,林垦部召开全国第一次林业会议,提出“普遍造林,重点造林” “村造村有,谁种归谁”的基本方针,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植树造林的积极性。1956年,集体造林全面兴起,1957年,人人护林、造林蔚成风气。1958年,集体封山造林大见成效。北从大丰山南至小丰山,造林面积达2957亩,其中用材林882亩,经济林2075亩,植树9万株。1961—1963年,在十字河右岸从前管庄南至于屯村东种植林带270亩,植刺槐4万余棵,由前管庄、史庄、后举大、前掌大4个村栽植管理;在小苏河苏叶南至铁路桥段两岸栽植林带250亩,植白杨3500株,由渠村、西郑庄、官桥村管理。1964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推动下,划丰产方,修沟路渠,同时开始“四旁”植树,各村共植树约37万株,人均占有5.8株左右。1985年,全镇有林地面积4013亩。1991年,植树木30万株,绿化荒山500亩,官桥镇被评为“枣庄市农田林网达标乡镇”。1995年,植树造林405亩,栽植“四旁”树8万株,全镇有林地总面积6795亩。1996年后,林业政策稳定,官桥镇共建成农田林网约6200亩,栽植杨树42万株,银杏8000株。从1996年开始,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农田网格化建设使农田林网得到快速发展。1997年,在苏坦办事处,发展林网1.5万亩。20世纪90年代,速生杨的引进为经济林发展注入活力。2000年,造林300亩,栽植“四旁”树2万株,发展农田林网1.5万亩,全镇有林地总面积8865亩。21世纪以来,国家对林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官桥镇每年春季进行集中荒山造林,汛期雨季造林、工程造林等。2005年,全镇实有林地10965亩,其中当年造林1920亩,用材林15亩,经济林1200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8360亩,木材莆积量42851立方米。2009年,实施林权制度改革,有林地确权729户,面积1995.5亩。2013年开始,官桥镇实施全域绿化,大面积发展工程造林、围山经济林、水系造林、农田林网建设,同时开展园林单位创建、森林村居、森林镇及市级、省级绿化模范镇创建等系列活动。当年7月成功申报滕州市级薛河湿地公园项目,10月通过車庄市级湿地公园审核,12月通过山东省级湿地公园评审。2016年3月,实施100万元的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补植项目,栽植各类苗木10万株,建成动物救助站1处。是年6月,涉及北韩村、前善庄、后善庄、北官庄、东郑庄、官桥村、中韩村、东公桥、大韩村等9个村3000亩的林木抚育工程完工。是月,官桥镇2016年度长江三期防护林造林项目开工建设,任务面积800亩。2017年,在罗汉山西北官庄、后善庄、前善庄等村实施破损山体治理项目,全镇森林覆盖率达43%。膝州薛河省级湿地公园滕州薛河市级湿地公园位于官桥镇东南部,由老薛河和新薛河部分河段的河流湿地,以及北辛村和东王公村部分村落、林地、农田组成。南北横跨5.48千米,东西横跨8千米,总占地面积432.6公顷。其中,境内薛河湿地公园的湿地面积为298.06公顷,分布在老薛河和新薛河流域的河道及两岸,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68.9%。具体四界:薛河湿地公园西、南至官桥镇与柴胡店镇的分界线,东到官桥镇与羊庄镇的分界线,北邻望河村。湿地公园规划主要内容有湿地保护、湿地恢fi、科普宣教、科研监督、合理利用、防御灾害、基础建设等,分为5个功能区,即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管理服务区。项目实施中,坚持以湿地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湿地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以融湿地生态旅游、文化游览、学习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普湿地中心为目标。先后实施新、古薛河流域水网修复、路网系统、水系林带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000万元,整治新、古薛河河道6.8公里,硬化园内道路16公里,栽植垂柳、木槿等绿化苗木2万多棵,整治土地1500亩,发展核桃经济园1000亩;新建桥、闸梁3座。其中,投资1500万元建成农家乐项目。官桥镇古薛银杏生态园官桥镇古薛银杏生态园位于上魏楼村南,薛河湿地公园西畔、薛国故城遗址东南角,是鲁南地区发展最早、结果面积最大的独立园区。银杏园始建于1987年,由张俊生引进金附13、圆铃9号等品种栽植,占地30亩。2008年5月滕州市俊生银杏专业合作社成立,以经营银杏苗木、银杏盆景和银杏茶、银杏开心果、银杏枕等系列产品为主,其生产的 “孟尝君”牌银杏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A级产品,银杏种植园被列为中国银杏研究会研发基地。2017年银杏园发展到占地面积120余亩,划分为3个生态园林片区,拥有金坠13、滕九郎、金兵卫等10余个品种,是集结果、采叶、育苗、盆景制作、旅游产品开发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银杏园。该园年产银杏果6万余斤,多规格苗木10万余棵、银杏盆景1000件。张俊生牵头成立官桥镇银杏产业发展协会,其银杏系列产品已申报国家名优地理产品认证。合作社社长张俊生为中国银杏研究会会员,多次应邀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产品推介会,其试验推广的银杏早期矮化密植、早熟丰产技术,被山东省科委、省林业厅等有关专家给予很高评价,认为他栽植的银杏树结果早、产量高、单株产M和亩产M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李晔曾来园视察,称该园为“兽南银杏矮干密植第一园”。2017年11月11日,官桥镇举办首届银杏音乐节,并决定以后每年定期举办。2010年,官桥镇倪楼村倪士建在村西南、京沪铁路东侧发展银杏林100余亩,栽植银杏树5000多株,已成较为壮观的银杏林。大康留村皂角种植基地大康留村皂角树种植基地位于大康留村南,是该村村民任泽余创建,始建于2000年初。2014年,任泽余为首成立大康留村皂角专业种植合作社,主要经营皂角树苗、皂刺、皂角、皂角种子。在皂角园林里,还间作种植了黄杨、冬青等,为城镇绿化环境培植了大量苗木。2017年,基地面积达150余亩,是鲁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专业皂角树种植基地。皂角树浑身是宝,皂角刺是一种中药材,药用价值极高,是抗癌、抑癌的主要中药材;皂角果是医药保健品、化妆品及洗涤用品的天然原料。皂角刺的盛产期在第5〜15年期间,S大产量为亩产500公斤,每公斤的市场价格为60~80元。皂角树盛产期长达200年,树龄可达600年。皂角树根系发达、耐旱,是一种多功能的生态经济型树种,不仅可以绿化环境,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第三节果业发展官桥历来就有培植果树的习惯,多数农户均栽有零星果树。枣树、山楂、柿子栽培历史悠久,为唐宋时代的主要果树。明嘉靖间载:“山居之民千树枣”。明、清时期,果树主要有梨、枣、杏、桃、李、山楂、柿子,梨尤为最。明代李流芳《滕县道中》诗赞官桥“杜梨花白小桃红”。官桥古道沿途中的西郑庄、官桥、西康留、太平庄、前掌大、后掌大全是种植的梨树。清末与民国年间,全区有果园1600亩,主要有梨、甜子、花红、林禽、山楂、黄梨、大枣、柿子等。果园面积较多的村有官桥、太平庄、前管庄、后管庄的梨行和小果子(花红、甜子、林禽的总称)行;轩辕庄的梨、小果子、山楂行;大康留的梨、桃行;东康留、西康留的梨、桃行;前掌大、后掌大的梨、小果子行;西洪林的梨行;东莱村的苹果行;王园村的梨、苹果行;西郑庄的梨行;东公桥的梨行;大韩村的梨行;北辛村的小果子行等,均有百余年历史。1949年后,东磨庄、苏疃、官桥、西康留、前公桥、东莱村、前管庄、北官庄、王园、后莱村大面积发展果业,引进梨、苹果优良品种。当时全境有果园12处,面积1023亩,12346株,苹果、梨为主,其次为桃、鲜枣,少量杏、山楂、柿子、核桃、葡萄等常见的果树10余种。传统小果子树为本地特产,20世纪60年代为前为盛产期,70年代后期,因果树品种老化,小果子树品老化淘汰;引进青香蕉、红香蕉、金帅、大国光、小国光、山东青红玉、鸡冠、红星9个苹果良种;原有传统梨品种有天生、花皮秋、金梨、大糙子、二糙子、鸭梨、鹅梨,棉梨、青皮槎、红皮槎.大白梨、小白梨、长把、砀山梨等15种,后引进良种为香水、香蕉、六楞、紫酥梨等。槎子梨酥甜爽口,畅销国内市场,享有盛誉;天生梨个大耐存,第二年开春食用香甜;花皮秋营养丰富,配冰糖煮熟食用治疗气管炎最佳。大山口产的杏个大香甜,占全县第一位。1970_1983年,轩辕庄、大康留、东康留、北辛、西洪林、前掌大、后掌大、大韩村、西郑庄、东郑庄、史庄等10余个村的果园逐渐改为粮田。梨的品种有19个,其中传统梨树15种,引进4种,天生、长把、棉梨、青皮槎、花皮秋销路最广,畅销到上海、南京、广东、广西、香港、芜湖等地,天生梨园曾被列入全县商品生产基地之一。1982年后,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果园承包到户,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1985年,栽植山楂树42000余株,面积1385亩。同年,在罗汉山区封山造经济林52700株,其中山楂416〇株,水蜜桃3000株,苹果1500株,香椿4100株,石榴2500株,分别由官桥、善庄、西官庄、东郑庄、东官庄、西郑庄、北韩村、中韩村、大韩村、后公桥、前公桥、西公桥I2个村的44户承包。1986年前后,引进新品种有玫瑰红、新红星、金矮生、红富士、油桃等。2〇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林果经济效益下降,大面积的果园被毁。1995年,官桥镇出产水果51.2万千克。其中,苹果园435亩,产量12.3万千克;梨园75亩,产量13万千克;桃园195亩,产蚩7.3万千克、山楂17.6万千克。2000年,全镇果园面积375亩,出产水果22.6万千克,其中苹果园165亩,产量9.5万千克;梨园60亩,产量3.5万千克;桃园3亩,产量3.4万千克、山楂5.9万千克。随后果园面积逐年减少,仅在山脚下存有少量的果园。21世纪初,因果树老化及市场销售不畅,果园里的果树被伐后复耕为粮田。前管迮梨园前管庄梨园于清光绪十年(1885)开始种植,先由西仓孙氏在此栽梨树30余亩,后其他农户相续栽植,很快发展到80余亩。至宣统二年(1910),因战乱毁掉近50亩。民国初年,村民大面积栽种,至民国二十六年 (I937),发展到600余亩(当时全村有土地1100亩),占全村总土地面积的5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发展到(S80亩,计9520余株,其中老龄梨树占四分之一,幼龄树占三分之一,余为中龄树。盛果期每株产梨200斤左右。1957年,修挖十字河时,毁掉187亩,公社化时划出和老化自然死亡去掉5〇亩,到1985年,实有443亩,有梨、苹果计6202株,占土地总面积的60%。20世纪80年代,果园逐渐被毁,90年代仅存有几十亩,至2018年梨树所剩无几。第四节名果特产、药材当地主要栽培树种有石榴、葡萄、桃、杏、枣、梨、苹果、核桃、柿、山楂、樱桃等。桃是当地传统栽培的果树之一,农家宅旁院内多有种植。当地桃传统品种主要有甜桃,青秋桃(俗称毛桃)、五月红、六月鲜、磨盘桃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引进了雪桃、早水密、四月半、油幡桃、麦香等品种。苹果栽培品种发展很快,传统品种有祝光、红玉、元帅、金帅、大小国光、青香蕉、鸡冠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引栽美国新红星,曰本红富士等新品种。20世纪90年代后引进苹果早熟品种“滕牧一号”。葡萄在当地栽培面积较广,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家庭经济崛起,葡萄栽培成为不少农户致當的门路。主要品种有山东早红、巨峰、龙眼、红鸡心、金皇后等。石榴,当地石榴有300余年的历史,多是宅旁院内栽植,成片者甚少。其品种多是传统的铁皮壳石榴。近些年又有部分农户引进大红袍.大青皮甜石榴等,系零星栽植。官桥镇野生药材有130余种,人工培植药材20余种。1974—1976年,大康留第一生产队与滕县,枣庄市药材公司订立合同书,连续3年集体种植药材20余亩,亩收入1500元左右,人均150元。生产贵任制后,不少村民继续培植药材作为一项重要经济收入。药材品种是:苡仁、菊花、生地、桔梗、当归、党参、地丁、黄芪、沙参、芍药、牛子、大青叶、板兰根、白芷、香附等16种。后管庄于1976年在滕县药材部门指导下,开始培植药材10余亩,菊花种植较多,其次是牛子、川连、草角明、黄芪、桔梗、苏子、双花、白芍、丹皮、元胡等11种,平均每亩收入1000元以上,至1984年药材部门停止收购为止。官桥地区曾在清末民初大面积种植大烟 (鸦片毒品 >作为经济收入,那时政府明禁暗不禁。日伪时期,也有大M栽种,日伪政府则实行明禁暗抽税的办法。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毒品种植才彻底杜绝。第五节林木病虫害防治林木病虫宙据普査显示,当地常见林木病虫害主要有50余种:杨树:常见病虫害15种,为铜绿金龟子、柳毒蛾、杨树天社蛾、杨卷叶螟、杨白潜叶蛾、毛白杨锈壁虱、白杨透翅蛾、中华星天牛、杨枝天牛、澳汤病、腐烂病、黑斑病、灰斑病、毛白杨破腹病、杨根癌病等。泡(梧)桐:常见病虫害6种,为丛枝病、炭疽病、黑痘病、大袋蛾、大青叶蝉、泡(梧)灰天蛾。柳树:常见病有3种,为柳瘿蚊、柳毒蛾、柳天蛾。侧柏:常见病有3种,为红蜘蛛、毐蛾、松梢小卷蛾。枣树:常见病虫害有8种,为桃小尺蠖、枣粘虫、龟蜡蚧.球星蚧、刺蛾毒毛虫、枣疯病、枣锈病。苹果:常见病虫害有7种,小食心虫.桑天牛、红颈天牛、轮纹病、炭疽病、腐烂病、早期落叶病。桃树:常见虫害6种,为桃粉蚜、桃赤蚜、桃蛀螟、桃小食心虫、褐腐病、细菌性穿孔病。、病虫宙防治病虫害是发展林果生产的大敌。当地劳动人民自古就有用土法防治病虫害的经验,许多简便有效的防治措施一直沿用至今。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是用人工防治果树病虫害,林木病虫害较少问及。防治办法主要有摘病叶、摘病果、剪病枝、人工摘卵、挖蛹、捉虫等.也有用烟叶水喷洒叶面防治蚜虫非常有效。20世纪60年代中期,进入人工防治与防治药物防治相结合的新阶段。特别是70年代以后,果树病虫害防治成为常态化,林业站每年均举办专业人员技术培训班,推广科学防治技术,挽回了大量的经济损失。自1985年以来,普遍推广了高效低毒新农药,更有效地控制了病虫害的蔓延。对泡桐丛枝病,实行环剥技术、进行抹药、施磷肥和秋季落叶后修除病枝等,防治效果明显。并连续多年推广使用“干基打孔注射久效碑”防治林木大袋蛾,消灭爆发性虫害。21世纪以来,开始使用大型机械喷防,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制剂及防治方式有所提高。针对美国白蛾防治,采用了高压流动喷雾及飞机防治。第六节林木管理新中国成立前,境内林木为农家私有,农民大都用心管护,毁林大都是战乱、灾荒等所致。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动群众,开展选林育林护林的布告》,对公私林木一律实行保护政策,为林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政治运动,林木管护流于形式,大多生长多年的林木被毁掉。1978年后,林木发展与管护才真正实施。1979年镇林业站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进行林网绿化,并实施了对林木新产品的开发和果品的繁育、更新,同时加强了对林木的严格管护措施,制订法规条例。组建专职管护队伍,林木管护走上正规化。2000—2016年,镇政府聘任山林防火员、农田林网护理员、主要干线护路员等专业管护人员,最高时达到1〇〇余人。2017年,山林防火队伍由市林业局负责工资,镇级协同管理。主要交通道路的护路员由交管部门负责。为了巩固植树造林成果,镇党委、政府制定了《护林暂行规定》,建护林房36间,组建由43人组成的护树管林队伍,每人每月工资150元。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