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农业机械与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371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农业机械与管理
分类号: F306
页数: 9
页码: 318-326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农业机械与管理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农业机械 机械管理

内容

第一节传统农具掀由木把和铁板制成的锨头组成,锨头平刃为锨,平圆刃为锹。两种锨在官桥广泛适用于翮地、铲土、装卸等。当地农村至今还使用着一种木锨,由木把与木质锨头组成,主要用于扬场晒粮。狭由木把和铁制镰头组成,乡村铁匠均可打制,广泛适用于刨地、松土、开沟、点播等。另外还有镐,镐头窄而两端带刃,反正能用,多用于开荒和硬质土地的挖凿。铁筢由木把、筢头组成,筢头装有铁齿,农村铁、木匠能制,多用于平整菜园土地等。另有木把和成排的竹齿组成的木筢,多用于聚拢、散开柴草、谷物粮食等。犁农村使用已有2000多年,清初使用的耕犁与今农用旧犁相仿,主要由犁铧、木托及抉把组成,乡村铁、木匠均能制造,主要用于畜力耕地。耙由长方形耙框装有铁耙齿制成,农村铁、木匠均能制造。清时当地广泛使用,主要适用于畜力平地、灭茬、保墒。耧俗称耩子,是播种小麦、谷子、大豆、高粱等的唯一农具。耩子有双腿、三腿之分,耩耧前有耩杆,驾以畜力,后有耩把,中间为种箱(耧斗),箱后有下种孔,孔中系有摆锤,种箱下接耩腿,腿下安有铁脚(耩铧子),播种时用畜力、人力牵拉,一人掌握并摇动耩把带动摆锤,种子从箱子后下种孔流出,沿耩腿落入铁脚所开沟中,耩腿后系有覆土器(棍棒)。农村专业木匠即能制作。锄2〇世纪6〇年代以前,使用的锄有大小之分,形状相同。小锄用于菜园间苗锄草,大軸用于大田锄草、灭连、保墒,叫“中耕”。挠钩俗称爪钩,挠钩有三齿、双齿之分,主要用于蔬菜等作物的锄划保墒,使用较为普遍。镰刀新中国成立前使用的镰刀与现在相同,由木质弯把与月牙形铁刀头铆接而成,刃口锋利,轻便灵活,携带方便,至今广泛用于作物收割。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官桥镰刀厂生产的镰刀曾享有较高声誉。碌碡由民间石匠用石料加工而成,呈圆柱形,一般长6〇至70厘米,直径为30至50厘米,圆周面有平面、棱齿面两种,两端有小孔,以装木框(装杆子或曰碌碡栝子)用以牵引,一般一头牲畜拉引一人牵赶,作圆周运转碾压。过去是多种作物的脱粒用具。辘轳在井两侧所立石柱或木架上,装有圆柱形辘轳头,上绕提绳,绳端系水斗,浇水时握木把摇转操作,主要用于浇灌菜园。木轮手推车全为木制,主要结构有车架、木轴、木耳及轮子,一人驾推,载重150至250公斤,主要用于交通和农业生产运输,分为平车架和凸车架,平车架俗称“小红车”。木轮大车构造特点为木轮、木轴、铁瓦、轴,上有车箱,前有辕杆,牲口牵引,驾车者可坐车辕杆上,可载750至1000公斤,适用于平坦大道运输。1970年后逐渐淘汰木轮,换成胶轮。扁担用坚韧的木材做成(一般是槐木、桑木),呈扁平状,长2至2.5米,两端悬物,一人中间挑担。另外还有抬担,中间悬物,两端二人相抬。轧花车上世纪50年代,本地农村普遍使用的棉花轧籽工具。木架上有上下两轴辊,轧花时手摇或脚踏,两轴辊转动,把棉絮拉过,棉籽挤出。后改为电动轧花机。洋花弓传统的棉花加工工具,弓长1米左右,一人操作,一手扶弓,一手执木锤敲打弓弦,用弦的震动弹花,今已无人使用。纺花车(纺线车)1949年前,纺花车为本地农民加工棉线的唯一工具,由木条轮、手转木把带动轴转动抽纱,今已不再使用。织布机手工织布机具,全用木制,用手投梭织布,几千年来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本地农村广泛使用。20世纪70年代后,人们多穿机械所织细布,农村很少再穿人工所织粗布衣,后逐渐淘汰。石碾本地使用石碾已有7000多年的历史(北辛文化时期)。传统的石碾有盘碾和槽碾两种。盘碾,下有圆平石碾盘,上有能转动的圆柱椎体石碾砣,人推或畜拉,碾砣在碾盘上滚转碾碎粮食;槽碾,石砣在槽碾里滚动下碾碎粮食。石磨由民间石匠用沙石料加工而成。有上下两圆盘,接合面有斜齿,上盘有孔下粮食。人推或畜拉,转动上盘,粮食被挤轧破碎后,从齿槽流出。石磨在本地使用有面磨、水磨与油磨之分,面磨加工面粉,水磨加工面糊,油磨加工麻油等。石臼俗称碓窝子。有碓窝、碓头构成,窝中放粮食用碓头将粮粒捣碎,今已无人使用。木榨1949年前,当地农村普遍使用其榨油,使用时将大豆或花生蒸炒后上槽,然后将楔形木块打入,挤压出油。20世纪80年代后很少使用。铁铡由木墩和铡刀两部分组成,是农村加工牛、骡、驴、马饲草的主要工具。第二节改良工具新式耩在旧式耩的基础上使行距变为6寸,种子箱由木制改为铁制,适应了密植的要求,到70年代中期被淘汰。喷雾器上世纪60年代普遍使用552丙型压缩式喷雾器,以后使用手摇式喷雾器。70年代后发展使用3WB-16型背负式喷雾器。80年代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大量购买。同时引进泰山18型背负式机动喷雾器,适用于大面积农田喷洒农药。2010年又推广使用电动背负式喷雾器。解放牌水车1952年引进推广,构造有机架、链轮、环链、胶圈、锥形齿轮、水管、水斗及推杠等。使用时,二人或一头牲口牵拉旋转出水,主要用于浇园。60年代使用比较普遍。70年代后,排灌机器大量使用,水车逐渐淘汰。手摇水车上世纪60年代推广使用,与解放水车基本相同,链轮上直接安有摇把,使用时一人站立,握把摇转出水,比解放水车省力,适宜菜园及小面积浇灌,后逐渐淘汰。压水机俗称“压水井”。当地20世纪70年代开始使用,打井时用钢管钻孔至地下水,套上塑料或铁管,地面安装压水机即成。8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普遍使用。随着自来水工程的普及,逐渐减少。手摇玉米脱粒机1958年引进推广使用,后淘汰。1980年后,使用一种简易玉米脱粒机,方便灵活,但效率低。21世纪以来,随着机械化脱粒而淘汰。肢轮手推车1955年开始使用,与旧式木轮手推车相同,只是将木轮轴换成铁轴胶轮,使用轻便省力。到1975年后逐渐被淘汰。地排车木制车箱下有双胶轮,运输平稳,使用方便,载重700公斤,适合乡村及田间运输。1960年开始使用胶轮地排车,以后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达到高峰。21世纪以来,随着机动三轮、电动三轮的普及而淘汰。胶轮大车与木轮大车相同,由木车箱、铁轴,胶轮组成,载重1000千克以上。上世纪60年代是生产队的主要运输工具。70年代后逐渐减少。第三节农业机械1949年之前,在农业生产中的耕作、播种、收割、运输及脱粒所用工具,都很落后。1953年开始农具改革,推广使用一部分新式农具,如7寸步犁、马拉双轮双铧犁。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广机械生产。70年代,田间劳动、运输、场间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逐步实现了半机械化、机械化。80-90年代,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较大型农业机械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小麦联合收获机的推广应用,直接将秸秆还田到地里,麦粒清出,直接晾晒归仓。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机械化程度更进一步提高,耕作、整畦、播种、管理、收割、脱粒完全实现机械化,小麦收获使用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脱粒一体化,极大减轻了人的体力劳动。除草剂的使用,也降低了田间管理的劳动强度。2017年,全镇农业机械总动力75821千瓦。其中,农用拖拉机907台,36160千瓦,均为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271台,大中型3123台,小型1485台;种植机械的耕整机75台,机引犁902台,旋耕机297台;排灌动力机械1274台、9080千瓦,农用水泵1103台、174千瓦;联合收获机333台、21827千瓦,收获机(机动脱粒机>391台;农产品加工机械716台、5517千瓦。田间工具耕作工具丨949年前后,普遍使用牛拉木犁(深3-5寸),日耕2~3亩,小块土地用剜犁或扯犁,穷户地少的户用镢刨、锨剜。1952年,开始推行步犁、双轮单铧犁、双轮双铧犁。1953年,使用7寸步犁及马拉双轮双铧梨,日耕6~7亩,1962年全社共有93部。1968年,双轮双铧犁达283部,20世纪70年代逐渐淘汰,拖拉机在各大队先后兴起,1971年,轩辕庄大队率先购置拖拉机。1973年,公社成立拖拉机站,购置拖拉机3部。至1985年底,全镇共有拖拉机259台(其中“50型”111台,“12型”148台),各大队的粮田均实现了机耕。2〇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发展和农业机械制造水平的提升,大型机械逐步替代原有小功率机械,犁子变为三铧犁、四铧犁.五铧犁、六铧犁等,并实现自动翻转。机引耙也由旋转机代替,同时,推广使用深松机械,耕地、整畦、播种、收割、脱粒完全实现全程机械化,机器购置多为个体。播种1949年前后,官桥镇播种工具普遍是畜拉双腿耧或三腿耧,单腿耧多数是耩涝洼地和劐肥料用。1975年,公社农机站开始试用机拉十垄播种机播种小麦,通过示范.此播种机播种均匀,深度准确,工效快等特点,遂行推广。半精II播种机、精最播种机、宽幅播种机、玉米点播机、免耕直播机等现代化机械的推广,为作物种植提供极大方便。进入21世纪以来,全镇小麦、玉米机播率均达到98%以上。浇水工具W49年之前,基本无水浇条件,完全靠天吃饭。1953年推广解放牌畜力水车,1W8年开始使用机井(大口井),以锅驼机、煤汽机,柴油机做动力抽水。20世纪80年代,基本实现机电井管泵抽水。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发展,节能型潜水泵逐渐代替老式管泵,节水管道代替原有土渠、石渠输水。21世纪10年代,喷灌机、管灌、滴灌、微灌等广泛应用,智能化浇灌系统与设备新技术推广使用,使灌溉更加节水有效。2017年完全达到水利化、电气化,智能化水浇面积达到98%以上。锄草、中耕工具1949年之前,锄草工具主要是手锄,到建国初期一直沿用1990年前后。W53年推行畜力耘锄用于中耕松土。2000年开始,广泛推行化学除草剂灭草,省时省力。收割工具官桥在丨949年前,小麦、谷子、豆子等作物收割均用镰刀,俗称麦镰;收割高粱用秋镰,俗称砍高粱。秋镰刀片比麦镰刀片厚而大,刀卷裤筒,安装短而较粗的木制镰把。后应用小镢刨高粱、玉米秸杆,秋镰也随之淘汰。1972年公社开始用机械收割小麦,到1985年时,共有收割机18台,轮流到各村收割小麦。1990年后,开始使用大型联合收获机械。2011年全面推行玉米收割机使秸秆粉碎还田。2017年,全镇小麦、玉米收割全部实行机械化。场间工具场间作业主要是农作物的脱粒,俗称“打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打场是用石制碌碡,畜拉滚轧。1966年开始推行脱粒机,主要用小麦脱粒,俗称打麦机。当年全社购置脱粒机10台。从1970年起,全社均用上的脱粒机,石碌碡只作压平麦场用。
  1985年,全镇共有脱粒机431台,扬场机48台。1"6年开始使用联合收割机,机械拥有量逐年增加,2000年基本实现小麦机械收获,麦场逐渐消失。运输工具1956年农业合作化后,普遍使用胶轮轴承独轮小推车,并开始使用双胶轮地排车,随之独轮车也被淘汰。1970年后,拖拉机开始参加农业运输,1978年开始使用汽车。到1985年底,全镇共有地排车9309辆,汽车23部。1990年后,随着工副业的发展,个体运输户的增加,农民大量购置汽车、拖拉机。进入21世纪,大功率、专业化、现代化运输车辆得到广泛应用,2017年,全镇拥有大型载重汽车389辆,拖拉机515台。面粉加工新中国成立前后,面粉加工主要是用石磨推,富裕人家套上驴骡拉磨,普通百姓只能靠人力用木棒推磨。1956年使用钢磨粉碎机(面粉机>,以锅驼机为动力带动,当时全区发展钢磨15台,粉碎机18台。1963年,全社发展锅驼机30台,面粉机25台、粉碎机36台。1964年改用柴油机带动,1965年后开始用电动机。1970年开始推行碾米机、面糊机。1985年,全镇共有电磨44盘,面糊机21台,粉碎机192台,碾米机26台,石磨、石碾均已淘汰。1990年后,有专门加工煎饼、馒头的机器,人们很少自己蒸饭,多数购买成品食品。2017年,粮食、副食加工完全实现电动机械化。第四节农机管理管理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官桥没有专门的农机管理机构。1956年后,新式农具的试验推广工作由供销社负责。1962年6月,公社设农业生产助理员。生产队的机械化、半机械化农具及水利机械由公社生产助理员负责。1973年,官桥公社建立拖拉机站,厲县农机局派出的农机管理机构,事业单位,负责管理农业机械。1984年,有房屋30间,职工30人,使用本站拖拉机耕地、运输并收取服务费。1994年,拖拉机站人财物下放乡镇管理,为官桥镇台套,9.4万千瓦。全镇小麦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秸秆粉还田率达98%以上,机械深耕、深松,秸秆青储、玉米破茬直播,机械化植保等农机新技术得到有效推广,全镇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0%以上,且连续30年农机安全无事故。二.农机H常管理官桥农业机械管理站负责全镇农业机械使用、维修、人员培训、新机具推广等管理工作。尤其在农忙季节前,对全镇的拖拉机、脱粒机、收割机等机械(重点是拖拉机)逐一检查维修。为保证农作物(主要是小麦)按季节及时播种,进行统一调配使用,在没有完成任务前不准搞运输,确保农业机械化的有效使用。自1982年始,随着农村承包生产责任制的推行,拖拉机农闲时从事营业运输,利用运输的收入弥补农田作业的亏损,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93年。三.农机人员培训农机人员培训的目的在于使从事农机操作的人熟练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科学地使用、保养、维修,管理农业机械,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使用的安全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官桥农机培训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社队拖拉机及其它农业机械迅速增加,操作人员严重不足。社队的拖拉机驾驶员,主要通过自学和以师带徒来考取驾驶证。农业机械管理站正式成立后,才开始系统、正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各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坚持“机车未到,培训先行”的原则,采取县社结合的形式,开展农机人员培训工作。全镇(公社)拖拉机驾驶员,不定期参加县培训与镇(公社)站培切相结合。县培切毎次10~20天,本镇培训每次30~50人。
  四.农机安全监理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是农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973年公社农业机械管理站建立后,站里有一人常年抓安全工作,贵任到车组。出车前检査安全设施,收车后汇报安全行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十天召开一次安全会,学习安全常识,找出事故隐患和苗头,并结合外地事故案例检查不安全因素。1982年后,农机的作业实行责任制,把安全与驾驶员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1984年成立农机监理站,严格按照安全条例执行,至今没有发生农业机械重大恶性事故。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