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官桥镇志》 图书
唯一号: 15102002021000036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分类号: F303.2
页数: 8
页码: 310-317
摘要: 《官桥镇志》中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农业技术 农委负责人

内容

官桥境内丘陵地与涝洼地较多。1949年前,由于没有水利设施,一般的水旱灾害都无法抗拒。小苏河、小魏河、古薛河等河流贯穿境域,汛期河水上涨溢岸,淹没庄稼、冲倒房屋,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故有“旱天河底干,雨天水出岸,旱涝都不收,农民受熬煎”的歌谣。据资料显示,清末民初(1870-1936年),小苏河、小魏河洪水暴涨20余次。善庄、苏疃、渠村、苏叶、官桥、东公桥、西公桥、韩村、莱村、前掌大、后掌大、史庄等村的涝洼地曾被多次淹没,庄稼颗粒无收。善庄湖、苏疃洼、蛤蟆洼等涝洼地,自古因遭水灾常年荒宪。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小魏河水位上涨,洪水从西康留村村北灌入薛河故道,向东流至坝上村西,平均水深2米多,薛河故道近两千亩粮田均遭水患。是年,全区涝佳地庄稼被淹没。善庄、东郑庄、北韩村、中韩村、西公桥、望河庄、东莱村等丘陵地也因旱情颗粒无收。旱涝年份,贫苦农民多因涝灾外出逃荒要饭十年就有八年,据记载,仅民国十六年 (I927年),境内逃荒要饭的有845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境内为了根治水患、发展农业生产,按照党和政府“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指示,领导群众兴修水利工程。19S4年,官桥区将小魏河与薛河故道相通的地方(西康留村西北)筑坝截流,以防洪水灌入故道。1957年,实施治理薛河工程,将北辛以西的河道进行大规模的疏浚,同时将河两岸筑坝加固,防止洪水暴涨造成水患。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土地由私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全社1万多块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零星地块改造成几十亩、几百亩的大片良田。此后,公社设立水利机构,逐步进行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第一节农田基本建设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官桥公社土地虽已连成片,但仍是高低不平整、路沟不通畅,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特别是罗汉山、丰山两侧十几千米路长的山丘地,一遇旱悄,十年九不收。为改变这种状况,1958年开始大搞基本农田建设。整修梯田1958年开始至1982年,逐年整修梯田,在罗汉山、丰山两侧、三山南面及龙山、东岭 —带10余个村庄山丘地进行大规模的整修。共计投工25万个,动用土石方30万立方米,整修梯田3500余亩。在整修梯田的同时整修台田,主要集中在近山村庄,如善庄、东郑庄、大韩村、北韩村、中韩村、西公桥、望河庄、小河、东洪林、官桥等村达到了“外噘咀、内流水、竹节沟、水簸箕”的台田标准。改造涝洼1956年至1978年,逐年改造了善庄湖、苏疃洼,史庄、掌大蛤蟆洼,小河北洼、坝上北佳、官桥西北洼、渠村东洼、莱村洼、磨庄湖等涝洼地6800余亩。共计投工28万个,动用土石方80万立方米。1996年治理苏疃湖,1999年改造善庄湖,2015年改造史庄、掌大蛤蟆洼。平整七地1958年至1976年,先后整平了苏疃官路沟、官桥丰山脚下沟,轩辕庄西北至西康留村北的犁铧沟、东公桥村东沟、东王宫村北沟。共投工9万个,造田580亩。治理丰山1976年至1977年,官桥管理区与韩村管理区共同治理小丰山东侧下坡地,共计投工5万个,动用土石20万立方米,造田250余亩。笹修道路1964年以来,随着整地划丰产方,同时规划整修沟、路、渠,将原来一些不规则的弯路、斜路去掉,重修若干便于车辆行驶、田间运输和机械作业的交通路、生产路。1964—1982年,整修从吴庄至于屯路,善庄至官桥东北入公路,善庄西至磨庄路,轩辕庄东至东王公路,北辛至大康留西接公路,丰山口西至农场西接孙岗路,共计6条,6米宽生产路4条,道路全长60余千米。1973年冬,官桥公社建立“战山河指挥部”,按军事编制,指挥部辖6个作战连,15个作战排,共由700余名男女青壮年组成,纪传美任政委,朱殿绪任总指挥,种法孔、杨兴永、张凤荣、狄恩德4人任副总指挥。指挥部设在轩辕庄村,修建轩辕庄东至坝上村薛河故道的大路。1974年治理小苏河,指挥部设在火车站东黄烟站内,把小苏河截弯取直、筑河堤。是年冬,指挥部设在王公、小河、望河三村,修筑望河大干渠。1976年,指挥部派2个连260余人,修筑管庄提水站,同时,挖建从前管庄村北至大康留村西南地下灰土渠道1200米,工期80天。1976年“战山河指挥部”撤销,其人员分别参加公社苗圃、打井专业队和公社农场等处工作。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贵任制以后,各级加大了基本农田的改造力度,以土地整平、打井、修渠、修建生产道路、架设生产桥涵为主要内容,不断地完善田间灌溉系统及排灌沟渠,提升田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作物生长需要,增加粮食产量,提高群众生活质M。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支持基本农田建设,官桥镇多次争取上级政策,对境域内的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开发治理,通过认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治理、荒山开发治理、小流域治理、塌陷地综合治理、地质环境治理等一系列的涉农项目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提升科学种田水平。至2017年,累计实施各级涉农项目30余个,总投资几个亿,各级财政、社会资金高达上亿元。第二节水利基本建设官桥镇水利建设以修渠、打井、治河、节水灌溉、自来水工程建设等为主。修渠1956年合作化时,修筑的第一条渠道长2000余米,宽6米,高1.5米干渠,北从后莱村村北向西南至轩辕庄西,平地筑土而成,引用魏河水灌溉莱村、大韩村、东公桥、轩辕庄之间的土地约4000余亩,1958年建八一煤矿与莱村煤矿时,因占用土地废渠。1972年,在罗汉山与大丰山东西两侧建环山渠道,北从大山口分两支绕山南下,开山砌石渠长约9千米,引岩马水库水灌溉善庄、东郑庄、西郑庄、官桥、北韩村、中韩村、大韩村、东公桥、西公桥等10余村土地约4000余亩。1974年冬,修筑望河大干渠,东经圣山前,穿三山脚下西至大康留村南,长约7千米,宽6米,引温水河水灌溉面积约5000余亩。打井掘井取水,最早用于饮用水。1994年冬,在官桥镇前掌大商周遗址清理发掘中,发现水井3处,其中1处井壁为木质结构,井口长方形,1.1x0.7米,据考证形成于3000年前。新中国建立之前,官桥每村有2至5眼吃水井,有的井筒用砖砌或石砌,也有不砌的土筒井。王园、坝上、洪林、西郑庄、王公等村,菜园户数较多,每园户均有1眼浇菜水井。解放初期,全区共有土井230眼,砖、石井146眼。新中 H建立后,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各种各样的土井、砖石井大量增加。随着水利亊业的发展,1960年7月至12月,山东畨地质局123勘探队受济宁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委托,来滕县结合勘探支农打井,东磨庄大队试打全社第一眼机电井。当年,全社打机电井3眼,每小时单井出水量达50~80立方米,是滕县第一批管井。1976年,官桥公社引进先进打井机3部,滕县投资的“150型”钻机1部,公社自购“东方红”钻机2部,成立3个机械打井专业队,每个专业队一年内能打出40至60米深的机电井8至10眼。至1985年,全镇共打机井600H, 潲溉面积2.2万亩,大口井46眼,灌溉面积0.8万亩。1986—1997年,是机井建设和管理逐步迈入规范化、市场化轨道的时期。进入90年代后,农民开始联户、联组打股份井。1997年开始实施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是年6月,苏疃村率先在全镇进行机井拍卖,标志着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迈入新时期„1997年,全镇共有机电井451眼,S己套机泵440台,总功率4.175千千瓦,灌溉面积27750亩。1999年开始借助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内投资农业项目进行农田整治,不断完善水利设施。2017年底,全镇共有机电井461眼,配套机泵389台(套),有效灌溉面积32000亩,其中井灌区28500亩。河道治理T.程十字河(新薛河)治理1957年10月,济宁专署组织十字河整修工程开工,指挥部设在张汪镇五所楼村,一期工程为10公里新薛河开挖,同年12月竣工,完成土方318万立方米。1958年3月二期工程动工,开挖新薛河从管庄到湖口全长19.6千米,滕境内9.5千米,官桥段长5千米。1989年9月,新薛河官庄分洪口拦莆工程动工,1990年5月完工,完成投资150万元,建成114.7米长10孔水利渐开式自控翻板闸,3孔调节冲沙闸及漫水自溃坝等,每孔闸宽10米,髙3.5米,莆水ft达90万立方米,提升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1995年秋,投资168万元,重建管庄2座涵洞,维修掌大涵洞及翮板闸口,堵复分洪口,修复大管庄漫水坝。1998年,对十字河北辛村西段进行河道治理,清淤泥、复筑河堤。2012年实施十字河(官桥洪林至史庄段)右岸治理工程,投资1S15万元,对十字河良里至翻板闸段4.87千米河道扩挖整治,对洪林大桥上下游河两岸进行护砌,护砌河岸0.7千米,硬化堤顶道路5.5千米,治理河堤4.8千米。2016年,实施十字河管庄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当年9月,工程通过枣庄市水利和渔业局验收投入使用,共完成投资2630万元,新建橡胶坝、水泵房、调节闸及交通桥各1座,配套建设管理房、防汛仓库、配电房、启闭机房等设施,其中橡胶坝长110米,高3.6米。工程防洪标准达到庄里水库建成后50年一遇、庄里水库建成前20年一遇,通过拦蓄地表径流,恢复拦蓄水量91.37万立方米,可改善3.2万亩农田农业灌溉条件,满足周边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小沂河、小魏河治理1954年冬,官桥区治理小沂河、小魏河。小沂河从木石乡孤山村北至北韩村村东与小魏河交汇处,筑河东堤;小沂河与小魏河交汇口处至大韩村筑河两堤,结合疏浚河槽,将大韩村至西公桥裁弯取直,全长5.9千米,工程于翌年春天完成,省投资2.39万元。20世纪80—90年代,在北韩村、中韩村、东公桥、太平庄、西王庄、吕楼等村段建设拦水坝、闸。2012—2017年,利用上级政策,对小魏河官桥村段、后掌大、孔窑段,吕楼、魏楼、前掌大村段进行综合治理,在官桥村大桥下游建小型橡胶坝和污水处理厂,在孔窑村东、上魏楼村东建小型橡胶坝2座。小苏河治理1974年春,官桥、张汪两公社对小苏河进行治理,于坝桥村东改道向南至邱仓入薛王河,入河口进行疏浚河槽以排涝,河两岸筑至官桥镇西郑庄村南,长13千米,河口宽20至40米,堤距一般50至70米,堤顶宽1至2米,堤高1米上下。提水站1958年以来,官桥境内河流沿岸共建设大小提水站44座。其中,十字河建提水站20座,可灌溉农田4000余亩;小苏河建提水站8座,可灌溉农田800余亩;温水河建提水站4座,可灌溉农田600余亩;小魏河建提水站12座,可灌溉农田3000余亩。全镇提水站可灌溉8000余亩。后期因河水下降,使用周期较长,管护不到位,沿河提水站渐渐失去应有作用。乡村供水工程1985年底,官桥镇民用吃水机电井约100眼,建设水塔16座,地下管道总长20余万米,水龙头3600多个。安装自来水的村有官桥、轩辕庄、大康留、史庄、坝上等村,其他多数村庄户户建有压水井。随后,各村根据不同情况,先后进行自来水工程建设,至2005年,由于人口增长、村庄建设扩大,较多村的自来水工程无法供给村民用水。2005—2009年,借助于“户户通自来水”工程、“人畜饮水解困工程”等政策机遇,40多个村先后进行自来水工程的改建、新建。为解决镇驻地西北部断裂带无地下水源,保障10多个村群众饮水问题,2006年规划建设官桥镇集中供水中心。供水中心设在东郑庄村东,紧邻京台髙速东侧,占地2.5亩,新打机井2眼,铺设供水主管网7千米。2007年1月1日,首批供水的村有时村、时店、北吴庄、磨庄、苏疃、马生、志门、倪楼、渠村、苏叶、西郑庄、官桥村,2009年新增西公桥村。至2010年,官桥镇自来水工程实现村村通全覆盖。2014供水中心新增机井1眼,2016年供水中心又新增供水机井1眼。因水位下降,东部山区自行供水村庄出现水源枯竭,东王公、西王公改用羊庄水源地供枣庄新城管网水,西洪林新打机井1眼,魏楼、吕楼村则接用张汪镇供水中心自来水。滕南十万亩中低产田开发调水工程滕南十万亩中低产田开发调水工程,设计流量5立方米/秒,年调水量285天,调水量5万立方米,主要补给官桥、鲍沟、张汪三镇地下水源,改善灌溉条件实施的大型水利工程。工程于1992年2月动工,分3期实施。一期工程由滕州市水利局和官桥镇组织工程施工,1992年2月开工建设,当年9月竣工,投资300余万元,完成洪林WES型堰及11.2千米引水干渠建设,设计引水流量S立方米/秒,建设各类渠系建筑物67座,实现了调水入小苏河的设计要求。工程东由西洪林大桥西作引水口,经坝上村南、北辛村北、王园村北、大康留村北至山官公路,沿山官公路过羊官公路至轩辕车站原官桥水利站西折,跨魏河,沿魏河西岸北折至过八一公路、八一铁路专运线西折,过木曲公路至磷肥厂西南角北折,至前善庄村南西折入小苏河,沿河右岸至苏疃高桥北西折至滕官公路东南折,至苏疃村前街西折过公路后沿公路向南至倪楼村后西折至志门沙坑,向南再向西过京沪铁路线入鲍沟境。经官桥境内全长20千米,从西洪林取水口到小苏河东岸引水渠全长11300米,衬砌石坡9480米,各类建筑物48座,其中引水枢纽、水文观测房、托水桥各1座,生产桥4座,交通桥8座,公路桥3座,渡槽3座,节制闸2座。二期工程于1994年11月动工,翌年5月竣工,由官桥、鲍沟两镇动员4万人参与建设,延伸干渠9.2千米,至滕南地下水漏斗中心荆林、郝寨一带,实现了引水入三八河的设计要求,新建渠系建筑物73座。三期工程建设于1995年11月开始,官桥、鲍沟、张汪三镇进行田间回灌沟渠配套及小河道工程为重点的工程建设,翌年5月1日完成,共开挖干支渠13条,计40.04千米,维修新建河道拦水坝堰9处,渠系建筑物67座。三期工程共运用土方89.2万立方米,砌石3.2万立方米,混凝土3897立方米,投工36.6万个,投资707万元,总回补面积150平方千米,使官桥、鲍沟、张汪3镇10多万亩耕地的灌溉条件得到改善。工程建成后运行至21世纪初,因渠系失修、损毁严重,特别中上游衬砌渠体坍塌,无法正常输水而功能丧失。截至2017年底,官桥共修大干渠3万余米,石、砖筑支渠2万余米,另有各村自筑的支渠若千。第三节水利工具提水工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前,提水工具比较落后,主要有五种:土陶罐或木桶,条编箢挑水或提水;枯槔(即吊杆)汲水(在井旁立一竖木,用绳子系一横杆,一端配一重物,一端挂水桶,一起一落汲水);辘轳架子绞水(辘轳头上系水绳,一端拴壳篓,从井下向上绞水);戽斗吸水(形状象斗,用水桶亦可,两边系绳,两人引绳汲水),多用于坑塘、沟坝、浅水地带;龙骨水车、斗式水车,因笨重价昂很少用。1948年,全镇有桔槔560套(多在水位浅的西部),辘轳950多架(多在水位深的东部戽斗200多套,龙骨水车、斗式水车各2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使用52式、53式、55式解放牌水车提水。该水车为铁制筒练式,用畜力拉或人力推拉,工效提高3~4倍,还有木制脚踏木龙水车,多在斜坡、井沟用。后来又有手摇水车,该水车和推拉式基本相同,只是把推拉改为手摇,多用于饮水或浇菜园。1962年,在大搞水利基本建设的同时,开始打土、砖、石、大口井,首用锅驼机抽水灌溉,这是最初使用动力。1965年,水车发展到800多部,仍然满足不了农田灌溉的需要,又开始用离心泵、柴油机、电动机等动力提水。20世纪70年代,开始打压水井,多用于家庭用水,使用较普遍,几乎家家户户都有。1980年之后又向深水泵、潜水泵发展。1985年,全镇有离心泵400多台,深水泵5台,潜水泵1000多台,各种型号的柴油机35台,计458马力,各种型号的电动机920台,计6854千瓦,各种动力机械拥有量达1082台,总计10383马力。20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离心泵存在耗能高、笨重等弊端,逐渐被节能潜水泵替代。进入新世纪,老式水泵基本更换完成,仅存少部分老式水泵。打井工具20世纪60年代以前,无打井机械,全用人力、锨、镢等工具挖井,效率低,井亦浅,多为3~6米。官桥镇用机械打井始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用钻杆冲击锥探。1966年至1970年,先后有部分村购轲轳钻,用人力推绞车,可打直径80厘米机井,深12米左右,打1眼需20个劳动力费时10天左右。1970年公社购买钻井机1部,成立15人的打井队,轮流到各大队打井。1976年,公社拥有新式钻井机3部,打井队3个,一直到20世纪末,150型钻井机老旧,东方红钻机继续服役。第四节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借助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提升产业化生产水平。1995年,实施苏疃低洼地治理项目,主要涉及苏疃湖治理工程。1997年实施万亩中低产田节水增产灌溉项目,筹资200万元,完成改造土地5000亩,新打机井40眼,埋设地下管道2.2万米,防渗渠2600米,改建、新建提水站5座。1999年底实施利用世界银行加强灌溉农业二期项目治理面积1.5万亩,涉及苏疃、郑庄、官桥3个办事处,时店、时村、北吴庄、磨庄、苏疃、马庄、志门、倪楼、渠村、苏叶、西郑庄、官桥12个行政村,总投资450万元。1999年,实施前管庄节水工程,投资50万元,安装水泵5台,埋设PVC 节水管道2000多米,安装出水口60多个,首个村实现全部管灌。2004年,实施官桥镇万亩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涉及东康留、大康留、史庄、前管庄、后管庄、轩辕庄、王园、北辛等村,治理面积0.8万亩。2005_2008年,实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三期项目”建设,涉及宫桥、掌大2个办事处的官桥、太平庄、车站、东康留、西王庄、史庄、狄坡、吕楼、上魏楼、前掌大、后掌大村,治理面积2.1万亩。累计投入资金660多万元,平整土地660亩、深翻土地2260亩;完成方田林网建设1.5万亩,栽植树木6.8万棵;整修农田道路67.8千米,开挖排水沟66千米,建桥、涵262座,埋设入地涵管3600余节;新打机井33眼,维修旧井42眼,配套机泵50台(套),建井房72眼,铺设PVC管道82千米。项目区内小麦、玉米亩增产100公斤以上,灌溉成本降幅在36%以上,亩灌溉费用降至11元左右,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沟路渠、桥涵闸相配套,旱能淺、涝能排”的标准。2014年,实施滕州市官桥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550万元,治理面积0.55万亩,项目区位于官桥镇苏疃村。2017年,实施滕州市官桥镇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600万元,治理面积0.6万亩。从21世纪初期开始,利用国家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政策,先后实施了多个国土治理项目。2002年实施了山东省官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项目,随后又实施了多个省、市、县级的荒山开发、土地挂钩治理项目等。2010年以来,又实施了郑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掌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及破损山体治理,水质净化环保项目等,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宵桥镇地成环境治现项目官桥镇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是山东省国土资源厅2010年批准立项、省财政厅专项拨付资金实施的采煤塌陷区恢复治理项目。项目总投资1018万元,治理面积1345亩,涉及后莱村、东莱村2个行政村,由山东省地矿总公司具体负责施工,2012年3月动工建设。按照“田、路、渠、沟、林、村”综合治理的标准,通过采取挖深垫浅、平整覆土的办法,对采空塌陷区进行耕种恢复、道路整修和农田绿化,把失收、绝收的地块变成了高产、稳产的示范方田。通过项目实施,改造中低产田600亩、平整土地550亩,新增耕地200亩,累计动用土石方30余万方,填平塌陷坑10处,新建鱼塘11处,整修道路10.1千米;治理后项目区土地单产大幅提高,群众人均增收近200元。官桥镇采煤埸陷地兌咳项目官桥镇采煤塌陷地复垦项目是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实施的2011年度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项目总投资4650万元,治理面积9603亩,其中改造中低产田6668亩,涉及前莱村、王园村等11个行政村,受益群众2万余人;工期2年。项目实现新增耕地2449亩,新增耕地比例25.5%。项目于2012年3月开工建设,布设田块55个、平整土地6659亩,动用土方331万立方,新建田间道路18.6千米、生产路10.6千米,新打机井37眼,配套变压器14座,古薛河王园段得到治理。第五节主要河工 “河工”,是民间对挖河治水的称谓。从1950年开始,按上级要求组织当地民工参加县内、县外的“河工”。参加县内的建设工程有庄里水库、马河水库、虎山水库、户主水库等,1957年的十字河治理工程,1958年的木石露天煤矿开挖工程,1959—1965年的岩马水库建设等。县外省内的建设工程红卫河、韩庄运河、台儿庄运河等多次河道整治与建设工程。据资料载,1962年的韩庄运河治理工程,滕县指挥部官桥团实到人员903人,分为6个连,35个排,指导员12人,排长90人,于是年3月4日开工,4月7日期完成分配任务,区投入劳工25200个,勤杂工1260个。第六节水利服务机构新中国成立前,境内各保社区,无专管水利机构,均由行政机构兼管。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全县开始在区里设1名干部专管水利工作。是年7月,区水利干部集中到县水利局统一培训,县以下乡、区专人管理水利。1958年,成立官桥公社水电组,当时设技术员1名。1962年,改称官桥公社水利组。1966年,成立官桥公社水利组,组长种法孔,技术员杨传珍。1982年5月,县政府决定成立公社水利站,要求于1984年上半年完成建站。1984年4月,以原水利组为基础,建立官桥镇水利管理站,为县水利局在辖区的派出机构,其人员配备、工资财务、业务管理等均由县水利局负责。1989年10月,官桥镇水利站更名为官桥镇水利水保站。1叩2年5月,乡镇机构改革,水利(水保)站归属于乡镇领导,为镇政府下属事业单位。2007年,官桥水利站由原址官桥轩辕车站搬迁至官桥镇东郑庄村东,京福高速路东。所属行业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办公室3间,房屋面积75平方米,现代化办公设备齐全。2012年,全省农村基层水利建设达标后重新挂牌成立,名为滕州市官桥镇水利站,编制隶属于滕州市水务局,管理权属乡镇管理,设水利站长、工程员、机电员、水政监察员、统计员,编制数5人。

知识出处

官桥镇志

《官桥镇志》

出版者:黄海数字出版社

官桥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协调发展,是全国及山东省先进文化乡镇,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盛世修志,志载春秋。史志是记载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作为官桥镇志的编纂,汇集了上下七千年的文明史.记述了百年以来的创业史、发展史,系统的记载了官桥镇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政法、文教卫生、风土民情,融地方性、时代性、科学性为一体。特别是把古薛文明单列一编,突出了地域释部了解宫桥人文历史的教科书、研究官桥镇情的资料库,她不仅是官桥镇悠久历史的缩影,更是官桥镇美好未来的明镜。

阅读

相关地名

官桥镇
相关地名